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再读韩桥】老照片●劳模王世录

2023-05-11 09:54:44来源: 高强 散漫乐园

打印 字号: T|T
       本照片,由91岁高龄的夏桥老美工、老画家房德宏老师收藏,在此,感谢提供展示。
       这一排坐、一排站六个矿工,他们身穿工作服、脖扎白毛巾、头戴安全帽,安全帽上挂着一盏崭新的矿灯。看,个个春风满面、意气风发,笑容里带着自豪和自信。这装扮,可是当时煤矿工人的标配。工作服上三个白色行书“韩桥矿”和编号,显得异常醒目,应该是矿福利楼来宾室为来宾准备的专用服装。此时,他们穿在身上,大概是特意为照相而准备的道具。
       这六个矿工,五个不熟,唯有那个站在右上角、身穿32号工作服的我认识,他就是韩桥煤矿1980年代中期部级劳模王世录。
 
       王世录,在那个同音字混用的年代,也被写作过王士录、王士禄、王世禄,到底哪个对?没追究过。
        他1938年生,江苏省泰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从泰县农村到韩桥煤矿工作,先后干过掘进扒装工、放炮员、生产小组长和班长,曾担任过突击队长、副区长、区长、党支部书记等职,连续三年被评为徐州矿务局劳动模范,1985年被煤炭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并出席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王世录有些驼背,而照片中的他腰杆笔直相对年轻,加上站位偏后偏边,显然还没担任一级领导,亦或是从年龄、资历而言尚相对嫩 些,判断这张合影约拍摄于1970年代。
       初识王世录是在1984年的5月,那时的我,正在矿宣传科学习写作新闻报道。一天,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现在全国掘进正在搞创新,你们不妨到几家掘进工区跑跑情况。”请教了掘进工区的大概方位,我们来到老东门内不远处的路北,这儿矗立着一座东西走向的大楼,两翼三层、中间四层,呈“凸”字形,下开宽大过道,进去后左转,就是掘进二区。此时的王世录已担任区长,那天他正巧没下井。经过一番介绍,王世录区长告诉我们:竞赛工作正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区职工也憋足劲打好这一仗,只是创新才刚刚开始,确实没啥可圈可点的。
      这次,虽然没有摸到多少有用的情况,但王世录面色白皙,说话不紧不慢、声音不高不低,一看就是个南方人,竟然还有些驼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是在这个红五月,王世录所率领的掘进二区,在煤炭部组织全国掘进队区开展的双上纲要竞赛中,以半煤岩巷单孔进尺1034.9米,折合煤平巷2000.5米的成绩,打破了1983年全国同类型巷道月进1028.4米的最高纪录,达到六纲水平,创出了全国最新记录,夺得全国综掘机单孔掘进的冠军,打了一场干脆利落的漂亮仗,且打出了威风,打出了知名度。
        其实,王世录并非因此一战而成名。早在1960年代,他就是蜚声华东诸省的创新能手了。王世录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底子,也是个靠拼体力苦干而闻名的人,但历次的创新,使他深深地认识到:“靠出笨力创新,不是长久之计,必须靠机械化,才能向新的高度挺进。”
        1980年,王世录的工区在韩桥矿率先用上了综掘机。为了尽快掌握和使用好综掘机,他带队去庞庄矿参观学习,在矿务局举办的综掘机使用学习班上,他仔细听课,认真记录,并抽出时间去机厂查图纸、看实物。有时,夜里妻子一觉醒来,发现他还在学习,便埋怨道:“这么大年纪了,还想考个状元啊?”熟料在全局综掘机理论统考中,他得了96分儿,名列全矿第一,还真考了个“状元”。
       王世录说:“一个指挥者,不仅自己要掌握技术,还要想法让全体职工都熟练的掌握技术。”于是,他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用简明的文字写出来,在班后会上给工人讲解,使全体职工的技术素质得到了提高。
他既是创新的组织者,又是技术员,总是坚持在迎头亲自操作综掘机。机组如若出了故障,他也亲自下手参与处理,碰到疑难问题,就请教工程技术人员,不搞清弄明,决不罢休。很快,只要他围着机组转一圈、看一看、听一听,就知道机械有啥毛病,并能及时处理。
一次,他突然命令停机,并指明扒爪齿轮箱底壳螺丝松动了,一检查,果然如此。原来,王世录是从间断发出的微弱碰击声,而做出的正确判断。
        王世录常说:“创新,就要善于突破。”自1980年以来,王世录先后四次带领职工参加全国创新竞赛,均夺得好名次。他根据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在作业方式、劳动组织、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四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革。过去他们创新,靠三班改四班、搞人海战术、大呼隆、一窝上,靠拼设备、拼体力,现在他们将三班作业改为两班作业,六天一休息改为三天一休息,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辅助工,大大提高了工时利用率和效率。他们改原班计件为分线小承包,成立五个专业组,定岗、定责,定额、定分。过去分配上是老少爷们一样分,“草驴”“叫驴”一样钱,现在端掉大锅饭,把奖金用活,做到责任大小有别、出勤多少有别、工种不同有别,对有贡献的还加番奖励。于是,一个月下来,最多的得奖355元,最少的只拿12.3元。合理分配,调动了大伙的积极性,各小组比着干、算着掘,进尺指标直往上窜。
        王世录明白,自己是工区的“领头雁”,闯难关、战困难一定要走在前面。一次,在创新的节骨眼儿上,他的右肩被落石砸了一个四五指长的口子,骨头都露出来了,到医院缝了6针,但他一天没休息,照样下井。
        在参加全国掘进队创新竞赛时,他那患病多年的妻子病危,他白天下井,晚上赶往医院照顾家属,又安排女儿照看母亲,自己腾出时间下井,带领工人攻破全岩关键。在打破全国纪录、夺得冠军的第二天,他的妻子去世了,永远地离开了他。悲喜交集的王世录,只用四天时间处理完后事,又下井了。
王世录靠勤奋好学、善于动脑,改变了矿工“粗笨”“蛮干”的形象,转向智力型发展。
 
       1990年代,我在韩桥矿党政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不久,王世录的女儿秋兰也调到矿办公室,我们成了同事,这也算和劳模王世录又有了近一层“关系”。
      2000年元月,我被调往韩桥煤矿职工学校。2001年左右,一次,参加上级组织的赴苏南考察学习,返途中,在扬州小住一晚。巧极的是,就在我们下榻的宾馆,正好碰见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劳模。一阵寒暄得知,王世录退休后回到老家,便在这儿谋了个差使。望着他一会拿钥匙开房门,一会送开水,跑前忙后的驼背身影,不由得感叹:真是不减当年劳模风采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