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泉州上坊王氏家乘

2013-01-25 09:39:50来源:王人瑞 王人镇整理

打印 字号: T|T

    泉州城内西街有“象峰王家”因拥有花园宅笫,人丁兴旺、家业鼎盛、驰名遐迩。王家为开闽三宗、武肃王审邽公之后裔。自延彬公继任泉州刺史,五传至克公仕宋承德郎知青州益都县尉,遂居青州,卒葬益州南岺。生二子曰曾、曰皞。兄第亦然,生于斯葬于斯。曾生于宋太祖三年,进士及第、拜资政殿大学士,历官至中书门下侍郎左仆射,皞生于宋太宗九年、真宗祥符间进士、官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工、刑、兵三部侍郎,生二子:繹、续。繹过继乃兄曾公。续公之子弼、生于宋仁宗十年,初任教授,权永州东安县,生子三:燠、烨、熩。烨为审邽公九世孙、宋时,以荐补婺源丞、贺州判官,哲宗绍圣四年,返泉州西隅船舫巷定居,并运父弼公柩归葬泉州三十七都皇绩山,烨亦卒葬三十八都。生一子曰秉。
   十世秉公嘗立义齐礼延儒师,教诲后学,每值饥岁、发粟济贫,宋赠太中大夫;因其祖曾、皞兄弟同登进士,御赐“兄弟进士”金匾额其门楣,民国二十年代尚屹立于象峰巷口、即西街开元寺前、紫云屏后,入巷举头即可发现,惜于抗战期间,毁于兵炬。象峰王家域区分为:入巷内有一座木构瓦楼俗称排楼王,斜对面为玄天上帝宫,东侧一石碑刻有“文武官员到此下马下橋”。其门楼上有一木刻圣旨牌,据悉约在乾隆年间,排楼王的先人为其太子嘉庆帝保镳,嘉庆帝登基,即告老返乡,帝特赐圣旨予之。其后裔均习武练功,解放后举家搬至厦门居住,以业骨伤科为生,行名为鸿仪;再行走200米处,有一斜坡,其北侧一大厝大门楣悬“世进士第”为下王。明中叶即入城选址居住,后就其址扩建府第;斜坡稍上南侧有一小巷称横巷,直通新门街与塔顶,西接甲弟巷等,北侧大厝宅为顶王。顶王即横巷中段处,为“观察第”,于明未经商,并勋子孙学业,得封“观察”而建第居住;南侧与曾从龙状元坊近西厝宅为石狮王,因面向许厝埕有一青石狮立于墙壁间。石狮王于民国初期屋圯,举家搬迁至新门街居住;向塔仔顶南向大厝为傅府王。傅府王乃下王购得分其房祧居住。
   秉公有二子:长敬先、次幹,敬先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任丈思院检正,生一子祖德;幹公宋徽宗宣和六年进士、官朝奉大夫、知南温州,生一子曰棐。
   十二世则公,乃敬先公长子,赠奉直大夫,为母祝寿,郡守李公韶为立“荣寿坊”以表之,坊在泉州开元寺西塔前是也,设于其祖秉公所居“兄弟进士”第,后院之义齐门外。民国二十一年陈国辉旅长开通泉永德汽车公路,经过西街,以该坊有碍交通下令折除,百姓引以为憾。咸以千年古迹被毁于一旦!此为武肃王外出裔孙,第一梯次回归泉城之始。
   上述,泉州西隅船舫巷乃宋时地名,明清以来原有宅第易主、毁损、倾圯等变迁,而地势形如大象之头,其巷似象之鼻,故称象峰巷。现简称为“上坊巷”,其实均为同一地点之巷道。
    幹公子棐、棐子沂之,沂之子起震、起震生四子:绍式、绍仪、绍扬、绍纪,绍仪生子万象又名古扬;古扬生子光颜又名元勋,此为审邽公派下支派之一。因古扬、元勋系十六、十七世,开基锦塘茂夏为其一世祖及二世祖,古扬公谱称为八十三府君,二世元勋公有三子,曰均宁、均畴、均实,均宁居锦塘传茂夏宗派,均畴配龙塘吴氏因赘而居焉!吴氏无出,再娶周氏生五子:添锡、添永、添期、添庆、添祥自此五派出者则以均畴为龙塘派始祖。添庆从母姓过继舅家,龙塘后改称为塘头乡、该乡吴姓子孙皆吾宗添庆公之后裔也!
