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南朝琅琊王氏籍贯及书家考

2013-01-24 14:22:39来源:衡正安

打印 字号: T|T

      【内容提要】

       ●琅琊王氏祖籍山东临沂。据史料考证,“晋室南迁”后琅琊王氏书家生活在现江苏句容。当时,在南朝有侨置琅琊郡临沂县,并建琅琊城。南朝琅琊王氏书家人才辈出,史藉有存,试作考证和论述。

      【关键词】琅琊王氏 书家考 籍贯问题

       西晋怀帝年间“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士人南渡。317年,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国号东晋。这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至此,琅琊王氏家族掀开了新的一页。由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的人口发生了重大迁移,据谭其骧先生《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一文研究估算:“当时共迁徙人口达90万,而侨置于今江苏省境内有26万人。”【1】其中王氏一族最盛,有十余派。以王浑、王济、王坦之等属太原之裔;王睿、王彝、王矩属弘农人;王肃、王珣、王恺属兰陵人。而王祥、王览、王导等为琅琊人。【2】 “但琅琊王氏是晋书坛盟主,从晋之南朝,许多著名书家都出于此门。”【3】

       南渡后的琅琊王氏落户江左何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317年之后出生的琅琊王氏书家的出生地,肯定不再山东临沂。有意思的是,现在所有的文献材料,只要介绍到琅琊王氏书家籍贯时,就一概称之为“琅琊临沂人”,有的还加上“今属山东”。如:“王僧虔(四二六年――四八五年),南朝齐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4】《宣和书谱》介绍王僧虔时,也作“琅琊琅琊人,官至侍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习惯和史书记载过于简单。例如《二十五史》在列传各条目里只记载第一个人的籍贯,其晚辈的籍贯大都不再说明。例如:《晋书》第六十七卷,郗鉴条:“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汉御史大夫虑之玄孙也。”而其子郗愔、郗昙,其孙郗超、郗恢都不再注明其籍贯。而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和东晋的侨置郡县有关。

       南朝虽然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但其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基本上都秉承东晋以来的结构和形态。特别是南朝的州、郡、县的建置情况和东晋基本一致。

        关于南朝侨置郡县和琅琊王氏书家的籍贯

        “晋室南迁”后,为了安置大批流亡的移民仕族,东晋政权制定了“侨寄法”。当时,在南徐州(治所在现在的镇江)便侨置十八个郡,其中就有南琅琊郡,辖侨县五十七,其中就包括临沂县。“这些侨置的州郡,实是一种流亡的行政机构,为保存南迁仕族官僚的身份地位而设立,大多徒有其名而无实地,这些南渡仕族只是在京口(现江苏镇江)仍以北方某郡守、某县令的身份族居而已。但琅琊王氏非比一般仕族,在南迁既久,恢复无望时,终于在咸康元年分得江乘县实地建立了临沂县,江南的临沂县范围,因历代地名与辖属变动太多,无法确切,但大体可考。《太平寰宇记》载,太兴三年侨立的郡,在当时的丹阳郡,地在今南京市北,而所属临沂县的江乘,既在今镇江市所辖句容县北部,这里,就是南渡以后琅琊王氏的籍贯‘琅琊临沂’”。【5】

        据史料记载,在南徐州侨置的琅琊郡,不但有实地,而且还建立了琅琊城:

        “成帝咸康元年,桓温领琅琊郡镇江乘(今江苏句容)之蒲州金城。温以琅琊虽有相而无其地,求割江乘县境立郡。从之郡始有实土。”

       “琅琊城在县北(今江苏句容)六十里琅琊乡,晋元帝以琅琊王过江,国人随而居之因城焉。一曰即金城。”

       “晋元帝大兴元年琅琊王睿即皇帝位,使置怀德县于建康,以处琅琊国人随渡江者。隶丹阳郡永为汤沐邑,置南琅琊郡于江乘”。

      “江乘南岸蒲州津有琅琊城,即句容琅琊乡相接地”。【6】

       由此可以判断,晋室渡江后直至南朝王氏书家的籍贯,虽然称“琅琊临沂”,却是指侨置江南的“琅琊临沂”,而非现在山东的“琅琊临沂”。他们的籍贯是侨置于现在镇江句容的“瑯琊临沂”,而不是北方的“瑯琊临沂”,北方的“瑯琊临沂”是他们的祖籍。

