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变法时代王安石的三无境界

2021-11-15 19:50:59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在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而内容全面且丰富的封建社会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运动的总设计师与主持者就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佛学研究家、文字学家王安石,故而这场“熙宁变法”史上又称王安石变法,他以“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的精神、以“无畏、无私、无我”的境界、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气魄力行改革,将这场改革推向中国封建改革的顶峰。尽管改革因诸多因素而最终没有取得自我预计的最大效果与成就,但其改革精神与改革境界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无畏
       无畏天变。改革就必须认清时弊、根治时弊,一切从实际出发,此为唯物者论。而保守的阻挠改革者往往生活在歌舞升平与国泰民安的臆想之中,回避时弊与无视现实乃为唯心者论,其缺乏的是国家危机感、时代责任心与自我进取情。北宋中后期,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机构冗员是不争的时弊与现实。
       王安石以富国强民为目标、以革除时弊为己任进行变法维新。但反对变法者却时时处处牵制抵制变法举措,甚至唯心地把天象的变化与天灾的发生归咎为变法的结果。王安石则认为天灾乃天变是自然现象,与变法无关;但如果有人刻意、恶意地以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攻击变法,那么王安石处理该问题也是毫不犹豫毫不手软的。熙宁五年(1072年)正月辛丑,司天监灵台郎亢瑛见天久阴而不晴,天象失度,他上书皇帝认为责任在于王安石变法,要求撤王安石宰相之职,神宗下令送亢瑛去英州编管,王安石得知亢瑛扎了稻草人,在稻草人身上写上王安石的名字加以诅咒时,勃然大怒,认为这不仅是攻击他个人,更是攻击变法本身,于是在亢瑛被押解去英州的路上请求神宗定其罪,亢瑛被刺配且带枷去了英州牢城,由管制变成坐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二十九》记载:“司天监灵台郎亢瑛言天久阴,星失度,宜罢免王安石,于西北召拜宰相,斥安石姓名,署字,引童谣证安石且为变。仍乞宣问西、南京留台张方平、司马光并都知、押班、御药看详。所奏及禀太皇太后,上以瑛状付中书,安石遂谒告。冯京等进呈送英州编管,上批令刺配英州牢城。安石翼日乃出。”林希《林希野史》亦载:“亢瑛上书,论五纬失度,建月久阴,政失民心,强臣专国,行有大变。王安石大怒,送英州编管,既行,又追而大黥其面,隶牢城,枷顷而遣之。”
       还有以天变即自然灾害而归咎于王安石变法者,因其并未由此对王安石人格尊严等大肆攻击,于是王安石与神宗皇帝也就此事讨论讨论而已,并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并未及上奏者深究。《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熙宁五年(1072年)十月十二日:“上谓王安石曰:‘文彦博称市易司不当差官自卖果实,致华州山崩。’安石以为官未尝自卖果实也,且曰:‘华州山崩,臣不知天意谓何,若有意,必为小人发,不为君子。汉元时日食,史高、恭、显之徒,即归咎萧望之等,望之等即归咎恭、显之徒。臣谓天意不可知,如望之等所为,亦不必合天意。然天若有意,必当恕望之等,怒恭、显之徒。’上因叹人臣多不忠信……安石又欲令诸司库务系市易务,行人买纳上供物处,令提举市易司管辖。’上曰:‘如此必致人言,以为所买物不良。’安石曰:‘不如此,则库务公人利于诸路科纳,必非理邀索揀退,行人无由肯揽。’”
