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惊天动地“马纲三奏” ·王十朋爱国爱民之一例

2022-06-18 21:40:01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惊天动地“马纲三奏”
——王十朋爱国爱民之一例

□  王炳炜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谥忠文,浙江温州乐清左原(今乐清市淡溪镇梅溪村)人。
       王十朋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更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理学宗师朱熹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称他“名节为世第一”,元代四大南戏之首的《荆钗记》以他为主角,《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他“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称“从其平生之学问、德业、事功而言,则先生之功名,已为南宋第一状元”。
       王十朋历任绍兴佥判、侍御史和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湖州、泉州知州等职,“在朝廷则以犯颜纳谏为忠,仕州县则以勤事爱民为职”,其一生事迹充分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真情大爱,限于篇幅,这里仅举夔州废马纲一例。
       所谓马纲,指的是朝廷编纲运输军马(50匹为1纲)的制度。南宋军马主要购自四川、陕西沿边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成都和汉中两处集中编纲后,沿汉江谷地运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路途遥远且山路险阻马匹损耗极大。1165年,四川宣抚使吴璘建议马纲经由嘉陵江和长江以水路东运,得到朝野很多官员以及宋孝宗本人的支持。实际上,由于沿路州县财政困乏,而且蜀江水路极其凶险,水运的祸患比陆运更大。但宋孝宗不顾大臣汪应辰等人的意见,将反对水运的夔州路安抚使张震调离,并派主张水运的归州知州周允升到夔州任职,强制推行马纲水运。
       王十朋接任夔州知州兼夔州路安抚使后,耳闻目睹马纲水运的种种弊端,冒着罢官的风险为民请命,先指出夔州、三峡一带的老百姓本来就已经穷困潦倒(土狭民贫,面皆菜色,衣不蔽体,非江浙、荆湖诸路之比。为监司、守令者,倘能皆劳心抚字,无一毫之扰,犹恐不能活之),再用一笔详细的经济账说明老百姓根本无力承担马纲所带来的沉重物力和人力负担,还以白描的笔法摹写马惊船毁的惨状(水势湍急,喷漩颇多,马性善惊,闻滩声汹涌,必致跳跃,不可控驭撼动,舟船必有覆溺之患),强调自己绝不能“坐视一路生灵之困,不以奏闻”。
       宋孝宗阅览奏章后,指示由士兵代替民夫来牵挽马匹。忧心如焚的王十朋继续上奏,指出由不习水性的北方士兵来牵挽马匹情况将更加危险,而且艄公、水手还是要由沿路百姓充当,更可怕的是兵员的匮乏和物力的枯竭很可能逼得老百姓造反。由于王十朋和同僚查龠、周时(行可)及汪应辰等人的坚持,宋孝宗最终同意马纲重走陆路。消息传来,巴蜀大地一片欢腾,老百姓连日结伴出游。老泪纵横(书为爱民成再奏,泪因忧国有双痕)的王十朋之前忧百姓之忧,现在乐百姓之乐,纵酒欢呼巴蜀大地又重新拥有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坐看巴蜀回生意,放我欢呼到酒尊)!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王十朋转任湖州知州后,借上殿谢恩的机会,指出军马虽然不再经过,但一些地方官仍然在摊派造船等工役,要求朝廷正式下文废除马纲水运、遣返士兵、停止工役,并提醒宋孝宗不仅不能因为地处偏远而忽视蜀地(含今四川省和重庆市),反而应该站在中兴大业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
       纵观整个过程,王十朋两次违抗君命需要怎样的勇气?三次为民上书又是何等的深情!我们完全可以说,王十朋为巴蜀百姓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极致!  
       王十朋对人民付出了满腔真心,人民也永远铭记王十朋所做的一切!他由饶州调任夔州时,饶州百姓为了留住他,甚至把他必经的那座桥拆掉,他只好改走小路离开。后来饶州百姓修好断桥,称之为王公桥。夔州百姓则为他建生祠,还将原来的西瀼水改名为梅溪河。泉州也有类似的状元桥、梅溪祠。朱熹称:“去之日,父老儿童攀辕者不计其数,公亦为之垂泪。至今泉人怀之如父母!”在王十朋离世近半个世纪后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称:“邦人父老语及公者,必感激涕零,荛夫牧儿亦知有所谓王侍御也。”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