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婉通王雷夏

发布时间:2012-11-30 10:54 泰州新闻网讯泰州日报 品周刊:
他是清末著名词学家陈廷焯的学生,他是民国财政次长代总长、著名画家凌文渊的老师,他是现代文博大家徐森玉的叔岳父,他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王赓武的曾叔祖父,他叫王雷夏。
王雷夏(1865-1936) 教育家、佛学家、书法家。名宗炎,字雷夏,号燕樵。泰州人,祖籍河北正定。1884年做生员,后又补为顺天府大兴县廪膳生。1884年携家眷返回泰州,受业于陈铁峰、陈廷焯父子。1895年,赴任盐城尚志书院主讲及山长。1897年北上应顺天乡试,中举。1901年随公使蔡钧赴日本,任驻日公使馆文案兼管留学生事务。1903年回国,任职于泰州学堂。后应代两江总督端方委派,先后任南京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商业学堂、税务学堂、陆军小学堂、镇江八旗学堂等8所学校监督。1911年,任南京金陵刻经处董事会董事。1912年后,任上海江海关监督公署文书科长,曾外放金陵、江阴等分关监督,又任上海英工部局华童公学教师。1932年退休,曾受聘为上海效能银行董事长胡笔江家庭中文教师。
清同治四年(1865)王雷夏出生,4岁时定居泰州城内南门大街御史坊蓬莱巷王宅。王家原籍河北正定,世代耕读。19世纪中叶,王雷夏的父亲王荫祜在泰州、扬州一带教读作幕,曾为两淮盐运使,伯父王荫福亦宦游淮扬间(叔父王荫昌为山水画家,时官山东武定),兄弟俩奉养祖母于江苏,王家遂有一支南迁。时值太平天国战乱期间,而泰州是自明初以来数百年间未遇兵燹的鱼米之乡,王家遂卜居于此。二十世纪30年代,蓬莱巷王家老宅被变卖,成为泰州佛教居士林。
王雷夏幼年失怙,他的大哥王耕心(龙宛)担起了弟弟的身心教养和文化教习。稍长,王雷夏北上河北通州随丁嘉玮课读,19岁以生员进学,旋补顺天府大兴县廪膳生。20岁时,与丁嘉玮的四女丁尚庈(季子)结婚。第二年,在通州生长子王海铸(冶山),23岁携眷属回泰州后,生次子王海筠(湘山)及女儿王海珍(韵孙)。在泰州期间,王雷夏一面课子侄及亲友子弟,一面受业于泰州宿学陈铁峰、陈廷焯(亦峰)父子,继续攻读。他曾3次北上应顺天乡试,丁尚庈为此卖尽妆奁,还不得不举债。
光绪二十一年(1895),盐城县建尚志书院,王雷夏与晚清学者诗人陈玉澍、徐嘉等才俊之士入院。王雷夏任盐城尚志书院主讲及山长,书院有泰州籍学生凌文渊(直支),家贫而勤学,以文受知于王雷夏。王雷夏对凌文渊提携有加,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帮助凌文渊以官费留日考察,后又为凌文渊著《龠盦东游日记》撰序。
光绪二十三年(1897),王雷夏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雷夏随公使蔡钧赴日,任驻日本国公使馆文案(相当于今之“一秘”)兼管留学生事务(日本游学生监督)。光绪二十九年随蔡钧回国。
王雷夏为人忠正清廉,他不愿做官,为此曾对丁尚庈说,做官即使保住自己清廉,也保不住手下的人不干坏事,我这样的人,还是不做官为好。
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从日本回国不久的王雷夏,领职于泰州学堂(为今江苏省泰州中学初创时期名称),《江苏省泰州中学校友录》载有其名。后被代任两江总督端方委办学堂,王雷夏遂任南京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即校长),又任南京高等商业学堂、税务学堂、陆军小学堂、镇江八旗学堂等8所学校的监督。王雷夏教学严谨,对待师生亲切,以身教言教受到一致推崇。民国后南京动乱,王雷夏负责留守,详细点财产、造清册,并将贵重仪器如显微镜、天平、白金坩锅等藏南京寓所地板下,直至“二次光复”之后移交清楚,保全了财物,为学校减少了损失。(王雒文等:《先祖王宗炎先生事略》)
民国后,上海江海关监督姚文敷延王雷夏为江海关监督公署文书科长,并曾外放金陵、江阴等分关监督。再后,王雷夏在上海任英工部局华童公学教师。华童公学以师资雄厚、教学严谨、质量居先著称,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当年是该校学生,他曾撰文回忆说:
