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到底为王季友的谱写序没有?
近日从网上读到王洪顺先生的《豫章王氏世系源流探讨》一文,将张九龄为王季友的谱写序的时间改为公元739年,并承认张九龄在公元741年为王季友的谱写序是不可能的,因为张九龄在公元740年已经死了。那么公元739年张九龄为王季友的谱到底写序没有?
张九龄(678—740),唐代诗人,初唐诗坛大家,和张说并称“二张”,二人均位置宰相之尊。均有著名诗篇传世。张九龄,字子寿,韶关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也称张曲江,张九龄早年得张说赏识,并推荐,唐中宗年间中进士,唐玄宗二十二年官至中书令,后受李林甫排挤,贬为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740)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家中,享年62岁。被谥为“文献公”。
王季友(714—794),开元二十四年(736)进士,江西第一名状元,初授洪州司议、御史中丞。但因看不惯当时朝政,又耻与李林甫之流为伍,不久辞官回乡。开始了长达18年的隐居生活。后在杜甫等人的帮助下,王季友再度踏上仕途。王季友80岁去世,次年被封为“豫章伯”。
李林甫(683—752),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拜相,为礼部尚书,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底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大权独握。相位19年,助成“安史之乱”。天宝十一年(752)十月抱病而死。
王季友开元二十四年(736)三月中进士,时年22岁。李林甫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底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张九龄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二十日被贬为荆州长史。王季友因陈时弊,又耻与李林甫之流为伍,不久辞官回乡。这一辞官应该是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后不久的第二年或第三年(738—739),因为李林甫为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张九龄、裴耀卿都是李林甫所忌恨之人,王季友更不在李林甫的眼中。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季友24岁。开元二十七年(739),王季友25岁。即使没有辞官,也正是为国岀力的时候,不可能“休官在家修撰家谱”。李林甫相位后,朝上朝下到处都是他的爪牙和耳目,聪明的王季友是不会让李林甫抓住把柄的,更何况编修宗谱。王季友因陈10条救国之策被否之后,意志消沉,一个对国家前途有忧患意识的年轻人,国都保不住,家又有何用,更不说去修撰家谱了。
王季友辞官回乡,并未回到江西丰城,而是在洪州(今南昌)呆了三年。《唐才子传》载:“来客鄷城,洪州刺史李公一见倾敬,即引佐幕府”一句,说的就是王季友因得到洪州刺史李逸的赏识,进入了他的幕府。。不过,从杜甫写他的“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的诗句来看,可知他在南昌呆了三年,且异常小心谨慎,不敢多说话,正所谓:“一遭经蛇咬,三年怕井绳”。这样一个做事小心谨慎之人,从京城长安贬官南昌,他能有心思去修撰家谱吗?
《豫章王氏源流综述》文中:“开元年间,季友公因陈时弊,见忤权奸,休官在家,有了空闲,思忖建树家风,着手修撰家谱,以明祖敬宗,垂教后昆,并请友人张九龄作叙。谱刚写成,应诏复官。”见(“豫谱”第5页)。按照上述文字所述,王季友22岁中进士,41岁重新启用。天宝十四年(755)是杜甫和岑参等人帮王季友再度踏上仕途,推荐王季友为华阴(今陕西)县尉、虢州录事参军,王季友珍惜友人的帮助,以此为基础,凭自身能力又回到朝中。王季友在38—41岁之间编修宗谱的可能性大,但请张九龄为谱写序是不可能的,因为是公元755年了,张九龄先生已去世15年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