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育琨——开发企业“地头力”

2013-01-25 16:24:21来源:中华东南王氏 - 福鼎王氏

打印 字号: T|T

 

王育琨

  企业的“地头力”不属于过去和未来,而是属于当下的工作现场一一在“地头”解决各种问题,创造出最新鲜的玩意儿,将当下的工作做到一刻接一刻的极致,如同农民头拱地的劳作。
  作为著名的管理专家和并购专家,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企业家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的王育琨仍然奔走在中国企业第一线:全国各地授课、与企业家交流、写专栏、写书......他一步步地接近中国企业经营、管理、文化的更深处,走进企业家们的内心世界,并逐步发现中国企业、企业家的生命力和潜在的危机。
      “30多年了,中国人一味地外求,求了许多生命的光环,把生命都压扁了,从今以后该向内求, 。在生命力与生命的光环之间,要做一个区分,不要为耀眼的光环所迷惑而不知所终,要关注个人生命力,关注公司一个个业务现场的生命力,这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地头力。地头力,是个人和公司生命力的代称,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待最宝贵的生命力。”2011年1月,王育琨出版了自己新书《带着爱去工作——地头力:员工、老板和企业的中国式活法》。这本书可谓凝结了他多年来了解、观察、把脉中国企业的最核心理念和思想,那就是如何在企业中植入“地头力”。
      中国企业的迷失与觉悟
      通过多年来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王育琨发现,现在中国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爱物”超越了一切,把企业拽到了危险的边缘。中国许多公司偏重于“规模”这个末端,而对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品质这个“物”,反倒没有痴迷的爱。由此带来了为规模无所不用其极的各种术,甚至不惜违法。对公司内部的员工与协作商的员工,就更谈不上爱了。他们只是花出一定的费用,买到了员工与协作商的劳动。殊不知,那只是员工潜能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创造力绝不在那里面。
      通过对新东方和阿里巴巴的深入观察,王育琨看到了中国企业家的闲惑与觉醒。
      俞敏洪的困惑很有代表性:新东方上市,在一瞬间从对内的关注转向了对外的焦虑,从关心学生的感受转向了关注股市的动态,从关注教学质量转变为关心数据的增长;新东方常常说要为学生的终生成长服务,现在却把眼睛紧盯着学生的钱袋;新东方常常说要点燃学生的梦想和理想,让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现在却每天在失去理想的庸碌之中生存挣扎……
      被冤屈撑大了胸怀的马云发现:最近很多阿里人非常郁闷和难过,大批网络报道指责淘宅网调整搜索结果,甚至还惹起了某些卖家来淘宝网门口抗议示威……看到那么多同事很委屈,甚至流下了眼泪,也发现不少年轻的淘宝人在不断自问:“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之后,困惑中的俞敏洪连问了五个为什么很具穿透力:新东方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挣钱吗?肯定不是;是为了股东吗?肯定不是;是为厂老板吗?肯定不是;是为了名利吗?肯定不是。那么新东方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觉醒到公司和自己的生命价值后,俞敏洪一下子抓住了根本:新东方是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中国青少年有理想、有追求、有崇高的生命目标,有对未来的无穷期待。
      郁闷中的马云也是回到了生命意识的觉醒上:我们这家由80、90后组成的公司,我们必须有别于昨天的企业。我们感恩自己的公司诞生于这个社会,我们会因为今天的社会环境而成长,我们更应该为这个商业社会的完善而存在。这也是我们每天认真工作的意义所在。
      其实,并不止俞敏洪和马云,王育琨发现企业家们开始不约而同地探讨同一个主题:如何让员工生命价值觉醒。对此,王育琨说:“企业家开始活明白了。当对人和公司都通透了时,我们会喜欢这样的礼物: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被用来享受的.”
      为企业植入“地头力”
     病因知道了,如何治疗呢?王育琨曾与多名关注此间题的中外企业家进行过深入交流。
     “旁观者看来海底捞的生意蒸蒸日上,一线员工认真负责,那你认为你们公司的短板在哪里?”王育琨在一次私人对话中向张勇发问。张勇的回答显然来自于更深入的思考。“大多数员工还是没有激发出来主动性,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工作的价值到底在哪里?我期待员工忠于他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不是海底捞或者我个人的价值。”
    同样的问题王育琨向好利来创始人罗红提问时,则有着反方向的解答。“一个病人在输液时,输液瓶一定需要高高挂起,才能正常输液,反之,则会倒流,危险至极。”这个输液瓶就是企业家本人。罗红认为在目前中国的大背景下,不可能寄希望于员工个人有强大的自主性。如果想激发一线员工的激情,则必须依靠企业创始人的觉醒和引领。为此企业的创始人必须有每一分钟的觉醒,成为团队员工的全方位资源,尤其是意识资源,而不仅仅是权力资源。
    王育琨认为这些企业领袖的观点都有着各自企业的烙印,都在慢慢地推进到一个问题的实质,即关键现场的员工在当下是精进地创造还是机械地操作,而颇令人玩味的是王育琨开出的“药方”不是来源于国内外某一理论或学说的演绎,而是来自于王育琨有过亲身体验的处方药“地头力”,更准确地说是来源于他母亲的远见和智慧。
    在山东农村长大的王育琨从小家境贫穷,父亲工资低得可怜,每月只能自给自足。母亲全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带着6个孩子。尽管母亲也是一个小脚女人,也同样的目不识丁,却有着与一般农村妇女不同的思想和毅力。“我头拱地也要供你们读书,也要挣工分。车到山前必有路,出水才看两腿泥。生活哪有那么多顺心的事情,只有自己将其理顺,头拱地好眼前的事情。”母亲诸如此类生动且有力的经典语录还有很多,并在实践中硕果累累。王育琨的哥哥和姐姐都顺利考取了大字。
    这种“头拱地”精神也深深地植入了王育琨的脑海,形成一种强烈的潜意识。  “当今企业一线没有了一种魂魄式的东西,从而导致企业‘癌细胞’的扩散,我将这个魂魄式的东西概括为‘地头力’。”王育琨认为“地头力”不属于过去和未来,属于当下的工作现场,在“地头”解决各种问题,创造出最新鲜的玩意儿,将此刻的工作做到一刻接一刻的极致’如同农民头拱地的劳作。
    正如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管理企业的方式,在当下工作的每时每刻放空和否定自己,不断精进,这也正是体现和运用地头力精神的典型案例。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也非常认同王育琨的看法,他在给王育琨所著的《答案永远在现场》的序言中写道:“创业以来,我所做的不过就是无时无刻地贯彻和执行这种‘现场’的经营哲学和经营管理体系。王育琨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企业经营中‘现场’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令我十分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