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兰若:一生跌宕事 尽付丹青中

2013-01-24 14:43:31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0年08月04日 来源:《潮人风采》杂志 
 
  王兰若先生是当代享有盛誉的潮汕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今年是王兰若先生100周年华诞,作为粤东区域文化的一个代表,其艺术道路和艺术创作为我们提供了至为珍贵的文化史料。兹转载《南方都市报》采访文章,让大家全面了解这位百岁艺术家曲直的艺术人生。

 

王兰若先生与夫人在家作画

  ●19岁时,已是两所学校的校长。

  1911年,王兰若出生于揭阳县砲台镇塘边村。父亲王秀山是晚清儒生,后从医。王兰若自幼在私塾读书,7岁就读揭阳振东学校。10岁时读《唐六如全集》,深受影响,矢志习画终生。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王兰若:我从揭阳炮台竟智学校毕业的时候13岁,在学校那几年有个画画很好的老师,也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林芙初先生,开始教我画画,画芥子园等等。19岁就去揭阳炮台红十字会办的学校当校长。家乡的学校也推举我当校长,同时当了两个学校的校长。在我当校长的时候,暑假就去了揭阳一中,拜孙裴谷先生学画画。在20岁时,我父亲还给我开了“个人画展”,让乡里的人都来看我的画。

  ●卖地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

  1933年,王兰若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三年,得到刘海粟、黄宾虹、诸闻韵等名师指导。这段学习时间成为王兰若一生从事美术创作的最重要基础。

  记者:介绍一下您在上海美专的情况。

  王兰若:在我23岁的暑假,孙裴谷先生介绍我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暑假班。当时诸闻韵先生是上海美专国画系的主任。他一看了我的画就很赞赏,说我的画还胜过我的老师。暑假结束后,诸闻韵再三赞赏和鼓励我,我便打算留在上海美专继续学习。不过那时候没有钱。当时有个同乡王慎在上海开抽纱“惠工”行,很进步也很慷慨,他知道我的情况后说:“没有钱上学尽管来我这里拿。”于是帮我交了学费,我入学后才写信告诉家里。

  寒假我回到家里,和父亲商量,觉得不能只依靠别人的接济,于是把家里的田地卖了。一亩地,卖了80个光洋,带去读书,刚够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结束了,钱又花光了。到第二学年,决定换一个学费便宜一些的学校,就去了上海新华艺专,也是诸先生当国画系主任,那边的学费可以便宜一半。在新华艺专,诸先生介绍我认识一个叫陈镇庭的潮州学生,认识了陈镇庭之后,他又怂恿我仍然回来上海美专上学,这样又回到美专了。

  毕业时诸先生想留我在学校工作的,每个月12块钱。但是12块钱除了自己吃饭和零花,基本上没办法寄钱回家了。那时候我老父亲已经七十多岁,我自己在家里也有两个孩子。合计了一下,觉得这份工作不能养家糊口,就决定回家乡教书。

  ●曾经打算上山打游击

  从上海美专毕业后,王兰若回到家乡继续教师生涯。王兰若一边教书,一边参与抗日救国活动,并且在潮汕、南洋各地通过办画展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记者:后来你就回潮汕教书了。

  王兰若:我回来之后,留在揭阳宝峰书院教书,每个月30块钱,当时30块钱是一大笔钱了。1939年的五月初五,日本的飞机把宝峰书院炸平了。学校被炸之后,我就决定和几个朋友上山打游击。当时很多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包括晒馃脯当干粮、磨刀作武器等等。但当时遇到另外几个打游击的朋友,他们劝我,说我还是文弱,同时留在学校教书可以做一些掩护进步人士的工作,这也是作用很大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决定还是继续教书。沦陷之后我就去了普宁师范教书,一直到解放。

  记者:听说在临解放时,您曾经打算到国外去?

  王兰若:1947年我在吉隆坡办画展时,有个吉隆坡领事馆的秘书,菲律宾人,曾在法国留学,他看了我的画,就一直动员我去菲律宾办展览,同时去菲律宾定居。我也想去,于是就辞了普宁师范的工作。当时是1949年的春节,准备过完年就出国,办展览的画都准备好了。结果大年初二的晚上,一个革命同志,在香烟盒的锡纸上写了“祖国即将全面解放,听说你要出国,请留在国内,祖国需要你”这样的话,托人捎给我。我看了之后,非常听话,马上就打消了出国的念头,转而去了汕头友联中学教书。那年的十月,汕头就解放了。

  记者:1950年您就被调到普宁兴文中学当校长。

  王兰若:这所学校是黄声办的进步学校。当时很幼稚,认为解放了到处都是一片光明了。其实刚解放的时候,国民党还是有很多爪牙在学校当校董。当时我到处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向有钱人宣传买公债等。那些校董就有意见,说:“请校长是请来办学的,变成‘剥削’富人买公债。”学生学跳秧歌舞,跳舞宣传卖公债,校董们也有意见,说:“让男女学生跳这种不伦不类的舞像什么样子。”总之老是说闲话。我很生气,憋在心里,第一学期一结束就不做校长了,收拾行李回到汕头,去了汕头华侨中学当老师,一教就教到“反右”。

  ●糊里糊涂当上“右派”

  1958年“反右”运动中,王兰若被打为“右派”,下放到英德矿山劳动三年多。劳改期间,王兰若用洗净的水泥袋装订成册,坚持工余写生,积累了十余本速写画。

  记者:你是怎样被打成右派的?

