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秦朝灭亡后,名将王翦的后代怎么了?

2022-09-21 09:30:43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秦朝灭亡后,名将王翦的后代分家避祸,不料造就了2个千年豪门
     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占了两个位置:白起和王翦。
     如果说白起是所向无敌的杀神,那么王翦就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
      在秦灭六国的历程中,有五国是直接或间接地灭亡在王翦之手。
然而世事无常,随着秦朝灭亡后,直接帮助秦王蠃政灭六国的名将王翦一家,就面临着六国后代的报复。
      尤其是王翦的孙子王离,率军败于项羽之手并被杀死后,王家何去何从,摆在了王翦的曾孙辈面前。
      王离的两个儿子最后决定通过分家,远离秦朝都城并隐匿起来的方式,来避免有可能的灭门之祸。
      然而他们谁都不曾想到,只是一个迫于无奈的自保动作,不料竟一举造就了2个千年豪门。
      为求生只能自污的王翦
      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生于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境内。
      别看王翦出生时家境贫苦,然而他的祖上却大有来头。
      往前推15代,他算作周灵王太子晋的嫡系子孙。
      后来太子晋触怒周灵王被贬为庶民,所以也就不能保有“姬”这个显赫的姓氏了。
      好在太子晋的儿子宗敬极有才干,凭借自己的努力官至司徒,随后辞官隐居平阳,周围人们称之为“王家”,于是宗敬的后人以王为姓。
      有可能是血脉传承的原因,王翦不但自幼力大无穷,喜欢舞枪弄棒,而且还颇有智谋,爱好研习兵法谋略。
      他曾经自豪地表示:“凭我这双拳,何愁富贵哉?”
      二十岁时,王翦投身军旅。
      由于办事沉稳,机智聪颖,作战勇敢和出色的武功,很快就在军队里崭露头角,受到当时秦军统帅白起的青睐。
      白起先是把他调到身边当作亲兵,随后就升他为将军。
      在秦赵长平大战中,王翦作为青年将领独当一面,表现十分出色。
      看到王翦的表现,白起对人表示:“吾没,秦欲统一海内,非王翦将兵不可,否则必败。”
      等到秦国王位传到嬴政手中,参与平定嫪毐叛乱的王翦,瞬间拉近了与蠃政的距离。
       随后嬴政将王翦倚为国之柱石,命他带兵对中原各国进行全线扫荡。
      王翦不负厚望,几年时间,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王翦先是用水淹之法灭掉了韩国,在与赵军对垒时,使用离间计剪除了与他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灭掉赵国,替嬴政报了“受苦于赵,几死”的大仇。
      公元前228年,远在北方的燕王喜感觉,下一个灭亡的肯定会是自己。
      于是他命太子丹派荆轲携带燕国的地图和匕首去刺杀秦王,荆轲未能得手,反而惹得秦王大怒,于是王翦率军北上攻燕。
      燕王虽然亲自杀掉了太子丹并请求割地求和,却依然没有改变被秦军覆灭的结局。
     此时中国的版图上,只剩下东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和秦国并立。
      胜利的消息传到秦都咸阳,秦王派出一队队的使者前来慰问,更是给予各种奖励和赏赐。
      可是这时候王翦却不喜反忧,这令得多年随父出征,已经成长为一员大将的王贲十分不解:“父亲有功于国,国王甚是信任,别人皆以为喜,而你独忧,何也?”
      王翦叹了口气说道:“你知道什么,秦王这个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我现在率几十万精兵强将,他能放心吗?明是慰问,实则是对我不放心。”
      随后,王翦就主动交出兵权,心里极为忐忑:惟恐步上白起功高震主被迫自杀的后尘。
      王翦是真心的想要隐退,但是作为秦国首屈一指的大将,在攻楚时他却不得不表明态度。
      在攻打楚国用兵多少时,他提出至少需要60万大军,而李信则认为仅需20万即可。
      于是嬴政认为王翦已老,就采纳了李信的策略,结果秦军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阵亡了七员大将。
      无可奈何的嬴政只得亲自到王翦府上,请他出山。
      王翦当然是百般推辞, 可君命难违,他最终答应率60万大军伐楚。
      然而这60万秦军几乎是秦国倾国之师,全部交给王翦,嬴政怎能放心?
