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长华:奥运第一书法长卷创作者王让成先生印象

2022-10-10 19:48:23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不辞小让  大器乃成

——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

奥运第一书法长卷创作者王让成先生印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硝烟,早已随着赛事的结束飘然散去;而由体育比赛带动的一件文化盛事所激起的涟漪,却仍然在长久地激荡着人们的心扉,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奥运精神永存。

奥运巨赋  匠心独运

奥运会期间,在北京鸟巢广场举行的“中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志愿活动”捐赠仪式,是会议期间举办的一件盛大的文化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其间,“奥运第一书法长卷”的捐赠,尤为引人注目。

捐赠者为陕西宝鸡市书协原理事王让成先生。他以山东淄博作协主席王金铃创作的2008言《奥运赋》,为创作素材,花费长达一年的时间,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心娴手敏后激情落墨,一气呵成横56米,纵0.8米的草书长卷。

当时,王金铃先生在全国范围内授权三个人创作此赋,即北京中书协理事苗培红先生,中国军事博物馆李铎将军,宝鸡市书协原理事、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让成先生。

王让成先生的这幅特殊的作品一经问世,即引起多家媒体关注,社会反响极其强烈,被誉为“奥运第一书法长卷”,并在全球华商慈善义卖活动中以56万元成功拍卖。随后,王让成先生即将全部善款捐献给“杰出华商助学基金会”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洪彪先生代表书家发言道:“作为一名书法家,通过手中之笔,以历史悠久,堪称国粹的中国书法艺术,为体育加油,为奥运喝彩,为北京增色,为中国增光,实在令人振奋和骄傲。书法艺术由此而更有意义,更具价值。”

刘洪彪还高度评价道:

 “王让成先生显然是一位有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书家。为了扬民族之威,尽匹夫之责,为北京奥运尽心竭力,创作了巨幅作品。

 我十分赞赏和钦佩王让成先生立足书斋,放眼世界,钟情笔墨,思接万物的心志与胸怀;耐得寂寞,精雕细刻,用一年时间打造一件作品的韧劲和毅力;苦心孤诣,赋予作品诸多数字含义和文化内涵的二度创作能力;让精心之作走出书斋,面对传媒,影响社会,赢得更多人的欣赏、认可和接受的运作本领;以及将拍卖所得巨款,悉数捐赠给‘杰出华商助学基金会’的无私品德。我认为,一名书法家能完成这样一个政治命题和艺术工程,本身就是对提升书法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贡献。一件书法作品能够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赢得可观的回报,并将其用于慈善公益事业,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当代书法的社会功用和艺术价值,更彰显了艺术家的责任心。这与那些一味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大事办不成,小事又不做的人相比,王让成先生的这种积极态度,更加值得人们推崇。

 我与王让成先生并不熟识,只有一两次匆匆晤谈,三五次电话对讲。今年10月23日,他携《奥运赋》长卷复制品到我处,我也只能于忙乱中略观粗览,未及静赏深究。所以,我无意也不便对他的书法技艺和艺术成就盲目地作出评论。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王让成先生以王铎草书之法运笔结字,56米长卷布满了强弱相间的音符,贯穿着疾徐兼行的旋律。他试图借助王铎书风纵肆超逸、苍郁雄畅、险劲奇崛的气势,演绎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抒发中华民族强盛复兴、扬眉吐气的豪情,这一点,他做到了。”

 这件《奥运赋》巨幅长卷,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这是王让成在56岁时开始创作的;

 56米长卷代表中华56个民族,齐心协力在北京举办奥运的精神;

《奥运赋》赋文2008言,共分8个部分,纵0.8米宽,暗合了2008年8月8号奥运会在京开幕的时间;

长卷7数连珠,8种字体,9个隔界,10大艺术亮点,共计2680余字,无论从文字内容还是书法特征上看,具有国际性、权威性、政治性、历史性、艺术性、美感性、空灵性、广泛性、珍藏性、价值性,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将与奥运会同时载入中国体育史册和国际奥运史册。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报道时称其为“中国奥运第一书法长卷“;国际奥组委也将其命名为“奥运第一书法长卷”。

