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个人成大器者,必历经十二种磨炼

世俗的忧虑烦恼,永无止境。我们所追求和想拥有的东西实在太多,名利、权力、感情,常常是欲罢不能、难以割舍,所以才会越活越累。
人活的是一种心情,生活就应该学会去繁从简,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中国五千年,圣人两个半。这两个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
王阳明的一生波澜壮阔,也历经磨难。他左手持剑,力挽大明江山;右手抚卷,创立心学大家。
正如王阳明所说,事上磨炼乃真修行,否则终无长进。一个成大器的人,须历经十二种磨炼。
在做人做事上,阳明先生的很多观点往往一语道破玄机,那些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在他的字里行间都能得到答案。
比如,在阳明先生看来,一个人若是止步不前,大都是卡在了这三个问题上不得解脱,以至于无法前行,终日郁郁寡欢。
1、不问过去,活在当下
阳明先生说:“过去未来事,思至何益?徒放心耳。”过去和未来的事,想了又有什么用,只是徒增烦恼罢了。
过去和未来其实都是不真实的,过去的事已成定局,我们思考再多也无济于事,未来的事还没有到来,对于未来的幻想,无非是自己的臆想罢了。
所以,最重要的、也最真实的是当下这一刻。但我们总是错误的在当下怀念过去、憧憬未来。偶尔这样也无可厚非,因为回忆和憧憬都是人的正常情绪。但如果执念于过去,或者过多地寄希望于未来,都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你的过去,是过去之前的那些当下造成的;你的未来,也是由当下的你做的事决定的。所以,在过去、未来和当下之间,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只有当下。
以前的工作再好也回不来了,也不要去等待更好工作的到来,当下的工作才是你的正事。人,曾经的故人,不管多少委屈和美好,都已不真实。珍惜眼前人才是该做的事,否则眼前人也会成为你的故人。珍惜当下,是句多么朴实的话,很多人却一点都不珍惜。
2、但求无愧于心,不求事事如意
阳明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还没有开始工作,就担心能不能做好,做不好怎么办?做得好,结果会怎样?我会得到什么?在做事的时候,甚至会犹豫,这件事值不值得做,做了没结果不是等于白做了吗?做得好,是否有鲜花掌声等等。
而真正去做事的心思却用得很少,甚至草草了事、结束任务。其实静下来想想,这些担忧都是没有意义的,对你要做的事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进而带来更多的怨言和烦恼。
一件事,担忧得多,无法执行;希望得多,最后可能失望也会越大,打击信心。所以,不管做什么,过程永远是最重要的。《增广贤文》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就像去旅游,真正看风景的感受其实也就那样,但是在去景区的路上,才是最开心的。而我们要享受的恰恰就是“看风景”的过程,而不是“景区”这个终点。
3、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阳明先生说:“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人在遭遇不公、不顺、挫折时,最容易抱怨这和抱怨那: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我的运气这么差?其实你想要的一切,财富、爱情、健康、家庭等等,不管是什么,都需要等价的交换,而你可以拿出来交换的又是什么?财富需要自我价值交换,爱情需要付出真心交换,健康需要锻炼和饮食规律来交换,家庭需要陪伴来交换。
大致的原因,我们只会看一个结果,但不会看我们为这个结果能够付出什么。当你知道自己做得还不够的时候,自然不会怪别人。
自己是一切的原因,所有的不如意,都是自己没做好,这才是寻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从自己入手,才能化解问题。
宽容是一种人生修养。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宽容不是纵容,而是与人为善。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与暴力相较,善的东西,虽柔软,却更有力量。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阳明心学里也说要修心,要宽容。宽容既指宽容他人,也指宽容自己。
4、 磨炼心态
1505年,王阳明冒死上书,请求释放被诬陷的好友,结果被贬贵州龙场做驿丞。当时的龙场,处于万山丛棘之中,瘴气弥漫,驿站也破败根本无法居住。
王阳明只能在山洞边搭一间矮小茅屋栖身。虽遭遇困厄,但他没有意志消沉,还安慰随从,只要苦不入心、心中不苦,生活便是甜的。
他白天开荒种菜,晚上打坐修心,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也因此成为一代心学大师。
越是艰难时,越是修心时。人若想成大器,就要经得起磨难。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写:“没有低谷这个词,所有的艰难不过是为了登顶所必经的上坡路而已。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
南宋诗人陆游五起五落,一生坎坷,也一生豁达。一次屋顶瓦片被狂风掀掉,墙壁被大雨淋湿快要坍塌,家中无米揭不开锅,他并无忧愁,反即兴赋诗:“昨夕风掀屋,今朝雨淋墙。虽知柴米贵,不废野歌长。”
