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王杉谈做医药经理人是自己的梦想
中国网 2013-03-01 14:09
王杉,医学博士,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技术协作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十大社工人物”、“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医院协会2010年度优秀院长”、“中国十大医改新闻人物”、“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1中国健康行业创新领袖”等荣誉称号。
初识王杉是在2008年的一次“医院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他的精彩发言震惊了全场,也同样深深吸引了我。作为媒体人,我想让更多业界人士了解医院信息化的重要性,会后我为他写了一篇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专访。
再次专访王杉是在2010年,北大国际医院开始破土动工,社会资本办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王杉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社会资本办医”的代言人,他的言语被多数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资本办医的方向。
今天为王杉写专访,起初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和故事,而剥离出来的情节都难以描绘“现在”的王杉。经过几次的电话沟通,直到除夕的前一天,采访的笔触终于有了着力点,记者决定让关注王杉的读者了解他的素面。
与医学结缘
1977年夏天,王杉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正在太原附近的一个乡下学农。作为成绩一等一的学生,参加高考对他而言自然是“时代的选择”。中学的班主任姚老师是个“重男轻女”的传统中国男人,无论平时的课有多忙,他都喜欢带着一帮男学生打篮球,也经常和班里的男生泡在一起。获得就要开始高考消息的他,马上通知同学快速收拾行李,回学校准备考试,或许归功于姚老师的偏心,全班共9人考上了大学,其中8名是“追随”他的男生。
上高中时,王杉比较喜欢数理化,成绩也比较好,报考理科学校是显而易见的事。但现在想起来,王杉觉得有点后怕,对于这个将自己童年封锁在医院家属院的孩子来说,根本不知道除了医学,和数理化沾边的还有哪些学校。更可怕的是,自己当时只知道父母是山西医科大学的医生,况且父母也没有时间过问这个事情,所以王杉就只报了自己知道的山西医科大学医学系。
把志愿交上去后,姚老师觉得以王杉的成绩,还需要报一个重点院校,建议王杉填报北京大学医学系。作为听老师话的乖学生,王杉当然会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办,所以王杉的志愿上报了两所院校,重点大学是北京大学,普通院校是山西医科大学。
很幸运的是,没加课、没熬夜,没有父母施加的压力,王杉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系录取。王杉说,父母根本不知道我是怎么考上的,如果要归功于一个人的话,可能还是指点我报考的老师。他说,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职业,更不敢有什么理想和梦想。
初来北医的王杉并不太适应大学的生活,首先是体现在语言的不适上。来北京之前,王杉与山西那边的老师和同学之间说的都是太原话,所以从来不知道别人会听不懂自己说话。当时,他们一组12个人,开学的时候大家要作自我介绍,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但只有一个人能听懂王杉说话,还是因为这名同学的父母曾经下放到甘肃。
大学的学习方法也让王杉恼火。王杉说,其实学医的方式很死板,常被称为“36块豆腐干”,一周上六天课,每天六节课,他喜爱的数理化都是活学活用,突然从数理化推理演绎的思维方式,变成了死记硬背非常地不适应,他觉得特别的枯燥,甚至萌生过退学的想法。
第一学期下来,王杉的成绩并不理想,在班里算是一名中等生。但随着逐渐的适应和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王杉开始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开始跟录音机学习普通话,很多好朋友也在平时的交流中,帮助他矫正口音。一年以后,王杉基本没有山西口音了,成绩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先“结婚”后“恋爱”
大学的生活里,王杉并没有什么新鲜事,可以用普通再普通来形容,转眼间就迎来了毕业典礼。王杉说,现在在教学中我一直在讲一门课——职业生涯规划,提示学生在职业发展上要有设计,但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经过任何的设计。
当时,外地学生毕业后只有4种选择——留校、考研、参军、回考入地,对于王杉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的外地生源,最佳的选择就是考研,这也是王杉人生中第一次为自己选择,他准备报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郭加强院长的心外科研究生。
天有不测风云,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胸外科招收研究生要求有两年工作经验,王杉是应届毕业生根本不够条件,但当时王杉的在校成绩不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很多科室的主任都看好他,最后王杉选择了留校。王杉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先干上两年再准备报考。”
在专业的发展上,王杉说自己属于先结婚后恋爱,毕业留校后,从基础到临床,工作不太需要死记硬背,让他觉得太舒服了,一股脑地扎进了工作中,这种激情和扎实的基本功备受老师喜爱,很多外科主任想留下王杉。
