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三赋》:绍兴重要的乡土历史文献

——明《会稽三赋》刊本陶望龄序
“(《会稽三赋》全篇文笔巨丽,铺陈推演,蔚为大戏,是浙省赋体志书典范。
——《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
《会稽三赋》:绍兴重要的乡土历史文献
吴宏富

《会稽三赋》之《会稽风俗赋》。对此,明代陶望龄曾批点《会稽三赋》云:“首赋典雅精核——,庄整骈俪,真称杰作。末二赋寄慨抒怀,亦复婉转流利,荡然可观。”可见三赋在绍兴流传影响之大。《会稽三赋》形式为辞赋,文学性较强,内容却为方志,不仅成为绍兴重要的乡土历史文献,更是浙江省赋体志书典范,具有很高的文学、史学价值。
陶望龄(1562―1609),字周望,号石篑,明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他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的成绩,做了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曾升待讲,主管考试,后被诏为国子监祭酒。陶望龄为官刚直廉洁,不受滋垢。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学为最大乐事。他把做学问也当作息歇,并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学人有时也称他为歇庵先生。陶望龄生平笃信王守仁“自得于心”的学说,认为这是最切实际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诗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
《会稽三赋》作者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进士第一(即状元)。历任绍兴府签判、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等地,后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为人刚直不阿。著有《梅溪集》。事迹见《龙图阁学士王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王新科状元十朋签判绍兴期间,深研绍兴之历史、地理、人文景观,遍游越地山山水水,写成《会稽三赋》,全面地反映了绍兴的风貌,成为绍兴重要的乡土历史文献。《会稽三赋》的多个版本,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会稽三赋》一卷,(宋)王十朋撰,周世则、史铸注。宋刻元修本。顾广圻抄补,黄丕烈跋。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十八字不等,小字双行,行三十至三十二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
嵊县周世则是王十朋的门人。史铸字颜甫,号愚斋,绍兴山阴(即当地)人。他们先后为《会稽三赋》作注,为《三赋》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会稽三赋》既是赋史名篇,也是中国方志学名著,兼具文学价值和地方文献价值。三赋乃王十朋担任绍兴府签判时所作。绍兴古名会稽,隋大业中改为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升为绍兴府。其中《会稽风俗赋》作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赋中假设子真、无妄先生、有君三人之问答,历叙会稽郡的山峦、水脉、物产、人物、古迹,上溯舜、禹、句践,下及当代名贤,赞美会稽优秀文化传统,并表达对南宋王朝“复侵疆而旋京阙”的期盼。该赋内容丰富,体制恢宏,纵横捭阖,最为脍炙,是古代大赋名作。《民事堂赋》作于此年冬季,表达了作者心系百姓、关心民瘼的情怀。《蓬莱阁赋》稍晚于前二赋,记叙登临蓬莱阁的所见所感,对历史人物进行怀思与评议,抒发了深沉的感慨。
《会稽三赋》在宋代就流传甚广,出现了周世则注、史铸补注本。周世则仅注释第一篇《会稽风俗赋》,但褴褛开疆,功不可没。史铸对《会稽风俗赋》周注进行增补,又注释《民事堂赋》《蓬莱阁赋》二篇,将三赋合并刊刻,遂成完璧。现存宋刻元修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在王十朋三赋中,以《会稽风俗赋》篇幅最长,流播最广。《会稽三赋》写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冬。