33岁入仕时,他因触怒宋孝宗,被罢官回老家赋闲四年,期间写下了千古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平日最大嗜好,就是种花、赏花。身处逆境,以此解忧。正是这种豁达的性格,让他成为诗坛最长寿的诗人,活到了85岁。没有走不出的困境,没有爬不出的低谷。人生如酿酒,只有等待,才有苦尽甘来的一天。
5、磨炼能力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任正非和北大毕业生的故事。这个毕业生第一天入职华为,就公司的经营战略和组织架构等各项问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他自以为独到的见解,肯定会得到赏识和重用。
没想到任正非看完之后说:“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这个毕业生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没有本领的时候,太自以为是。其实,王阳明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
15岁那年,王阳明为稳定边关建言献策,写了一封奏疏交给父亲:“我已写好平安策,请转交皇上,我愿出关,讨平鞑靼。”父亲把奏疏一扔:“无知之极,狂妄之极。”十五岁的王阳明,无论是资质还是能力,都不足以让人信服,莽撞的行为非但不能成事,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
听了父亲的教训后,王阳明从此心无杂念,苦读兵法,二十六岁时就几乎看遍了所有的兵书战策。人若想有所长进,功夫下得越深,根基就扎得越稳。
1957年,有出版社决定翻译出版《堂吉诃德》,找到了杨绛先生。为了翻译好这部著作,48岁的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每天抱着字典,从零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
就这样苦学了四年,杨绛才彻底掌握了西班牙语,《堂吉诃德》译本一经出版,便好评如潮,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之作。
有一句话说得好:“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深耕自己。
6、磨炼思维
电影《教父》里有句经典台词:“花一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你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作家豆豆在小说《天幕红尘》中刻画过这么一个场景。老九开了一家面馆,特色是祖传手擀面,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他向叶子农请教如何走出困境,叶子农建议他引进机器。
但老九不愿意:“手擀面比机器做的面好吃,因为手工面传统、地道、有味道。”在老九的认知思维里,始终认为“机器面不如手工面”,就算手工面成本很高,他依然选择请厨师做手工面。
但在叶子农看来,面条好不好吃,不在于是手工的还是机器的,而是面的软硬度、面皮的厚薄宽窄、面的结构,是由面团的做工方式决定的。这就是普通人与高手的思维模式差别。
最后将信将疑的老九,尝试引进机器,没想到生意渐渐火爆,成功翻身。同样一件事,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做,结果注定大相径庭。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思维模式。
明朝正德年间,朝政荒废,加上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各地盗贼蜂起。南赣地区位于四省交界之处,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十分便于山贼藏匿。地方官府对此无能为力,多次围剿始终难以根除。
这块难啃的骨头,最后落到了王阳明手里。到任后,王阳明并不急于剿匪,通过走访了解到,沉重的赋税让很多年富力强的士兵迫于生计,做了土匪。
剿匪只是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解决南赣匪患问题得另想他法,最后王阳明想到了一个根治的办法:教育,办学校。
从思想上去教育民众,然后改善当地的吏治、民生。就这样,王阳明彻底根除了南赣地区山贼出没几十年的难题。真正限制一个人的,从来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认知上的困顿。思维的宽度,决定人生的高度。
一个人的心态,就像飞机的发动机,为航程提供源源不绝的动能;而能力,就是飞机的两翼,提供升力和飞行的稳定性;思维方式,就是操纵杆,掌控方向,始终翱翔在正确的路线上。
7、揣摩他人,不如端详自己
王阳明游南镇时,一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们看到的岩中花树呈现什么样子,反映的是我们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对花的认识最终反映的是自己心的境界。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做人之基为修德,修德之重在修心,疑心生暗鬼,便会以己度人。然而,万事万物皆是人内心的投射,我们所看到的不堪,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丑陋。