长辈的厚爱也成了“束缚”,老教授们实在太喜欢这个弟子了,不肯放王杉考外院的研究生,只要王杉在报考志愿上填上“阜外”,领导签字的时候就给划掉。王杉说,那个年代职业发展多半都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只要是留下的学生基本是不允许往外考的。
其实,王杉毕业的那会,普外科特别火,但那阵子的年青人并不现实,只因为骨科的老师们对王杉格外地好,王杉就选择留在了骨科。从此以后,王杉与外科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王杉考上了肿瘤外科的研究生,但一直工作在普外科。所以谈起职业生涯,王杉说,在那个年代真的没有太多的选择,都是自己干到那种程度了,有什么样的机会,老师和主任说你该干什么了,你就干什么。
“情感”出现转移
王杉说,自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儿子,一直到提了副教授都没有出过家门。1995年,在祝学光教授的推荐下,王杉第一次离开了家,到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医学院外科分子生物研究所从事肿瘤、创伤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到美国的头一天,王杉就对实验室的小老板说,第一,我不打算在美国长呆,国内还有我的病人;第二,我希望出版第一作者的论文,而当时还不知道国际上重视的是责任作者;第三,我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的学术会议。
小老板给的答复是,第一,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你不打算留在这里,你自由了;第二,只要是你自己写的,你就是第一作者;第三,只要是你的摘要被录取,你就可以去参加会议。在美国的3年里,王杉发表了5篇论文,全部收入SCI。更为幸运的是,刚去美国半年就有一篇论文被美国外科学年会录取,3年里王杉争取到了6次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王杉的夫人冯艺也与丈夫一同去了美国,在另外一个疼痛研究的实验室学习,冯艺通过努力也争取到了6次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所以两个人在3年里开了12次会,走遍了美国20多个城市,也开始体会到发达国家的优越。
但美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王杉从来没想过要留在那里。1998年,在杜如昱院长的召唤下,王杉夫妇提前回国。回国后的3个月,领导让王杉做副院长主管教学,但当时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他没有任何行政工作经验,最终组织决定让王杉出任院长助理,分管的工作仍然是教学,和副院长承担的工作没有太大区别。王杉说,严格地讲,自己大概5年一个周期,总会想干点新鲜的事,但这也是他后来才觉察到的,当初根本没有意识。
2003年,在北京大学担任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希望王杉出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同时兼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杉一当就是3年。
2006年,通过应聘,王杉出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当时应聘与竞聘只有一个区别,应聘需要进行调研,但最后调研时只剩下王杉一个人,相当于大家推荐他当上了院长。
总结起来,王杉说人生中的每一步都不是自己设计的,也许是自己比较幸运或者是比较倒霉,就被从医生推上了管理的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王杉始终铭记着6个字:“努力干,认真干”。
回归简单状态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当记者问到王杉如何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时他说,工作到现在就更没有职业规划了,前些年他的梦想是做职业医院经理人,但就现有的体系是让人无法自己设计未来的。院长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有任期,有任届,任期到后组织上让去干什么不得而知,并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据了解,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两个月后,王杉就发文免去了自己外肠胃科主任职务,当时很多圈内人都告诉王杉不能这样做,现在王杉想想这种做法真的很傻,把自己的后路都给堵死了。
但是王杉从来没有后悔过。非典时期,他就立下了誓言,要做一名优秀的现代医院管理者。他说,在类似非典的突发事件中,一位医生工作得再好也只能救治几个人,而管理者的决定正确与否,则可直接影响众人的生命。
医、教、研全能的王杉早已将自己定位为医院经理人。用王杉的话说,关键是自己喜欢这件事。业界专家给王杉的评价是:“太能折腾了。”但近期,很多人问王杉兴趣是不是变了。王杉说,我还是干医院管理的事,只是最近关注的管理领域变了。
王杉说,现在的他,特别地简单,已经没有目标了,就是想每天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他将“做一个医院经理人”看作是一个梦想。
就记者看来,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设计,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真的很渺小。理想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但梦想却与现实相距甚远,期待中国的医改可以让王杉梦想成真。
王杉从来没有后悔过当一名职业医院经理人。因为他的梦想就是要做一名优秀的现代医院管理者。在他看来,在类似非典的突发事件中,一位医生工作得再好也只能救治几个病人,而管理者的决定正确与否,则可直接影响众人的生命
人性触点<<<
问:您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王杉:对事物有新鲜感,总想问为什么。
问:如果换一个职业,您最想做什么?