《四库全书提要》地理类存目,著录《隋志》一书,说明这是编年体方志,是采取按年代排比事物的方法。地理类又收宋王十朋的《会稽三赋》,说明“地赋”应别出集部外而入地理类的理由。这是因为《会稽三赋》形式虽采辞赋,文学性较强,但记载山川、物产、人物等内容与方志相同,故《四库全书》将其归为地志一类,提要称:“十朋文章典雅,足以标举兹邦之胜,非近时地志杜撰故实,牵合名胜者可比。”
二、历代名家赞誉不断
《会稽三赋》被四库总目列入地志门,以辞赋的形式作方志,别具一格,非常少见。
1、三赋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一曰《会稽风俗赋》,仿《三都赋》之体,历叙山川、物产、人物、古迹。一曰《民事堂赋》,民事堂者,绍兴中添差判官厅之公堂也。原借寓小能仁寺,岁久圮废,十朋始建于车水坊。一曰《蓬莱阁赋》,其阁以元稹诗“谪居犹得住蓬莱句得名。皆在会稽,故统名曰《会稽三赋》。”首篇《会稽风俗赋》,歌咏会稽山川、风俗、风土、人情,纵观古今,横及各方,气势磅礴,文采飞扬,极具欣赏价值和史料价值;次篇《民事堂赋》和末篇《蓬莱阁赋》,虽赋咏对象单一,内容专注,亦为咏越而不可多得的辞章,经久耐读。
2、周作人先生说“韵文的风土志一类的东西,这是些什么呢?《两都》《二京》,以至《会稽三赋》,也都是的”。(《周作人散文》)
三、《历代辞赋研究史料》
《历代辞赋研究史料》主编马积高称:“现传《南宋文录录》,删削之余,其赋类仅存自程俱至陈彦博等十二人之赋十四篇,王十朋《会稽风俗赋》最为有名。”
3、北京大学教授钱志熙
在论文《王十朋和他的“会稽三赋”》中称王十朋“具有赋家身份”,“在赋体创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称会稽三赋“取法汉晋而能融用唐宋文赋的艺术,可以说是好古而不诡,通今而不俗,体现了王氏的文学品格与造诣。”《会稽三赋》流传之久,影响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4、《宋文通论·宋代辞赋通论》亦指出:“前人本来就讥汉代大赋为类书,宋人更以赋的形式撰写类书,如吴淑的《事类赋》。宋代还有以仿汉大赋形式写的地理书,如《四库全书》《中国丛书综录》都把王十朋的《会稽三赋》、周邦彦的《汴都赋》归入史部地理类。以赋撰写刑法书,如傅霖的《刑统赋》。”所以,陈光贻在《方志类别小议》称:“宋王十朋的《会稽三赋》,清陈文煜的《吴兴合壁》,用辞赋文体,骈俪文体,写一郡的地记。”
辞赋体,是采用韵文体裁编纂志书。探其原委,《会稽三赋》深受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的影响。
7、陈桥驿在《从〈越中杂识〉谈浙江的方志》中,提到《山居赋》时说:“这部地方志是以韵文形式撰写的,它为以后浙江境内以韵文形式撰写地方志开创了范例。像南宋王十朋的《会稽三赋》、孙因的《越问》、诸葛兴的《会稽九颂》、佚名的《四明风俗赋》、葛澧的《钱塘赋》、元赵孟頫的《吴兴赋》等等,都是在《山居赋》的影响下而撰写的韵文地方志。”
8、王澧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第三章“唐宋元明清赋”指出:“赋是一种以铺陈为主要特色的文体,本身就有非文学性的倾向。如张衡《二京赋》,包含有不少研究汉代建筑、民俗、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并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唐代出现了杨炯《浑天赋》、卢肇《海潮赋》、窦息《述书赋》等以赋体阐述科学道理或学术观点的作品,可视为非文学赋的发端。及至宋代,此类赋渐多,举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几种:义理赋……方术赋……类事赋……《春秋》赋……地理赋。南宋王十朋撰有《会稽三赋》(《会稽风俗赋》《民事堂赋》《蓬莱阁赋》)。该赋很像是地方志,对认识会稽的山川、物产、人物、古迹、民俗、历史甚有帮助。”最后他总经道“宋代的非文学赋已成规模。这些赋从内容与主题上来看并非文学作品,但也表现了相当的文字技巧,与文学有着密切关系,可视为赋的变种。”