      为了笼络王翦,他当即将宗室华阳公主许配给王翦,与之结为姻亲。
      就在王翦赶往咸阳赴任的途中,他就遇到了嬴政派禁军送来的华阳公主。
      秦王诏令:华阳公主与王翦将军在相遇处成婚。
     这样一场别具风韵的婚礼,使得全天下人都为王翦深受秦王器重而羡慕。
     然而,王翦却深知这是秦王对他不放心施展的笼络之计。
     由此引起他的担忧:一旦秦王嬴政对自己疑忌过重,若再有人从中挑拨,自己一定性命难保。
     因此王翦下定决心,必须解除秦王的猜忌之心,这时别无他法,只能采取自污的手段。
      出征那一天,秦王在灞上设宴为王翦饯行。
     这时王翦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斟满一杯酒敬奉给秦王,表示自己有一个请求,希望大王应允。
     秦王爽快答道:“将军有话但说无妨。”
     于是王翦就说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想要咸阳附近上等的田地以及几所精美的房舍。
      王翦很是激动地表示:自己已经老迈,享受不了几年的荣华富贵,只希望秦王能够赐给田宅,好为子孙留下一份产业。
      秦王当即满口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并且认为王老将军有点太小家子气了。
      然而王翦做的更绝,在率军出武关后,他又接连五次派人向秦王请求田宅。
      虽然外人看到的是王翦的贪婪,然而在秦王嬴政的心里,却是看到王翦没有政治野心的坦荡,因而才能放心让他领大军伐楚。
     王翦也正是因此取得了秦王的充分信任,掌握了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后来他在与楚国大将项燕对垒时,有人弹劾王翦的用兵方针,但秦王坚持信任王翦,最终一举灭了楚国。
     回师秦国后,王翦立即卸下兵权,告老返乡,最终得以寿终正寝。
      作为秦朝的名将,王翦不但武功卓绝,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也先后担任秦朝的大将军。
      然而在秦末的战争中,王离却被项羽所败,最终被杀,而项羽就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
      消息传回王家后,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王威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秦一旦灭亡,那些曾经被王翦、王贲杀死的六国后人,一定会报复王家。
     于是两人商量后,作出了分家,离开咸阳到他乡避祸的决定。
     他们立即行动起来,王元一支迁到了琅琊,王威一支则来到了太原。
      两家人都销声匿迹,直到西汉建立,才开始出头露面,并逐渐成长壮大为两大豪门。
      琅琊王氏:王与司马共天下
     王元将家安在琅琊后,开始秉承诗书传家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弃武从文。
     一直到西汉昭帝时,其后人王吉才开始崭露头角,出任昌邑王都尉,汉宣帝时升为博士谏议大夫。
     王吉之子王骏,在汉元帝时以孝廉起用。汉成帝即位,王骏担任京兆尹,表现出极强的政务能力。
      王吉的孙子王崇在汉平帝时担任大司空,被封为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先后在西汉政府做官长达八十余年。
     三代为官并且都有贤能之名,而且道德学问一脉相承的家族,在西汉真心是为数不多,因而琅琊王氏开始名声渐起。
      王崇的后人里,又出了王遵、王音等人,分别担任过中大夫与大将军等职,但相对来说还只能说是成绩平平。
     当琅琊王氏传到王祥时,又有了新的起色,很多人小时候都看过二十四孝故事,其中“卧冰求鲤”的主角就是这个王祥。
      他先是在220年出任了徐州别驾一职,干的是有声有色。
     魏高贵乡公曹髦即皇帝位后,王祥被封为关内侯,后又出任光禄勋、司吏校尉,不久又拜司空、转太尉、加侍中,此时王祥已是耄耋老人。
      266年,反抗司马氏控制的曹髦遭到弑杀,司马炎权倾朝野,别人见到后都是纳头拜见,惟独王祥只是“长揖”。
      司马炎不禁感叹:“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耳。”
      等到晋朝代魏建立,司马昭以诏命的形式声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
      并以国公的名位将王祥留居京邑,几乎所有的朝廷大事都向他请教。
      晋室衣冠南渡,琅琊王氏一族的王导与堂兄王敦分别成为宰相和大将军,两人一内一外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
      王导安抚南渡的北方士族,联络南方士族,极力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为稳定江东局面,立下汗马功劳。
      时人言“王与马,共天下”,道出了王导对晋朝的再造之功,当然也说明了琅琊王氏在东晋的滔天势力。
      作为权倾一时的宰相,王导曾成功地劝谏司马睿戒酒、放弃随意改变储君等极难更改的决定。
     他还曾规劝晋明帝要远小人,行德政。
      明帝听后很内疚,掩面伏于坐榻之上说:“如公所言,晋室皇祚安得长久!”