王杉:如果不当大夫我可能最愿意去卖油条。其实,很多人认为我和经商者一样健谈,如果不选择在卫生口工作,我应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但本性决定了我不适合从商。医生是一个职业,管理也是一个职业,而医院管理工作是我最想干的。
问:您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是什么时候?
王杉:工作中,无论是与他人争执,还是发脾气的时候,想起来都是快乐的时光。但最为快乐的时刻是,与我7岁的儿子在一起。
问: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形容,您认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您是什么关系?
王杉:我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孩子,从一名实习医生到担任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的院训精神,是我精神上的家园,是我灵魂的归宿。
问:在您所看过的书中,最喜欢哪部著作?
王杉:《吕梁英雄传》作者西戎的儿子席健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我总是从他们家里淘书去看,我父亲坚决不让我看这些闲书,我只能躲在被窝里快速阅读。所以我看书只看情节,且刚开头就想看结尾,真的没有养成品味文学的素养。
王杉,医学博士,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学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技术协作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医药院校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十大社工人物”、“最具领导力的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医院协会2010年度优秀院长”、“中国十大医改新闻人物”、“北京市先进工作者”、“2011中国健康行业创新领袖”等荣誉称号。
初识王杉是在2008年的一次“医院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他的精彩发言震惊了全场,也同样深深吸引了我。作为媒体人,我想让更多业界人士了解医院信息化的重要性,会后我为他写了一篇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专访。
再次专访王杉是在2010年,北大国际医院开始破土动工,社会资本办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王杉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社会资本办医”的代言人,他的言语被多数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资本办医的方向。
今天为王杉写专访,起初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和故事,而剥离出来的情节都难以描绘“现在”的王杉。经过几次的电话沟通,直到除夕的前一天,采访的笔触终于有了着力点,记者决定让关注王杉的读者了解他的素面。
与医学结缘
1977年夏天,王杉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正在太原附近的一个乡下学农。作为成绩一等一的学生,参加高考对他而言自然是“时代的选择”。中学的班主任姚老师是个“重男轻女”的传统中国男人,无论平时的课有多忙,他都喜欢带着一帮男学生打篮球,也经常和班里的男生泡在一起。获得就要开始高考消息的他,马上通知同学快速收拾行李,回学校准备考试,或许归功于姚老师的偏心,全班共9人考上了大学,其中8名是“追随”他的男生。
上高中时,王杉比较喜欢数理化,成绩也比较好,报考理科学校是显而易见的事。但现在想起来,王杉觉得有点后怕,对于这个将自己童年封锁在医院家属院的孩子来说,根本不知道除了医学,和数理化沾边的还有哪些学校。更可怕的是,自己当时只知道父母是山西医科大学的医生,况且父母也没有时间过问这个事情,所以王杉就只报了自己知道的山西医科大学医学系。
把志愿交上去后,姚老师觉得以王杉的成绩,还需要报一个重点院校,建议王杉填报北京大学医学系。作为听老师话的乖学生,王杉当然会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办,所以王杉的志愿上报了两所院校,重点大学是北京大学,普通院校是山西医科大学。
很幸运的是,没加课、没熬夜,没有父母施加的压力,王杉被北京大学临床医学系录取。王杉说,父母根本不知道我是怎么考上的,如果要归功于一个人的话,可能还是指点我报考的老师。他说,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从来没有规划过自己的职业,更不敢有什么理想和梦想。