奥运会闭幕后,王让成先生在汇报创作经过时,如此说道:

“回顾这幅作品的孕育、诞生过程,实在非同寻常,不由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激动之情难以自抑。”

  俗语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一幅大型书法作品的问世,也经历了一个喜悦与艰苦交织的漫长过程。

  2001年7月13日,“奥官齐聚俄都,萨翁一语千惊,东道有主,北京胜出!”一个令13亿炎黄子孙欣喜不已的喜讯传到中国,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由北京承办。作为一名由新中国的乳汁哺育成长的书法家,该为这百年一遇的奥运盛典做些什么?我一直在思量琢磨,要实现我的梦想。

  2007年6月初,我拜读了山东省淄博市作协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翻译家王金铃先生为第29届奥运会创作的辞赋作品《奥运赋》,该赋文2008言,被我国学界和媒体誉为“奥运第一赋”。《奥运赋》铺述了古奥运的起源、现代奥运的创立及二千年发展史,充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和在世界运动史上的滥觞地位。赋文精准地把握住了这种古文体雄浑博奥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理念及新的文化气息。

 征得著作权人王金铃先生同意后,我便精心设计方案,终以第三方案定局。共书草稿9幅,而后王金铃先生特签发了授权书,我属于全国个人创作该赋文的第三人,是中国西部唯一的被授权的书法家,也是全国三人中用草书创作该赋文的唯一名书法家。

 巨幅长卷《奥运赋》还有以下特点: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副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洪武(萧风)先生,以魏碑书体,为长卷《奥运赋》题写了卷首语;

特邀西安篆刻名家谢富平先生,刻制了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和五个福娃,共六枚大印章,钤盖在长卷上,其下王让成以小楷字体落款;

  长卷中《慷慨纵横》内容选用了《四库全书》数语,并用隶书、行书字体写成;

 选用中国汉代寓意四方之神的瓦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枚及释文,和希腊奥运古文化结合,钤盖在长卷赋文前后,寓意世界四面八方体育健儿云集北京,参加奥运之盛况,用行草笔法题识并书;

选用黄色宣纸,使古朴苍劲之态立现,书法艺术效果更佳。以“二王”笔法为基石,参照王铎自书自作旧诗15首的章法,又融合了王让成30年的艺术造诣,使全卷结构谨严,章法有序,布局规整,设计独特,形成了大小错落、上下不齐、奇正相斜、疏密有致、跌宕起伏的整体风格。而且,书体潇洒流畅,古拙典雅,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若大江奔流,一泻千里,似黄河咆哮,势不可挡。题款落印,恰到好处,并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特点。另外,从细节上来看,个别字有意扩大,以增强书法的节奏感、空灵性和艺术性。用墨浓、淡、枯、燥、湿诸法兼具,形成了气势宏伟、慷慨纵横的艺术个性。赋文、题记通篇以草书笔法创作而成;

 将草书“龙”字巧妙地和2008数字相结合,创作出“中华奥运一笔龙”,附在长卷之后;

 拖尾留白,供企业家、收藏家、名人欣赏,题写跋文,由博物馆、艺术馆永久收藏,以传后世。

 长卷还打破了古今长卷隔界无文字的形式,以刻拓的手法,以两端宽而中间窄的格式,镶嵌在长卷中,又将正文两端《奥运赋》隔界分成两半,以各半残损镶嵌在中间,以表明中间是《奥运赋》2008言赋文部分和创作题记,更增加了长卷的艺术美感。


