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明丨散文||补撰要录一脉昌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临汾市党史方志研究专家、临西县散文学会名誉会长、《西散南国文学》特约学术顾问、《新锐散文》《书卷文苑》《冀南文学》顾问、《河南文学》《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专著11部,作品载入102种选本(典籍、志书),曾荣获中国具有最高荣誉大奖之一的“中国当代散文奖”,荣登中国散文年会2009年度(下半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6名(共30名)《南国文学》2021年优秀作家排行榜,被中华魂网誉为“红色散文家”,6次荣获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有散文入选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中小学生优秀学习辅导读物《当代作文》、儿童百科•课外读物。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经说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他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说明家谱的重要性。
中国家谱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历史、文化,还见证着这个家族的枝繁叶茂、繁衍传承的全过程,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荣繁盛。从前,因为战乱,许多珍贵的谱牒资料遗失了;后来,因为“文革”,许多珍贵的谱牒资料,又淹没在“破四旧”的狂潮之中。俗话说:“乱世藏金,盛世修谱。”当各姓氏要重新修谱时,却发现“乱世藏金”少之又少,那些关于先祖迁徙传承的故事,全是长辈们口口相传,缺乏佐证资料,又无据可查。有的姓氏,尽管有幸保存下来一部分谱牒资料,也是一麟半爪,残缺不全。谱牒资料的遗失,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深深的遗憾。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一支王氏的族谱,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竟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据馆陶支《太原王氏族谱》记载,千年来,共修谱14次,时间分别是: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公元1951年、公元1982年、公元1992年、公元2006年、公元2015年。由此得知,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是第1次修谱。那次修谱,太原王氏系姓始祖晋第五十六世孙、馆陶支始祖王福畤(王勃之父)第八世孙、盛唐名将王忠嗣玄孙王怀公,在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补撰了《王氏历代本源要录》。虽然仅有400多字,却对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居地迁徙、先祖功绩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为后世族谱的续修和编纂,提供了翔实可信有力的支撑和佐证,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用。
王怀公,生卒年不详。唐末,他同文武兼济,却不求功名,专务农业的父亲王珍,隐居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今河南省沁阳市),父子相依相伴五六十年,足见他是一个大孝子。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使用年号“建隆”,天下一统。具有家国情怀的他,教育长子王恕、次子王宽说:“天下太平,文事可用,尔宜潜心经史,为国家良材,庶不负祖宗之心也。”古人云:“盛世修志,望族修谱。”其时,因人称员外的王珍,治五牲三园,积家殷富,有田5000余亩,畜牛马骡羊众多,粮广财丰。故而,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他提出续修族谱倡议,并补撰《王氏历代本源要录》。他的这一举动,不仅上慰祖宗的在天之灵,下怡子孙的怨慕之思,而且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居功至伟。现将《王氏历代本源要录》抄录如下(含注释):
王氏历代本源要录
详稽通谱:我王族宗脉本自后稷(1),姓氏源于周朝,灵王(2)之太子晋(3),封太原王,以爵(4)为姓,乃我王氏之始也。在周袭爵(5),而罔替(6)吕秦竊鼎(7),隐居山右(8),汉高践祚(9),徒居东海郡(10),及晋(11)移居莘野(12)。按通谱相传凡四卷,自周至唐,分支别脉,历尽七朝(13),星散中原,代有名显,居何地、官何爵、世系名讳,历历可考。迨至(14)五代(15)纷争,干戈锋起,通谱四卷,三陷兵燹(16)[xiǎn],灰烬之余,世系名讳,不可珠贯。仅存晋时有吾祖讳铨者,仕为侍中大夫,生子讳隐(17),以文学相继,仕东晋为著作郎,撰晋史五十余卷。祖后失考,不能笔传。犹幸通谱末卷,可称完壁(18),及隋,隐祖之后有官讳纳言者(19),仕官隋朝,因煬帝失政,祖即不仕,遂迁徒龙门县(20),祖居通谱末卷之首,上失考,下有传,故我王族尊之为始祖也。惟望中原同宗,藏有通谱有能统族而全叙者,上慰祖宗在天之灵,下怡子孙怨慕之思(21),诚如是焉(22),愿斯足矣。