初来北医的王杉并不太适应大学的生活,首先是体现在语言的不适上。来北京之前,王杉与山西那边的老师和同学之间说的都是太原话,所以从来不知道别人会听不懂自己说话。当时,他们一组12个人,开学的时候大家要作自我介绍,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但只有一个人能听懂王杉说话,还是因为这名同学的父母曾经下放到甘肃。
大学的学习方法也让王杉恼火。王杉说,其实学医的方式很死板,常被称为“36块豆腐干”,一周上六天课,每天六节课,他喜爱的数理化都是活学活用,突然从数理化推理演绎的思维方式,变成了死记硬背非常地不适应,他觉得特别的枯燥,甚至萌生过退学的想法。
第一学期下来,王杉的成绩并不理想,在班里算是一名中等生。但随着逐渐的适应和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王杉开始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开始跟录音机学习普通话,很多好朋友也在平时的交流中,帮助他矫正口音。一年以后,王杉基本没有山西口音了,成绩也开始呈现上升趋势。
先“结婚”后“恋爱”
大学的生活里,王杉并没有什么新鲜事,可以用普通再普通来形容,转眼间就迎来了毕业典礼。王杉说,现在在教学中我一直在讲一门课——职业生涯规划,提示学生在职业发展上要有设计,但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经过任何的设计。
当时,外地学生毕业后只有4种选择——留校、考研、参军、回考入地,对于王杉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的外地生源,最佳的选择就是考研,这也是王杉人生中第一次为自己选择,他准备报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郭加强院长的心外科研究生。
天有不测风云,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胸外科招收研究生要求有两年工作经验,王杉是应届毕业生根本不够条件,但当时王杉的在校成绩不错,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很多科室的主任都看好他,最后王杉选择了留校。王杉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先干上两年再准备报考。”
在专业的发展上,王杉说自己属于先结婚后恋爱,毕业留校后,从基础到临床,工作不太需要死记硬背,让他觉得太舒服了,一股脑地扎进了工作中,这种激情和扎实的基本功备受老师喜爱,很多外科主任想留下王杉。
长辈的厚爱也成了“束缚”,老教授们实在太喜欢这个弟子了,不肯放王杉考外院的研究生,只要王杉在报考志愿上填上“阜外”,领导签字的时候就给划掉。王杉说,那个年代职业发展多半都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只要是留下的学生基本是不允许往外考的。
其实,王杉毕业的那会,普外科特别火,但那阵子的年青人并不现实,只因为骨科的老师们对王杉格外地好,王杉就选择留在了骨科。从此以后,王杉与外科结下了不解之缘,随后王杉考上了肿瘤外科的研究生,但一直工作在普外科。所以谈起职业生涯,王杉说,在那个年代真的没有太多的选择,都是自己干到那种程度了,有什么样的机会,老师和主任说你该干什么了,你就干什么。
“情感”出现转移
王杉说,自己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儿子,一直到提了副教授都没有出过家门。1995年,在祝学光教授的推荐下,王杉第一次离开了家,到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医学院外科分子生物研究所从事肿瘤、创伤方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到美国的头一天,王杉就对实验室的小老板说,第一,我不打算在美国长呆,国内还有我的病人;第二,我希望出版第一作者的论文,而当时还不知道国际上重视的是责任作者;第三,我希望能够参加更多的学术会议。
小老板给的答复是,第一,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你不打算留在这里,你自由了;第二,只要是你自己写的,你就是第一作者;第三,只要是你的摘要被录取,你就可以去参加会议。在美国的3年里,王杉发表了5篇论文,全部收入SCI。更为幸运的是,刚去美国半年就有一篇论文被美国外科学年会录取,3年里王杉争取到了6次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
王杉的夫人冯艺也与丈夫一同去了美国,在另外一个疼痛研究的实验室学习,冯艺通过努力也争取到了6次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所以两个人在3年里开了12次会,走遍了美国20多个城市,也开始体会到发达国家的优越。
