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岗王家寨王氏与天圣寺渊缘
王家寨王氏与天圣寺渊缘
作者:王钦伦
摘自:王钦伦《乡愁》
一考:落业祖王启与创建天圣寺之王亨
落业祖王启,四川内江王家坝人,与平播总督李化龙同乡。内江王家坝王氏,乃王天奇支系后裔。天奇,太子晋之第71世孙,洪武初年从湖北填川,初居古字山前,后迁内江王家坝,衍铭、思茂、登甲、芳、贵、伯学、守禄、启8代,历时200余年。
明成化宪宗朱见深三年(1467)至万历二年(1574)的100多年间,是明朝对对西南地区僰人的灭族屠杀历史,史称“平蛮”。成化初,由于僰人对官府的痛恨,难免有为报仇而骚扰地方,干些抄掠之事。朝廷得奏,乃遣总兵官襄成伯李瑾、兵部尚书程信等率兵来讨,这就开始了征讨、反征讨,再征讨再反征讨的战争。至正德1515年,僰杀被杀数百,激起僰人数万起义,明廷再派马昊、吴坤带兵征讨。最后一次是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传旨四川巡抚曾省吾,举兵14万云集叙州誓师令发,第二年结束战争。至此,僰人这个两千多年的古老民族,川南和南丝路的开垦者和建设者,这个为中华民族作出过贡献的民族便消失、消亡了。当然,僰人作为一个族别已经不存在,但有幸存者繁衍生息至今。总之,这是一场历史的民族悲剧。
王伯学及其叔伯兄弟王伯周、王伯玉,侄辈王守钦、守鸾等数众,他们都为青壮年人时,为避平蛮战乱,于正德年间(1506-1521)逃至川南(今仁怀境)圆满观庙塆、五岔坝等地避乱。至嘉靖前期,仍有战乱,因王伯学家业尚好,仅他一人复内江王家坝守业,时之王启尚未出世。几十年后,王伯学、王守禄祖两代人先后去世,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王守碌之子王启,领兄琴,弟舒、画参与平播。据存于王世芬家的清朝中期王国才、王曰元、王廷仕所编之王姓家谱载:“启落业遵义县北乡大溪里十甲地底水沟(今王家寨)”;“琴落业川南土地溪”;“舒落业圆满观赵家槽”。画无载未考。
坐落于桑树坝东,桐梓河西岸的天圣寺,创建人王亨。亨字仲理,无锡人,洪武年间中举,擢四川提刑按察司金事。亨积银九缸,时人以亨之钜银称他“九缸祖”。又因享无嗣,积银使建寺,天圣寺是他所建之最后一座,意谓功德圆满,又名“圆满观”。
亨洪武年间(1368-1398)中举,以最保守的时间洪武晚年享中举、又以亨最小的年龄20岁中举既擢四川提刑按察司金事、再以亨活到70岁推算,天圣寺建寺时间应在正统末1449年前。王伯学弟兄叔侄数众来圆满观庙塆、五岔坝等地避难的时间为正德年间(1506-1521),距天圣寺建寺时间至少70年以上,距王启祖平播落业至少150年以上。
族人十几代数百年来,老实把天圣寺、王亨、王启、平蛮、平播等历史事件人文搅成一坨,其主要根源是:王启落业后的几代人没能留下文字记载,启之六世孙王国才、七世孙王曰元、八十孙王廷仕,清中编修《王姓族谱》时,虽然将启徙底水沟后的繁衍支系记录了下来,但对于启接何处?何时何地因何迁来?是平蛮还是平播?是何身份地位等内容近乎胡编臆造,误导了后人!
