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明代温州这个家族为何要出重资修建江心屿,还编纂了第一部《江心志》……

2022-02-04 15:27:49来源:孤屿志

打印 字号: T|T
       温州历史上许多名士大家,大多出自闽民后裔,英桥王氏亦是如此。八世祖王澈在族谱中写道,“我王氏世居永嘉华盖乡英桥里,旧传五代唐时自闽来徙。”
 
       英桥王氏先祖扎根在永嘉,发展成为温州著名的士族,民间也流传着“永嘉场,王半场”的说法。
 
       明代的江心屿与王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江心成了王氏家族争相题咏的对象,四世祖王毓、其子王由,后代王叔果、王叔杲、王光蕴等都为江心留下了诗作。
 
《题江心寺》
王毓
寺耸江心壮古今,山门时振海鲸音。
岩峦秀拥空明界,水月清如戒定心。
鲛室浮光摇宝塔,蜃楼凝气抱琪林。
登临隔断尘寰境,方丈瀛洲不用寻。
 
       作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大族,王氏还出资参与了江心寺、澄鲜阁、东西双塔的重建,为了再现江心美景,可谓是尽心尽力。
 
       今年是壬寅虎年,老虎是天生的王者,自带“王”字。本期孤屿志,就来聊聊永嘉英桥王氏家族与江心屿的情缘。
英桥王氏者
吾温士族之冠也
 
       王澈(1473-1551),字子明,号东厓,历任礼部司务、兵部武库司郎中、福建布政司左参议。他在嘉靖十八年(1539)辞官回乡后,开始修葺始祖墓、建王氏宗祠、重修族谱、制定《王氏族约》。
王澈《重修英桥王氏族谱序》
 
        英桥王氏一族特别注重子女的教育,王澈在《王氏族约》中特意强调,“凡生员乃族中之秀”,这其实是对先祖家风的传承。
 
       三世祖王珍(1334-1422)“辟家塾延师教弟子”,课外还“令其歌诗习礼”。这浓郁的学习氛围,让英桥王氏不但成为科甲蝉联的官宦世家,还成为博学好学的文化世族。
 
       据记载,自明代弘治以来,涌现状元、传胪、进士等13人,举人、副榜15人,庠生近千人。怪不得明代乐清人侯一元感叹道:“英桥王氏者,吾温士族之冠也。”
                修塔之任
寺僧及大众复属望于王家
       王澈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叔果(1516—1588)和次子王叔杲(1517—1600)。王叔果,字育德,号西华,官至湖广布政使司右参议及广东按察副使;王叔杲,字阳德,号旸谷,官至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两人因共同倡议捐资修建永昌堡抗倭,而名垂青史,被誉为“王氏双璧”。
王氏双壁(王叔果,王叔杲)
 
       王叔杲酷爱山水园林,在家附近购得约十亩大小空地建造私家园林,取名玉介园(今为墨池公园)。玉介园环境清幽,风光旖旎,明代状元焦竑曾亲至目睹,称赞为“擅一方之胜”。
 
       玉介园建好后,王叔杲与王叔果兄弟二人在此徜徉自娱,“每早起扶杖径中,鸟语松声相和,月夜坐池上,荷香凉气袭人,时与二三亲友浅斟清歌”。
王叔果
 
      王叔杲兄弟俩都是爱好诗文之人,而城区外的江心屿素来是文人墨客的心向往之地。王叔杲的同族兄弟叔本、叔懋等,也都是登高能赋之士。他们常趁春秋佳日,在江心屿登眺游览。
 
《江心寺》
王叔杲
贝阙开孤屿,金轮壮海城。
江山双砥柱,天地一浮萍。
铁马云中奏,金莲水底明。
登临超万象,俯槛拂尘缨。
 
       万历七年(1579)春,王氏兄弟又宴集于江心屿的谢公亭,王叔果《春日诸兄弟集江心》诗云:
 
芳榭俯中川,登临意豁然。
繁华一水隔,形势九山连。
古树浮江动,清风拂座偏。
谢公遗韵在,春草正堪怜。
 
谢公亭
 
       可是江心屿上的寺庙和双塔在明代损毁严重,作为当时富甲一方的大族,看着这些建筑继续荒废下去,实在是于心不忍。
 
       江心寺的沙门毁于嘉靖甲午(1534)秋之龙风,荒废45年后终于等到了王叔杲。王叔果在《孤屿记》中记载,“予弟为建沙门,仍创两廊,创钟鼓楼,金碧璀璨,榜曰:‘龙海珠林’。”
 
