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孝佑:带富一方人 浓浓家乡情

2013-01-24 14:40:44来源:福鼎新闻网雷顺号

打印 字号: T|T

        “改革开放”这个词,在多数人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永远不会模糊,它对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直到今天还在继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让我兴奋的一件事,便是从一个农民工变成了煤矿老板,还可以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回报家乡。”在山西采访王孝佑、王兴贵、周庆某等福鼎籍企业家期间,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今年43岁的王孝佑,老家在福鼎白琳镇,到山西之前,他一直在河南、河北等地转悠,靠着做小生意赚点生活费。后来,在自家哥哥的介绍下,来到山西,当了三年的煤矿井下“代表”(即包工头),由于没有多大经济效益,他离开哥哥的工程队,自己组建“井下队伍”,虽然有着丰富的井下作业经验,但认识的煤矿业主较少,无法拉到更多的工程做,坚持不到三年,自己的第一个工程队也随之解体,他也下了岗。王孝佑感到心灰意冷,就像雄鹰关进了笼子,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
         1999年年初,正一筹莫展的时候,山西临汾市煤管局的一位副局长到王孝佑所在的煤矿矿山视察,对王孝佑承包的矿山工程建设十分满意。在这位局长的介绍下,王孝佑来到一家煤矿当起了管理干部。在他的倾心帮助下,这家煤矿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安生生产轨道,而且当地政府给投资者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与当地国有煤矿实行联营,为做大做强企业立下汗马功劳。如今,王孝佑也把赚来的钱投入到这家联营煤矿当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不久前,在王孝佑的支持下,他的孩子从山西回到福鼎,开了一家“酩酊酒庄”,专门代理山西汾酒系列,让福鼎市民也能品尝一下山西美酒。
        创业从来都不会容易,这一点王兴贵与王孝佑一样有着深刻的体会。王兴贵出生在沙埕镇王谷村,1989年,在老家搞运输的王兴贵由于经营不善,欠下了很多债务。“那时候,我才二十出头,根本没有人愿意借钱给我,更有人说我是小孩子,不愿意与我合作。”王兴贵想起当初离家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我偷偷地离开了王谷,开始了自己的拼搏。”
        1995年,闯荡多年一无所成的王兴贵来到江苏徐州,开始做起煤矿工人,一直做了五六年时间。在这几年,王兴贵虽然没有赚到钱,但他基本摸透了煤矿工程的运转规律与操作规程。
        2001年,全国煤矿生产形势好转起来。王兴贵凭着扎实的矿山工程作业技术与经验,成为山西临汾市东风煤矿的工程总承包商。王兴贵感慨地说:“有一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那天夏天,他回到矿上,由于经济形势不见好转,没有讨到工钱,最后不得不回到工地,一件衬衣穿了两个多月。
         路再难走,和王孝佑、王兴贵一样,来自管阳镇的周庆某还是把它走了下来。1982年,周庆某独自一人跑到晋城,先从矿工做起,从乡镇小煤矿到国有大中型煤矿,一步一步地做到班长、队长,如今他组建了自己的工程队,挂靠在山西(福建)华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经过几年的努力,王孝佑、王兴贵、周庆某等福鼎人承包建设的煤矿已经成了山西众多煤矿建设企业中的佼佼者。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动了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以前,福鼎很多乡镇村民都有举家外出零散打工的习惯,自从王孝佑、王兴贵等人到了山西各地办煤矿后,当地的村民多数都来到了他们的工程队。“还是在家乡人办的煤矿做工好些,在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开支也少了一大笔。”一位村民对记者说。据王兴贵介绍,在东风煤矿上班的矿工有700多人,其中福鼎乡亲就有200多人,每人每个月都能挣到3000元左右。而周庆某的工程队100多人中,70%以上都是福鼎人,与他同村的就有30多个。
        王孝佑、王兴贵等福鼎煤矿老板们富了。富起来的他们并没有忘记家乡,他们一直都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在外的时间越长,这个念头愈发强烈。”王兴贵告诉记者。每次回福鼎,他都要打听是否有合适的项目可以投资。同时,他还委托家乡的朋友随时帮助关注相关信息,一旦有价值的信息就及时转告他。据了解,近三年来,王兴贵为沙埕镇王谷村的通村工程、慰问孤寡老人等捐款达到50多万元。
        太原市工商联福鼎商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福鼎人在山西办的企业有100多家,其中有90%以上都是煤矿企业,这些福鼎乡亲通过商会相互照应,形成合力,也更便于与家乡联系,为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出谋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