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三水镇全图》见证古城泰州历史

发布时间:2012-9-16 数百年前姜堰城市是何模样一幅清代《三水镇全图》告诉你
近日,姜堰王氏宗祠修缮一新,对市民开放。在王氏宗祠门厅屏风反面,有一幅被放大了的《三水镇全图》每天都会引来市民的围观。大家感慨沧海桑田的变迁,同时,从这张古老的地图里,不难发现一些熟悉的道路和村庄,尽管它们面貌迥异,但是最初的名字却保持了下来。
专家称,这张绘于清代的地图,对姜堰的城市建设、考古以及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市民搜寻家园前世
王氏宗祠位于姜堰东后街40号,该祠为泰州学派巨擘王栋(王艮族弟,跟王艮、王艮次子王襞被世人称为“淮南三贤”)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王氏后人重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去年,宗祠开始动工修缮,近日完工,对市民开放。
在王氏宗祠门厅屏风背面,有一幅被放大了的《三水镇全图》。三水为姜堰古称,《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每天,都有不少市民们驻足图前,兴致盎然地搜寻着自己家园的前世。他们发现,这张古老的地图里,仍有一些熟悉的道路和村庄,尽管它们面貌迥异,但是最初的名字却保持了下来,如刘家埭、黄家埭、古庄、西桥等。
昨天上午,站在古地图面前,姜堰市民刘先生找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刘家埭之后,兴奋不已。地图上标示,刘家埭在姜堰镇北部。此处为姜堰刘氏聚居之地。民国时邑人夏绍侯的《泰县氏族略》曰:“雁埨庄刘,其始迁祖福春公,官明指挥史,于永乐间由苏迁泰之东乡刘家埭。”
现存最早姜堰古地图
《三水镇全图》的公开呈现,归功于姜堰八旬离休老干部王希敏。
王希敏是王栋后裔。几年前,几经周折,王老在大公式镇觅得《三水王氏族谱》。族谱详细记述了姜堰三水“乐学堂”王氏的家族发展、变迁史,让王老眼前一亮的是,族谱里居然有一幅《三水镇全图》。
这是一幅传统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当时姜堰地区的104个地标点,包括姜堰镇的古水系、古街巷、古村落、古寺庙、古园林、古名胜、古牌坊、古桥梁、古墓葬等。图上不标注地面高程,视地表为平坦。地图标识以王氏宗祠为中央,多方向定位,详画水,略画山,因循了中国传统地图的绘制方式,未受西洋舆图画法的任何影响。
族谱的原持有者,大公式镇退休教师王爱东介绍,该图系清道光年间(1820-1850)续修《三水王氏族谱》时所绘制,民国时期再次续修族谱,依然沿用了此图。
王希敏意识到古地图的重大价值,不甘心将其养在深闺。重新修缮王氏宗祠时,他提议把古地图放大展出。
姜堰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陈炜断言,这是现存最早的姜堰古地图。
励材堂是重教尚学实证
这张地图中,位于镇之东大街城隍庙与武庙(关帝庙)之间,标注的“励材堂”,可谓是姜堰拥有重教尚学传统的实证——如今的姜堰励才(材)学校,实乃沿用古名,以励今人。
根据姜堰市博物馆收藏的励材堂的碑记以及《民国续纂泰州志》记载,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同镇亲族读书者十有二三寒士居多,每届乡场盘费维艰,往往有因此不克赴试者”,道光十六年,镇之乐善好施者张日荣临终时,令其子张弼承将镇东桥园子田10亩以及佃屋捐献出来,在文昌宫创办励材堂,以田产和地产收入资助贫寒学子。
实际上,张日荣父子所捐的田产和地产收入对资助贫寒学子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由于他们的示范作用,姜堰古镇刮起了阵阵强劲的助学之风,对于随后的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的慈善人士的助学义举,《民国续纂泰州志》均有详细收录。
记者 周书卉 通讯员 王倓之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