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十八大代表王雷雨

2013-01-24 14:38:57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年为煤矿节约1300万元
 
    2012年09月05日 08:32:29 来源: 山西晚报

    王雷雨近来很忙,忙到几乎没有和来访者坐下说话的时间。“当选了十八大代表后,来采访他的媒体非常多,但没有能真正‘逮’着他的。”8月27日,大同煤矿集团马脊梁矿党委宣传部部长何志强对来访的记者说。

    “当选代表是荣誉,不是累赘,采访可以,但不能耽误了正事。”一边的王雷雨快人快语。

    眼前的王雷雨,身材略显单薄,长相也极为普通,如果没有交流,见过一面后很难再把他记起。就是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却书写了一个个令人咋舌的传奇:

    从1992年至今,20年来,王雷雨节约修复设备费用共计1300多万元,处理井下机电事故780起,争取生产时间累计达到3100多小时,间接创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

    “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大伙儿都说他是矿山一宝。”何志强说。

    职高毕业生轻松驾驭洋设备

    让人想不到的是,作为马脊梁煤矿的“首席技师”,王雷雨只是一名职高毕业生。1990年,20岁的王雷雨从职高校园毕业后进入煤矿井下生产一线,成为一名机电设备检修工。日子过得原本平淡,但一个突发事故却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一个工友因为操作失误出了事故,一只手差点儿掉了。”从那以后,王雷雨明白了,作为新一代产业工人,光有工作热情还不够,还要有知识和技术。

    1997年,马脊梁矿综采一队装备了同行业中一流的采煤机组和设备。这些机组和设备的电器插件属于高科技产品,涉及到计算机软件和PLC编程的问题。为了跨过计算机这道难关,王雷雨东拼西凑,自费购买了一台电脑和大量关于PLC编程的相关书籍资料,对进口变频器的应用程序进行研究。但是,难题接踵而来:进口变频器上显示的英文,成为影响他工作进度的“拦路虎”。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王雷雨又找来英语书籍学习专业术语。逢年过节,别人家墙上贴的是年画,他家墙上贴的却是图纸和英语卡片……最终,王雷雨驾驭了这台“洋设备”。

    如今,井下有不少设备是进口的洋玩意儿,出现故障往往需要厂家技术人员维修,大笔外汇流出不说,还特别耽误生产时间。王雷雨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由于机器没有中文说明书,他对照着中英文词典一句一句地翻译出来,同时自费购买了大量英文专业技术书籍,一点一点地啃了下来。如今,井下这些洋设备,王雷雨都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

    “雷雨工作室”成了人才“孵化器”

    2008年的9月17日,马脊梁矿在同煤集团创立了首家以王雷雨个人名字命名的“雷雨工作室”,通过远程教育网络面向同煤集团乃至全煤行业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咨询、事故会诊、技术攻关、课题研究、导师带徒等工作,起到了共享技术成果的目的。“雷雨工作室算上我共有11人,人虽不多,但都是矿上各个系统的‘专家’。而且我们有后备梯队,每个‘专家’每年都必须亲自带徒,签订师徒合同,这些徒弟可都是精心挑选的,无论在能力素质,还是实战经验上,都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通过培养,现在这批徒弟已经在基层岗位上站稳脚跟,都小有名气了。”说起“雷雨工作室”,王雷雨一脸自豪。“师傅和你说话,是你问他答,一句也不多说。但给我们讲起来,那真是滔滔不绝。”王雷雨的徒弟蔡胜军如今在矿上已经小有名气,采访时,他多次抢着回答记者对王雷雨的提问,生怕话不多的师傅给记者提供的素材不够多。

    熟悉王雷雨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技术精,而且人品好。他将自己的工作日记、心得体会和维修记录整理成教材,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和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和学员。在王雷雨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一大批工作扎实、技术过硬的技术骨干脱颖而出。目前,雷雨工作室已经成为同煤集团的技术品牌,成为矿井技术人才的“孵化器”。

    由于技术精湛,王雷雨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慕名而来的企业和猎头公司给他开出高达几十万元的高薪,想把他“挖”走,但王雷雨不为所动。“人,不能忘了本儿,你有技术难题,咱绝对无条件支援,挖人,那是不可能的。”

    这些年,周边兄弟煤矿甚至朔州、忻州乃至外省市的煤矿出现重大机电设备故障时,也会请他过去帮忙或打电话向他咨询,王雷雨从无推脱。

    2010年10月的一天,内蒙古自治区某国有煤矿煤机变频器出现故障,找厂家修理了几次都不太理想,他们从网络上搜到“雷雨工作室”后,与王雷雨取得联系,王雷雨及时带领工作室的技术“大拿”们进行网上会诊,使故障得到了彻底解决。事后,该矿技术负责人专程赶到马脊梁矿致谢。记者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