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省卫生厅发布H7N9防治药方 中药香囊、艾灸、穴位按摩等可预防

2013-04-13 15:43:48来源:东南快报(微博)讯

打印 字号: T|T

    (记者赖丽蓉林雅)昨日,省卫生厅正式印发《福建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2013年第1版)》,供在防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参考时使用。该方案针对普通人群提出了生活起居等方面的一般预防建议,并针对易感人群提出了中药预防以及中药漱口、中药香囊、艾灸、穴位按摩等多种预防方法。在治疗方面,针对轻症、重症、恢复期三个阶段,也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参考处方及非药物治疗措施。
据悉,《方案》由省卫生厅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并组织专家在总结我省既往中医药防治流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地域及现阶段气候特点进行制定。以下为《方案》具体内容:
无须用药预防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
根据方案,健康者在无流感发生流行期间,无须服用药物预防,以免矫枉过正,损伤正气,只要在平时遵照下述措施预防即可。
1.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清淡、注重营养;少食生冷以防止寒凉伤阳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以防湿热内生。经常进行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2.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热。衣被等物品要勤洗,勤晒。
3.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
4.居室和室内工作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脸。6.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
从事禽类养殖贩运加工者可通过预服中药预防
高危人群指的是如现阶段主要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者,以及在一周内曾接触过禽类及流感病人者。高危人群可预服中药。
成人:藿香6g、金银花9g、大青叶12g、芦根15g。
适用人群:平素身体健壮,面色偏红,口鼻时干,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法:每日1剂,清水煎。早晚各一次,少量频服,3剂为宜。
属于身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或老人可加用太子参6g或选择服用玉屏风颗粒。
儿童:藿香3g、大青叶5g、芦根15g、炒山楂10g
适用人群:儿童易夹食夹滞者。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平素经常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煎服方法:每日1剂,清水煎。早晚各一次,少量频服,3剂为宜。
可用中药漱口预防
经常外出者可用清热化湿、利咽解毒的漱口方:藿香6g、卤地菊15g、桔梗6g、甘草3g。每日1服,清水煎约300ml,用于频频漱口。
其他预防措施
1.中药香囊:可选择藿香、艾叶、山柰、苍术各等量
粉碎制成香囊。
功效:芳香辟秽解毒。
用法:每人1个(3.5-5克/个),挂胸前,并每天置于鼻前闻香2~3次,每次3分钟,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每周更换一次。
2.艾灸足三里、神阙、气海等穴位,每日灸1次。
3.按摩迎香穴。
服预防中药一般服用3天
《方案》中强调,预防中药不宜长期服用。在流感流行期间一般服用3天,连续流行期间,可每周间隔服用3天。
此外,老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
治疗药方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至2剂。
如出现以下症状需在上述处方基础上进行加减:
恶寒、无汗、身痛明显:加羌活或桂枝10g
咳嗽:加蜜麻黄10g,杏仁6g咽痛:加牛蒡子10g
恶心呕吐:加姜半夏10g
腹泻:加苍术10g、苡米20g、黄连4g大便不通:加大黄10g~15g
高热不退、口渴汗出:加石膏30-50g,知母10g
常用中成药:酌情选用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双黄连类制剂;藿香正气滴丸/口服液类、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中药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重症
临床表现:高热不退,咳嗽,痰少难咯,喘促,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红或绛,苔黄厚腻,脉滑而数,或脉微欲绝。
治法:清肺解毒,扶正固脱。
参考处方:蜜麻黄8~10g,杏仁10g,金银花15g,连翘12g,大青叶15g,生石膏(先煎)30~60g,知母10g,浙贝母10g,桔梗10g,黄芩10g,鱼腥草15~20g,生甘草6g
煎服法:水煎服,一日1至2剂。每4-6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
如出现以下症状需在上述处方基础上进行加减:
便秘:加瓜蒌20g、生大黄10~15g或元明粉10~15g(冲服);
痰多喉鸣,黏稠难咯:加川贝粉、鲜竹沥;正气欲脱,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加人参(西洋参或红参类)10~15g、山茱萸15~20g;
常用中成药:酌情选用清肺解毒类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以及清开灵颗粒、安宫牛黄丸。根据病情也可选择使用痰热清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或益气复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恢复期
临床表现:热退神疲、乏力纳差、口渴等等;舌红少津、脉细而数。
