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二:压岁钱

2013-02-10 17:15:31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02-08 08:43:51 来源: 南通网   

小时候蛮欢喜过年的,因为过年有新衣裳穿,吃的东西也比平常多,还有一桩特别欢喜的事,是过年有得压岁钱拿,爷娘要给,爹爹奶奶要给,外公外婆也要给。好像这个风俗不仅不曾得断过,反而越给越多了。我小时候也就只拿角把两角钱,现在没有张把两张大团结好像不得去,就连才会说话的小伢儿都会得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压岁钱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是汉代起的头,汉魏六朝的时候开始流行的。据王黼《宣和博古图录》载: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为“岁”和作祟的“祟”同音,压岁就等于压祟,所以叫压岁钱。过去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钱币,而是为了带了身上戏戏、看看而专门铸就的和钱币差不多架子的东西,是当吉利物品或者是避避邪用的。有的在钱币正面还铸了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这样的吉祥语;背后还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等的各种图案。明朝和清朝时的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线串起来的。清朝人富察敦崇写的《燕京岁时录》当中就有记载:“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给小孩子的压岁钱,南通人叫压金钱,这个“压岁”不是叫你不长,而是叫你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地成长。开始用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做压岁钱的是民国以后。那时候长辈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给小伢儿,叫百岁钱,寓意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就用大铜钱,给的数目是“六”或者是“六”的倍数,这个是取“六六大顺”的意思;后来又改了用大红纸包一块大洋,是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的象征;等用了纸票子之后,压岁钱也就不用大洋改了用纸币,不过是要联号的。因为“联”与“连”又是同音的,这就意味子子孙孙要“岁岁发财”、要“连连高升”,大概发明“红纸包”这个词和用联号新票子的讲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给压岁钱的时间,一般都在三十夜子或者是初一的早上。压岁钱主要是给还没有成年的小伢儿,大多数是在三十夜子等伢儿睏着了,大人就把包好了的红纸包儿放在他枕头下,等初一大早醒了之后,伢儿自己从枕头下头拿出来;还有的人家是在三十夜子吃过了团圆饭之后给的;有些地方是初一早上,等伢儿向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再给的。旧时代压岁钱有镇恶祛邪的用意,同时也有对伢儿吉祥如意的祝愿。清朝通州人姜长卿的《崇川竹枝词》里头,就有写过年民俗的诗:
 
除夕团圆守岁筵,
 
桃符已换贴春联;
 
头筹竟把状元夺,
 
赢得青荷压岁钱。
 

 

解放之后,民间给压岁钱的风俗不仅有增无减,而且还更加盛行,特别是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压岁钱的数目也就水涨船高,而且大人伢儿刬很重器。外加压岁钱考究要用新的、联号的,特别是十块、二十块的,所以银行里年前特别忙。什伲事?换新票子!伢儿拿到之后发开来一瞟,十张、二十张一叠,厚厚的、煠骨腊新的,心上是没有的个开心。
 
回过头来想想,压岁钱由以前的几角钱、几块钱、十几块钱、几十块钱到现在的一百块钱、二百块钱、甚至几百几千块钱,越给越多,这就改变了压岁钱这种风俗原来的意义,变得庸俗了,造成了有些小朋友只想自己能拿多少压岁钱,而不注重亲友的情义,不体谅爷娘挣钱的辛苦,甚至于还有嫌多嫌少和相互攀比的心理,这对伢儿身心的成长很不利,要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