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济生将军:血火记录“渡江第一船”

2013-01-24 14:38:47来源:北京青年报文/李唳天

打印 字号: T|T

 

     1949年4月20日的深夜,影响着新中国历史的渡江战役拉开了序幕。为了还原这段历史,将其重现大银幕,八一电影制片厂、海滢英利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浙江泰悦腾豪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共同筹拍的电影《千里渡江第一船》将于7月底开拍,影片向观众解密了“渡江第一船”中鲜为人知的点滴故事,同时将此片作为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献礼。
  选择渡江战役这个题材,源自于八一电影制片厂看到的一本纪实著作《血火雄风》,其中诸多发生在渡江战役中的故事扣人心弦,令创作者们激动不已。随着剧组的不断挖掘,这本书的作者——今年89岁的王济生将军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王将军时任渡江部队235团政治处主任,亲历并忠实地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将军本人的传奇经历,更是千万中国革命军人的精彩缩影。

  ■打汉奸,离乡闹革命

  1922年4月18日,胶东半岛的土地上随着婴儿的一声啼哭,王济生将军来到了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当时因为家里贫穷,老辈人就把他放在麦秸铺垫的草席上,母亲哺育了一个月,也没有条件把他放在温暖的床上。一个月之后,按照山东人的习俗,家人把他抱起,晾晒他身下的席子;大家发现席子和麦秸之间有一条小蛇,竟与他同眠了整整一个月。乡亲们都觉得惊奇,纷纷说这孩子将来不得了。
   1938年,16岁的王济生成为一个仗义豪爽的好男儿。他疾恶如仇,看不惯汉奸欺压百姓,出手打了一个汉奸。这祸闯得不小,王济生不得不背井离乡。
  王济生在海上漂泊了整整一天一夜后,最终找到了人民军队,成为了一名抗日战士。他能文能武,第二年就被派到地方,独立拉起一支抗日大队。

    ■“不怕死的王小鬼

  王济生将军16岁入伍,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胶东军区13团、9纵25师73团、27军79师235团、80师238团工作,历任战士、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文化教员、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政委等职。王济生将军有一个昵称——“不怕死的王小鬼”,这是战友称道他骁勇善战不怕死而送他的雅号。
  王济生的左臂在一次战斗中被子弹打穿,需要马上进行手术。当时除王济生外还有一名伤员需进行手术。可麻药只有一支。王济生毅然决然将麻药让给那个伤员,自己选择不打麻药进行手术。医生先用盐水泡过的纱布穿过王济生胳膊上被打穿的洞,来回穿梭,清理伤口。王济生忍痛对他人说:古有关云长,今天我也学一学。
  济南战役中,王济生在第9纵25师73团任政治部主任。在攻打济南内城时,担当突击任务的7连在敌人的炮火下连续失利,被打回来三次。虽然战士们前仆后继顽强突击,无奈火力还是压不住敌人。团指挥所一次次接到3营关于7连攻城失利的报告。大家心情沉重。王济生十分冷静地说:“叫7连把战斗组织整顿好准备再战,我马上去!”
  随后王济生顶着炮火,赶往前沿阵地与连里干部和战士一起研究为什么攻不上去。王济生发现:我军战士要冲锋的时候,炮火不能再攻击,须向城内延伸,留出不轰炸的空间。而敌人摸透了这个规律,我军开炮时就躲进工事,等炮火停了就蹿出来防御。
  为此,团里制定了不待炮火延伸,突击队就迅速冲锋登城的方案。9月24日凌晨,第四次冲击内城的战斗终于打响,经过浴血奋战,7连终于打开了突破口。王济生坚持冲在最前面,并踩着他人肩膀登上了离梯子顶端还有一人高的济南城墙。
  后来中央军委授予第9纵25师73团“济南第一团”的光荣称号。