     南朝时,琅琊王氏子弟王弘、王昙先后辅助刘裕、刘义隆父子建国称帝,将王氏家族再次推向鼎盛。
      齐代宋时,王俭对萧道成建立齐朝更是居功至伟。
     从王祥开始,王氏家族逐渐由道家而转向玄学。
     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当时玄学名家,他提出调和儒学与玄学的主张,“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
     王导因袭了这一主张,王氏家族儒玄兼修,王氏子弟在佛学、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也多有建树。
      因而王家极为注重名士集会,当然,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王羲之召集的兰亭雅集,并且还造就出千古传诵的书法名著《兰亭集序》。
     一直到明代,琅琊王氏家族又出了一个王世贞,位列明文坛“后七子”之一,是独步一时的文坛领袖。
     清初引领画坛画风潮流的“江南四王”之一的王鉴,也是琅琊王氏家族的一员。
      从汉代到清末,琅琊王氏家族共涌现出以王导、王睿、王抟为代表的92位宰辅,其他级别的官员更是不计其数。
      在中国文化史上,琅琊王氏家族又培养出以王融、王羲之、王献之、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名人雅士600余位,任何一个中古家族都难以望其项背。
      这妥妥的就是一个千年豪门,谁都说不出二话。

太原王氏:名列天下“四姓”
 
     王离次子王威则秉承着“灯下黑”的原则,从咸阳出来后,来到相隔不远的山西太原定居,从此成为太原王氏。
     王威九世孙王霸曾经做过西汉皇朝的尚书,等到王莽篡位后,他弃官守志,隐于山林,从此王家再次隐世不出。
     到东汉末年三国时,太原王氏家族的王柔、王泽兄弟同时成为魏国重臣,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这时的太原王氏再次名闻政坛。
     王柔的儿子王机,曾经是魏国的东郡太守,但是因为早亡而没有太大的影响。
      然而王泽的儿子王昶“开济识度”,“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他为太原王氏日后成为煊赫大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昶不仅政治才干不凡,而且军功显赫。
      他曾指挥军队在江陵与东吴大战一场,最终取得大胜。
      王昶因军功升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进封京陵侯。
      后来,王昶在镇压毋丘俭、文钦、诸葛诞的斗争中,再次以赫赫战功为他及家族赢得了空前的尊崇,“增邑千户,并前四千七百户,迁司空,持节、都督如故”。
      由于王昶对曹魏政权以及后来司马氏的巨大功劳,太原王氏一路飞黄腾达,跻身为魏晋之时北方一流的高门大族,王昶的后人亦是累世显贵的公卿重臣。
      其长子王浑在晋武帝司马炎“受禅”即位后,官至徐州刺史、豫州刺史。
      273年,孙吴发兵攻打豫州边城弋阳、新息,时任豫州刺史的王浑仅以一旅之师涉险渡淮,出其不意,大败号称十万之众的吴军。
     王浑以是役之功,升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逐渐显达于西晋。
      王浑儿子王济“有俊才,能清言”,是著称于朝的玄学名士。
      晋武帝对他极为欣赏,把他招为驸马。
      王昶另一个儿子、王浑之弟王湛,幼年时“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
      与王浑一支显达于西晋不同,王湛这支则显达于东晋。
      陶潜在笔记《群辅录》中谓太原王氏“五世盛德,闻之故老”。
     他所指的“五世”,就是指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这一脉相承的五世显贵。
      王坦之的四个儿子也都有官职,其中以三子王国宝最受晋安帝重用,被任为副相与会稽王司马道子一起操纵国政。
      然而,太原王氏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404年,出身太原王氏的尚书右仆射王愉与其子荆州刺史王绥因不满刘裕专权,密谋起兵。
      事泄后被刘裕族诛,王氏一家几乎被消灭殆尽。
      显赫一时的太原王氏家族在南朝一蹶不振,几近消亡。
      家族连遭祸患,太原王氏一支仅存的后裔王慧龙,几经辗转渡江逃到北魏。
      高门望族的身份背景,使得王慧龙有了崛起的可能。
      他先是取得了宰相崔浩之弟崔恬的信任,并娶崔恬女儿为妻。
     很快,王慧龙就被任命为北魏龙骧将军,镇守南境,他在那里一干就是十年之久,“农战并修,大著声绩”。
      因为对刘宋政权的憎恨,王慧龙数次参与北魏与刘宋的战争。
      由于智勇过人,屡次获胜,最后积功官至安南将军、荆州刺史,以其文治武功为太原王氏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
