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州篦梳第一人王连栋

2013-01-24 14:40:02来源:福建新闻网陈勇

打印 字号: T|T

  周末,在一位熟悉福州历史文化的朋友指点下,记者来到洪塘篦梳厂,在不长的洪塘街上,找到了福州洪塘篦梳厂的旧址。 
  住在这里的刘鸿棋告诉记者,厂子虽然倒了,但还有一位老工人坚守在此生产。在他的引领下,在一间旧屋子里,我见到了“洪塘篦梳第一人”王连栋。 
  王连栋,六十五岁,福州人,十三岁进福州洪塘篦梳厂当学徒。他凭借不懈的努力,终于全部掌握了篦梳制作的一百二十多道工序,成为洪塘篦梳制作历史上的唯一“全能”,也是洪塘篦梳当今唯一的制作人,有“洪塘篦梳第一人”之称。  
  王连栋坐在工作台前,给已成形的篦梳描刻,手中的活却没有停下来。他的身旁还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等待描刻的篦梳。他给每把篦梳描刻后,总会再拿起来,仔细端详一番,进行一些修整,那神情就像在打扮准备出阁的闺女。 
  他说,这批篦梳已接近完成,等上蜡、打光、调齿后就可以包装了。 
  洪塘篦梳制作较复杂,取料、破竹、编织、换钻、洗梳、描刻、画花等工序大大小小共一百二十多道,是按流水生产过程制作。一般来说,一个篦梳制作工人只会其中几道工序。
  在采访中,我问王连栋从业五十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他告诉我,学习制作篦梳的初始阶段,由于要担负破竹的任务,可没少吃苦头。
   所谓破竹,就是要将老竹子砍下,再“破”成一条条像福州线面那么细的竹条,为了掌握“火候”,这个过程须人工完成,而且还不能戴套。他说,当初为了掌握此道工序,他右手的食指经常“状况”不断。一开始,手指磨破了,鲜血直流,常常血染竹条。吃饭时,筷子都没法拿。但为了尽快掌握此道工序,他忍着疼痛,没有收手。时间长了,食指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就不那么容易发生“流血事件”了。说到这里,王连栋伸出了右手,只见上面布满了老茧。
  接着,王连栋说起了一件让人愉快的事。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因东南亚市场的需要,洪塘篦梳大量出口。当时厂里两百多个工人日夜加班,洪塘、怀安一带的居民也加入了制作热潮,担负了某些工序的外加工。“那个时候,真是洪塘篦梳的黄金时代啊!大家虽然累,但个个干劲十足!”王连栋陷入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中。
  据柯鸿铨介绍,虽然工厂解散了,但具有五百多年制作历史的洪塘篦梳,口碑仍在,市场仍有需求,只是销量大不如前。
  王连栋随手从身旁已成形的篦梳中,拿起一把,在头上使劲地梳着,说:“这是好东西啊,有事没事的时候,拿梳子这么一梳,整个人都很舒服!”年过六旬,王连栋仍然拥有一头浓密的黑发。 
  他说,洪塘篦梳首创于一四五五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始祖郭界三是洪塘郭厝人。相传当年郭界三制作的篦梳都放在洪塘林厝山的山崖上晾晒。王连栋说:“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好东西,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给断了。”一旁的柯鸿铨说,下一步,他们准备将洪塘篦梳往手工艺品的方向发展。  
  采访结束前,记者问王连栋:“若有人愿意跟你学,你愿教吗?” 
  “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王连栋回答中充满期待。(责编: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