   查茂夏族谱所载,元勋公生于宋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均宁公生于宋绍熙五年甲寅公元1194年。父子相差22年,应属可信。据龙塘族谱载,均畴生于宋甲子年,推算应为宋理宗景定五年为公元1264年,卒于壬午年即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享寿79岁相符;但均宁如出生于公元1194年,均畴出生为1264年,兄弟相羞60年,不合情理可知。八十年间生育二代子孙应有可能。故二世添锡、三世以直生卒均无记录。至四世惠俊生于元至正三年癸未即公元1343年,卒于明洪武壬午,应为明建文四年即公元1402年之误,才能兴所纪享寿六十相符。
   经查在此百年间为宋末元初,兵荒马乱,清剿宋室幼主及所属官宦,开闽三王裔孙声势显赫、首当其冲、为恐遭波及,无奈只得埋名隐姓或以入赘为之,意图避祸而已,迨元亡明继起,才纷纷脱颖复姓而出,但有关资料忘失,后世子孙无法得知其详,更不便任意臆测,致有此误。除均畴外,均实乔迁锦亭里染厝,另开锦染支派,均宁则居茂厦故里。目前在石狮市东隅之锦塘、茂夏、塘头、水头、埔内、锦亭等乡,土地相连、住户同族,均为審邽公第十六世孙,古扬公、八十三府君之后,而龙塘派族亲以塘头乡大功宗祠为中心,组设“龙塘王氏祖祠三乡建委会”以龙塘四乡之族亲为活动对象,拥有数千户、上万人口,过番谋生远渡重洋,落地生根或迁住泉州城内,或枝分叶散寓居全国各地,尚未详细统计在内,支派蕃衍,而皆敦樸安份,翼以礼仪,而世守之。故虽代鲜显人,而吾晋江之言名族者,则龙塘王氏興焉。
   龙塘派以均畴为始祖,二世次子添永分居水头乡,分支龙山派、昭穆为“均添以惠志制,文洪承夫可卿,伯仲孙君子,学道则爱人,明经传懿德、诗礼耿千家”。但塘头乡部分房谱,按孔子“阳货”篇:君子学道则爱人。继而用程朱理学之祖宗垂训惟崇法及续王明阳的“必敦孝友以铭心”而后以自订“祖宗儒训惟崇德”,亦念文章可华国作其昭穆续之。龙山派水头乡则以“秩爵端天家”替代“诗礼耿千家”,同时少数宗亲则以“迪哲”代替“诗礼”二字,究竟是传抄笔误?或有其他原由不得而知,近年经宗亲公议决定续订昭穆,以供后代子孙之用,诗云:“积善前程远,谦恭后步宽、重义宗声大、贻留世泽长”
    龙塘十世孙畿字翼邑、号慕蓼,万历卄二年甲午解元乡试第一,戊戌进士授予干令,改绍兴教授,累官至浙江左布政、廉饬自持,引疾乞归,给覃恩三世,抵家益肆志易学,卒年八十有二,墓在石狮市龚山之原。曾修龙塘族谱相传到今,藉为蓝本。功德无量!
