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三槐王氏文化研讨会与郑州洛阳调研摘记
2011年11月2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王氏宗亲齐聚一堂,在河南大学就业与指导中心三楼报告厅举行三槐王氏文化学术研讨会。华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玉洁教授,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听兰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的《三槐王氏总谱》副主编王福华、王元根、王祖锡;开封市人事局副局长王守忠、周口市原市委秘书长王超凡、开封市博物馆馆长徐伯勇、开封市原地方志办主任沙旭升、河南大学马全智教授等隹宾。另外还有几十年如一日自发研究三槐堂文化的乡镇干部王宴春,三槐堂原址所在地的现曹门村支部书记胡松龄等,以及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在河南省的会员等共计50多人。
会议25日报到,我会代表一行四人于25日晨六时半许到达开封车站,会务组王振中到车站迎接。中午王超凡家人还特地在“开封第一楼”宴请已报到的会议代表。当日下午到会代表还特意拜访了三槐堂祖地的“三教堂”及曹门村村委与三教堂文化研究会,村支书胡松龄和秘书冯国新先生接见并陪同我们浏览了原三槐堂祖地范围、现有的三教堂自然村和三教堂街等。26日上午举行开幕式,中午参观包公祠、铁塔公园,下午代表讨论发言,宣布开封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等二个班子名单并作会议简要小结。27日下午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王听兰等一行四人赴郑州、洛阳调研,29日从郑州启程返回。
会议开幕式由河南大学教授华锋主持,王守忠代表市部门领导和开封三槐堂文化研究会致欢迎词,王听兰作弘扬三槐文化 推进中华王氏文化工程建设的主题发言,徐伯勇等代表当地专家讲话,李玉洁教授代表东道主——河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致词。
王守忠在欢迎词中说“河南开封是我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都。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代后期都曾在这里建都,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特别是北宋时期,经过长期的营建,使这座名震四方的宋代京师成为“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修复三槐堂有利于与开封本地旅游业形成呼应,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三槐堂的保护与开发也正是对于我国传统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有利于王氏后人的寻根祭祀。他代表开封三槐王氏对各位隹宾不辞幸苦来到开封研究王氏、研究三槐堂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谢意。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弘扬三槐文化,开展中华王氏文化工程建设,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努力”为议题,并就“商议修复开封三槐堂建筑、推进《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文化工程建设及筹建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在各地的工作站”诸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王听兰在发言中说:“在中共中央决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借着此次东风,深入开展好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繁荣贡献力量。” 三槐王氏是王氏族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派,其命名是因为其始祖王祜手植三槐于庭,建立三槐堂而得名。三槐王氏名人身上强烈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固有的美德和精神。三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篇章,这从苏轼名篇《三槐堂铭》里“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可以看出。三槐王氏人文精神体现的贵而不骄、富而不俭、家族和睦、兄弟相爱以及直道谋身、忠于国事等精神,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李玉洁说,讨论“三槐”文化,是为了继承“三槐”的精神,弘扬古代为官刚直不阿、凭着良心为国为民的优秀品德。“三槐”中的“槐”可以音译为“胸怀天下”之“怀”。宋代名相王旦居高官清廉、待人宽厚的品质一直为后人称道。
会议组织全体代表参观了开封市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包公祠与铁塔公园。在包公祠重点观看了著名的“开封府题名记”石刻碑,该碑刻录了北宋168年间历任开封的231名知府的名单及其简历。现在展示在碑亭的大石碑刻录了183名知府。另有一块碑刻录48名知府,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从陈列在包公祠内的“开封府题名记“石刻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三槐王氏开基祖王祜是第十三任开封知府,包拯是第九十三任开封知府。这为研究三槐王氏的先祖提供了重要资料。在铁塔公园除了有著名的宋代所建的铁塔外,还有原王旦墓前的八尊石马、石羊等石兽(因王旦墓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联合收刈机厂而将石兽迁移至此公园),显见王旦墓的宏伟规模。
