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鼎新遗墨在潮汕

2013-01-24 14:43:30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潮汕,地灵人杰,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在书画艺术方面更是人才济济,能人辈出,涌现了吴殿邦、王延康、刘昌潮、范家驹、王显诏、佃介眉、陈镇庭等一大批书画名家。然在潮汕,某人的书法能够从传统中独辟蹊径,自成一格,被称“某体”的为数则不多。据现有资料记载,历史上只有两个人,其中之一是饶平的林一铭(清代嘉庆进士),当时有“一铭体”之说;另一个就是澄海的王鼎新,有“鼎新体”之美称。

  王鼎新(1894—1968),又名王心民、王慎名,澄海莲下镇槐泽乡人,爱国民主人士,岭东著名教育家、书法家。1914年春赴日本,先后就读东京成城中学和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回国,到广州任潮州旅省八邑中学校长,致力改革旧制,翌年辞职回家。1923年在汕头创办《时报》,任总编辑。1925年任澄海县教育局局长及澄海县立中学校长。1929年赴沪与杜国庠、夏衍等创办南强书局,任经理兼编辑。抗战爆发后,投身抗日救国事业。1946年协助进步民主人士陈卓凡在澄海樟林创办苏北中学,任校长。1954年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担任农工民主党汕头市第一届委员。1957年任澄海县副县长,主管文教和统战工作,建树良多。

  王鼎新毕生酷爱书法、精研书法,是广东省书法研究会委员。其书法最初以欧体入手,留学日本后,开始攻学汉隶、魏碑,回国后又潜心研究北朝的墓志、造像题记和碑版,终以《魏南阳张玄墓志》(即“张黑女”),融合《张猛龙碑》、《杨大眼造像记》的字体问世,熔诸家于一炉,铸造出自己的风格。鼎老书法,论者谓其楷书宽博端庄,雄俊健美,能化古拙粗犷于灵秀清逸之中,点画精到,结体端庄,意态自然,既有神清骨秀的南方书风,又不失北派书风畅达粗犷的意象。其行书则用魏碑笔法加以熔铸脱化,下笔收锋,牵丝映带,拙中见巧,柔中有刚,错落有致,洒脱隽逸,给人以秀雅恬静的美感。文化名人林之原赞他的书法是“七十下笔如擒虎,春到岭东一枝花”。 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四本楷书字帖,197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其楷书手迹《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一册。

  鼎老的书法在海内外,特别是港澳、东南亚一带颇负盛名,尤其是匾、联、碑、碣,更是脍炙人口。以前潮汕地区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鼎老题写的匾额,如苏北中学老校址内的“策谋球场”石匾(现四字由鼎老学生林绍波先生仿题)、东里“新声戏院”木匾、“莲阳大桥”石匾、汕头市区“遍照寺”木匾、潮州市区“开元镇国禅寺”木匾等,但大多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乃至失落。现在潮汕地区可以看到鼎老书写的碑匾有澄海中学校门“澄海县立中学” 石匾、东里镇塘西乡的“镇庐”、“石室”门匾、新兴街的“园林”石匾、澄海人民公园内的烈士纪念碑正面“英风永式”四个大字及碑铭、杜国庠墓碑刻“杜国庠同志之墓”、南澳岛烈士陵园内的“邱安烈士之墓”、“收复南澎岛牺牲烈士纪念碑”及烈士英名碑刻、潮阳西岩寺的“萧端蒙读书处”题匾、灵山寺的“大颠祖师写经台旧址”匾、文灿祖祠的“善庆堂”匾等。民间还有不少书画收藏爱好者藏有鼎老书写的楷书或行书纸本墨迹,而收藏于澄海博物馆的一幅行书,是1963年鼎老为澄海县中学生书法作品展览题词:“学书之法无他谬巧,要在多看多写而已。多看可吸取各家之精华,化为己有;多写则搦管挥毫,便能随手应心。至于气魄神韵,要视各人之襟怀修养如何耳。”这是鼎老一生潜心书艺的经验之谈。

  今天潮汕各地保存下来的鼎老书写的碑匾,不仅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一个借鉴和欣赏的好去处,而且对于研究地方史者来说,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艺术价值,值得认真保护。

  (编辑:蔡晓惠)揭阳新闻网 作者: 陈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