   龙山派十八世孙学务偕次兄学滋奉母回居泉州城内西街象峰巷,为武肃王審邽公第三十五世裔孙,第二梯次回归祖家定居之外出子孙也。是象峰支派始祖,经商致富,业务鼎盛时自设帆队,横渡台湾海峡,运行于泉台之间,属顶郊贸易商之一,同时往返于沿海各港埠,俗称南北郊,以闽南土产,蔗糖、福圆等远销北方,再从苏浙宁波采购丝绸、棉纱、布匹、乾果等回航,首先置产坐落于巷内四十六号为自用住宅,后因丁财两旺,将西護厝改建三间三进为新厝,前院后花园,自设鹤耕齐书房、演武厅、延聘武师、宿儒为师、教导子弟、诸子勤习各有长进,又于巷南增建住宅两幢,分别为继配吴氏、续配邱氏偕长、二、三、四诸子住用,再向横巷扩充,在龙塘族亲住宅紧鄰,向宏博宫方面发展,除购得原傅府大宅第一座,供副配娄氏偕幼子住居,并于傅府山脚,设立榨糖厂,焙灶自行制糖,焙福圆乾,另于市内设立当铺、布庄、行郊、海产批发市场,拥有店铺三十多家,水头、塘头族亲都前来帮忙,为顶郊、南北郊业者之冠。
   学务公又名愨慎,官篆学时,讳务光,号莲涯,文阶朝议大夫,道光二十六年驰封武阶武德骑尉,生子十一:长,韾幼殇。次,锄谱名道耘号芳村,官篆梦麟,乙未入泮是年乡试连捷第二名武举人,特颁“亚元”金匾悬于48号新厝之大厅门眉,又于道光庚子武进士及第,因历代先人先后进士及第、御赐“世进士第”悬于象峰46号王府门眉,钦点卫守府,道光二十六年驰封三代。三,进幼殇。四,继字道監官篆青梯学儒,捐监生。以上俱嫡配出。五,耀字道钟官篆葆祺学儒,咸丰已末入泮,丙寅举人。六,降泽字道睿官篆思漙学儒同治已巳入泮。以上继配出。七,流澄字道涵官篆士铨学儒,同治戉亥入泮,光绪戊子科举人。八,银镂字道铭、官篆郁文学儒同治甲戍入泮。九,炳炜字道辉官篆梦彪,同治辛未入泮,武生。十,丕显字道昭。十一烈字道焜学儒。以上俱副配出,务公卒后,诸子均习举业,致运销业务后惩无人、经营欠缺、用人无方、未几亏损净尽,连连倒闭,家道中落,无复当年盛况。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风水轮流转。民国初年传至卄十一世诸孙出,奋勉自强,出洋经商,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王氏裔孙人才辈出。新中国成立后,传至卄十二世从商从政散处京沪各地,在当地供职市府、领导群伦。其中有旅台宗亲王人瑞系会计师、经济专家,自1988年起飞越海峡130多趟,为两岸交流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尽心尽力。王人瑞宗亲还为寻根认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他倡议并捐资修复开闽三王陵和泉州开闽三王祠、组织成立宗亲联谊会、出版通讯、倡修泉州开闽王氏各派族谱等,为保护三王历史文化遗产做出杰出的贡献。
   目前居住于象峰巷王家、爱字辈都已作古,人字辈属武肃王第三十九世.龙塘第二十二世裔孙,较知名者有:王人瑞、王仁山、王人墨、王人镇、王人铸、王人龟、王人监 、王国寿、王人骏、王人民、王人和等。其下至二十五世,即明、经、传或祖、等辈份,海内外各地家族人口总数应有千人以上。但自解放初期,政府由巷内中段切开,筑成新华路,王氏家园被征用大部份;六十年代泉州晚报印刷厂将傅府山全部邻近王氏祖产住宅、书房、糖厂、焙灶、宏博宫、曾从尤状元祠等连同横巷全部划为该报所有,文革期间,在横巷南端的曾从龙状元坊被拆毁,象峰王氏几乎全被迁往西门奉圣巷;光学仪器公司又把王家果园列入该厂基地;最后连同[世进士第],[亚元宅第]也无一幸免,都被征为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