一、王启墓无文字可考,家无片纸存传。王启墓是马蹄花石板扣成,墓门碑上无一可辩文字。无论哪房,除有近几十年的经单薄外,无一户存有百年以上的一片记载家世流传的字纸。这与明末清初文化经济落后,重武轻文的社会历史有关。
二、王国才、王曰元、王廷仕,“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误导了后人。清中编修《王姓族谱》时,虽将启徙底水沟后繁衍支系名录基本排理清楚,但对于启之上接不详,不详而又含糊不说明。于是就将王亨建天圣寺时铸于铁钟铁碑(该铁钟铁碑,1958年被当地人毀抵炼铁任务)的王亨系家族历史文化,如:“建寺人王亨,字仲理,无锡人,洪武年间中举,擢四川提刑按察司金事,积银九缸,又名九缸祖。亨无嗣,积银建寺48座,天圣寺是最后一座,又名“圆满观””的内容录载于谱。又将“谱师”臆造的什么“老八大房诗句:平地干戈大乱兵,江西四川是祖根,要问祖籍根由事,石锣石鼓与铜铃。弟兄八人将诗做,黄兵敢散各逃生,惟人记得诗八句,千里源来共一村”,等等内容录于《王姓族谱》。含含糊糊地“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误导了后人,使后人认为王启系属王亨系,殊不知王亨是元末明初人,王启是明末人,相差200多年,且王启系与什么老八房、小八房无关。
此外,谱中还东一个西一个地搜录了姓王的历代名人,以彰显氏族荣耀,殊不知这些名人有本支系的,有外支系的,这也误导了后人认为这些名人都是本支系的世系传人。
三、王国才、王曰元、王廷仕,混淆了天圣寺的创建人与维修人的关系,造成了几百年的权属争执。清中《王姓族谱》载:“王启祖等,创修寺院一十二所,至今数百余年,庙宇荒废者多也,目击犹存者仅存五岔兴佛寺、杨村观音寺、新田寺、员满贯各寺,或有捨白石牌古钟古磬种种有凭,目击可稽,如圓满贯香盘系王白玉叶氏于嘉靖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施捨造修安置帝前,其圆满贯常住田土,係先祖王启、王琴、王舒、王权、王世友于万历三十年施捨,石碑存照。如新田寺系王守钦于万历三年施修,如兴佛寺系王守鸾等于万历七年施捨,有捨白存照。其观音寺、天圣寺、觉庵寺,此是先人之事业篇。”
上述载传:只字不提王亨正统末1449年前建天圣寺的史事,假造王启祖等创建寺院一十二所,含含糊糊列入圆满观。又将王白玉嘉靖十四年(1537)施舍香盘、王启等万历三十年(1602)施舍天圣寺的史事一搅,得出“此是先人之事业篇”的结论。故而造成天圣寺数百年的权属争议。我认为,亨若有后嗣,天圣寺权属应为亨后嗣,但亨无后嗣,权属应归社会,由政府代表社会所有。至于施舍维修,无论谁都是社会义务,不等于具有所有权。
四、王国才、王曰元、王廷仕,一通胡编,把后人中的无知者弄得更糊。清中《王姓族谱》载:“王启祖落业掋水沟,但当入籍黔地之时系兵戈戮乱之际,杨苗横战之秋,被王启祖东荡西除,南征北剿,扫清荒野,悉捲蛮苗种,占此方领荒为业。”
上述载传:一是地域胡扯,“黔地”非黔,而是川南域,时之播州隶四川,怎么是黔地?二是为王启揽功,“被王启祖东荡西除,南征北剿,扫清荒野。”史载,且众所周知,平播之战,李化龙总督,八路征播军将领中又查无王启,怎么会是被王启祖东荡西除,南征北剿,扫清荒野呢?三是“领荒”之说甚谎唐。底水沟(王家寨)王启迁住之前就是先民集居地,又因多姓杂居,故有兰垭垇、李家坪、董家塆、华家沟、刘家塆之地名称谓,现存有多处无主明墓(俗称子坟)为证。荒者处女地也,怎么会是”荒?”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主撰《三槐家谱志一一贵州省仁市火石岗乡王家寨系》时,王世芬未拿出清中王国才、王曰元、王廷仕所编之谱本,族人亦不知有此谱本,仅凭王世芬抄写王启落业后各支房系名录于我,我再行编排。于是对于王启平播中的身份定位不准,勉强定为“启投效刘廷营中,任副将之职。”该谱本谬误还多,应在再次修谱中予以甄别。