心中有风景,眼前才能无是非。更何况,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里的苦与乐?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所以,有些话听过就好,不必当真;有些事知道就好,不必说破;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拆穿。人生很短,我们无法决定身外的事情,与其费尽心思揣摩别人,不如把时间用来正视自己。
正视自己,是一种内心的自省。懂得自省,可以摒弃愤世嫉俗之心,让心胸开阔。以包容的心态看他人,以真实的眼光看自己。当我们愿意面对真实自己,常思己过,莫论人非时,就能完成修身立命。
8、心驰神往,不如耐住寂寞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人只有在磨练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这就是在事上磨练的含义,也就是要培养活智慧,而不做死学问。
真学问,称之为“学道”,即“坐而论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常常被误以为是专在心里空想,实际上王阳明一再告诫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通俗地说,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鬼谷子》里讲到:“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与其心驰神往,沉沦欲海,不如守住寂寞,待到花开。毕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周国平先生刚到北京的时候,一直住在地下室,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只有自己和墙壁。在地下室里,他完成了自己第一本随笔。在随后的日子里,无论身在何方,他都没有忘记过地下室的日子。他说:那是一种充实的快乐。
独自一人,最考验一个人生命的厚度。静水流深,越是深邃的河流,越显得安宁平静。一个浅薄的人,是无法享受寂寞的。他们喜欢热闹,唯有热闹,他们才不必思考自己。
能够享受寂寞,本身就是伟大灵魂的标志。王阳明被贬龙场时,他依然研读四书五经,最终悟道成圣。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也曾一个人在禅院静静书写《易传》。对于内心丰盛的人来讲,寂寞,是一场不得不赴的宴会。他们盛装出席,并终将收获自己的荣耀。
人只有耐住寂寞,经受磨练,才能在顺境中不迷失,在逆境中不沉沦。有句俗语这样说:“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阅遍世事的人才懂得,心驰神往只能让人“心满意足”,而不能让人“心想事成”。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想的再多,不如马上去做
有人说,没有异想,哪来天开。殊不知,“异想”与“天开”之间,是“笃行”在连接。
很多人之所以想太多,是想务必周全,不要路上出岔子。但是诸葛亮尚且算有遗策,何况是我们呢?世界像一座大山,上面雾气朦胧,我们永远不知道它的全貌如何,只能一边走,一边摸索。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想了解一个东西,就要去实践,不能只是学习思考,那没有用处。
王阳明很小的时候立志当圣人,很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王阳明二话不说,马上去“格物致知”,去格竹子,去边关闯荡,发奋读书。虽然一直受挫,但是他却在行动中不断发现理学的问题,这才有了后来心学的建立。
不要想太多,没有头绪也不要紧,先行动起来,事情会一点点露出眉目。做,就有成功的机会;不做,就只能等待失败。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人生最悲哀的往往是:我当时真的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
不要踌躇不前,在前行中不断矫正自己人生的航向,一点点前进,一点点接近,我们终究能抵达人生的彼岸。
知行合一是一种智慧,坚持不懈是一种境界。在年老的时候,我们终究会为自己感到骄傲,而不是为自己虚度一生而感到遗憾。
10、不自满、不自是的人,最有福
心学大师王阳明认为,自满又自以为是的人,人缘都好不到哪里去,甚至连最亲的父母、兄弟姐妹、夫妻都会疏离。
古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正所谓谦虚纳百福,谦虚的人,总是更能吸引福气。虚心的人,心胸开阔、待人和蔼,不仅自己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也知道尊重别人,这样的人自然人脉宽广,总能遇到贵人。
相传“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在散步的时候遇到一个身穿布衣,其貌不扬的老人。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很不解,但是对方是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就去帮忙。没想到老者刚拿到鞋,顺手又把鞋扔了下去,一连三次,烦不胜烦。张良不但没有生气,也没有不耐烦,而是恭敬地帮老者穿鞋,毫无怨言。老者笑着点点头说,“孺子可教,五天后,天亮之时,你到这儿来等我。”
五天后的天亮之时,张良来到了约定地点,发现老者早就在此等候,老者生气地叱责:“与人相约,怎么能迟到呢,五天之后你再来,必须早点到!”