无畏牺牲。改革必然会涉及深层的各种利益底线与利益网络,这就必然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会有牺牲。王安石弟弟王安国因改革而死,王安石儿子王雱为变法而亡,可惜可叹!可歌可泣!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大旱,四月,京师开封监安上门小吏变法反对派极端者郑侠绘制流民图,言流民灾民为变法所致,送至宫中,太后对神宗皇帝施压,王安石被迫辞去相位。心理膨胀的郑侠对邻居内殿崇班杨永芳透露给他的有关朝廷中事进行妄议,神宗皇帝震怒,参知政事吕惠卿担心王安石将来会复相位,便诬称朝廷中事是大臣冯京指使王安国告诉郑侠的,以打压王安国来压制王安石,王安国因此被削官归家,不久悲愤而死,辞相居江宁的王安石也只能是以泪洗面。
       王安石从悲伤中清醒,擦干泪,于1075年二月复相而继续执政。邓绾揭发吕惠卿兄弟强借秀州华亭县大户朱华等钱五百万、与知华亭县张若济买田而共为奸利事、吕惠卿指使舅郑膺强夺民田、指使僧人文达强夺天竺僧舍,因此事,吕惠卿被贬为陈州太守,但张若济案件却久拖不决,王雱便背着王安石令吕嘉问与练享甫致张若济下狱,吕惠卿以为是王安石指使,便把数年来与王安石交往信件交给神宗皇帝以诬王安石不忠。王安石言不知晓王雱之事,回家狠狠地骂了王雱。王雱与邓绾等人为朝廷除了贪脏枉法的张若济、吕惠卿之流之害,却被吕惠卿反制,在病痛而忧愤中的王雱英年早逝,王安石既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亦失去了一员辅佐变法的大将。
二  无私
       变法时代的王安石身为宰相要位,廉洁自律,天下为公,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私利,也不为弟弟、妹夫、子女、女婿们谋私利,弟弟、妹夫、儿子及女婿们的科举、任职及升迁皆其能力所致,而且他们多次升职皆因王安石规避亲嫌而婉辞。尤以王安国与蔡卞事迹为著称。
       王安国(1028~1074年),字平甫,自小聪明好学,强闻博记,无书不读,无词不精,少年成才。十三岁时随兄王安石游滕王阁,即赋诗《题滕王阁》:“滕王平昔好追游,高阁依然枕碧流。胜地几经兴废事,夕阳偏照古今愁。城中树密千家市,天际人归一叶舟。极目烟波吟不尽,西山重叠乱云浮。”第二年再作《滕王阁诗》,此两诗为当时中外名家所咏诵,人称其为“小王勃”。秀才考试,曾获第一名。王安国孝敬母亲,1063年母亲逝世时,他中断考试,护送母亲灵柩回江宁,为母守丧三年,王安石评价他“养母尽力,丧三年,常在墓侧,出血和墨,书佛经甚众。”但他的科举之路却极为坎坷,屡试不中。1061年,王安石为进士科详定官,苏东坡说,王安国稍加附会于王安石即可大富大贵,但王安石不徇私情,王安国也通过自已的努力而入仕。
南宋周煇认为蔡卞是因其为王安石的女婿而不断得到提拔,为营私之为,并且说蔡卞每次上朝议政之前都是妻子王氏枕边面授机宜,这些其实是污名化王安石及其家属之为,也是对蔡卞为政能力的否定。周煇的《清波杂志》有语:“蔡卞之妻七夫人,颇知书,能词。蔡每有国事,先谋之于床第,然后宜之于庙堂。时执政相语曰:‘吾辈每日奉行者,皆其咳唾之余也。’蔡拜右相,家宴张乐,伶人扬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带。’讥其官职自妻而致,中外传以为笑。煇在金陵,见老先生言,荆公尝谓:‘元度为千载人物,卓有宰辅之器,不因某妇以女,凭藉而然。’其后蔡唯知报妇翁之知,不知掩妇翁之失,致使得罪天下后世,其于报也何有!”这些记述方为笑谈耳。一是出生于1126年的周煇何以听见九年前已逝的蔡卞与妻子王氏的枕边之语?二是王安石即荆公1086年逝世时,周煇的父亲周邦还没出生,又何以闻王安石之语?皆为道听途说而已!故而王安石有没有说此话值得考证。然而分析其言“不因其妇以女,凭藉而然。”正恰恰道出王安石自已承认:蔡卞的升迁不是因为他的夫人是我王安石的女儿,而是他自己努力使然!1070年进士及第的蔡卞,朝廷多荐其要职,都被蔡卞以避嫌王安石朝廷执政而谢绝,蔡卞任职地方,政绩斐然,民众爱戴,当他离开越州时,士民以特有的茉莉花露水洒其衣以送之,以感其清德,这才是他不断升职的缘故,这些皆为宋史所载,《宋史.蔡卞传》开篇即云:“蔡卞,字元度,早登科,调江阴主簿。王安石妻以女,因从之学。凡荐历显职,俱以妇翁亲嫌辞。