大风起兮  墨舞长安

王让成先生1950年生于陕西宝鸡,与共和国同龄。6岁看父辈写春联,12岁自做秦腔板胡。16岁启蒙学书法,自临毛泽东书体。20岁参加工作。刚学书时,他认为楷书过于简单,而对行书又不喜欢,唯独对草书的飘逸潇洒爱慕有加,竟不释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王让成拜原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宝鸡市书协主席李子青先生为师,初学唐楷,以欧见长。根植传统,上溯周秦汉魏,直追东晋“二王”,下涉唐宋明清诸家诸体,尤对张旭、怀素的狂草,孙过庭的小草下过苦功;近年来,以专攻王铎的草书为主,从其中寻找自己的个性,“泛览周王传,流观三海图”之乐趣,探究先哲思想,感受圣贤情怀。

王让成曾给自己起了一个斋号“三耕堂”,意思就是20岁在农村耕耘,40岁在企业耕耘,60岁在砚边耕耘,概括了他人生的“三部曲”。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王让成参加了全国性书展。虽然他酷爱书法,知天命之年后又专攻草书,然终未以此为业。随着时光的流失,他日有所悟。书法为其第二生命,其道以“要路愈远,幽行为迟”,须以时而磨砺之,以文化滋养之,以心性而悟之,以功力苦学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用泰戈尔的一句诗概括这一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花甲之年后,曾在61岁应特邀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平时喜书法、读诗文,爱秦腔、爱音乐,看歌舞、观武术,赏奇花、游名山,逛大川、览名胜,访先贤、求古迹。闲暇之余,博取古先贤中能书者之经典,从以上各类中研究、吸收字外之功,充实作品的内涵。

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历时四年有余,王让成静心创作,精心筹谋,积累了200多件书法作品,在古都西安举办主题为“大风起兮,墨舞长安”的“王让成首届五体书法展”,以“传统、创新、形式、时代、精神”十字方针为理念,展览于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高雅大堂之上,其书艺昭彰于三秦、京华之书家,以及无数观者之众目之下。无论煌煌巨制,丈二宣十八条屏,或是尺素扇面小品,皆能运情于帷幄之中,寄情于千里之外,楷、行、草、隶、篆等五体皆备,逞其所能。

这次展览共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为“丝绸之路”。王让成对丝绸之路古今诗词研究较多,并且结合艺术当随时代之精神,艺术为人民服务,创作出20余幅精品力作。

第二为“伟人风采”。王让成十分敬重伟人之文采书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学习,选用毛泽东诗词诸多内容进行创作。他积四十年之功,以独具个性的书体,创作出了大气磅礴、纵横飘逸、苍郁雄扬、险劲奇崛的作品。

第三为“博古”。王让成对周秦汉魏时代的历史及其文化十分着迷,并进行了不断的学习研究。他运用书法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将古代文化经典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论述和诠释石鼓文、何尊、中华四盘、青铜器、秦砖、汉瓦,以及佛教造像的文章,并作一联曰:“秦砖藏诗韵,汉瓦赋华章”,将大气恢宏、古拙苍老的周秦汉魏古文化展观在观众面前。

第四为“五彩”。王让成对大唐文化情有独钟。他喜好大唐的文化风采,精心以五体之书,书写历代名人诗词警句名言。每一幅作品,一幅一章法,一幅一形式,一幅一世界,用磅礴之气和线条之美,汇成此次展览,寓意着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世界,当代中国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化强国。

第五为“巨制”。 在各种书法体例中,王让成最喜长卷巨制。这次展出的巨幅作品,有1.5米长的《波罗密多心经》,10米长的《辛稼轩词》,12米长的《西凤酒赋》,56米长的书法巨制《奥运赋》(原创姊妹两卷,这是另外一卷)。