“华童公学的校址在上海北火车站附近,界路以南的爱而近路——克能海路交角。校舍比较讲究,两幢房子,中间一片草地,当作操场,草坪每三年更新一次。北面的房子是教学楼,南面的房子用作实验室、图书馆……英国的教学制度相当保守,但很严格,学校管理方法专制,要体罚,教师可以打学生,但华童公学还没有像英国国内中学那样对学生实行打屁股。教师的质量不错,英籍教师都有学位,擅一技之长,中文教师一般也都有著作,如李怀霜、邹亚云、王雷夏、余槐青、汤梦吾等……”
这期间,王雷夏还在姚文敷家为其二子讲文章、改窗课,备受礼遇。1932年,67岁的王雷夏退休,但他这时仍精神健朗,遂再受上海效能银行董事长胡笔江之聘,为其子女补习中文。1936年,王雷夏在上海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享年71岁。
王雷夏早年在苏州精舍师从黄隰朋(葆年),同学中王伯沆、锺锺山、柳诒徵诸位,后皆为国学大师。王雷夏尤与王伯沆切磋甚密,王伯沆著《王冬饮先生遗稿》有《与王雷夏学兄论学书》数通,可见一斑。王雷夏侄孙王宓文(艺初)曾在致友人信中写道:“冬饮集复印散页,即伯沆先生与先叔祖论学诸书……雷夏先叔祖与伯沆先生交最厚,常常命叩见请益。伯沆先生工篆书,先叔祖亦然。又皆苏州黄三先生之高弟……”
《只留清气满乾坤——王伯沆先生及其学术成就》有录:“……(王伯沆)对友朋如同故乡佳山水一样,一往情深。他与梁公约、萧俊贤、柳诒徵、王雷夏、王木斋、陈师曾等人情谊笃厚。”王明发亦在《王伯沆先生与太谷学派传人》中“通过对王伯沆先生与黄葆年、刘鹗、李泰阶、锺泰、王雷夏、周育卿等太谷学派传人之间的交往史实”,展示了太谷学派的传承情况。
黄隰朋为泰州姜堰人,传周太谷之学,为新泰州学派的大师级人物,人称“黄三先生”,所以泰州人亦以王雷夏为“黄门”之巨子而多有请益。
王雷夏中年以后究心内典,对佛学信仰颇笃,且与印光法师、聂云台、姬觉弥等佛教人士往还,筹刻若干佛学书籍。王雷夏与佛学大家杨仁山亦相契甚合,杨仁山《致王雷夏书》赞曰:“阁下时阅《坛经》、《梦游》二书,居尘劳扰攘之中,欲求证入,诚非易事。”肖永明在《流布经教利人天》一文中写道:“杨仁山居士去世后的当天晚上,按照杨生前的要求,同人在碑亭巷蒯寿枢住宅开会,讨论组成金陵刻经处董事会,推梅光羲、吴康伯、欧阳柱、狄楚青、叶子贞、梅光远、李翊灼、王雷夏、李晓暾、蒯寿枢、濮伯欣等11人为董事,商议维护金陵刻经处办法……”徐清祥、王国炎著《欧阳竟无评传》中对此亦有记载。
王雷夏是著名词学家陈廷焯的学生,后来陈廷焯的女儿嫁给了王夔立之子王允成,所以他们又有着亲属关系。王雷夏与陈廷焯书信往来甚侈,并存留至今。陈廷焯英年早逝后,王雷夏与同门许正诗、包荣汉一起校刊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8卷本,为中国词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期间王雷夏又以极大精力和财力,协同大哥王耕心、二哥王夔立(克庵)编印王氏家族著作,其中王定柱撰《椒园居士集》,王耕心撰《贾子次诂》、《正定王氏家传》、《龙宛居士集》、《欀隐庵剩稿》以及王夔立编著《觉后编》等,校刻之精,为一时之最。
王雷夏一生辛劳,律己治家,恪守传统,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不仅是一个教育家、佛学家,而且是一个书法家。他尝与李瑞清(梅庵)、萧俊贤(厔泉)、陈衡恪(师曾)等书画名家交往,书法师颜真卿,厚重有力,尤擅篆书,既有吴大澂篆书之古厚,复具杨沂孙篆书之挺秀。晚年篆书尤其遒劲,且极备婉通流畅之势。
每逢春节,王雷夏皆自上海回泰州老家过年,常抽暇写对联、条幅等赠人,亲友无不视为十分珍贵的墨宝。清末庠生、泰州文人“程嵩龄简介”中有云:“先生与邑人王雷夏、汪启我、凌文渊、杨浣石、洪醴泉、卢止庵、许莘农、王道明等过从甚密,诗酒时相往还。”原泰州松林庵曾有一匾,上刻篆书“岁寒劲节”,即为王雷夏光绪二十七年春所书。
王雷夏所属王氏家族,为泰州名门望族,名流辈出。王夔立之女王海兰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嫁给现代文博大家徐森玉,在泰州举办了婚礼。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王赓武是王夔立的曾孙,他在纪念父亲的《先考艺初公家传》中涉笔曾叔祖父王雷夏:“从祖雷夏讳宗炎府君,尤以理学、内典、书法知名……”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