       东晋在江南侨置州郡县时,本来就直称某县某郡,根本没有加“南”字。直到义熙五年(409年),作为东晋大将的刘裕领兵北伐,收复北方青、徐二州,为与江南侨置州郡相区别,便在北方徐州前加“北”字,称北徐州,南方仍称徐州,到刘裕代晋建宋之420年以后,才取消北方徐州的“北”字,并在江南的侨州郡前加‘南’字。所以,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存有南、北两个完全相同的徐州,而名目繁多的郡县相同名称,可能就不会引起大家的重视并不断在沿用,这样一来也是 造成被“北琅琊”和“南琅琊”不分的原因。【7】

       不妨我们将南朝南徐州具体行政建置,列述如下:【8】

        南朝宋

       州――南徐州(永初二年,加州曰南徐),南兖州(元嘉八年,分江北为南兖,江南为南徐。三十年正月,以南兖并入南徐,六月,还分南徐立南兖);郡――晋陵郡(元嘉八年,割江南和扬州之晋陵属南徐)侨郡十五(南东海,南琅琊,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吴郡(大明七年正月,割属南徐州),义兴郡(泰始四年十月,割扬州之义兴郡属南徐);县――晋陵,延陵,无锡,南沙,曲阿,暨阳,丹徒(元嘉八年,分属南东海)。

       南朝齐

       州――南徐州;郡――晋陵郡(侨郡十四:南东海,南琅琊,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阳,南濮阳,南泰山,南济阳,南鲁)义兴郡(永肖二年,以义兴郡属扬州,后复属南徐);县――晋陵,延陵,曲阿,无锡,暨阳,南沙,海阳,丹徒,武进。

      南朝梁

       州――南徐州;郡――沿宋置改南东海为郡曰兰陵郡;县――沿宋置改曲阿为兰陵,改武进为南陵。

        南朝陈

        州――南徐州;郡――统郡无考;县――统无考改兰陵为东海。

        由此可见,从东晋直至南朝存在着南北两个琅琊郡和临沂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一历史地望建置淡忘进而含混不清,只知道山东的琅琊临沂了。因为琅琊王氏书家繁盛、名大,特别是“二王”的影响,所以,后人也就对这一称呼不作深究了。

        南朝琅琊王氏书家考 

        通过以上的考证我们得知,琅琊王氏家族南朝时有封地在现江苏句容。但是,由于“琅琊临沂”这一称呼的泛称,至今很难确认王姓书家在“南琅琊临沂”的具体人数。如东晋书家王珣,就有史记载曾生活于靠近句容的丹阳。所以,我们只能对“句容”周边王氏书家一同进行考证、归类了。

        王敬弘,名裕之,字敬弘,是王导的孙子。生于东晋穆帝升平四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三六零――四四七),因避宋武帝刘裕讳,以字行,桓玄姊夫。累官尚书仆射、侍中、左光禄大夫等。谥文贞公。善草书。唐窦臮《述书赋·上》评其书曰:“淮水茂族,敬弘不坠,故朝余风,翰墨兼至,既约古而任逸,亦遗能而独驶。”《宋书》卷六十六,《南史》卷二十四皆有传。

        南朝宋王珣生有五子:“珣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宋世并有高名”。【9】其中,王弘和王昙首有书名。

        王弘,字休元。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九年(三七九――四三二),琅邪临沂人。少好学,以清恬知名。宋武帝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嘉初,以谋立文帝功加使持节、侍中,进号车骑大将军,至进位太保,领中书令。谥文昭公。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四谓其“工于书翰,人皆法之”。《宋书》卷四十二,《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昙首,一名宋昌。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三九四――四三零),琅邪临沂人。王僧虔父。累官侍中、太子詹事,封豫宁县候,谥文候。善行草书。《宣和书谱》评:“其作草字虽未足以与古人方驾,要之是一代宗臣而人物典刑(型)千古如在。况其行笔痛快,亦自有可观者。今御府所藏草书一:《馀念帖》。【10】《馀念帖》又称“服散帖”,收入《淳化阁帖》卷三,五行,三十七字,释文:“昨服散差可然不过佳/请示所宜如更增剧/恐难为力耳未能/令遣俗有余念故耳”确如《宣和书谱》所言,《馀念帖》写得流畅,痛快,虽为草书,但字字独立不连而又流美,通畅。