第六为“楹联”。 王让成自幼喜欢舞文弄墨,对诗词联语多有青睐,并创作有联语十余幅,刊登于2013年《中国楹联大观》一书,在这次展览中也有部分诗词联语入展。

狂放连绵   灵动多变

 王让成的书法,有欧体楷书的刚劲险绝、魏碑体的方圆结合,有“二王”行书的潇洒飘逸,有汉隶的温和儒雅,有篆书石鼓文的高枯苍劲和圆润古拙。特别是他的草书,大气磅礴,恢宏巨制,气势夺人。他习字40余载,根植传统,上溯周秦汉魏,直近唐宋明清。“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须读书。”从文学、美学、书学、诗词、联语、禅宗等传统文化中旁搜博取,勇于创新,既有秦砖汉瓦的朴拙厚重,又不失空旷灵动,风格狂放不羁,追求自然,似在有意无意之间。

 王让成草书结字:一是正欹变化,有整字倾斜或左倾或右倾,字字中线,左右摆动,如田间麦垄。二是字内作内倾斜,左部左倾,右部右倾,结体形式,上下开合。三是结构疏密,收放夸张,长短有度。四是字与字之间,上下呼应,或连或断,断则笔断意连,连则气韵贯通,形成了草书艺术结体的空间疏密鲜明变化。

 王让成草书笔法夸张运用,激荡跳跃,方折并用,笔速很快,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之神速,提按明显,粗细渐变,收笔顺势,顿笔起,轻笔收,节奏快,通过字型的大小欹正和用墨的浓淡来调整作品节奏的变化,有些作品内容中如有仙、舞、神、归、中、奇等字竖笔线条可达到一米左右长,形成超古迈今之笔,震撼了当今书坛。《名人论草书》一文中说:“一笔蘸墨,浓、淡、干、湿、渴,少则三五字,多则十余字,一气呵成,才情一般者不能作也!其态如狂风暴雨雷鸣电闪,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一种飘逸潇洒、奔放多变的豪迈之情。

 王让成草书的用墨,总结前贤用墨之法,根据草书作品的内容不同并用“涨墨法”和大片的“枯渴墨法”,虚实对比,阴阳结合,展现了他雄才高古的艺术个性。其作品的墨量由涨到湿,由湿到干,由干到渴,表现出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一般书家难以达到如此高峰。中国画有墨分五彩之说,浓、淡、干、湿、渴可使作品产生出千变万化,呈现出无穷的艺术韵味。王让成将此墨法运用到书法上,产生了新的艺术效果,这是当今书坛艺术审美意趣的高度升华!对当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让成说:“人民喜爱艺术,艺术属于人民,我将把毕生的艺术贡献给人民,美哉!乐哉!”

居高声远  道法自然

 王让成先生曾在《我与书法之春秋》一文中写道:

 当代从事书法的人数何止万计!但独具人格魅力和自我精神个性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浮躁多变的时代,受金钱名利的影响,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为名利而忙碌,为头衔而走东串西,却忽视了书法的基本功。有的人不下苦功夫,信手涂鸦;有的人不管实力、个性如何,先搞个名头在手,动辄一幅字标价数十万元之上,这是书法界的一大悲哀,他们忽悠了社会各界和收藏者。

 “文革”初期,16岁的王让成刚上初中,暑假放完返校后,他受校长之托,在他的母校通关河中学的墙壁上,用红字写满了毛泽东诗词书法,如:《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等,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

他的班主任孙成斌老师家住北京。有一次,王让成提出让孙老师回京给他带上一套《毛泽东诗词书法》印刷本。时过半年后,孙老师真的给他带回来了。王让成如获之宝,爱不释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是他少年时人生第一次最高兴的时候。从此,他就与书法结了缘。晚上,点燃煤油灯,在教室里捡起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就在黑板上苦心临摹毛体书法。后来,同学还把他临摹在旧报纸上的习作,贴满了宿舍床头边。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的这些作品被文体老师刘邦兴发现了。刘老师有些吃惊,问这是谁写的,同学不敢回答。当时,王让成打完篮球,满脸汗水夹杂着尘土,在脸上流下一道道汗迹。老师又问他这是谁写的,王让成就如实地说是他写的,请刘老师指教!刘老师笑着说:你胆子真不小,敢写毛体狂草书法,你是我校第一个敢写毛体书法的人,写得不错,写了多长时间了?他说半年。刘老师又说:你有书法天赋和悟性,好好写,会有前途的!毛泽东诗词书法照亮了王让成的人生艺术殿堂。从此,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他书法启蒙的良机。少年时期的王让成,从毛泽东书法中感悟到了宏阔博大的气势和中国书法的魅力,从此,他走上了书法艺术之路。

