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家大院 气势恢宏的民间紫禁城

2013-04-22 10:53:30来源:2013-04-21新浪乐居

打印 字号: T|T
  “嗖!”飞镖在地图上的落点正是我此次休假旅行的目的地——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冥冥之中也与朋友日前的推荐不谋而合,“晋中的王家大院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民间故宫”。还未启程,这座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古老庭院便深深俘虏了我的心。
 
  “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文化名城静升镇,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北方汉民居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的建筑规模极其宏大,建筑布局富有特色,建筑结构兼容并蓄,集官、商、民、儒四位于一体,既遵循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五行之说,又合乎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伦理道德礼制,展现了王氏家族的世家风范。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宅建筑群中保存得极为完整的一座,总面积达到34450平方米,包括红门堡、高家崖、王氏宗祠三大建筑群。城堡依山而建,南低北高,顺丘坡地形修建的排排房屋,层楼叠院,十分壮观。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曾感叹,“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的修建者静升王家为太原王氏后裔,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元仁宗皇庆年间由灵石沟营村迁到静升。王氏家族以做小买卖起家,随着资本逐渐雄厚,店铺不断增多,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也是当地的大地主之一。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王氏家族的祖宅,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建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体,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还庞大许多。王家在修建住宅时,不惜工本,选材用料相当豪华奢侈。
 
  从山脚沿着青石板的路面徒步向上攀登,一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弘的城堡渐渐展现在眼前。威严的门楼,华丽的照壁,精美的砖雕、木雕,无不显露出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
 
  高家崖,习惯上被称作东大院,分成“老宅”和“新宅”两个部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整体的建筑布局是两座三进的四合院,每座主院都有宽大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在用途上分为堂屋、客厅、书院、厨房、厢房、绣楼、过厅等,每个院子前面无一例外都是一块高大的照壁,还点缀着石狮、石阶、上马石、旗杆石等。
 
  值得一提的是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由两座花园式的庭院所组成,曾作为主人小憩的场所。主院正北的后院则是一个由窑洞组成并被分割成四个小院的护城院。这里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同时将造院技巧与造园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王家大院建筑艺术的又一大特色。
 
  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高家崖堡墙高筑,四门俱全,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层次,增强了安全防范机能。
 
  走出东大院的西堡门,就来到了西大院。西大院俗称红门堡,它是一座呈规则状城堡式封闭型的住宅群。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因没有制高点俯瞰,无法看出“王”字的结构。红门堡与高家崖一样依山势而突起,居高临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西堡门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80米。只有一个堡门,开在南堡墙稍偏东的位置,正对着城堡的主街。堡墙外高8米,内高4米,厚2米多,用青砖砌筑。堡墙上有垛口。堡门外正对堡门的地方,有一座砖雕照壁。堡门左右及堡墙东北、西北角各有一条踏道可上堡墙。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东西基本对称。现在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
 
  王家大院中住宅同厨房、餐厅等其他用房是分开的。厨房和用餐房屋有严格的等级区分。大院里的石雕、砖雕、木雕图案,门蹲石雕,门窗、廊柱的设计装饰,房屋的匾额、对联等,构思精巧、做工精细、内容丰富、意涵深邃。雕刻的人物、动物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同时,也受到“家教”的教育。许多图案不仅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且具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妻贤子贵、激励求学上进等深刻的文化教育内涵。建筑与“家教”密切结合,是王家大院的建筑特色。
 
  晋商荣光难逃风霜
 
  与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建筑本身相比,王家大院更像一个缀满历史风霜,背负兴衰故事的老人。王家大院经历了百年风霜,见证了人来人去,但没有什么能够掩其气势和风华。站在这座遗世独立的大院跟前,我不禁感慨万千。王氏祖先历经600余年的艰苦创业,将王家大院留给子孙后代,祖训言犹在耳:“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勤则有功,俭则足用,恭则不悔,怒则无怨。”
 
  元皇庆年间(1312-1313),有位叫王实的年轻人迁至静升,即是静升王氏始祖。这王实以卖豆腐为生,为人忠厚,做生意货真价实,渐有积蓄。然数世之后方有人读书。至十三世时已是明末清初才成为静升首户。十四世的王谦受、王谦和五兄弟脑筋灵活,经商贩卖盐粮绸缎杂货骡马。以后贸易由晋至蒙,行商坐贾,通过为官家购粮草又打通了黑红两道,官商联手一发不可收拾。康乾嘉年间为静升王氏鼎盛时代,王家人通过科考、捐保、荫袭等途径获五品至二品官员12人,授、封、赠各种大夫达101人之多,获康熙御赐龙头拐杖,乾隆御赐黄马褂、银牌等。
 
  王氏家庭从道光后逐渐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还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自道光后逐渐衰落,在封建社会日益走向没落的情况下,不少族人弃商从官,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甚至吸食鸦片变卖家产。四家为了糊口,竟将当年奉旨修建的大型石雕孝义坊和孝义祠,以区区 2000吊铜钱卖出,一家仅得500吊钱。曾经轰轰烈烈的王氏家族,600余年积累的庞大祖业很快付诸东流。
 
  王汝成兄弟俩的四子四孙,因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后来为继承香火过继了一个曾孙,这个曾孙在光绪十七年(1891)仅以964两白银便将偌大宅院统统卖光!最后流落街头乞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