      万历十九年(1591),王叔杲修葺东塔、澄鲜阁,“招工计费,千金有奇”,其中王家出资最多。
澄鲜阁
东塔
 
       江心屿的西塔则是由王叔果的夫人林恭人出资重修。林恭人出自罗浮林氏,捐助修江心西塔时,已孀居了五六年。为重修西塔作记的是宁都人卢逵,王叔果的儿子王光蕴(1540—1606)任宁都县县令时,常与他有交往,王光蕴与卢逵说起自家在江心屿的修塔的事情。当时东塔已经修复,西塔的毁圮状况比东塔更为厉害,“寺僧及大众复属望于吾家”。王光蕴向母亲林恭人说明情况后,林恭人允诺出资修塔,具体事务则由次子光荐、三子光普负责。
《孤屿志》收录卢逵《重修江心孤屿西塔记》
  编纂万历本《江心志》
王家族人共唱“江心情缘”
 
       英桥王氏在江心屿的另一大壮举,便是编纂万历本《江心志》。
 
       万历《江心志》由王光蕴编修而成,全志约三万字,卷首有序、凡例、江心图等,共分六卷:卷一为纪迹,主要记载江心屿上的诸建筑、遗迹等;卷二、三为诗,“以古今诸家及瓯人分集”,凡160首上下,其中瓯人之诗60余首;卷四为赋、诗(词);卷五有记12篇;卷六有疏6篇,杂录10篇。
 
《江心避暑》
王叔本
追凉来古寺,露顶坐蒲团。
云散诸天净,江空六月寒。
丛林开雪窦,曲槛落风湍。
一入清凉界,顿令心地宽。
 
       王光蕴在二十二岁中举之后,多次试春官而不售。后又逢其妻林氏亡故,又过五年,其父王叔果卒。所以在《江心志》编修之时,王光蕴正在守制,不得应考、上任。或许编修《江心志》,能缓解王光蕴心中的忧愁。
 
       万历本《江心志》卷三中,一共收录了五十多首明代郡人关于江心屿的诗,出自王家的诗就有二十多首。
 
       江心兄弟雅集作诗,似乎成了王氏家族的传统,王光蕴有《江心寺同诸昆酌月次韵》诗:
 
乘月跻孤屿,澄江渺素秋。
烟浮疑岸接,浪阔合天流。
对镜心如洗,听歌思转幽。
同怜今夜梦,春草满芳洲。
 
      王光蕴曾在中秋时节登岛寻旧友一同“玩月”,尽兴之时,不忘提笔作诗,写下《中秋过江心寺喜逢旧友玩月》:
 
寻僧三五夕,翻得故人欢。
酒对中川泛,月来大地看。
金波澄海底,玉露响林端。
醉欲乘流去,相将问广寒。
 
王光蕴编撰《温州府志》序(局部)
 
       在王氏家族众多科举名人中,竟然有一位“武状元”。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王名世,永嘉如珪子。锦衣卫指挥。万历丁酉顺天乡举第一,戊戌武状元。”虽是武官,王名世依旧继承了王氏家族的文化家风,作的诗也丝毫不差。
《江心寺》
王名世
中川古寺似扁舟,画栋雕甍水面浮。
龙护法门云拥座,鲸吞塔影月窥楼。
排空雪浪沿青嶂,拔地冰厓障浊流。
却笑萍踪方万里,携尊何日得重游。
 
江心有幸,
得到了英桥王氏几代人的垂怜。
 
而众多诗人为江心积攒的文化属性,
怕是任何文人都无法拒绝。
 
参考文献:
《江心屿历代题咏选》主编 黄立中
《孤屿志》(清)陈舜咨订修
《江心诗魂》金丹霞
《永昌堡英桥王氏的人才、善行与文化遗存》 洪振宁
《浙江温州龙湾英桥王氏:兴古堡守卫家国 立族约丕振门风》
《“寺院捐赠”与温州郡城的权势转移:聚焦于江心屿的讨论(1535-1917)》王思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