但美国毕竟不是自己的家,王杉从来没想过要留在那里。1998年,在杜如昱院长的召唤下,王杉夫妇提前回国。回国后的3个月,领导让王杉做副院长主管教学,但当时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他没有任何行政工作经验,最终组织决定让王杉出任院长助理,分管的工作仍然是教学,和副院长承担的工作没有太大区别。王杉说,严格地讲,自己大概5年一个周期,总会想干点新鲜的事,但这也是他后来才觉察到的,当初根本没有意识。
2003年,在北京大学担任医学部主任的韩启德希望王杉出任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同时兼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杉一当就是3年。
2006年,通过应聘,王杉出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当时应聘与竞聘只有一个区别,应聘需要进行调研,但最后调研时只剩下王杉一个人,相当于大家推荐他当上了院长。
总结起来,王杉说人生中的每一步都不是自己设计的,也许是自己比较幸运或者是比较倒霉,就被从医生推上了管理的角色。但在这个过程中,王杉始终铭记着6个字:“努力干,认真干”。
回归简单状态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当记者问到王杉如何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时他说,工作到现在就更没有职业规划了,前些年他的梦想是做职业医院经理人,但就现有的体系是让人无法自己设计未来的。院长是国家的公职人员,有任期,有任届,任期到后组织上让去干什么不得而知,并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据了解,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两个月后,王杉就发文免去了自己外肠胃科主任职务,当时很多圈内人都告诉王杉不能这样做,现在王杉想想这种做法真的很傻,把自己的后路都给堵死了。
但是王杉从来没有后悔过。非典时期,他就立下了誓言,要做一名优秀的现代医院管理者。他说,在类似非典的突发事件中,一位医生工作得再好也只能救治几个人,而管理者的决定正确与否,则可直接影响众人的生命。
医、教、研全能的王杉早已将自己定位为医院经理人。用王杉的话说,关键是自己喜欢这件事。业界专家给王杉的评价是:“太能折腾了。”但近期,很多人问王杉兴趣是不是变了。王杉说,我还是干医院管理的事,只是最近关注的管理领域变了。
王杉说,现在的他,特别地简单,已经没有目标了,就是想每天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所以他将“做一个医院经理人”看作是一个梦想。
就记者看来,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设计,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真的很渺小。理想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但梦想却与现实相距甚远,期待中国的医改可以让王杉梦想成真。
王杉从来没有后悔过当一名职业医院经理人。因为他的梦想就是要做一名优秀的现代医院管理者。在他看来,在类似非典的突发事件中,一位医生工作得再好也只能救治几个病人,而管理者的决定正确与否,则可直接影响众人的生命
人性触点<<<
问:您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王杉:对事物有新鲜感,总想问为什么。
问:如果换一个职业,您最想做什么?
王杉:如果不当大夫我可能最愿意去卖油条。其实,很多人认为我和经商者一样健谈,如果不选择在卫生口工作,我应该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但本性决定了我不适合从商。医生是一个职业,管理也是一个职业,而医院管理工作是我最想干的。
问:您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是什么时候?
王杉:工作中,无论是与他人争执,还是发脾气的时候,想起来都是快乐的时光。但最为快乐的时刻是,与我7岁的儿子在一起。
问: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形容,您认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您是什么关系?
王杉:我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孩子,从一名实习医生到担任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本仁恕博爱之怀,导聪明精微之智,敦廉洁醇良之行”的院训精神,是我精神上的家园,是我灵魂的归宿。
问:在您所看过的书中,最喜欢哪部著作?
王杉:《吕梁英雄传》作者西戎的儿子席健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我总是从他们家里淘书去看,我父亲坚决不让我看这些闲书,我只能躲在被窝里快速阅读。所以我看书只看情节,且刚开头就想看结尾,真的没有养成品味文学的素养。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