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原地保存古建筑宁溪《大宗祠》和开发其旅游资源的建议书

2013-04-22 15:33:55来源:黄岩在线 作者:王天骏

打印 字号: T|T

     在最近一次访问黄岩宁溪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位于宁溪镇内的宁溪初级中学,由于校舍食堂紧张,经各方面同意,准备将位于校舍一侧的一座五百年历史的建筑,王氏宗族的“大宗祠”,拆迁到郊区的一块空地。
    宁溪王氏“大宗祠”(下称“大宗祠”。)是由宁溪的历史名人、明代工部尚书王爌(1472—1554)为纪念王氏宗族自公元九世纪起定居宁溪而修建的祠堂,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宁溪“大宗祠”是中华文明在浙江为数不多硕果仅存的地标建筑。2008年上半年,“大宗祠”刚刚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定为黄岩地区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已经很难找到200年以上的古建筑,一个保存有500年明代文化建筑《大宗祠》的宁溪镇必定能把相当一部分城市游客吸引到黄岩和宁溪。宁溪完全可以打出“千年祠堂文化,五百年明代古建筑”的旅游品牌,把自身定义为浙东的“文化古镇”。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宁溪的“大宗祠”是宁溪旅游经济的无价之宝。我为政府对于文物的重视和保护感到欣慰。
    与此同时,我为刚刚定为保护文物的“大宗祠”就要拆迁感到不解。有人也许认为文物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并没有遭到破坏。然而,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一个真实文物的价值。一个古建筑,不论是经过如何小心翼翼努力,一旦迁移出原址,其文物的价值及其历史意义基本上就丧失了。不仅古建筑变成面目全非的“假古董”,更重要的是,古镇失去了一个真实存在的文明古迹。一个失去历史价值和风韵的宁溪也就失去了以“文化古镇”为号召力的旅游优势。今天的一个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每年吸引2000万人参观,其中三分之二的游客来自国外。就是因为这个斗兽场是一个遗留至今一千多年的古迹的原址。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乌镇和塘栖这两个有着绝然不同命运的古镇。1999年乌镇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2000年推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现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与此同时,过去人文风光和文物遗迹远在乌镇之上的塘栖却在一次次的工业发展的改造工程中,把本乡本土的水乡文化的自然风光破坏殆尽。等到现在眼看着邻近的乌镇的繁荣和富裕,却已是追悔莫及了。
    黄岩很快就会成为浙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今后每年流经黄岩的旅游人数必将以百万计。我们可以这样来算一个经济帐:假定今后每年由全国各地路经黄岩的游客数量为200万,一个没有文化遗迹的宁溪可能吸引其中1%的游客,大约就是2万人。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可以至少吸引其中10%的游客,起码就是20万。假定每个游客在宁溪消费200元。这两种不同定位的宁溪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就是4000万和400万之差。(200元/人x 20万人 = 4000万元。200元/人x 2万人 = 400万。)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今天不注意保存宁溪镇中仅存的几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古建筑。几年之后,宁溪每年损失的旅游收入就将是3600万人民币。
    宁溪镇未来的繁荣全在于我们今天的规划者是否具有前瞻性的发展眼光。在一个旅游时代,振兴像宁溪这样一个古镇经济的最好方式,就是千方百计把现存的文化遗迹保留在城镇的中心。一个“文化古镇”要以遗留至今的历史文化遗迹为轴心来规划现代化,而不应该因发展的需要来搬迁古迹。具体到宁溪“大宗祠”的问题上,如果说宁溪初中的发展需要更大的空间的话,那么应该考虑搬迁的不应该是“大宗祠”,而恰恰是“宁溪初中”本身。
    如同世界上现存的所有珍贵文化遗迹一样,宁溪“大宗祠”是不可再生、也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一个历经五百年的古建筑能够保存到今天,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里面包含有我们黄岩先人们几百年来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爱护之情。一栋五百年前的木质建筑,在一个拆迁施工队面前,显得是如此沉默无力。拆还是不拆,全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希望此信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随信附上本人关于解决宁溪初级中学扩建需要和宁溪《大宗祠》搬迁问题的建议书一份。
关于原地保存古建筑宁溪《大宗祠》和开发其旅游资源的建议书