历扬、广、越、润、陈五州。广州以宝贝业凑,一无所取,及徙越,夷人清其去,以蔷薇露洒衣送之。”三是王安石对蔡卞说未来谁有能力接替自己执政呢?王安石说不是健康的儿子王雱,不是你哥蔡京,姑且是此时仍与王安石有矛盾的吕惠卿,而对蔡卞只字未及。蔡京的儿子蔡絛的《铁围山丛谈.卷三》记载:“王舒公介甫熙宁末复坐政事堂,每语叔父文正公(即蔡卞)曰:‘天不生才且奈何?是孰可继吾执国柄者乎?’乃举手作屈指状,数之曰:‘独儿子也。’盖谓元泽,因下一指,又曰:‘次贤也。’又下一指,即又曰:‘贤兄如何?’谓鲁公(即蔡京)。则又下一指,沉吟者久之,始再曰:‘吉甫(即吕惠卿)如何?且作一人。’遂更下一指,则曰:‘无矣。’当是时,元泽未病,吉甫则已隙云。”宋绍圣四年(1097年),蔡卞被锐意重拾王安石变法的青年哲宗皇帝任命为尚书左丞(副宰相),此时王安石已逝世十一年了,何来营私之为?王安石与蔡卞一起被认为“得罪天下后世”,恰恰是变法的阻碍者的说法与杰作。熙宁七年四月十七日,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在此之前的四月十四日,王安石向神宗皇帝力荐吕惠卿,王安石辞相后,神宗即命吕惠卿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王安石以德报怨,胸怀之广,公心可鉴也,乃为“宰相肚里能撑船”。而吕惠卿却以怨报德,那是后话,另当别论。
祸国殃民的蔡京一手导致了北宋的衰亡,而靖康元年(1126年)杨龟山就上书钦宗说王安石以私提拔蔡京,蔡京祸国殃民根源于王安石,杨龟山在奏文中言:“臣伏见蔡京蠹国害民,几危宗社,原其祸始,以绍述神宗为名,实挟王安石以图身利。”致使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赵昀诏令:“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宜黜之,并削去从祀。”青年蔡京并未受到王安石赏识与重用,他的引路人是司马光,受识与提举于司马光。司马光当权后要求五日内尽废新法,众人面露难色,独蔡京表忠心与决心说:“若尽如君,何患国事不办”,他说到做到,此后深得司马光器重而平步轻云。在歪曲与诋毁王安石的历史地位方面,反对变法的杨龟山、朱熹等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杨龟山等人不会傻到把北宋衰亡的历史责任推给自己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鼻祖司马光,更不敢将此责任推给随时可以砍了自己脑袋却治国无能的昏君宋徽宗与宋钦宗,最好的做法便是推给已逝四十年的王安石及其变法,死人是不可能为自己申冤的,更不可能为自己正名的。这样,王安石是死了仍然中枪!这样一个伟大而英雄的政治改革家就被其污名千年。
王安石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不允许下属为王安石家属谋私利。他坚决反对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邓绾为王安石自己的家属营利,认为邓绾的行为伤辱国体,请求皇帝严惩不贷。《宋史.卷三百二十九.邓绾传》记载:“绾虑安石去失势,乃上言宜录安石子及婿,仍赐第京师。帝以语安石,安石曰:‘绾为国司直,而为宰臣乞恩泽,极伤国体,当黜。’又荐彭汝砺为御史,安石不悦,遂自劾失举。帝谓绾操心颇僻,赋性奸回,论事荐人,不循分守,斥知虢州。”当一个伟大而坚定的改革领导者一颗无私之心被污名化后,我们理应为其正名,为其无私之心点赞与喝彩,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三   无我
       不事衣着。王安石一生生活俭朴,不事衣着,不事膳食,无我与忘我。王安石任职宰相时,依然是衣着朴素,一件衣服穿了又穿,朋友看到他因为忙于工作而好久没有洗澡,也没有换衣服,下班后便拽着王安石去洗澡,趁着王安石洗澡之际,朋友叫人买了一套新衣服与王安石的旧衣服调了包,洗完澡后,王安石在衣架处拿起衣服就穿了,径直回了家。妻子吴琼一看,很开心地说:“相公今天是太阳打西边出了,还舍得买新衣服穿,新衣服一穿,真像个新郎官呀”!王安石此时才发现自已身上穿的是新衣服,便忙问:“我的旧衣服呢?那口袋中还有我上班时的出入证呢!”