    忠实记录渡江战役

  讲到渡江战役,王济生将军说,“我们的人民军队之所以所向披靡,不可战胜,是因为他所肩负的是拯救国家,拯救民族的重任,是深明大义的正义之师。”
  王将军说:“渡江前,我们的部队早已经过周密的筹备,战士们群情激昂,就等着一声令下,打过长江去。4月20日早饭后,团党委常委集中在团指挥所里开会,接到79师师长肖镜海电话,命令当晚开始渡江。战斗发起时间为20时30分。作为团政治部主任,我立即下到连队去动员。”
  在7连,指导员迟浩田宣读了动员令。王济生端起一碗酒,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27军从来就是敢打硬仗和大仗的队伍,今天,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赠大家四句话:常胜连队聚英雄,险中取胜立奇功。突破天险神州变,荣誉榜上再题名!来,大家都喝下同心酒,祖国和人民在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所有在场的干部与战士都端起了酒碗,喝下了这碗壮行酒。
  历史性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夜幕降临,235团各连队按照预先划分好的位置,把木船从无为县白茆洲隐蔽的河汊里顺着专门挖好的通往长江的渠道,一条一条地拖进长江。百条木船在长江北岸采用一字儿排开的阵形。
  20时15分,235团指战员已登船完毕,整装待发。由于一个意外事件,突击班提前出动了,战机不能耽搁,渡江战役提前开始。霎时间,全团上百条大船,黑压压一片,悄无声息然而又气势如虹地冲向江心,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就这样开始了,冲在最前面的船也成了“千里渡江第一船”。
  这个片段像戎马生涯中无数倾动人心的回忆一样,永久地刻在王济生将军心中。1986年离休后,王济生将军潜心撰写战史,出版过《一代英雄》、《驰骋华东战旗红》、《往事如歌》、《血火雄风》等多部著作。其中的《血火雄风》讲述的正是渡江战役始末,这成为《千里渡江第一船》剧组探寻当时真实情况的重要依据。
  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王济生和八一厂厂长明振江、夏广强亲自担任制片人,《千里渡江第一船》的编剧王英、柳建伟同王济生将军进行了多次交流,并在王将军的安排和指点下,走访了27军和235旅(原235团)。对这段历史的采访,部队多次给予支持,并协助其尽可能地挖掘和还原素材,寻找当事人。对于得到的素材,编剧又不断地核实,已花费两年时间修改剧本。

    钢铁将军的温情

  王济生将军在艰难困苦和对敌斗争面前是铁一般坚强的汉子,对待同志却有一颗充满温情的心。在王济生将军所在团团长结婚大喜的那一天,大家刚准备休息,敌人就发动了进攻。王济生让团长夫妇先撤,自己负责掩护,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先撤出村子的团长夫妇因遭到敌人炮火的攻击,不幸遇难,而王济生却幸运地活了下来。王济生女儿说:“我父亲对此一直不能释怀,他是想把生的希望给别人,没想到自己反而活了下来。”
  在日常生活上,王济生将军总是和下属们一起分享并不丰富的军用物资,对士兵们关爱有加。正是这颗温情之心,感动着他周围的人们。王济生将军的女儿说:“我的母亲是部队的卫生员。发现我父亲有吃的用的都分给下属。她想:对部下都这么好,对家人肯定也错不了。于是拒绝了其他领导的追求,嫁给了我父亲。”
  建国以后,王济生将军调到北京工作。温情的将军却以严格的方式治家。哪怕是数九严寒,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让孩子到部队大操场跑步,不跑够10圈不能回家。他在孩子们走上工作岗位时,对他们的要求是:“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
  王济生将军的女儿在谈起自己父亲时说:“我很佩服我的父亲。他做事从来都不考虑自己。这在现在是难以理解,非常难做到的。”“我父亲的工资很有限,没有什么积蓄。仅有的30万元存款也分别捐给了山东省龙口中学和宁阳县的贫困学生。”
  王济生将军的女儿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防部长迟浩田感慨地评价我的父亲:‘你们的父亲是一个高尚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链接:

中华王氏开国功臣—王济生将军

            作者: 王立君                 
 

     资料记载:1949年4月20日的深夜,影响着新中国历史的渡江战役拉开了序幕——时任渡江部队235团政治处主任的王将军说:“渡江前,我们的部队早已经过周密的筹备,战士们群情激昂,就等着一声令下,打过长江去。4月20日早饭后,团党委常委集中在团指挥所里开会,接到79师师长肖镜海电话,命令当晚开始渡江。战斗发起时间为20时30分。作为团政治部主任,我立即下到连队去动员。”
     在7连,指导员迟浩田宣读了动员令。王济生端起一碗酒,对战士们说:“同志们,我们27军从来就是敢打硬仗和大仗的队伍,今天,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赠大家四句话:常胜连队聚英雄,险中取胜立奇功。突破天险神州变,荣誉榜上再题名!来,大家都喝下同心酒,祖国和人民在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所有在场的干部与战士都端起了酒碗,喝下了这碗壮行酒。
     历史性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夜幕降临,235团各连队按照预先划分好的位置,把木船从无为县白茆洲隐蔽的河汊里顺着专门挖好的通往长江的渠道,一条一条地拖进长江。百条木船在长江北岸采用一字儿排开的阵形。
    20时15分,235团指战员已登船完毕,整装待发。由于一个意外事件,突击班提前出动了,战机不能耽搁,渡江战役提前开始。霎时间,全团上百条大船,黑压压一片,悄无声息然而又气势如虹地冲向江心,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就这样开始了,冲在最前面的船也成了“千里渡江第一船”。
     这个片段像戎马生涯中无数倾动人心的回忆一样,永久地刻在王济生将军心中。1986年离休后,王济生将军潜心撰写战史,出版过《一代英雄》、《驰骋华东战旗红》、《往事如歌》、《血火雄风》等多部著作。其中的《血火雄风》讲述的正是渡江战役始末,这成为电影《千里渡江第一船》剧组探寻当时真实情况的重要依据。
     这个题材源于一本纪实著作《血火雄风》,其中诸多发生在渡江战役中的故事扣人心弦,这本书的作者——89岁的王济生将军也因此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王将军亲历并忠实地记录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王将军本人的传奇经历更是千万中国革命军人的精彩缩影。
   这段史实曾感动了无数国人,更引起了中华王氏网、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以及王听兰理事长、王宣国理事长和常务理事、著名制片人、导演、杭州炳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君的极度关注,为了将这段历史以史诗般的风格、电影的语言呈献给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为了让琅琊王氏的功臣让更多的世人知晓,在与王济生将军女儿(编剧)王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片人刘金柱、制片主任姚冰)、海滢英利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军)多次磋商、经过10个多月的努力后,王立君终于找到了愿意为本片投资的企业家。2011年5月6日,历史将牢记这一天,在王立君的陪同下,浙江泰悦腾豪文化艺术策划有限公司夏广强董事长、黄义玲总经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签署了投资合同书(明星阵容更是空前强大,合同约定男女主演为张涵予、李幼斌、孙俪或同级别一线明星),联合摄制、出品电影《千里渡江第一船》,影片将向观众解密了“渡江第一船”中鲜为人知的点滴故事,同时将此片作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隆重献礼。
    为了更加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王济生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夏广强亲自担任出品人,王立君亲自担任总监制、制片人,《千里渡江第一船》的编剧王英、柳建伟同王济生将军进行了多次交流,并在王将军的安排和指点下,走访了27军和235旅(原235团)。对这段历史的采访,部队多次给予支持,并协助其尽可能地挖掘和还原素材,寻找当事人。对于得到的素材,编剧又不断地核实,已花费两年时间修改剧本。
 资料记载:王济生16岁入伍,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胶东军区13团、9纵25师73团、27军79师235团、80师238团工作,历任战士、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文化教员、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政委等职。王济生还有一个昵称——“不怕死的王小鬼”,这是战友称道他骁勇善战不怕死而送他的雅号。
     建国以后,王济生将军调到北京工作。温情的将军却以严格的方式治家。王济生将军的女儿在谈起自己父亲时说:“我很佩服我的父亲。他做事从来都不考虑自己。这在现在是难以理解,非常难做到的。”“我父亲的工资很有限,没有什么积蓄。仅有的30万元存款也分别捐给了山东省龙口中学和宁阳县的贫困学生。”
    总监制、制片人王立君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防部长迟浩田曾感慨地评价王济生将军:‘是一个高尚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