9、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词典》在“著名方志”篇称:“《会稽三赋》,王十朋撰,共三卷,先后有宋周世则注,史铸增注,明南逢吉注,尹坛补注,清周炳曾补注。此书乃十朋任职绍兴时作,形式虽采辞赋,实属地志一类。赋有三篇:一曰《会稽风俗赋》,仿《三都赋》之体,历叙会稽山川、物产、人物、古迹,二曰《民事堂赋》,叙当时绍兴衙署民事堂情况;三曰《蓬菜阁赋》,咏当地莲莱阁。此书虽文学性较强,形式不同于一般方志,但记载会稽一地山川、物产、人物等,内容却与方志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之列入地志门内,并称:“十朋文章典雅,足以标举兹邦之胜。非近时地志杜撰故实,牵合名胜者可比。”
10、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载:“此书(《会稽三赋》)在宋时即有周世则注及史铸增注,明又有南逢吉注及尹坛增注,清有周炳曾注。故版本很多,是一种韵文形式的绍兴方志。”
《会稽三赋》三卷……一曰《会稽风俗赋》,仿《三都赋》之体,历叙其地山川、物产、人物、古迹:一曰《民事堂赋》,民事堂者,绍兴中添差签判之公堂也,元借寓小能仁寺,岁久圮毁,十朋始重建于车水坊;一曰《蓬莱阁赋》,其阁以元稹诗‘谪居犹得住蓬莱’句得名,皆在会稽,故统名曰《会稽三赋》。初,嵊县周世则尝为注《会稽风俗赋》,郡人史铸病其不详,又为增注,并注后二赋,末有嘉定丁丑铸自跋。十朋文章典雅,足以标举兹邦之胜。铸以当时之人,注当时之作,耳闻目睹,录必有征,视后人想象考索者,亦特为详赡。且所引无非宋以前书,尤非近时地志杜撰故实、牵合名胜者可比。与十朋之赋相辅而行,亦刘逵、张载分注《三都》之亚也。”《会稽三赋》是对于其他都邑山川之作的异化,正如史铸在《跋》中所说:“若士大夫居是邦、游是境,则是赋不可以不知。其或处此者,苟能一目,则不必上会稽、探禹穴,不必投剡中、登天姥,其若耶、云门,又不必青鞋布袜也。或从官于此,则镜湖、秦望之游,亦不必月三四焉。况人才风俗,与夫登览之胜,班班靡不具在,俾盛传于世,岂曰小补哉!”然这类赋亦须赋、注兼行,以注文来弥补赋形式之不足,方能较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可是王十朋之后,具有方志性质的赋并不多见,大概作此种赋者既需要有学识文才,又需实践经历,而二者难以兼具,即使有一二兼具者又未必肯为之的缘故吧。
1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丛书(文学卷)《辞赋:铺陈之美》指出:“两宋之交动荡的社会局面,多有抗金复国的爱国思想,给南宋赋坛带来一股清新气息。……需要特别提及的赋家,就是王十朋。其所作《会稽风俗赋》《民事堂赋》《蓬莱阁赋》,并称“会稽三赋”,表现出作者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改革政治的思想,是宋代以议论入赋、以理入赋的代表。”
五、后世影响深远
《《会稽三赋》对后世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清代张荣撰注的《茸城赋注》一卷。见《空明子全集》第三种,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刊本。此诗系咏松江一郡故实,盖拟《会稽三赋》之体。有李如泌,凌顾荣序,末有从子应龙书后。清代陶元藻更是撰有《广会稽风俗赋》,与王十朋《会稽风俗赋》同列于《越中杂识》“艺文”,方便对比阅读欣赏。清康熙《绍兴府志》附以《会稽三赋》。[《唐宋文学与文献丛稿》(上册)]
海外流播
《会稽三赋》不但传遍国内大江南北,还流传到了海外。据日本学者甲斐雄一追溯《会稽三赋》作品流播过程中生发的文化现象,开始研究宋时包括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明水准。南宋时《会稽三赋》已有单行本通行,周世则曾注《会稽风俗赋》,史铸为其增注,并注后二赋,明南道吉、尹坛与清周炳亦各有补注。《会稽三赋》南宋时已有单行本,周世则曾注《会稽风俗赋》,史铸为其增注,并注后二赋,明南道吉、尹坛与清周炳亦各有补注。日本学者甲斐雄一在对史铸注做文献学考析时,发现史铸对《会稽风俗赋》的周注有多处增注、校订和补充,分析说:“宋代以前一般并不对诗文进行注释,而当时王十朋的名望很高,与王十朋没有直接交往的一个文人,唯独对其作品加以注释”,“进行校正和内容的修正”,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之事”。甲斐雄一指出,“这样的文献学态度,意味着史铸实际上是能够有效利用多种书籍的知识人”,“史铸自称是与科举无缘的‘处士’,但他具备与作诗相关联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他可以说是官僚预备群的中间层文人。”