第二次,天还没亮张良就起来,但是依旧迟到了。
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出发,正好碰上了老者,老者对张良的谦逊很是欣赏,便送给张良一本兵书《太公兵法》。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良顿悟了谋略的奥秘,日后辅佐刘邦,开创了汉室江山。
太自以为是的人,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浮世如潮人如水,这个世界上从不缺有本事的人。一个有天赋有才能的人,如果只知道高傲自大而不知学习,最终他还是会江郎才尽、一无所成。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以为是的人容易止步不前,因为他们早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反而是谦虚的人容易取得进步,突破自我。这就是谦虚的力量。
谦虚的人,就算是才华横溢也不会自负炫耀,反而更加谨慎和气,默默地积累着自己的能力。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保持着开放平和的心态,身处顺境而不骄傲,身处逆境而不绝望。
这样的人,福泽是很深的。活得通透的人,就像一朵昙花。他们会在无声处努力的绽放,却不会用高傲和炫耀打扰别人。
谦虚对待人,用亲和的、欣赏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建议,这样的人更容易遇到贵人,得到喜爱,福气和运气自然就会来到他们身边。
因为谦虚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11、不自重、不自畏的人,命最苦
老话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自重,就是一种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卑不亢、正视自我。
王阳明说:“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他认为,寻得自知之明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无论我们是忙碌还是清闲,自我省察都是很重要的。只有认清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不会得意忘形,贻笑大方。
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哪怕能一时神气,但真正碰到困难时,只会因为过度地自负而输得很惨。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就怨不得要独自吞下失败的苦果。
春秋战国时期,除了有我们熟知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还有一个小小的国家被称作息国。息国的知名度虽然不高,但是也曾拥有过一定的军事实力。息国国君却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敢向更加强大的郑国宣战。大臣们纷纷劝说国君,指明了息国的国力和兵力都不如郑国,奈何息国国君根本听不进去。贸然发动进攻,最终自然是铩羽而归。
越是能力欠缺的人,越是喜欢用高估自己来寻找一点可怜的自尊。而层次越高、学识越丰富的人,越有自知之明。
做人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而自畏,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要有敬畏之心。
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常怀敬畏之心,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底线,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不知自畏之人,为人处世没有原则和底线,做事不知轻重,容易招灾惹祸。长此以往,原本属于我们的福气和亲人都会离我们远去。
我们每一次不负责任,最终折损的都是自己身上的福报。不自畏,难立足。
王阳明说:“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而自畏的最高境界不是恐惧,而是慎独。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临终之时告诫儿子的第一句话便是:“慎独则心安。”做事必须让自己问心无愧,他人的口舌才是其次的。没有自知之明和敬畏之心的人,容易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中迷路,更容易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每个人都有善恶两面,就连慈悲的佛祖都有一个恶毒的影子。不自量力,不知敬畏的人,更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毁掉自己身上的福气。
12、越自律,越优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做什么呢?答案是:做第一等事。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这也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王守仁的人生方向也经历了不少变化。他一生有五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但无论在哪一个方向上,王守仁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要做就做第一等事。
胸中有志,心中有事,自律才有了根本的依托。有了人生目标与志向,自然会拥有自律的能力。
《认知突围》中有句话说: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
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人,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着往前走的人。愿我们真正成为自律的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没有近路可走,但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越勤奋,越努力;越自律,越优秀。
说要自律的人很多,可坚持自律的人很少,就像爬一座险峻的高山,越临近山顶,能够咬牙坚持往前走的人越少。好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自律。
还记得去年的时候,一位名叫沈华的96岁老爷爷走红网络,健身26年的他体格健壮,完全不像一个近百岁的老人,大家都喊他“华仔”、“华叔”。
沈老每天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从不超过晚上十点睡觉,早晨四点多就起床活动身体,每天下午到健身房报到。他的同龄人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沈老说:“现在健身和运动是我最好的朋友。”
七十多岁的沈华最初进健身房,总遭遇很多白眼,很多人都觉得他一把年纪,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可现实是,很多年轻人只是健身房的过客,沈华却用二十年变成了为人熟知的“肌肉爷爷”。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从30岁开始写作,至今已快有40个年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经典又高产。村上春树写作有个习惯,他每天只写4000字,400字一页的纸,每天写到10页就停下来。
另外,他每天都会拿出一个小时出来跑步,雷打不动,正是这种高度自律,让他有精力能够持续产出优秀的作品出来。
很多时候,不是优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会变得优秀。而那些自律的人,往往连老天爷都不忍心辜负他们。
关于“事上磨炼”,即把心中的良知贯彻到实践中去,通过主体日用间的体知践履,在知善知恶的良知指引下为善去恶,不为外物所蔽,养成理性自觉的道德品格。
王阳明强调:“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就个人成长而言,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以来,坚持知行合一,政务上整顿吏治、减免赋税、禁止骚扰客商、兴办书院、赈济灾民,军事上剿抚并用、赏罚分明等等。在百险千难中体悟良知,逐渐达到不为外物牵引的“不动心”境界。
对比来看,“心上用功”往往要求反身内求,静坐反省;“事上磨炼”则要求良知外化于事,并与物产生联系。倘若仅仅在念头、意识上用功,脱离事物空想,就好比架着空锅烧火。
历史上,阳明心学旨在批评和改变明代中叶士人溺于训诂辞章的沽名钓誉、形迹比拟以及过度追求私欲的社会风气,是对知行脱节的补偏救弊。
今天,“心上用功”与“事上磨炼”对我们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常破“心中贼”,在事务中磨炼,才能最终成事成业。
俗话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内心笃定而强大的人,总能做到心外无物。
古语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心上修、事上炼,修得一颗自在明净的心,修得一颗笃定强大的心。人生从此动静皆宜,不骄不躁。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