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致远:父子相继 躬身为民

2024-11-07 17:25:34来源: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打印 字号: T|T
     走进永嘉县黄田街道千石社区三忠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沉稳的三层仿古建筑,该建筑一楼大门刻有二十四孝,门厅雕刻着“忠义谦和、义利并举”匾,望之让人精神一振。该建筑是明嘉靖年间为纪念南宋抗金英雄王允初、“永嘉书院”创办者王致远、“不仕胡元”庆元府通判王汉老祖孙三代而建。
 
  王致远(1193-1257),南宋抗金英雄王允初之子,字任道,号九山,永嘉千石人,历任慈溪知县、湖北提刑、浙西提刑、台州知州等职。其在四川阆州(今四川阆中)为官时,刻书黄裳所绘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等石碑作品,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现陈列在苏州碑刻博物馆。
 
 
天文图
 
  孤城喋血 胸怀报国
 
  王致远之父王允初,系孝宗淳熙八年进士,曾任南康军司户参军,南宋著名抗金英雄。开禧二年(1206)冬,王允初升任湖北德安府通判,携时年13岁的长子王致远和80岁的老母一同赴任。此时北伐失利,金人反扑,金兵南下荆湖,以重兵攻德安。德安府当时没有正规军驻扎,知府李师尹弃城逃跑,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王允初。王允初临危受命,利用安陆城墙高大、三面环河的优势,死守应战。
 
  战前,有人劝王允初将老母亲送走,被其严词拒绝:“今大敌在境,众方摇摇,若母先往,则众必乱……况坚守未必死,去未必全,吾生死誓与此城俱矣”。王老夫人亦深明大义,对儿子说:“汝当努力国事,置吾度外”。正是王氏祖孙三代与德安共存亡的决心,感动了吏民,合力拒敌。王允初组织起7000人的防卫军坚守孤城,与十万金兵斗智斗勇斗狠,浴血奋战108天,直至援军赶到。王允初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弱胜强,解了安陆之围,为1208年的“嘉定和议”奠定了基础。
 
  将门出虎子。王允初在德安府安陆守城,其积极进取、足智多谋、沉着应战的品行被随侍在旁的长子王致远看在眼里。王致远与城内军民一同抗金,历经战事,铸就了他公直无私、心怀底层百姓疾苦的品格。
 
  刚正不阿 秉公判案
 
  淳祐六年(1246),王致远调任湖北提刑时,发现常德府4个县借口筹募边防银,任意加收税赋,百姓叫苦连天。他力排众议,毅然向朝廷具本上奏,陈述其中的弊害及当地百姓的苦难,终于获得朝廷的批准,免除了这项不合理的税收,当地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王致远任浙西提刑时,朝廷参知政事(副宰相)魏瑞明的家仆仗势欺人霸占民房,乡民知道王致远是位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于是到他的衙门告状。曾有人劝阻王致远说:“宰相家奴七品官,这件事还是别太较真为好!”但王致远牢记其父“君子坦荡荡,为官就得秉公处事”的教诲,决然派人查实了魏瑞明的家仆侵占乡民的房屋及地基的罪证,把房屋判给乡民。王致远的刚正不阿获得了百姓的称赞,说他是“包青天再世”,而魏瑞明迫于舆论的压力,也只好称赞他能秉公办事,为朝廷树立了榜样。
 
  为官清正 心系百姓
 
  王致远在慈溪不仅执法公正、不畏权贵,而且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适逢特大洪水后的旱灾之害,饿死者不计其数。王致远在县城几个大寺院里设立“粥局”以救灾民,自己的俸禄不够用了,就到各地大户人家去借来钱粮继续赈灾,直到麦熟后才结束,救活不少灾民。他还设置赈粜局,劝请富人分粜,以帮助那些还有能力买粮的百姓,慈溪百姓为他画像立祠,称他为“王佛”。
 
  王致远一生主要在外地仕官,却深受其父“视民如身、躬身为民”的家风影响。王致远晚年在温于城西濯缨坊(今鹿城信河街书堂巷)与同仁陈南一创办永嘉书院,培养了大批学子,为永嘉学派思想的传播贡献了力量。其子王汉老在庆元府(今宁波)通判任上,励精图治,造福一方百姓,且因宋末元初,宋酢祚衰微,胡元猖獗,他隐居江北“不仕胡元”,气节凛然。
 
  观瞻重修的三忠祠,人们对先贤的敬仰之情从未停止……如今,三忠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基地,不仅是传颂铭记王氏家规家训的精神家园,亦是后世发扬传承悠悠廉脉的重要文化阵地。
 
  (永嘉县纪委监委)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