甲斐雄一由此视角切入,进而认定:“宋代飞跃扩大的文学作品的流通中,中间层文人发挥了巨大作用,《会稽三赋》史注就是很好的例证。他们作为编辑者,对文学作品的供给有贡献,而且他们作为读者也为需要的扩大有所贡献。”甲斐雄一综览作为创作主体转移过渡期的南宋时期,总结说:“考察中间层文人的活动,可视为后来民间文人登场的准备阶段,他们的登场就是由书籍导致的知识、教养扩散现象的产物”,“创作主体转移过渡期的南宋中间层文人,不是文学作品的原创作者,而是作为二次创作者(编辑者、注释者)登上前台,承担着这个时期文学作品流通过程中的部分任务”。甲斐雄一从宏观上概言之:“从文学史的发展阶段来看,后来元明清的创作主体,出现官僚与非官僚错综复杂的状况,单纯以官僚(雅)、非官僚(俗)两极对立来对待,恐怕不能把握其实际状态。在此,把南宋这一时代,置于新的文学创作主体(中间层文人,然后是民间文人)登场的摇篮期。” 日本学者从《会稽三赋》的注释、流通问题切入,深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演绎嬗变,颇具史识眼光,揭示了南宋初期快速演进的某种文化现象的内在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附录】
《会稽三赋》主要版本简介
1、流传至今的《会稽三赋》注本主要有四种,会稽三赋》(宋刻元修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历代赋学文献辑刊》第153册、154册均有收载。下面次递作一简要介绍。
1、宋刻元修本
《会稽三赋》一卷,(宋)王十朋撰,(宋)周世则注,(宋)史铸补注
《历代赋学文献辑刊》第153册在影印《会稽三赋》(宋刻元修本)时指出:
《会稽三赋》既是赋史名篇,也是中国方志学名著,兼具文学价值和地方文献价值。三赋乃王十朋担任绍兴府签判时所作。绍兴古名会稽,隋大业中改为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升为绍兴府。其中《会稽风俗赋》作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赋中假设子真、无妄先生、有君三人之问答,历叙会稽郡的山峦、水脉、物产、人物、古迹,上溯舜、禹、句践,下及当代名贤,赞美会稽优秀文化传统,并表达对南宋王朝“复侵疆而旋京阙”的期盼。该赋内容丰富,体制恢宏,纵横捭阖,最为脍炙,是古代大赋名作。《民事堂赋》作于此年冬秀,表达了作者心系百姓、关心民瘼的情怀。《蓬莱阁赋》稍晚于前二赋,记叙登临蓬莱阁的所见所感,对历史人物进行怀思与评议,抒发了深沉的感慨。
《会稽三赋》在宋代就流传甚广,出现了周世则注、史铸补注本。周世则仅注释第一篇《会稽风俗赋》,但褴褛开疆,功不可没。史铸对《会稽风俗赋》周注进行增补,又注释《民事堂赋》《蓬莱阁赋》二篇,将三赋合并刊刻,遂成完璧。郑利锋、踪凡有研究。现存宋刻元修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等。
对“宋刻元修本”的提法,供职于国家图书馆的李致忠先生有不同说法,他在所著《昌平集》专门撰文进行了论述,现移录如下:
《会稽三赋》一卷,(宋)王十朋撰,周世则、史铸注。宋刻元修本。顾广圻抄补,黄丕烈跋。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十八字不等,小字双行,行三十至三十二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乐清(今属浙江温州)人。幼颖悟,日诵数千言。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廷对忠鲠,高宗亲擢为第一。孝宗时历知饶、夔、湖、泉诸州,布上恩,恤民隐,所至人绘像而祠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乾道七年(1171)卒,年六十,谥“忠文”。《宋史》有传。有《梅溪集》《春秋》《尚书》《<论语>解》《东坡诗集注》等行世。此《会稽三赋》历来视为地理书,于集外别行。
《会稽三赋》乃《会稽风俗赋》《民事堂赋》《蓬菜阁赋》的总称。《会稽风俗赋》有作者的小序,谓“昔司马相如作《上林赋》,设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相答难。子虚,虚言也;乌有先生者,乌有是事也,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故其词多夸,而其事不实。……余赋《会稽》,虽文采不足以拟相如之万一,然事皆实录,故设为子真、无妄先生、有君答问之辞”。足见其写《会稽三赋》,特别是写《会稽风俗赋》,意在模拟司马相如《上林赋》,而实写会稽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人文景观、风俗习惯。
