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友明:品行高洁王福畤

2022-10-16 16:27:22来源: 海河文学编辑部 海河文学9272

打印 字号: T|T
      王福畤,祖籍山西祁县,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出生,武周长寿三年(公元694年) 卒,享年79岁。其是隋朝大儒、教育家、思想家王通三子、“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父亲,名载《王氏通谱》卷首之二,系河汾分支太原王氏第49世,位居馆陶分支《太原王氏族谱》第1世。
 
       王福畤,仕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户参军、六合县令。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三月,为齐州(济南于北魏、隋、唐三朝旧称)长史。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本来其罪当诛,遇赦除名。王福畤因儿子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又名“交址”,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县令,这一年,他已经是57岁了。在古代,年近花甲,已经算是高龄了。今天的岭南地区钟灵毓秀,风光无限好,可在古代,岭南因受五岭山脉阻隔,远离中原文明中心,长期处于蛮荒状态,一直被中原人士称作烟瘴之地。正因为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岭南常被统治者作为流放政治犯的去处,唐宋时期,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苏轼等均被放逐至此。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或流放或被贬至岭南这样的荒野之地,大概只比死刑多留了一口气而已,其中的艰难险阻、凄苦愁楚,是现在的人无法体会到的。王福畤在年近花甲之际,被贬至“蛮夷之地”,却以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面对生命之中的挫折,无怨无悔,毅然赴任,其志可嘉!其情可悯!!在他的身上,儒家的“忠君思想”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清徐延旭《越南辑略》(光绪三年梧州郡署刊本)卷二《名宦》载:“唐,王福畤为交趾令,大兴文教,士民德之,至今祀之,号王夫子祠。”可见,他品行高洁,受民称颂,值得铭记。花甲之年,他又转任泽州长史(古代州名,是今山西晋城市在隋、唐、五代、宋之称),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却回归中原文明中心,算是皇恩浩荡了。他亦竭尽全力,报效皇恩。
 
       王福畤,元配安氏、继配齐氏,生子7人:王勔,仕唐,累官至泾州剌史,生子鹤年;王勮,弱冠进士登第,累除太子典膳丞,武后长寿中(约公元693年),擢为凤阁舍人(中书舍人),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吏部侍郎);王勃,字子安(公元650年——公元676年),唐代诗人。麟德(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初,应举及弟,曾任虢州参军。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令人痛心的是,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八月,王勃探望父亲踏上归程途中,因海上风大浪高,船只被掀翻,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6岁;王助,字子功,仕唐,第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文学家;王劭,少年颖悟,善属文,唐垂拱初年(公元685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乱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终。配徐氏,生子王茂叔;王劼,以文显名,英年早逝,生子王椿年;王劝,亦有文名,并见唐史。在则天朝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因綦连耀谋反案所牵涉,王勔、王勮、王助,均被杀,后昭雪。神龙初,有诏追复王勔、王勮官位。我想,当年儿子王勃的溺水身亡,便让王福畤的身心遭受到极大痛苦,如果他还活着的话,看到自己的3个儿子被杀,该是一种怎样的心痛?那颗心一定会碎成千片万片的。
 
       据《新唐书·王勃传》载:“初,勔、勮、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株)树’。”后因作为对别人兄弟的美称。宋代楼钥《王提刑正功挽词》诗曰:“伯仲三珠树,优为一世才。”的确,兄弟3人都写得一手好文章,因而名传天下,时称“三株树”。王福畤很为自己几个出色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很喜欢夸自己的儿子。对已经获得大家好评的,自然是赞不绝口,就是不是那么出色的,他也是发掘他们的优点加以夸赞。那种父以子为荣的骄傲和自豪,是发自内心的。他曾写信给友人韩思彦,说:“勔、勮、勃文章都好,最小的也似不恶。”“小的”便是指劝。韩思彦回信说:“昔王武子有马癖,你却有誉儿癖。王氏之癖,何其多乎!”他见韩思彦有点不相信自己的样子,便把诸子的文章寄了过去。韩思彦一读之下,拍案称绝,说:“生子若是,信亦可夸!”他乐于夸自己的几个儿子,这几个儿子也越来越争气。这一家人,使得绛州龙门河汾王氏,以家学著称于世。遗憾的是,他这几个出色的儿子,均命不长矣!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王福畤撰《王氏家书杂录》中云:“贞观十六年,余二十一岁,受‘六经’之义;三年,颇通大略。”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王福畤21岁,据此往前推21年,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他出生,可父亲王通,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其父卒后第4年他才出生,显然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王氏家书杂录》中的记载,亦有讹传之点。
 
       据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王通后裔王中所著《河汾通化王氏家谱》记载:“王福郊、王福畤墓,俱在通化西,旧志不载。县令黄鹤令访求先贤遗迹,士人指之曰 :‘此二王君之墓也。’爰列为志焉。”王福畤,德才兼备,文笔精华,以整理父亲王通遗著《中说》有名。《中说》是文中子王通的众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中说》(又称《文中子说》)一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其中包括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10个部分。《王氏家书杂录》记载:“凝以丧乱以来未遑及也,退而求之,得《中说》一百余纸,大抵杂记,不著篇目,首卷及序则蠹绝磨灭,未能诠次。”这就说明,《中说》的初编者是王凝(王通弟),他进行了初步整理,但未作归类,之后,将此未分类的《中说》授予侄子王福畤。王福畤从仲父王凝手里接过父亲的遗著和《中说》,又重新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加工,并把《中说》授予儿子王勃,辨类分宗,编为10卷。《中说》涉及面广,几乎对中国唐代以前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都有所议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福畤整理和传授《中说》,功莫大焉!
 
       王福畤在世时,以才学渊博,名行温恭,为民情怀,得到世人的称道与赞许。但他去世至今,尽管已经过去1328年,其高洁的品行,依然令人为之骄傲!
 
 
作者简介: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临汾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临汾市党史方志研究专家、临西县散文学会名誉会长、《河南文学》《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专著11部,《岁月如歌》《心灵有约》《时光印记》3部散文集,荣获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曾荣获中国具有最高荣誉大奖之一的“中国当代散文奖”,荣登中国散文年会2009年度(下半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南国文学》2021年优秀作家排行榜。有散文入选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中小学生优秀学习辅导读物《当代作文》、儿童百科•课外读物。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