         有史料记载,王昙首死后葬镇江句容。“三月甲戌,行幸江乘(现句容境内),遣祭故太保王弘、光禄大夫王昙首墓。”【11】《宋书》卷六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僧虔是王昙首的小儿子,书名也是最大的一个,从小就表现出书法艺术的天赋:“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12】他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三年(四二六--四八五,六十岁),仕宋、齐二朝。宋孝武帝时,任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治所京口现镇江)事,为武陵太守,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后废帝元徽中,为吏部尚书令。齐初,转侍中,丹阳尹。谥简穆。

        王僧虔有着多方面的才华,他不但在书法创作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在书法理论上也有独特的见解,同时,他还有辩才。这里就着重谈谈他的书法情况。

         王僧虔传世的书迹有《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刘伯宠帖》、《乐毅论》等。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王僧虔书法,主要是楷书和行揩。如楷书《刘伯宠帖》(又称《两启帖》)、《乐毅论》,用笔内敛、舒缓,线条厚实、劲健,气息典雅、古朴,有晋人风韵。我们从其楷书的起笔、行笔和收笔来看,已见唐楷之先声,也可见唐人书法之渊源。他的行楷《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和其楷书一脉相承,写得从容不迫,无不透露出稳健、大方。

        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列王僧虔书中之上【13】,和郗愔、羊欣同列。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云:“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14】张怀瓘《书断》云:“僧虔寻得书术,虽不及古,不减郗家所制。    述小王尤尚古,宜有丰厚淳朴,稍乏妍华,若溪涧含冰,冈峦被雪,虽甚清肃,而寡于风味。子曰:‘质胜文则野。’是之谓乎。永明三年卒。僧虔隶、行入妙,草入能。”【15】这里庾肩吾和张怀瓘似乎是针对其行草的评价,而唐窦臮《述书赋上》所云:“僧虔则密致丰富,得能失刚。鼓怒骏爽,阻圆任强,然而神高气全,耿介锋芒。发卷神纸,满目辉光,才行兼而双绝,名实副而特彰。如运筹决胜,威震殊方”。【16】这更象是评点他的楷书。

        王僧虔又是一位辩才。据史书记载:“高帝素善书,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曰:‘谁为第一?’对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帝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17】好一个“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一来表现出一个书家的自负和对艺术的忠诚,二来也不使“龙颜”不悦,你是一个天子,怎么和“臣”相提并论?但在这个回答的背后,又有一种对那所谓帝王之书的鄙视。

        历经宦海沉浮,王僧虔也变得圆融、练达,高超的书艺也不敢过于显迹。“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吴兴太守。始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18】《南齐书》卷三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慈,字伯宝。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九年(四五一――四九一),官至冠军将军、东海太守,行南徐州(治所京口现镇江)府州事,谥懿。

        唐张怀瓘<<书断>>卷中云:“(王慈)亦善隶书”;宋陈思<<书小史>>谓其:“善行书”。《南史》也称“慈少与从第俭共研书学”。【19】《宣和书谱》卷三云:“(王僧虔)子慈字伯宝,官至侍中、冠军,善行书。”现存墨迹三帖《桂阳帖》、《尊体安和帖》、《柏酒帖》,均为唐摹本。这行草三帖,用笔果敢,提按强烈是难得的六朝墨迹。《南齐书》卷四十六,《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志,字次道。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十二年(四六零――五一三),尚宋孝武帝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梁初位散骑常侍,中书令,迁丹阳尹。累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安。

        《梁书》《王志传》云:“志善草隶,当以为楷法,徐希秀常谓志为‘书圣’。”【20】唐窦臮《述书赋上》谓其书曰:“伯宝、次道并资义训。兄则杂而外兼,禀家君于己分。弟则纤薄无滞,过庭益俊。能宽闲墨妙,逸速毫奋。”现存行草《雨气帖》(又称《一日无申帖》)(唐摹本)。

        这是王志仅有的一件传世墨迹,虽是摹本但此件作品很有个性,它一改南朝书法蕴藉、典雅的总体书风,给人以迅疾、感情饱满、痛快淋漓之感。章法也很有特色,在字字参差、穿插避让同时,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往中间收紧,因而,气息内聚、不散。由于王志在这件帖中所追求的凌厉、倜傥的审美风格,所以免不了有些用笔和线条有荒率、粗糙之病。但不管怎样王志的这件手札,在南朝书法中具有独特的个性。《梁书》卷二十一,《南史》卷二十二均有王志传记。