治法: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参考处方:北沙参12g,麦冬15g,玉竹12g,桑叶9g,扁豆12g,生米仁15g,连翘9g,生甘草6g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等。
轻症
临床表现:发热,畏寒,咽痛,咳嗽,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或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参考处方:青蒿15g,柴胡15g,银花15g,连翘10g,大青叶12g,黄芩15g,豆豉9g,芦根30g,甘草6g
温馨提示
以上各药方是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方案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暂拟订的预案,分型、选药及用量仅供参考,具体使用应在医师指导下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及地域特点进行辨证加减,儿童剂量酌减;有并发症、慢性基础病史的患者,随症施治。同时,中医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随症加减”、“方随症变”,因为服药后病情可能出现变化,或好转或加重,因此不能在整个病程中仅仅使用一张方,应该通过辨证论治来调整或加减。
相关新闻2:
福建开出预防H7N9中药方
海都网(微博)—海峡都市报(微博)讯(海都网(微博)记者 章微) 昨日,省卫生厅发布我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该方案是在国家方案基础上,结合我省地域及现阶段气候特点制定出来的。据悉,截至昨日18时,我省尚未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根据方案,健康者在无流感发生、流行期间,无须服用药物预防,以免矫枉过正,损伤正气。而高危人群,可预服中药。高危人群指的是如现阶段主要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者,及在一周内曾接触过禽类及流感病人者。药方如下:
药方1(成人):藿香6g、金银花9g、大青叶12g、芦根15g
煎服方法:每日1剂,早晚各1次,少量频服,3剂为宜。
体质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或老人可加用太子参6g或选择服用玉屏风颗粒。
药方2(儿童):藿香3g、大青叶5g、芦根15g、炒山楂10g
煎服方法:每日1剂,早晚各1次,少量频服,3剂为宜。
根据方案,经常外出者可用清热化湿、利咽解毒的漱口方,具体为:藿香6g、卤地菊15g、桔梗6g、甘草3g。每日1剂,清水煎约300ml,用于频频漱口。
高危人群还可用中药香囊来预防。将藿香、艾叶、山柰、苍术等各等量粉碎制成香囊。每人1个(3.5~5克/个),挂前胸佩戴,并每天置于鼻前闻香2~3次,每次3分钟,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每周更换一次。
该方案特别强调,使用中药预防也不能长期过量服用,在流行期间一般服用3天,连续流行期间,可每周间隔服用3天。若遇感冒、流感、发烧咳嗽,最好请医生对症治疗。
此外,老人应在医师的辨证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相关新闻3:
佩戴中药囊按摩迎香穴 闽公布防治H7N9中药方
厦门网(微博)-厦门日报(微博)讯 服用原则:仅适用于高危人群,如现阶段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一周内曾接触过禽类及流感病人者。健康者在无流感发生流行期间,无须服用药物预防,以免矫枉过正,损伤正气。
>>成人
藿香6g、金银花9g、大青叶12g、芦根15g
适用人群:平素身体健壮,面色偏红,口鼻时干,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剂,清水煎。早晚各一次,少量频服,3剂为宜。
属于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或老人可加用太子参6g或选择服用玉屏风颗粒。
>>儿童
藿香3g、大青叶5g、芦根15g、炒山楂10g
适用人群:儿童易夹食夹滞者。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平素经常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煎服方法:每日1剂,清水煎。早晚各一次,少量频服,3剂为宜。
其他预防
●漱口方:
藿香6g、卤地菊15g、桔梗6g、甘草3g
功效:清热化湿、利咽解毒
适用于经常外出者,每日1付,清水煎约300ml,用于频频漱口。
●中药香囊:
可选择藿香、艾叶、山柰、苍术等各等量粉碎制成香囊。
功效:芳香辟秽解毒。
用法:每人1个(3.5-5克/个),挂前胸佩戴,并每天置于鼻前闻香2~3次,每次3分钟,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每周更换一次。
●艾灸足三里、神阙、气海等穴位,每日灸1次。
●按摩迎香穴。
生活建议
●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饮食清淡、注重营养;少食生冷以防止寒凉伤阳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以防湿热内生。经常进行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病能力。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热。避免受寒而感受外邪;衣被等物品要勤洗,勤晒。
●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
●居室和室内工作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脸。
● 尽量避免接触病死禽。
注意事项
●老人应在医师的辨证指导下适当调整“中药预防”中药方的用量服用;
●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用量也不可过大,以免损伤正气;在流行期间一般服用3天,连续流行期间,可每周间隔服用3天;
●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对“中药预防”中的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