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百态】王四明:记忆中母亲的“量米筒”
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从历史人文,到乡村俚俗
这是一个与“乡情”、与“人文”
有关的交流平台

人生的各种形态,包含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包括令人欢欣的,也包括令人忧愁的。例如人的不同的追求,经历,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等等。让我们看人间百态,向真向善向美,追求和谐发展!
记忆中母亲的“量米筒”
文丨王四明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我,尽管不曾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却也饱尝吃不饱的滋味。从有记忆开始对家乡美好的回忆就一个:饿!想想那时没有太大的梦想,只盼着有一天顿顿大米饭、白面馒头随意吃该多好呀!
梦想很丰满,现实却是红薯干。当年为了有计划地安排每个月的口粮,避免“有米连三顿,无米饿着困(睡)”,我家有一个用一节楠竹做成一斤装的“量米筒”。在“吝啬”母亲的操持下,依靠这个“量米筒”,我家的口粮基本上可以维持不断档。当然,这也得靠红薯、土豆、南瓜、野菜代。
记忆中母亲每次量米做饭时,总是先将量米筒盛满大米,再用食指刮平。这样,就能从每筒大米中“克扣”一些回到米缸里,以备不时之需。

尽管家境如此,但也有不刮平的时候。一是邻居家来借米时候,母亲不刮平;二是施舍给和尚、尼姑、乞丐时,母亲也不刮平;三是我们上学带米到学校食堂搭伙时,母亲也不刮平。当年农村初中、高中学生自己背米担柴到学校,一斤米配三斤干柴火。当年二哥上高中,三哥上初中,我还在上小学,记得每到星期天下午母亲就从米缸中量出7筒大米装在哥哥上学专用的米袋中,父亲则按7斤米配柴火。母亲总是交代父亲多称2斤。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此谜在我上了初中才知道了答案。上初中的第一个星期,母亲给我装好7量筒米,我到学校交米时,司务长称重后,给我7斤3两饭票。此时我才知道,母亲为什么不把米刮平,并让父亲多配两斤柴火是为什么了。现在想起来父母真是:舐犊情深!对母亲这一“招牌动作”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吃”使人们愁肠百结。记得1970年,我刚上小学,二哥上初中,姐姐生病在镇上重症病房医治,父母亲在医院照顾姐姐,二哥请假在家照顾我与三哥。一天早上在能照出影子的白米稀饭中,我想捞出更多的米,被二哥发现。他老兄朝我头上敲了三敲,我速即放下手中的饭瓢。一瞬间我就流出了眼泪。现在想起来,正是“不管好赖,吃多了都不美;不管好赖,吃不到流口水”的真实写照。
时光飞逝,变化仿佛在不经意间。记不清“量米筒”是什么时候下岗的。如今人们从盼望“吃得饱”,变成了“吃得好”;“量米筒”也被“量米杯”替代了;饮食讲究荤素搭配了;大鱼大肉也不吃那么多;做菜用油也不用勺子舀了。当年厌恶的红薯、玉米、高粱、荞麦、土豆,如今成了养生食品。在欧洲生欧洲长的五岁孙女,在视频中吃饭挑挑拣拣还振振有词:不吃了,吃多了长胖。
想想过去的苦日子,再看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吃穿不愁,玩得开心?非要说愁,倒是愁降糖降脂降压了!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