        王彬,字思文。生卒年不详。南朝齐、梁间琅邪临沂人。尚齐高帝女临海长公主,拜驸马都尉,仕齐,历太子中庶子,徙永嘉太守。卜室于积谷山,有终焉之志。梁天监中,历吏部尚书、秘书监。

       《南史》谓“彬好文章,习篆隶,与志齐名”。时人谓之语曰:“三真六草,为天下宝。”【21】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有王彬之,或谓即王彬。评曰:“放纵快利,笔道流便。”【22】《南史》卷二十二有传。

        王僧虔有一个侄子王俭也有书名。

        王俭,字仲宝。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七年(四五二――四八九),王俭不满两周岁时其父王僧绰(王僧虔兄)被刘劭杀害,为叔父僧虔所养。王僧虔抚养王俭可谓尽心,有一个故事很能应显王僧虔之人品。有一次,王僧虔出任武陵太守,将王俭这个小孤儿带在身边,这时王俭才六、七岁。在途中王俭突然得了重病,僧虔极为着急,并对周围人说:“汉朝人马援对侄儿和儿子一视同仁,晋朝人邓攸对侄儿比亲生儿子还好,他们两位都是我素来敬仰的。这孩子是亡兄的一点骨血,亡兄死得冤枉,我怎能有丝毫的闪失!如果侄儿有一个三长两短,我便立即返回朝廷,从此再也不去做官。”不久王俭袭爵豫宁县候,齐高帝时,改封南昌县公。累官至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领国子祭酒、卫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据史料记载,王俭曾在南徐州(治所在现镇江)做官:“王俭琅琊临沂人,永明三年领本州中正”。【23】谥文宪公。

       王俭工书,博学多才,唯以经国为务,手笔典裁,为时所重。唐窦臮<<述书赋·上>>云:“仲宝(王俭字)同夫季舒(刘廞),署名莫窥墙仞”, 宋陈思<<书小史>>称王俭“善正书”。 <<南齐书>>卷二十三,<<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俭有多种著作:

        <<尚书音义>>4卷、<<丧服古今集记>>3卷、<<礼仪答问>>8卷、<<皇室书仪>>7卷、<<春秋公羊音>>2卷、<<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4卷、<<今书七志>>70卷、<<百家集谱>>10卷、<<王俭集>>60卷、<<王文宪集>>1卷、<<吊答仪>>十卷。

       王思玄,生卒年不详。为南康太守。窦臮《述书赋上》谓思玄书:“稳厚而无法度,淳和而蓄锋芒,犹君子自适,顺时行藏。宋陈思《书小史》谓其善行草”。

       王藻,又作王藻之。生卒年不详,南朝宋人,官至东阳太守。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作王藻之,列其行,草书入中之中品(参见明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四)。

        王融,字元长。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卒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四六七――四九三),以才辩,累迁直中书省。因谋立萧子良,为郁林王萧昭业所杀。善文赋,文辞捷速,援笔可待。<<南史>>卷二十一:“谓融母临川太守谢惠宣女,教融书学。”南梁庾元威<<论书>>云:“王融图古今杂体有六十四书。”<<南齐书>>卷四十七,<<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晏,字士彦,一字休默。生年不详,卒于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初仕宋,为建安国左常侍。专心奉事萧道成(齐高帝),渐见亲待,及齐代宋,为太子中庶子。迁侍中祭酒,历丹阳尹,转江州刺史,不愿出,留为吏部尚书。以助明帝谋废立,进骠骑大将军,领太子少傅,进爵曲江县公。迁尚书令。后为明帝所诛。工书。唐李嗣真<<书后品>>列其书品下之中,并评曰“奇石当径”,唐韦续<<墨蔽·九品书人论>>列其行、草书品下之下。<<南齐书>>卷四十二,<<南史>>卷二十四皆有传。

        王僧祐,字胤宗。生卒年不详,南朝齐人,王远子。《南史》云:“幼聪悟,雅好博古,善《老》、《庄》,不尚繁华。工草隶,善鼓琴,亭然独立,不交当世。”【24】齐高帝时为著作著郎,迁司空祭酒。永明末为太子中舍人,卒于黄门郎。<<南史>卷二十一有传。