大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乙亥三月,九世孙怀補本源要錄灰烬之余谨誌之。
《王氏历代本源要录》注释
(1)、后稷:黄帝世系第五世,姬姓,名弃,帝喾长子。初仕尧,官司农,被尧举为“农师”,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被舜命为后稷,生卒年不详。《庆阳县志》引《太平环宇记》载:“陕右庆阳府有狼乳沟,乃稷弃于野,狼乳之地。”因此,人们认为姬弃是庆阳人。
(2)、灵王:黄帝世系第四十一世,姬姓,名泄心,简王子,东周第十一位帝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灵王在位时间定为前571年至前545年,在位26年。泄心崩,灵王第二子姬贵继位。
(3)、太子晋:黄帝世系第四十二世,姬姓,名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曾为灵王太子,因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卒后葬于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的缑山。生于丙申周灵王七年(公元前565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卒于壬子周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549 年)农历九月九日。其长子宗敬,东周官司徒,后避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是周王室的嫡传后裔,时人都称其一家子为“王家”,意为他们是王子王孙,王室之家。这样,宗敬一支就以王为氏了,成为太原王氏的立姓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位居《王氏通谱》第一世。
(4)、爵:爵位、官爵。
(5)、袭爵: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
(6)、罔替:不更替、不废除。
(7)、竊鼎:窃位。
(8)、山右:山西省旧时别称。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右侧为山西省。故也将山西称为山右。
(9)、汉高践祚:意为汉高祖即位、登基。
(10)、东海郡:又名郯郡、东晦郡,中国古郡名。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魏置东海国。西晋复置郡。
(11)、晋:朝代名称,分为西晋、东晋,合称晋朝。
(12)、莘野: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莘野是陈留的别称。
(13)、七朝: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七个朝代。
(14)、迨至:等到。
(15)、五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是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16)、兵燹[xiǎn]:指的是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
(17)、隐:王隐,字处叔,铨次子,陈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生卒年不详。东晋元帝建国之初,即太兴(公元318年—公元321年)初年,召为著作郎,令撰晋史,述西晋史事。唐时尚存,今佚,又著交广记,并文集。豫平王敦之乱,赐爵平陵乡侯。年70余,卒于家。著有《王隐文集》10卷,《晋书》93卷(王怀公《本源要录》中说,撰晋史五十余卷,有误)。
(18)、完壁:出自典故“完壁归赵”,在此指完好无缺。
(19)、纳言:“官讳纳言者,仕官隋朝,因煬帝失政,祖即不仕”。我存疑:这句话有误。这里说的完全是王通公,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春,他西游长安,在太极殿觐见隋文帝,呈奏《太平十二策》,畅言王霸大略,以古证今,大有运天下于股掌之志。文帝听后异常高兴,认为他乃上天赐予的辅政之才,但下议公卿时却被冷落排挤。于是,他不得不长叹而出长安,回家设教于黄颊山、白牛溪。在隐居河汾的十余年间,朝廷曾经四次征召而不应。所以,他从未做过任何官职。据考,隋朝设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为正三品。这样高的官职,王福畤公也从未获得过。再说,他仕唐,历任太常博士(从七品上),雍州司功,任交趾、六合二县令,为齐州长史(从五品上或正六品上)。许是,王通公曾向文帝畅言王霸大略,而被王怀公认为官至纳言,这是一种误解。退一步说,即使祖上做过纳言之官职,也是王通公,而不是王福畤公。
(20)、龙门县:唐朝时为山西绛州龙门县(原河津县)。具体居住地为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
(21)、怨慕之思:因不得相见而思慕。
(22)、诚如是焉:真是如此。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王氏历代本源要录》初稿,是没有标点符号和注释的。为使族人看得明白,再次修谱时,编纂者加上了标点符号和简要注释。因王怀公补撰的《王氏历代本源要录》中有谬误之处,为以正视听,避免以讹传讹,我在原来族谱已有注释的基础上,又详加了注释。
