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招”与“两引”
1200多年前(公元885年),先祖王潮、王审邦、王审知三兄弟(史称“开闽三王”)率60余姓万余义军从爵河南固始出发,统一闽疆,鼎建闽国,功勋卓著,永留青史。
2007年1月18曰,日本国家电视台在泉州完成闽王王审知历史专题片的最后拍摄工作,这部长达43分钟专题片已于当年2月16日20时5分黄金时段在日本国家电视台播放。据悉,早在1000年前,日本也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藤原清恒君王,腾原的治国理念,相当多是早他200多年的闽王提出并实施的。日本媒体想通过来闽拍摄这部专题片,寻找历史渊源和答案,为现实服务,让日本国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教育。由此可见,开闽三王的影响不仅在福建、在中国,而且它已经跨越国界,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日本记者特意提及三王的“两招’’与当今我国正在推行的“两引”(引进外资、引进人才)何其相似!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这是历史的延续,又是祖宗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炎黄子孙从来就是善于吸收、继承古今中外先进的文明,从“两招”到“两引”说明中国人一直不间断地在追求改革开放!
唐末福建的经济、文化、技术较之于中原,相对滞后。“三王”人闽治理福建总共41年,采取了保境安民等许多有关利于安定社会民生,发展农业、手工业、文化教育,海外交通贸易的政策和措施有力,三王对内实行选任良吏、轻徭薄敛、与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农耕、兴趣修水利,开拓航道,发展商业,建立学堂,劝学向上,为当时和宋元时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近的历史研究发现,“二王”治闽40余载,实施的德政和创建的业绩中最具借鉴意义的应是“两招”:经济商贸方面的“招宝”和政治文化方面的“招贤”。
先说“招贤”。王审知倡导“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三王治闽时懂得要使福建这样一个偏僻而落后的地区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拥有人才,最有效的就是起用从中原因战争而避难到此的知名人士和贤才,委以重任,借助他们的政治经验和支持。“招贤”即吸引、起用各种人才。三王在福州、泉州等地檝有招贤馆,诚纳入闽的中原公卿名士人院,不少人慕名来闽帮他治闽。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任节度推官等。王审邦在泉州专门成立“招贤院”,为文人贤士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还施医赠药,接济财物,利用他们来传播文化知识。泉州至今仍保留有“招贤村”及招贤院遗址。
三王非常重视教育。王潮、王审知在福州四城门设置了“义学”,实行幼童的启蒙教育,又于城南设置“四门学”,在九仙山(于山)建鳌峰书院,成为当时的高等学府,培养高级文化人才。招贤院、鳌峰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的设置,是泉州乃至福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使“蛮荒海辄”发展成为“海滨邹鲁”。可以说,招贤院的创立是我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里程碑式的举措;三王在世期间闽国是人才济济,且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后代的福建人民,对此政绩无不津津乐道。
泉州由此文风鼎盛,因而科甲联登。唐代290年内,泉州进士及第者仅10人,五代十国54年间中进士者5人,而在宋代320年间即有进士741人,以此从某种程度说明了闽国设立招贤院及大兴教育对泉州科甲繁荣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对泉州“海滨邹鲁”风气的形成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再说“招宝”。三王的“招宝”策略,其核心是发展经济。对内引进中原先进产生技术,对外开展海上贸易,“招来海中蛮夷商贾”,“尽弃苛什纵其交易”。
闽国吋,福建的制瓷、矿冶、造纸、种桑、养蚕、制茶、产盐等都已、经很发达。农业、茶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品经济的发育,亟需寻找商品贸易的出路。三王利用福建海域宽广、良港众多的优越条件,开发了福州港、泉州港,新辟连江“甘棠港”等,发展对外通商贸易,并在泉州设立“榷利院”与“海路指挥使”和“转运使”,承办蛮舶交易。王审邦的长于王延彬被称为“招宝侍郎”。当时,福建的海船北抵渤海、新罗(今朝鲜半岛)、日本,南达南洋群岛、印度、波斯、阿拉伯。福建出口多为丝绸、陶瓷、茶叶、铜铁器,进口则为珠宝、香料、海味、琉璃等。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宋元时期,曾被许多学者推定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期。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它的始发期应该追溯到唐末五代的闽国时期,最早的推行开放政策的开创者就是三王。今天,对外贸易已经成为福建省和泉州市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也是福建人民对历史优良传统的继承。
“三王’’人闽后,掀起了中原地区向福建移民高潮。据统计,当时有60多个姓氏移民人闽,成为后来许多姓氏的始祖。王审知专门设立“百工院”,引进中原地区先进技术。移民带来先进江东犁、水车及先进耕作技术。加快发展养蚕、植桑、种茶等特色农业,拓展丝织业、陶瓷业、茶叶业、冶铸业、造船业。汉族文化、先进技术与原住民的结合,促使闽国经济的大发展,使其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载,闽国冶铸业已相当发达。当年泉州仅安溪一地就有冶铁场14处,当时福建矿业也颇具规模,各种矿场多达69处。居全国首位。冶铸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生产领域和生产规模的飞跃,开辟了造船向大型化发展和航海向远洋航行的新局面。五代时期在泉州建立了造船业和航海业雄厚的物质、技术生产基础,正因为这个基础,泉州才能成为当时东方商贸第一大港,才能在泉州开启示录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出现泉州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鼎盛。
五代闽国,从全国说,是一个乱世,但从闽国说,却是一个和平盛世。是福建极其繁荣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大大地推进了福建历史发展的进程。认真研究“开闽三王”的这段历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很多。以史为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以人为本,应是普世价值和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发展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得民心、有关智慧的领路人,当今,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的主心骨和领路人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泉州,历史上曾经是三王鼎建闽国的重镇和根据地,如今是福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城头堡。泉州在改革开放中开拓性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继承开闽三王的历史遗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施招商引资和引进人才的发展战略,走出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项目路子。泉州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经过30年的拼搏,泉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泉州经济的“成绩单”跃然纸上:在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后,今年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达4225亿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递增22.7%,工业总量稳居全省首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1元增至2007年预计的29444元,年均递增15.5%;载至2007年12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金企业12063家,投资总额349.25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236.17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137.93亿美元,累计实现总产值9342.21亿元;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
改革开放30年,泉州经济彰显了无限的生机、活力,而人是发展的第一要务。中原祖先的血脉,“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绝域之墟”的遗传基因,使上千万海内外泉廾IA(国内700万人、祖籍泉州作侨胞和台港澳同胞超1500万人)具有一种特别强的域性的群体精神和特别强的市场开拓意识。这就是从中原走来的充满活力的固始游子,他们为福建的腾飞创造了奇迹。固始与泉州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的今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固始县委、县政府于2005年泉州纪念开闽三王人闽1115周年时,赠给泉州二王祠堂的一副对联:“人物出中原固邑三王功盖八闽,丰碑铸南国泉州一族名扬四海”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血缘关系,我们的根在固始,对固始的认同,就是对“根”和“源”的认同,让我们永远牢记乡关祖地,勿忘“光州固始”。
王人墨(1943——)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开闽三王”后裔。高级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6年。曾在《福建日报》工商处、政军处等任编辑,1985年后在《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副站长、《福建导报》泉州记者站站长,每年采写新闻、通讯、特色、內参等重点报道200多条。曾获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双十佳”提名奖。有10多篇作品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特等奖”、“华东地区、福建省新闻一、二等奖”。现为泉州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副主任。参与发动海內外王氏裔修复三王史迹,创办百万元文保基金会,创办“闽王文史通讯”,开通“开闽三王网站”等。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