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过年之一:除夕习俗

2013-02-10 16:56:51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02-07 11:30:39  来源: 南通网  本文作者王宇明系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南通资深媒体人,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区卷)》、《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
 
一年的最后一天夜头叫除夕。在段玉裁《说文》中,“除”条里这样说:“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夕”者傍晚。所以旧岁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大年夜”,俗称“年三十晚上”。南通人就叫它“三十夜子”。要是碰到“小年”(没有腊月三十的年份),腊月二十九也叫除夕。
 
在二千六百多年之前的周代,我国民间就有“岁终举行驱傩”的风俗。据《周礼•夏官》中记载:“方相氏……率百隶而时傩,以索室趋疫。”这就是除夕活动最早的记载。《后汉书•礼仪表》也有:“先腊一曰大傩,谓之‘逐疫’”的记载。而把这天子叫“除夕”是在东汉。东汉应劭写的《风俗通义》卷八“桃人苇茭•画虎”上有:“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是“驱邪求福”的意思。到了晋代,开始有了除夕“分岁”、“守岁”的说法,同时也开始了祭祀祖先的习俗。到南北朝的时候,又增添了祭神的习俗。到了唐朝又有了饮宴、庭燎、铜刀刻门和点水盆灯的风俗。宋代度岁成为了年终大事,有“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佛”等习俗,以祈祷新岁之安。明朝时,除夕的风俗又有所发展,《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更焚香楮,迎新灶君下界;插芝麻秸于门檐窗台;门窗贴红纸葫芦;夜以松柏杂柴燎院中,悬拜祖先影像;全家聚坐食饮;守岁。”清朝又增加了向尊师亲友辞岁、盥沐后祀祖祀神、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吃荤素细馅水饺、坐以待旦,以兆延年等风俗。清朝通州人李懿曾写的《望江南•通州好》词里头也有一首,就是写当时南通除夕时的欢腾和忙碌:
 

通州好,
 
除夕满城忙。
 
北里驱魈鸣爆竹,
 
南邻祀社设黄羊。
 
分岁酒盈觞。

“烧经”。

 
从前的三十夜子从一大早起,各家各户就要忙着淘米洗菜、杀鸡切肉,为年夜饭做准备;当家的要指挥贴门神、春联、招财、马子、喜笺;墙上要糊花纸、贴年画;堂前家里要挂祖宗轴子,挂大幅的中堂和洒金团花的大红对子,对子上写的不外乎是“金鼎呈祥龙香结彩,银台报喜凤烛生花”、“福禄寿三星高照,天地人六合同春”,这样一些吉祥的话;神柜厨或者供桌上要摆香炉、烛台,要供馒头、糕和水果。
 
到中上就开始祭祖了。南通人把祭祖叫“烧经”,供桌上要摆鱼、肉、蛋和豆腐四样供品,外加一碗满满凸凸的大米饭,还要放酒杯和筷儿,不管城里乡下刬是一样的,是对过世亲人的一种缅怀和追思。
 
将夜的时候,南通还有“打囤子”和“煨百虫”的风俗。“打囤子”就是在蒲包里头装上石灰,在院前房后,屋里屋外的地上顿磕,石灰粉从包缝儿渗漏出来,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不圆不方的石灰印子,就像才下了雪和霜一样。也有的人家还用铁叉在地上画出古钱、弓箭、农具、梯子、凤凰等图样,再撒上石灰,叫“画天囤”。意思是取“粮囤子处处满,囤子有天高”的吉庆。“打囤子”和“画天囤”,是古老的风俗,是预祝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的意思。启海一带把“打囤子”叫“笃稻屯”。民国时期的海门籍南通人黄幼松写的《海门竹枝词初稿》里头,就有一首诗是纪录“打囤子”的这种民俗:
 

新岁家家笃稻屯,
 
阶前疑是雪霜痕;
 
长街尽日无人过,
 
店铺今朝例闭门。


 
年夜饭(资料图)