    随着贯通台州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相继开通,一个以旅游经济为龙头来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一个山区古城最大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宁溪近年来在自然景观的开发上做了不少的工作,宁溪富山大裂谷的开发就让人振奋。然而一个地区单有自然景观是不够的。打一个比方,如果说自然景观是餐馆经营的素食,那么人文景观就是餐馆经营的荤菜。可以想象,一个菜单上只有素食而没有荤菜的餐馆,一定会使大部分人望而止步。人文景观,说具体点,就是我们先人遗留下来的一切历史文化遗迹。小到一张百年木凳,大到一座古祠堂,只要有岁月的年轮,这些文物就是吸引游客的经济资源。现将本人对于原地保存古建筑宁溪《大宗祠》和开发其旅游资源的意见建议分述如下:
    宁溪需要一个以现存文物遗迹为轴线的镇区总体规划。下面几件事可以先做起来:
    确定一批镇区的百年文化遗迹,如镇中心牌坊,红军十三军纪念馆,大宗祠,天香堂,南渠书院(南渠小学),东岳宫武圣庙等。一旦这些遗址的事实和具体位置确定,即根据具体情况着手逐步实施恢复所有百年文化遗迹的建筑。
    镇区内应该同时确定几条贯通这些景点的旅游路线。
    在旅游线路上,重点恢复几处明清代以来的街市建筑和牌楼。
    关于宁溪初中(原宁溪中学旧址)。我对这所学校是有感情的。10年前,我曾赞助过宁溪中学添置电脑设备。前年也曾在学校和高中同学举行过多次座谈。然而这次我到宁溪,却为这所初级中学的现状感到不安。这所由8栋三到四层教学楼组成的学校,现在已有1200名住校初中生。单从学生排队晚餐拥挤的程度就让人感到这所学校已不堪重负。听说明年学生的人数还要增加50%。教学楼的建筑采用的都是危机四伏的预制板铺设楼面的砖木结构。最老的两栋楼龄都在40年以上。质量实在令人担忧。从周边环境来看,这所学校今后也完全不可能在原地扩建或重建。学校今后的搬迁仅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另一方面,宁溪初中现有的食堂和宿舍实际上就是建在“大宗祠”的前庭、正厅和中庭的遗址上。“大宗祠”被学校的食堂和宿舍切断了通向大宗祠大门的出路。宁溪“大宗祠”的文物保护不能开展和旅游资源迟迟不能开发,原因也在于此。鉴于上述情况,我建议有关方面应该下决心另外择地修建“宁溪初中”。搬迁宁溪初中的规划应该尽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旦“宁溪初中”迁出,宁溪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大宗祠”将可以得到完全的恢复。同时,校区的其他建筑群将可用来建成宁溪镇的地方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专业会议中心和以宁溪镇为集散枢纽的旅游活动中心。围绕这个区域将会有大量的商店、旅社、餐厅和小商品市场出现。可以说,只要下好一颗子,就可以弄活一盘棋。
    如果学校一时不能搬迁,希望有关部门能从原“大宗祠”的大门和“大宗祠”的“享堂”之间为“大宗祠”这个旅游景点开辟出一条进出走廊。具体说,在宁溪初中的食堂和宿舍楼的一楼中为进出“享堂”隔出一条通道。以便将这块最珍贵的旅游资源尽快的开发出来。
    在前面三条都不能做到之前,请一定将古建筑“大宗祠”仍按原样保存在“宁溪初中”的校区,等待今后条件成熟后再开发。千万不要以任何理由将其拆迁到别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