馆陶支《太原王氏族谱》,尽管进行过14次重修,逐渐使其完善,精进提高,但依然不是白璧无瑕。事实表明,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会有种种遗憾。英国首相邱吉尔有句名言:“完美主义等于瘫痪。”漫漫长生,一路难免有遗憾,当回首往事时,能在惋惜中多一份感恩,内心便多一份坦然、多一份珍惜。未曾经历遗憾的伤痛,难以真正懂得坚强与爱惜。因此,我非常感恩王怀公,是他补撰的《王氏历代本源要录》,让我们王氏一脉十几次续修族谱,有据可依,有迹可循。
记得,2006年5月的一天,族侄王立贤传达王氏家族理事会会长王之新的命令,要我抽空考证一下《太原王氏族谱》的一线谱事宜,接续断代,完善世系。遵从会长之命,我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带着族谱,多次到太原晋祠博物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临汾市志办、临汾市档案馆、尧都区图书馆等,搜集证据、核对事实;多次前往山西省祁县城赵镇修善村、山阴县旧广武、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河津市市志办、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等,实地考证先祖的点滴踪迹。
查询考证中,我发现王威至王霸之间的世系传承有断代问题。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我利用幻灯机精心查看了《王氏通谱》的胶片,还在电脑上查看了《王氏通谱》的电子版,遗憾的是仅仅记载到王珣生子王言,后面的五世断代。106卷《王氏通谱》,由王庸敬生前所编。他生于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六月十八日,卒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二月十八日,享年55虚岁。他的长子王仁恩、次子王仁元,遵照父亲遗嘱,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开始核对谱稿,采访补充,历经8年努力,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终于用活字版排印出这部鸿篇巨制。即使这部谱书有不完善之处,亦是王氏谱书中最广泛、最全面的一部通谱,在查找和研究主要谱牒资料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十分有幸的是,通谱中关于王霸是二十八世的记载,还是清清楚楚的。我又查阅了1994年11月,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太原王氏》;2009年11月,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王氏宗谱》,书中均明确记载,王霸是二十八世。可《太原王氏族谱》却记载,王霸是二十六世,显然断了代。为考证弥补族谱中的世系断代,我参考了《隋唐五代学案》卷一“王通学案”、《太原王氏族谱》、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南昌安义后港《王氏谱》、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象山宁溪(渡首)王氏世系传承表、《河汾通化王氏家谱》《太原河汾•洛阳市伊川县白沙镇下天院王氏族谱》、山西王家大院(灵石静升)始祖王实世系一线图等多部谱碟资料,慎重文本分析,严格因果推论,最后确认王威至王霸的世系传承关系,使族谱上下贯通,脉络清晰,一目了然。这一世系考证确认后,华夏庐陵王氏网,于2015年7月16日,以《王威至王霸世系小考》为题发布,得到全国各地许多王氏宗族的认可。山西万荣通化龙门王氏、河南伊川白沙镇下天院王氏、山东嘉祥梁宝寺镇王铺王氏、山东烟台福山区门楼镇诸留王氏、山东省馆陶王氏等支脉,均按这一世系传承,或初修或重修了族谱,我倍感欣慰。
后来,我历经数千公里的奔波,十余年时间的资料搜集、考证、整理、辩析,近三年时间的文字统筹、审核,相继编著了《太原王氏源流探析》《王氏源流综述》等谱书;相继撰写出《远祖世系传承》《太原王氏世系一线谱》《王福畤五子劭一线世系谱》等谱牒资料。令我兴奋的事儿还有,经过多方沟通协调,将河汾王氏支脉谱系与《太原王氏总谱》完美地接续到一起。2019年6月28日,《太原王氏总谱》编辑组给我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山西临汾王友明先生:根据你提供的资料,同意在《太原王氏总谱》中增补你们的世系,并在卷一第60页五十世劭公项中删掉‘待考’二字,增添‘其世系见《劭公河汾世系》’。请你们从五十世劭起,按总谱格式一代一代直至第八十五世止,标题为《劭公河汾世系》,打印一式三份寄来。在八十五世后可备注将你支迁徙情况作个简介,如若是总会会员的可将其个人简历附后。你们在整理劭公世系时请结合云南曲靖王朝顶的上源世系填补其遗漏和空白。鉴于总谱纸质版已经完成,只能在再版时和电子版开通时录入。特此告知。”按照《太原王氏总谱》编辑组的要求,我利用近一年的时间,精心整理了馆陶王氏、诸留王氏、王铺王氏等劭公河汾世系,制表打印,邮寄出去。
我之所以有“按图索骥”,圆满完成世系传承查询和考证辨析的机会,是因为有王怀公补撰的《王氏历代本源要录》。不然的话,要完成如此浩繁的传承查询、考证辨析、谱牒修撰,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这正是:“北宋开宝王怀公,补撰要录一脉昌。”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