  王兰若:完全没有想到。当时我是中学美术组的组长。开会的时候,有一个姓蔡的老师,之前他一直在想办法移民香港的,突然站起来说:“大家来提一提王组长的反动思想。”我一听“反动”两个字,又奇怪又生气。我自认绝对一向是进步分子,我们美术组还被评为专区的先进单位,怎么会扣上“反动”的帽子?更何况这样的话居然是一个整天想跑去香港、觉悟这么低的人说出来的。我气得不行,说:“会你们接着开,我不参加了。”起身拎着衣服就走。

  后来学校几次来人,连校长都来了,软硬兼施让我回去开会,告诉我认个错就行了。但我还是坚持自己是进步的,没什么错可以认,也不肯回去。后来经不住他们再三说服,我还是去了。

  这次是开一个学校的“大组”会议,学校的干部都参加了。去之前我还是很生气,问他们说:“怎么样,你们还想把我当右派吗?右派就右派,有什么大不了!”他们说:“这样的话就行了,你在会上也这么说就得了。”

  结果在会上我又这么说:“右派就右派,有什么大不了?”结果就真的变成右派了,在会上校长就口头说了一句,说我是右派分子。后来就把我下放到英德,参加右派劳改。

  就这样稀里糊涂当了“右派”,当年根本没有文字的记录,后来的结论是“假右派”。

  记者:在英德的时候你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王兰若:我就是负责画画宣传,同时每天要登记大家劳动的情况。有空的时候,我就把水泥袋子洗干净拿来画画,画了十几本。在英德呆了三年四个月,一开始没有收入,还要家里寄钱去帮补。挺久以后才每个月有42块钱工资,30块钱寄回家,剩下12块钱,其中3块钱吃饭,2块钱零花。当时太太黄文凤肺病很严重,肺穿孔,又带着几个孩子,经济非常困难。几乎是过着非人的生活。

  ●还是“右派”,又在破庙里住了三年四个月

  1970年,王兰若60岁,被组织勒令全家迁回家乡揭阳,住在破庙中,生活颠沛贫苦。其间王兰若创作了《江山秋色》长卷和《四时景色》长卷以教子,并创办“新乐工艺美术厂”。

  记者:这次下乡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王兰若:也是很讽刺的事情。当时我在英德劳改结束后要“脱帽”,却找不到“右派”这顶“帽子”,结果“脱帽”的事情也不了了之。没想到过了几年后,又说因为当年我没有“脱帽”,所以“帽子”还戴着,还是“右派”,又被叫去下乡了。

  到了乡里,没有房子,只能到乡里废弃的“老爷庙”里住着。这座庙叫天后庙,在“破四旧”的时候被改造成猪圈,但是猪也没养好,变成放杂物的地方,棺材杠之类乱七八糟的东西到处都是,老鼠、蚊子成灾,地上的灰尘有三四寸厚。行李当天还没运过来,一家人就睡在天后庙的地上,第二天就拉肚子了。

  当时我家是“地主”成份,我又是以“右派”的身份回到家乡,所以亲戚朋友都不敢来相认。平时还要受批斗,被民兵骚扰。一下去我就被告知要“听哨声”,所谓“听哨声”就是哨声一响我们这些“黑五类”就要集中开批斗会,要么被批斗,要么当观众陪斗。遇到节假日,民兵更是必定来踢门,骚扰一通。

  在这期间我帮地方办了个工艺厂,叫新乐工艺厂,画国画出口。开始生产队说给我的报酬是每个月10块钱,小孩是5块钱,但是这些报酬都没有兑现。

  记者:但在那样的环境下,你还画了不少作品,其中还有很大的,比如那幅《四时景色》长卷。

  王兰若:对,开始还没办这个工艺厂的时候,我有段时间去了山林劳动,那里的劳动比较轻松,而且每天中午能够在家里休息。那时候我就利用中午的时间画了两幅手卷,每幅各画了一个月,当时的目的是教小孩学画画。后来其中一幅已捐赠给了广东美术馆。

  记者:在天后庙总共住了多长时间?

  王兰若:很巧,也是三年四个月,和我在英德的时间一样长。

  ●而今云开雁路阔

  1979年,政策落实,王兰若恢复了工作和待遇,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稳定期和成熟期,开始焕发出艺术生命的第二春。汕头画院成立之后他当选为副院长,还兼任汕头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位。

  1980年以来,他先后在北京、香港、广州、深圳、潮汕三市及美国、法国、新加坡举办画展并取得成功;他还与夫人黄文凤一道登黄岳、上匡庐、过三峡、游漓江、洛阳赏花、武夷泛筏、洞庭荡舟、泰岳观日……祖国的万里河山均留下了他们辛勤的足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国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乙丑寒冬,王兰若先生迎来了100岁华诞。今年 1月15日, 在汕头市博物馆举行了“自性·心源百岁老翁王兰若新作展暨捐赠汕头市博物馆作品展”。新作精彩,嘉宾云集,这无疑是潮汕艺术界的盛事,而百岁老人办画展也一时成为艺术界的美谈。百岁老人,创作激情不减,佳作迭出,这是艺术的传奇,生命的赞歌!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王老从容地笑对人生,宠辱不惊,以他高尚的人品艺品构筑了令人仰止的艺术高峰!

 

墨兰 王兰若

 

幽香 王兰若

 

王兰若参加百岁新作展开幕式

 

王兰若在百岁新作展上与学生合影

 

王兰若接受捐赠藏品纪念证书

 

王兰若参观百岁新作展

  (编辑:蔡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