关于三槐王氏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有:河南大学周宝珠教授的“开封三槐王氏清风誉满天下”;广东韶关学院的李贵录教授的“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山东莘县杨巨源先生的有关文章;开封市博物馆徐伯勇馆长和开封市地方志办沙旭升主任。民间自发研究者王宴春先生以及三槐堂所在村书记胡松龄先生都付出了多年心血的实地调研,等等。还有著名的清代王庸敬所编撰的《三槐王氏通谱》等的记述。
开封,保留了丰厚的三槐王氏历史文化遗产。首先、有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三槐堂本是王祜在京时的居第,自从表明符彦无罪之后,才手植三槐于庭的,其后人再写成匾额,居第就以三槐堂而命名了。以后就成了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的家庙。据1989年10月开封东郊乡政府所立的碑记还称,此宅院有180亩(市亩)范围(据说这是王祜从战国时期的张仪后人中购置得来而修建的)。其次、三槐王氏家族有一个庞大的墓群。王祜,自在开封建立府第,其子孙就逐渐落籍开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生在开封,有的当官死在外地,也要千里迢迢把灵柩运到开封来安葬,因为这里有王祜、王旦等人建起的坟茔,其中有史可查的如下:王祜葬于开封县大边村之原;王旦葬于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大边村在今开封城东,即宋东京外城新宋门外,距城很近,为唐、宋著名村子,王旦墓高大,石人石兽等物,一直保存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有史志可查的有王雍、王素、王质,王毖及夫人李氏,王元及夫人晁氏,等等。
三槐王氏留下的人文精神遗产(也可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特点是清德、清风。所表现的政风和家风主要有以下三点:1、贵而不骄,富而知俭,有一种强烈的敬业精神。王旦多年居官,十余年的宰相,可谓官高禄厚了。但他从不居官白傲,佐真宗,致太平,荐贤才,举寇准,是位忠厚长者,其度量之大,寇准表示佩服。在家中,婚姻不求门阀,被服质素,不置田宅。他学习先人清风,“终身不贪。2、家族和睦,弟兄相爱。3、直道谋身,忠于国事,办了不少益国利民的好事。如:王祜的德政,欧阳修摘其要者总结为三条:“尝谕杜重威使无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某,以百口明符彦卿无罪,故世称王氏有阴德。”王旦的荐贤才,举寇准;王素的直道相谏;王伦当金兵灭亡北宋时,其家虽贫,却勇于挺身而出,以赴国难;王皋护驾孟太后、宋高宗南下,并直言坚决要求抗金等。
三槐王氏先祖的“清德”、“清风”、“家风”,随着子孙后裔的迁移,传遍世界各地,弘扬中华民族的种种传统美德。
会议要求三槐王氏后裔要尽快行动起来,开展继承和弘扬三槐王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在三槐王氏的精神文化遗产方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许多史志资料记载以及大量的三槐王氏家谱的丰富记载,应该说是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甚至在三槐祖地开封外的全国及海内外各地,三槐王氏宗祠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成百上千。但就是在祖地对先祖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修复是比较落后的,以至于不能适应海内外三槐王氏子民前来瞻仰、参拜和旅游观光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看到,开封三槐堂在原址总算保留了一个“三教堂”,由于历史原因,其名称和所供的神像有些不伦不类,但毕竟保留了一个地址及东郊乡政府的一块碑记中的文字记载。因此,我们希望开封三槐堂能尽快修复,以显示承载数千万三槐王氏后裔向往的三槐王氏文化精神所在,也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次会议已经酝酿成立“开封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我们衷心希望该社团能承担开封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以及恢复开封三槐堂的修建工作。
会议介绍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正在开展的一项宏伟的中华王氏文化工程——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情况,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以常务理事会是决策机构,设置了二套班子进行具体操作实施。第一是编辑班子。这是总谱具体的写作班子,非常重要。我们总谱局已经成立太原、琅琊、三槐、开闽等四个编辑组,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二是工作站班子,是在各地区建立工作站,一方面是为编辑班子抓好收集编辑总谱的资料,另外还赋于宣传推广修谱数字化,收集整理文化资料,宗亲联谊等功能。
重点明确了各地工作站的二项主要任务,作为河南工作站是有以下三项任务:
一)是为尽可能为大总谱编辑收集支派世系资料,要按照总谱局的要求进行世系资料收集和整理。