《三赋》的创作时间,不完全相同。其注曰:“绍兴丁丑,廷对第一,是年冬到越,为签幕。”丁丑,即绍兴二十七年(1157),这一年王十朋科考中式第一,是年冬,到越州(即绍兴、会稽)做签判。《会稽风俗赋》下解题注曰:“绍兴戊寅冬作。”《民事堂赋》下解题注曰:“戊寅冬作。”戊寅乃绍兴二十八年(1158),可知此二赋作于王氏到会稽赴任的第二年。《会稽志》云:“民事堂,王龟龄签判日始创。”此堂乃绍兴间添差签判厅之公堂也。《蓬莱阁赋》下解题注曰,“此作固在二赋之后而成,然其中所述即戊寅中秋,盖追思而作者也。”《蓬莱阁赋》创作虽略晚,但所记之事仍是二十八年之事。
初,嵊县周世则尝为《会稽风俗赋》作注,同郡史铸病其注释不详,故又为之增注,并为后二赋作注。周世则是王十朋的门人。史铸字颜甫,号愚斋,绍兴山阴(即当地)人。他们先后为《会稽三赋》作注,为《三赋》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会稽三赋》的宋刻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其版本著录为“宋刻元修本”,宽泛地说无可厚非。此本钤有“沧苇”“振宜家藏”“黄印丕烈”“复翁”“百宋一廛”“汪印士钟”“阆源真赏”“以增私印”“聊城杨氏宋存书室珍藏”“东郡杨氏宋存书室珍藏”“绍和协卿”等印记,表明此本在清朝曾经季振宜、黄丕烈、汪士钟、杨氏海源阁递藏。
2、明嘉靖二年(1532)南大吉刻本
《会稽三赋》不分卷,(宋)王十朋撰,(明)南逢吉注
《历代赋学文献辑刊》第154册在影印《会稽三赋不分卷》(南大吉刻本)时指出:
南逢吉(1494―1574),字元真,一字元命,号姜泉,渭南(今属陕西)人。师事王守仁。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礼部主事,历任保宁、归德知府,官至山西按察副使,触忌罢归。著有《姜泉集》《越中纪传》等。
据南大吉序,南大吉于嘉靖二年(1523)以户部郎中出任绍兴府知府,读王十朋《会稽三赋》,以为“其事该而核,义严而正,虑深而远,皆为政者之所当知”,但旧注“牵合纰缪,而弗可尽据”,于是命其弟南逢吉重注三赋,注成刻之。时逢吉年仅27岁。南逢吉注乃是将宋代周世则、史铸二家注进行合并删改而成,但在体例上有较大调整。周、史注本释义详尽,资料丰富,备载出处,但常常两句一注,有时甚至句句加注,注文插于正文之中,读起来颇病割裂。南注本为了方便读者,将正文大段刻印,而将注释集中在正文之后,读来较为顺畅。对于注释文字、南注本也进行了归并与修改,并且语言简明,流畅自然,因而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踪凡、方利侠有研究。单纯的南注本,现存明嘉靖二年南大吉刻本和明末刻本。
3、明天启元年(1621)凌弘宪刻朱墨套印本
《会稽三赋》四卷卷首一卷,(宋)王十朋撰,(明)南逢吉注,(明)尹坛补注,(明)陶望龄评
《历代赋学文献辑刊》第154册在影印《会稽三赋》四卷卷首一卷(凌弘宪刻朱墨套印本)时指出:
王十朋、南逢吉,生平见《会稽三赋不分卷》条提要。尹坛,字时敬,上虞(今属浙江)人。初习举业,不售。由掾吏入铨籍。明万历年间任胜骧左卫经历,迁钟祥县丞,未几乞归。不失儒风,好古多闻。生平略见万历《上虞县志》、光绪《上虞县志续》卷一〇。
明代南逢吉注《会稽三赋》,虽然是整合旧注、略加增删而成,但由于体例完善,语言简明,而颇受下层士人欢迎。该书问世后不久,便有尹坛为之补注。尹坛将补注内容直接嵌入南注之中,不加任何标记,倘若不逐字逐句进行核对,就很难发现哪些是南逢吉原注,哪些是尹坛补注。周作人先生甚至误以为南注“本来如此”,而忽略了尹坛的补苴之功。尹注的主要工作是:一、恢复被南逢吉摒弃的周、史旧注;二、增补古地名沿革与变迁的信息。尹坛补注虽然内容有限,并且淹没在南注之中,很难辨识,但大都有所取资,也有助理解,故长期以来与南注合并刊行,风靡于明清两代,而单纯的南注本则罕见流传。现存明天启元年(1621)凌氏刻本朱墨套印本(有陶望龄批点)、明彭富刻本(一卷本)、明丁氏致远堂刻本、明朱启元刻本、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1713)刻本(四卷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宏道书院刻《惜阴轩丛书》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会稽章氏刻本等。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