1970年5月4日,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让成走出了大山,告别了家乡的父老兄弟,迈出了人生第一步,跨进了陕西机床厂的大门,成为企业的一名职工。人生命运虽然有了一个大的改变,但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全靠低工资养活一家人,正如明代冯梦龙联语“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但不管在什么困难情况下,他从来没有放弃对书法的酷爱。在这家企业,他一干就是30年,在技术革新方面,他设计制作出了的“万能刨夹具”,填补了企业的技术空白,受到省、市和企业的奖励。

  1978年国庆节,王让成参加了宝鸡市举办的首届书法展,有幸结识了著名书法家、原陕西省书协副主席李子青先生,拜在他的门下。每月自费参加陈仓书法篆刻学习班,从不缺席。经李子青老师指点后,他放弃了毛体,临学《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1984年后,王让成学习的重点转向草圣张芝的书法。之后,他又学习了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圣教序》,王献之的《适奉帖》、《前告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自述帖》,孙过庭的《书谱》,以及王铎的书法。

199510月,宝鸡广播电台以扎根黄土高原的艺术家为专题,对王让成的事迹做了专门报道,在宝鸡地区引起了反晌。

   1996年,王让成评上了陕西工艺美术师高级职称。在这个大型企业里,他是第一个被评上专业职称的职工。

  2000年初,王让成在宝鸡创办了“艺海轩”画廊,以文会友,遍临古帖,书艺更有大进,受到刘自椟、钟明善、吴三大等老师的赞赏,他们共同评价说,王让成的书法路子宽,诸体皆能,行草尤善。草书气韵生动,一起呵成,很是难得。

  2006年,时任中书协副主席的林岫先生说:“你的草书有二王之法,整篇恢宏大气,有晋人书法之韵律,有唐人书法之森严,明人明净之内敛,清人用墨之变化,点画灵动,笔法舒展,沉着痛快,生动疾俗,错落有致,酣畅淋漓。”

  2006年至2007年,王让成两次参加了中书协举办的书法培训班,结识了张改琴、陈洪武、白煦、苗培红、李有来、翟万益等老师。他的结业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二等奖。

2011年11月1日,王让成应邀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美术教授陈大利、杨琪先生,讲述了世界美术史和中国近代美术史,中书协理事刘洪彪、苗培红、刘洪洋、李松、王厚祥、刘京闻、张继诸位老师,对他的作品都有高度的评价。

2012年4月,在西安市文艺北路,他筹办了“王让成书法艺术馆”。

  王让成深切地感悟到,学习书法,不但要有天赋、悟性、胆识和勤奋,更主要的是如古人所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只有精心学习古代经典书法的技巧、结构、章法、用墨,方能创作出较高水平和富有个性的作品来。古人云: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没有楷书基础的草书,如平地上建大厦,没有立足之根,何谈书法之功。古人云:楷书见功力,草书显才情。要写好草书,首先要把握好楷书的点画、行书的线条。要从不同历史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音乐、舞蹈、绘画、武术、秦腔、歌曲、杂技、社火,乃至建筑设计、山川河流、奇石枯藤中吸收字外之功,然后融入作品之中。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接近于音乐的美,建筑构图的美。

  王让成学书至今已有40年。云断山连,此情眷眷莫释,待到入境愈深,反愈生畏怯。

  书法无疑是王让成的第二生命。他说,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书法艺术中去。为传承发展中华国碎书法,贡献出毕生精力。