        王藉,字文海,生卒年不详,王僧祐子。历为余姚、钱塘、作唐令,博涉有才气,为沈约所赏。<<南史>>称其:“籍又甚工草书,笔势遒放,盖孔琳之流亚也。湘东王集其文为十卷云。”【25】唐窦臮<<述书赋·上>>云:“文海紧快,势逸气高。未忘俗格,锐意操刀。犹乐成名于庙市,嗤遁迹于蓬蒿”。<<梁书>>卷五十、<<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微,字景玄。生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年(四一五――四五三),王珣孙。少好学。据史料记载:“王微,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26】又云:“微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如此者十余年。”【27】

       王微素无宦情,累除南平王铄右军谘议参军、中书侍郎,又拟南琅邪、义兴太守,吏部郎,并固辞不就,卒赠秘书监。又据《嘉定镇江志》载:“王微,字景玄琅琊人(隶南徐州),举南徐州秀才,不就。起家司徒祭酒,转主薄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父。”【28】

        关于王微的书法,我们只能知道以上这些。但他所留下的一篇画论《叙画》,却是我国最早两篇山水画论之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和由此所衍生的艺术效果,对后世的山水画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29】这句话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山水,是含有道,融于灵的。人心之所以被这些山水画所打动,是因为山水画中包灵、融道所致。那么,书法不也如此吗?只是书法并不以一种具象的“道、灵”所存在,他打动人心的本质“灵、道”更加抽象、无形而已。<<宋书>>卷六十二、<<南史>>卷二十一皆有传。

        王微其它著论:《与江湛书》、《报何偃书》、《杂诗》。

       王骞,本字玄成,与齐高帝偏讳同,改字思寂。生于南朝宋后废帝元徽二年,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四七四――五二二),历黄门郎、司徒右长史。梁初,历位度支尚书、中书令。

        <<新唐书>>卷一百十六<<王綝传>>谓: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方庆进王羲之及诸祖书迹,中有五世祖骞书。<<南史>>卷二十二有传。

        王规,字威明。生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十年,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四九二――五三六),王骞子。好学有口辩,州举秀才,郡迎主簿,累迁太子舍人、太子洗马,袭封南昌县候,除中书黄门侍郎,后于钟山宋熙寺筑室居住,累召,辞疾不拜。规为北周工书人王褒之父。

       <<新唐书>>卷一百十六<<王綝传>>谓武后尝就王方庆求羲之书,方庆献累代祖父书迹,凡二十八人,中有王规书迹。<<梁书>>卷四十一、<<南史>>卷二十二皆有传。

       王琛,南朝梁时人。生卒年不详。<<南史>>卷三十一,谓琛:“工书”,云:“梁天监中,为司徒谢胐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古妇人事,使工书人琅琊王琛、吴郡范怀约等写给后宫。”【30】

        王克,南朝梁时人。生卒年不详,官至尚书仆射。善行、草书。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为品中之上,唐窦臮<<述书赋·上>>称其:“名劣笔健,乃逢王克,通流未精,疏快不忒。犹腐儒宿士,运用自得”。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基本搞清了南朝琅琊王氏南渡后的栖息地,在现在的江苏句容周围地域,造成后世含混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古代文献记载过于简单,以及东晋在南方的“侨置郡县”所致。同时,我们也知道琅琊王氏书家不但在两晋名声鹊起、人才你辈出,就是到了南朝在书史上也据重要地位。

 

        注释

【1】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版。

【2】见[宋]《野客丛书》卷13。

【3】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第10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4】《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

【5】参阅罗勇来《王珣籍贯新考》《书法研究》总第80期。

【6】[清]《乾隆句容县志》卷四。

【7】《南史》卷二。

【8】[元]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版。

【9】《晋书》卷六十五。

【10】桂第子译著《宣和书谱》卷十六,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2月版。该帖收录于《淳化阁帖》卷三。

【11】《南史》卷二。

【12】《南史》卷二十二。

【13】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4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4】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2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5】潘运告编著《张怀瓘书论》第16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6】潘运告编著《中晚唐五代书论》第6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17】【18】【19】【20】《南史》卷二十二。

【21】《梁书》卷二十一。

【22】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2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23】[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五。

【24】【25】<<南史>>卷二十一。

【26】【27】<<宋书>>卷六十二。

【28】[宋]《嘉定镇江志》卷十八、[元]《至顺镇江志》卷十九。

【29】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第29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

【30】<<南史>>卷三十一<<张率传>>。

http://hengzhengan.blog.sohu.com/33868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