二)是宣传推广支谱数字化修谱工作,总谱的数字化是由总谱局直接掌握。地区站的任务是所在地区内的支谱、族谱的修编,凡正在修编或将要编修的族谱要宣传和推广数字化方法,只有数字化修的谱才能和中华王氏大总谱接轨,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鼠标一点找到自己和全世界各地王氏宗亲。关于推广支谱数字化修谱工作有四句话:要记住四句话:1、宣传到位:大力宣传数字化修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传统修谱是老年人修谱老年人看,只是夕阳文化;现在以老年人为主数字化修谱,是老年人与年轻人都喜欢看的,是夕阳文化与朝阳文共存,向朝阳文化发展。2、尊重自愿:不强迫,尊重自愿同意,提醒以后不要后悔。3、统一软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数字化软件很多,但我们只用中根源的软件。4、合同操作;具体操作经各地工作站联系后,由修谱支族与中根源中心签约操作。
三)协助与支持修复开封三槐堂。
在开幕式上,中根源数字化推广中心胡家煌副主任,生动地以电子演示方式讲解了先进的数字化修谱,引起了全体代表的浓厚兴趣,博得了热烈的掌声。
在专家和会议代表的发言中,开封市博物馆徐伯勇馆长介绍了博物馆所保存的三槐王氏资料情况以及本人的研究成果;开封市地方志办沙铁勇主任阐述了开封府题名记石碑记述王祜资料的重要价值,三槐王氏应该属于太原王氏的见解,以及开展三槐王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意见;周口市原市委秘书长王超凡介绍了周口市开展姓氏文化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对三槐王氏开基祖王祐(祜)的看法;几十年如一日自发研究的乡镇干部王宴春的实地和外出调研的深刻体会;山东莘县三槐堂代表王凤琳介绍了他们为了加强三槐王氏的宗亲联谊和交往,发扬三槐王氏家族的精神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保护其历史文物和无形资产,决定修建“三槐王氏祖陵”的宏伟计划;三槐堂所在地的曹门村支部书记胡松龄和村秘书冯国新畅谈了他们要求开发建设三槐堂故居的愿望和规划。
会议经过反复的酝酿和商议,宣布了开封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与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的二个班子组成名单。其中开封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任为名誉会长,华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玉洁教授任为总顾问,王守忠为会长,王金超为副会长兼秘书长,等等。
在开封会议结束后,27日上午,我会王听兰、王福华、王元根、王祖锡等一行四人在王金超驾车陪同下奔赴郑州,在离开开封前去河南大学拜访李玉洁教授,衷心感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河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的精心筹备和大力支持,并商议了三槐王氏研究会今后工作的有关事宜。还特意驱车经过原三槐王氏先祖的墓地——原称为新里乡大边村,现仍称边村地域内的联合收刈机厂(现又已改为畅丰车梁公司)大门口,只好遥望王旦墓的所在地。当经过宋门附近时还浏览了王旦孙子王巩所建的“清虚堂”遗址。
当日中午到达郑州,王金超在一家富有特色的信阳餐馆招待午餐。下午郑州的王凯先生来接我会四人安排在位于纬五路的“山河宾馆”入住。晚上,王凯先生亲自驾车领我会四人游览郑东新区和商都古迹,使我们领略了现代化大都市和我国十大古都之一的郑州的风貎。
29日,我会四人专程坐高铁赴洛阳,寻访中华王氏的远古源流遗迹。特意专门来到“王城公园”,在王城公园又寻查代表姬姓王中一支的王城王氏所留下的“王城”遗迹和公园内特建的标志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河图洛书碑”。公园内一般游人已经不理解也不知道这二处象征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重要景点,但终于颇费周折地找到这二处该公园的经典景点。
在“周王城”景点,领略了二千五百年前东周王都和西周王城的风貌。按王大良著书记载“王城王氏是西周醒公的后人,至今已成为牡丹盛开的王城公园。”王城公园本身就是当年西周陪都和东周首都的都城遗址,如今专门在公园内为再现故都风貌而建设了故都王城的缩影建筑,在此故都王城建筑内,我会代表认真辩识与领会二千五百年前的风貎,抄录有关历史记载资料。
在王城公园内,我会代表认真瞻仰了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碑”,它是根据“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由雕塑家宫殿先生创作的。生动地表述了远古时期伏羲根据黄河出现的龙马背负的河图推算出八卦;大禹治理洛水时见到神龟背上的洛书,悟出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治服了洪水并划天下为九洲的传说。它反映了我们祖先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也帮助我们对岳飞所写的“王氏宗谱跋后”文中称赞王皋命次子王铎送去的《三槐王氏宗谱》谓”赤刀天球河图“的理解。
在洛阳由于时间紧张,仅浏览了王城公园的上述二个景点,但收获颇丰,深深地领悟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王氏源流的博大精深。
29日上午王金超先生陪同我会代表去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会见了该会的项目部主任兼中华姓氏博物馆馆长朱国林先生,互相交流了姓氏研究的主要任务和进展情况,畅叙了今后协作的有关事宜。当日中午,王凯及其好友张林杰先生在山河宾馆宴请欢送我会代表,下午正值郑州遇上今年第一场大雪,“瑞雪相送,必有好运”,象征着河南王氏文化研究将来丰收的前景。王凯先生冒着大雪驾车送我们到火车站,依依惜别。我会代表就此圆满完成河南调研任务而顺利返回。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