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树生:一支铁笔刻丹青

2013-01-24 14:47:32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王树生近照

     来源:天津网 石孝义  2012-06-28 07:17:看王树生的微雕作品干净而精致,一条8×80毫米的寿山石上可以刻一百余字的书法作品,须用放大镜才能看的清楚,并且刻功清晰、提顿有力,布局极具章法。虽说字画皆是临仿他人之作,但借石料的纹理云翳竟也栩栩如生,别有韵味儿。画作之上根根线条细若游丝,但起伏间却透露出一股铿锵的力道,和坚硬的金石气韵。可不敢小瞧了这一笔一画,在一块小拇指大小的石料上,几十字的一首古诗会因为抬笔(铁笔)时不小心划上一道,而使这方作品创作宣告失败。

  几十年来,王树生执迷于微雕创作,同时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他也始终尝试着能将自己的兴趣与创业联系起来,将这门技艺做出点名堂。从十几岁日临大字几百开始,王树生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八年苦功不负有心人,书柜中那一卷卷的书法习作,都是他曾经走过的漫漫书艺之路的足迹。也正是这七八年间的书画临习的扎实功底,才给他今天的微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落在一块块石头上的书与画作品才没有过多的匠气,而是处处流淌出一股精巧的神韵。

  三十几年前,王树生和民间老艺人王凯学习微雕,后来,这门手艺成了他谋生的饭碗。从1996年下岗以后,王树生跑到云南给人雕了一年浮雕,回来后便开始了自己的微雕创作和经营的日子。三十年世事变幻,生活困窘,生意稀疏,都没能改变他对微雕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他伸出右手,因为长年在冷水浸泡下做雕工,手的骨骼已经严重变形。生意最惨淡时,王树生在沈阳道摆个小地摊竟有一年生意没开张。后来随着入道的深入,逐渐有了固定客户与收入,不过还是小本经营。但在摆弄着桌上那一盒盒多年来创作的微雕作品时,我看到年过五十的王树生眼睛里仍闪烁着孩子一样纯真的目光。如今王树生将女儿也拉入了这个行当,屋外隆隆的微雕冲床一直响着,女儿大学毕业后便利用电脑“生产”王树生的微雕作品。王树生指着桌上自己得意的作品说,“技术不是艺术,这些东西机器永远代替不了。而且这些作品也不会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或就是艺人心中那股对自己作品最纯真的感情,那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