书之妙道  神彩为上

 王让成先生在《浅谈行书欣赏》一文中,对如何欣赏行书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

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中国书法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为只有中国的文字,才能成为书法,是世界上的任何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正如原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中国书法是艺中之艺。”王让成深信,只要地球存在,人类存在,中国书法也将永远存在。

   行书是汉字书法体之一,最为常用;草书乃书法之最高顶峰。唐张怀瓘定义为:不真不草是曰行书。清宋曹曰: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行云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行书分为两种,即行楷、行草,行楷为楷书近行者,行草为行书过草者。行书是一种随意性大,流动感强的书体,所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正是它的一大特点。一幅好的行书作品,如同一帧好的绘画作品一样,是很美的,令人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东坡《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行书是最受广大民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包含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及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从天下三大行书中领略到中国古代三位建立丰碑的书法巨匠的成就和书者的人文主义精神。

欣赏行书之美,应从用笔、造型、构图和风格这四个方面去欣赏。因为书法是线条艺术,有节奏,有变化,有活力,有情感的。所以,它是很美的。而书法的线条之美,全在于用笔。不懂用笔或者不善于用笔,表现出的线条,不是停止的,就是呆板单调无味的,古人云:书之妙道,神彩为上这是很有见地的。

  由于书法表现的对象是汉字,汉字又是由各种点画组成的,这就要讲究造型美。如果线条写得好而结构不好,字不成字,重心不稳,姿态不美,那就失去了造型意义,书法就不能成为艺术。所以,书法造型好不好,也是欣赏书法美和行书美的标准,历史上雅俗共赏是基本的美学标准。所谓雅就是不多见,俗就是普遍之意。

  书法不仅是线条艺术,造型艺术,还是情感艺术。什么样的笔墨,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构成什么样的风格。于是有的优雅,有的冷艳,有的清丽,有的雄壮,有的豪放,有的高远,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人格美。在欣赏时,更要欣赏书法的风格美。

  毕加索说过,如果我出生在中国,那我肯定是书法家而不是画家。他把中国书法所表现的艺术看做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艺术。所以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条之美,应该是所有绘画艺术的母体。

  人们在欣赏书法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感官上美的享受,更能感受到心灵深处的震撼。一幅好的行书,如同天空的行云,地上的流水,生动而又自然。因此,行书的审美标准,一看用笔是否灵活,线条是否流动;二看造型是否优美,意态是否活泼;三看章法是否和谐,气韵是否生动;四看风格是否突出,个性是否强烈;五看形式是否创意,欣赏是否有果。如果把握了这五条标准,就掌握了欣赏行书艺术的要领,就会吾得其乐而又乐在其中

  这是王让成先生学书多年的心得体会。

  真所谓:

 纸上龙蛇真境界,

 笔下烟云满乾坤。

 

附:王让成先生社会兼职

中国国家书画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楹联学会艺委会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终身     誉主席

中国文化部有突出贡献       

中国外交国礼特聘               

奥运第一书法长卷                 

市政协                                        

 

1995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70周年艺术大展     一等奖

1995 全国书法摄影艺术大展       一等奖

2004 出版《王让成书法选》                           

2005 炎黄杯国际书画邀请赛          

2006 中国书法家协会西部教育基地学员成果展     二等奖

2007 中国书法家协会西部教育基地学员成果展     一等奖

2008 书法巨作《奥运赋》56米长,被《人民日报》命名

中国奥运第一书法长卷,在京义卖56万,捐助希望工程

中央电视台一套、人民日报等20家媒体均作强项报导

2008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2009 出版《王让成书法》

2010 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第三届扇面展

2011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大展     

2011 中国书法家协会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企业家书法展   优秀奖

2011 荣获世界华人艺术领袖书法    贡献奖

2011 应邀参加清华大学书法研究高研班毕业

2012 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王羲之奖全车书法家作品展      

2012 北京大家书法名家联展       

2013 二程杯全国书法大赛      

2013 出版《国魂》四版专题介绍王让成书法

2015 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王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