 
“煨百虫”,就是把田边上已经晒干了的稻根和杂草枯草,堆起来放火烧,烧旺了以后,再盖上稻根,让它煨烟,用科学的话来说,就是消灭越冬害虫。老百姓认为“煨百虫”、“送百虫”,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虫害少了,田禾茂盛,收成就好。这个老的风俗是进步的,是有道理的,但是现在不能提倡一烧了之,因为它污染了空气,甚至还要影响飞机起降。现在,政府正在出台秸秆回收、科学利用的办法。要说迷信的也有,那就是要到旁边的土地庙里烧香磕头,求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消灾降福。贴了在土地庙门上的副对联蛮有趣的:“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或者是“土无多产,生一物栽培一物;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可以看得出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求。
 
除夕的夜饭叫做吃“团圆饭”或“年夜饭”,这个很神圣,好像全国刬是一样的。在外地工作的人都要往家赶,所以交通运输的压力特别大,现在还派生出了一个专用名词叫“春运。”过去,假如有亲人不曾赶得家来,年夜饭还要留一个位置、备个酒杯、摆副碗筷,表示他也是在和大家在一起过节。其实吃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要体会那种世代相传的、温馨的“家”的味道,能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吃过了年夜饭以后,大家就南里州北里县地讲讲闲,扯扯山海经;女人家先要包初一早上要吃的圆子,转来到房间里把新的衣裳、袜子、帽子、鞋子准备好,把新衣裳、新袜子摺好了放了在床头边,为的是第二天早上起来顺手就够得到,这叫“顺顺当当”;有的人家还要把新鞋子倒扣了之后放在床边上,也有个吉利的名字叫“扣元宝”;小伢儿手上捏紧了上人给的压岁钱,也就笃笃定定睏觉了;只有男人家是不睏的,他们等伢儿、女人家都睏了以后,还要做桩神圣的事:“守岁”。
 
“守岁”是古代传承下来的风俗。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上就有“夜祭先竣事,才动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分岁”、“守岁”都有送旧延年的意思。其实守岁也蛮冷清的,就是守在那里喝喝“守岁酒”,要不然就约几个人来弄“笃子和”(南通民间特有的一种牌娱),不像现在还有电视,看看春节文艺晚会什伲的。等到十点钟左右,就要烧香点烛送菩萨神仙上天,这叫“送天地”;到半夜的时候,又要重新再点烛烧香,还要放炮仗,迎接神仙下界,叫“迎天地”。在被迎接的那么些菩萨里头,当然也包括了腊月二十四上天述职的那位灶家菩萨。从前老百姓最忙的、最兴奋的、恨不得要忙浮起来的,就是三十夜子,明朝是定定神神过年。

 

当然,像那些穷苦的人家,居无定所的、连碗饱饭都没得吃的人,也就根本不可能有那么些门儿经好弄,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啊!清朝通州人姜长卿的《崇川竹枝词》里头有一首诗,就是当时穷人的写照:
 
足谷村农岁底忙,
 
下河水患尽逃荒;
 
沿门利市声声好,
 
舞罢苍龙跳灶王。
 
什伲事人家三十夜子特别重视守岁?因为这天子是很特殊的,叫“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一夜连双岁”,说的是你一夜之中连了两岁,譬如你12点钟之前30岁,到正月初一就31岁了。“五更分两年”,说的是前头两更是在今年打的,还有两更要到明年子才打,所以大家特别重视,要守岁。现在好了,“年夜饭”一家老小饭店里一坐,一吃胡子一抹,连碗都不要洗,蛮丝泰的。饭吃好了看看春节电视联欢晚会,也要到看到一两点钟,也就恰如守了“岁”了。
 
噼里啪啦鞭炮一放,新的一年也就到了啦。在新的一年来临的隆重神圣的时刻,当然也有好多的忌讳,所以民间还立了好几条规矩,例如不准随地倒水,不准说不顺遂的话,更不能说下流话等等。是的,新年头里大家总是要图个顺遂、图个吉利,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