     经过太原王氏成员几世的努力,在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分族定姓时,取得极大的成功。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王慧龙之孙)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太原王氏作为“天下四姓”,重新跻身于北方一流高门大族之列,历经北魏、北齐、北周,直至隋朝始终强盛不衰。
      王慧龙的曾孙中,王遵业成为黄门侍郎,王广业死时是太中大夫,王延业位居中书郎,为天子讲《孝经》,季和位至并州大中正、治书侍御。
      当时的王氏一门可谓群星闪耀,被时人称作“英英济济,王家兄弟”。
      太原王氏因其显赫地位和家学门风,不仅主导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而且在文化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甚至是他们的衣着、言行,都是当时人们效仿追逐的标榜。
      当时王慧龙曾孙、人称“小宰相”的王遵业“尝著穿角屐,好事者毁新屐以学之”,这可谓是当时的著名男星和顶流网红。
      唐初重新确立望族,“天下四姓”变更为“五姓七家”:太原王、范阳卢、荥阳郑、清河博陵二崔、赵郡陇西二李,太原王氏依然威名不坠。
      即使门阀势弱,推行科举制度,由于其优良的家学传承,唐朝时太原王氏依旧人才辈出。
      唐朝时,太原王氏一脉出了以王珪、王涯为代表的7个宰相,而更多的太原王氏族人以文才学识而留名史册。
      王通为隋末唐初大儒,“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造成唐初开国一班文武兼资的盛世人才,在人文文化上立下莫大功德”。
      王绩为嗜酒不羁的文学家,“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
      王通的侄孙王勃更是以神童早慧著称,不但名列“初唐四杰”,他所作的《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后来还涌现了王维、王缙兄弟,两人在仕途和文学上都有不俗的表现。
      王维不但是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更因精通音乐、擅长绘画,成为“南宗绘画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天下闻名。
     王维之弟王缙则是一位官至宰相、能文能武的重臣。
     时人称呼兄弟二人是“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
     盛唐时的王翰、王之涣、王昌龄则延续了太原王氏的威名,他们都是当时最流行的边塞诗人群体里的明星。
     无论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都成为后世不断传诵的名句。
      即使到明清时,太原王氏依然名声不坠,王锡爵是万历朝著名的“太仓相国”。
      清初引领画坛画风潮流的“江南四王”里,太原王氏家族的王时敏和王原祁赫然占据了两席。
     他们的书画作品对清初以来整个画坛的画风,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之所以能够成为屹立千年的豪门,即使面临断绝的困境,依然能够反败为胜,甚至更有进益,就在于始终传承不坠的家学门风。
      家风来源于家族历史的积淀,更是传承着家族的文化。
     琅琊王氏家风的底色是立德、立功、立言,王祥传下信、德、孝、悌、让“五至”遗训,成为琅琊王氏家族子弟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琅琊王氏“子孙皆奉而行之”,他们重视教育子弟,崇尚孝悌,并且以孝友作为传家的根基。
     而太原王氏最终成为“天下四姓”,跻身一流大族之列,也是与其家族历来注重子弟教育和家学门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王昶专门为教育子弟而写的《诫子侄书》成为太原王家家训的典范之作。
     他告诫子孙“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要求后人“立身行正,遵儒者之教”,“戒骄淫,务实道”、“进退合宜”“知足而足”,以葆家门传承,家风绵延。
     传承自王翦一脉的两大千年豪门,其成功之处让后人深思,甚至会成为有志于此的家族的梦想和借鉴。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胡娜,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原王氏家族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14(04);
[2]卜宪群,瑯琊王氏政治地位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88(03).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