       不唯膳食。有人认为王安石成为宰相后,生活奢华,专爱食獐脯肉,并将此告诉王安石夫人吴琼。吴琼悄然言,你明天请王安石吃饭吧,吃饭时将一盘青菜放在王安石近前。王安石第二天赴宴,将青菜吃光,而远处的大鱼大肉未及动筷,人们方明白:王安石膳食未有讲究,只是爱吃近前之菜而已。一天,王安石长子王雱妻子萧氏名下的萧公子来拜访宰相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午饭,萧公子满心欢喜:宰相请我吃饭,一定是满桌山珍海味。然而,桌上只上了胡饼、菜汤、青菜炒肉,萧公子把胡饼中的馅儿吃了,其他的就难以下咽,他惊讶地看着王安石默默地把他剩余的饼边全部吃完了。庐陵人曾敏行(1118年出生)的《独醒杂志.卷二》作了记载:“王荆公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谓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彘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顾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人言公在相位,自奉类不过如此。”
        这些是宋朝官吏所不及的,宋朝群臣都自我认为自己是吃多了山珍海味便吃不下素食与粗食,远不如王安石始终如一的坚守,这也是他们所学不到的。北宋大臣吕公著的儿子吕希哲(1029~1116年)的《吕氏杂记.卷下》中有记载:“入内都知张留后茂则,凡上樽酒、大官膳、团茶,皆不食;食之而美,不终食,命徹去。或曰:‘子不法王介甫乎?介甫之于饮食精粗,交进而无所择。’曰:‘安敢望介甫?介甫无心于饮食者也,故若是。如予者,朝食珍则暮不能粝食,是于饮食未能无心也。将以予之不可学介甫之可。’”
        忘我工作。王安石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改革科举考试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兴建学校,撰写《三经新义》、《字说》为学校教学教材。在编制教材方面,王安石治学严谨,一丝不拘,甚而忘我之至,作《字说》时,曾经把几百个石榴籽放在书桌上,一边思考与构思,一边嚼石榴籽,当还没思索成功时,石榴籽已嚼完,不知不觉中咬到手指流血不止,而浑然不知。南宋初,叶梦得的《岩下放言.卷中》有载:“王荆公平生不喜坐,非睡即行。居钟山,每早饭已,必跨驴一至山中。或之西庵,或之定林,或中道舍驴,遍过野人家,亦或未至山复还,然要必须出,未尝辍也。作《字说》时,用意良苦,尝置石莲百许枚几案上咀嚼,以运其思。遇尽未及益,即啮其指,至流血不觉。”
       无我私财。王安石为官三十五年,未留私财,视钱财与女色为浮云为粪土。正因为如此清贫,宋神宗担心退隐江宁的王安石生活艰苦,便赠黄金五十两遣特使甘师颜送给王安石,王安石不接受,并说:如果要我接受,我就把这五十两黄金捐给附近的定林寺以置功德。甘师颜不便作主,神宗尊重王安石的做法,将五十两黄金捐给定林寺。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三》的《论神庙配享劄子》:“神宗闻安石之贫,命中使甘师颜赐安石金五十两。安石好为诡激矫厉之行,即以金施之定林僧舍。师颜因不敢受常例回,具奏之,上谕御药院牒江宁府,于安石家取甘师颜常例。”
       王安石为官三十五年,于地方、于京师开封皆未置私宅,更未置所谓的“别墅”,任职期满于京师候官、任职群牧司判官、度支判官、详定官、知制诰、参知政事(副宰相)间,皆在京师租房而居,一家人常随之颠沛流离。在京师开封任职宰相间,居所为朝廷为宰相建的“东府”,但只有使用权,1076年10月,王安石第二次辞相后,迅速搬出东府。退隐江宁后的元丰二年(1079年),王安石在江宁城东门外七里处建了一生唯一的几间茅草房私宅“半山园”,然而1084年秋,王安石把半山园捐作“报宁禅寺”,随后在江宁城内靠近秦淮河边租房而居。至此,王安石在物质财富方面一无所有了。元朝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黄溍(1277~1357年,今浙江省义乌人)在其《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三》的《半山报宁寺记》对半山园作了较为全面而完整的记述,其文云:“报宁禅寺,在今集庆路上元县之半山。集庆于宋盛时,为江宁府。丞相荆国王文公之父楚公终于江宁倅,而葬于钟山,故荆公往来钟山最久。其园屋在白下门外,康乐坊谢公墩之侧者,不设垣墙,依林樾为屏蔽,密迩通达,而四无人烟,境尤清旷。钟山抵城十有五里,至此适当其半,所谓半山也。荆公初由外制出守江宁,及两去相位,又皆均逸于江宁,视江宁犹乡郡。因其园屋,大治居第,距捐馆前二岁,乃请于朝,施为僧寺。诏如其请,而赐以今额。”
        正是因为王安石的“无畏、无私、无我”的境界、宽阔胸怀、不贪钱财、不恋女色,时人与后人对其此品格与人格高度赞誉与敬仰,甚至一些变法反对派人物也因此而由衷称赞。苏轼在1086年五月二十三日代表朝廷作的《王安石赠太傅制》一文中有云:“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浮云何有,脱屣如遗。”黄庭坚评价王安石:“然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宋朝心学大家陆九渊言王安石:“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宋朝刘世安则曰:“金陵(指王安石)亦非常人,其行与老先生略同,其质朴俭素,终身好学,不以官职为意,是所同也。”元朝颜习斋评曰:“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
        历时近十年的王安石变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仅为短暂的一瞬,但它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皆写下了壮丽而耀眼的诗篇。历史的浪涛滚滚而前,后浪推前浪,今天的我们不可能也不会去复制王安石变法,但其改革精神与境界永存!在纪念王安石诞辰一千周年的今天,这两者皆值得我们去挖掘、传承与弘扬!写下此文,以告慰先祖一一千古荆公!
作者 抚州市东乡区红星中学  王小斌
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