2002年于中枢塔山宅
二考:天圣寺王亨与王家寨王启
天圣寺坐落于桐梓河中游西岸,今火石镇荣华村境。
天圣寺为灵地。山脉源于四川峨嵋山,脉中为石,石的一侧紫红沙,一侧微白带黄色的油沙。山脉从西南往东北延伸,一路峰峦秀丽,起伏迭宕,时而穿田过峡,时而蜂腰鹤膝,亦有多处行龙开帐。龙行数百里,至桐梓河岸向北折转首而止,起乳结穴。穴场沙环水绕,山水护卫含情。寺庙丙山壬向,夏秋晴朗初夜,人立山门前往北仰望,北斗星映入眼帘,此亦谓之“金龟参北斗。
天圣寺为古刹。据寺前高一丈有二,两人合围之铸铁碑(此碑1958年当地人毁抵炼铁任务)载:“建寺人王亨,字仲理,无锡人,洪武年间中举,擢四川按察司金事。”此碑之载与王家寨王氏历史无关,但被王家寨清中前期王国才、王曰元、王廷仕等人及解放后王家寨族人修之《王姓族谱》录人。因有铁碑载之建寺人王亨,几百年来,众口相传:“王亨积银九缸,时人称“九缸祖”。因亨无嗣,积银使建寺。已建寺四十八座,天圣寺是最后一座,谓之功德圆满,逐名“圆满观”。

天圣寺 摄于2007年
经考:1、王亨,“洪武年间中举,擢四川按察司金事。”洪武年间是公元1368年至1399年。按最保守的时间测算,亨20岁于洪武后期中举,中举即擢按察司金事,在金事之位干50年,活到70岁。那建寺的大概时间应是1449年正统末年前,至今为570年以上,故天圣寺为古刹。2、“金事”之职是按察司内当家,相当于今省办公厅主任,其时之佥事权位比今之主任还要重些,自然是敛财的肥缺。3、积银无嗣继承,用于社会公益,无论出于何种心理,选灵地建寺,几本符合我们民间“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的传统劣根。4、天圣寺方园数十里,考无王亨后嗣,足证亨无嗣。至于“积银九缸,建寺48座”之说,许是“添盐加醋”。而“天圣寺是最后一座”,或许是真。
王家寨,今火石镇团山村的温泉、兴隆村民组。王家寨,顾名思意,王姓集居地。王氏迁住始祖王启,原籍四川内江王家坝,乃明初从湖北填川王天奇之第八代孙。2014年竖之王启墓志载:“明末万历年间,播州(今遵义)杨应龙谋反朝廷,钦令川湖总督李化龙进剿。李即调川黔楚师24万分八路剿播。万历二十八年(1600)正月12日,李化龙于重庆誓师令发启程。川师四路,一路由总兵官刘綎率从綦江经桐梓入·······启随綎征播素立战功,更受器爱,战后綎留启於播州安靖新疆,是由启领照落业遵义县北乡大溪里底十甲地底水沟。。. . . .. .”启落业后,取原籍内江“王家坝”之意,将“底水沟”更名“王家寨”。历经清朝、民国,至今410多年,衍17代。启之后嗣,多数先后外迁,留守者不过五六百人,相对集中居住兰垭垇、湾头、李家坪、华家沟、新房子、河村坝6大片,房份多,代差达7代。
王氏谱载:清朝至民国350年间,启系后嗣最具功名者6人,平均60年1个。清时5人,王启之第三代孙王天佑,永历年间,四川布政吏司开纳典吏,考得遵义炤磨所侯缺吏,时年11岁,后为典吏。启之第四代孙王珣,12岁受委乡约,文林郎遵义知县常廷璧于雍正十一年(1734)正月书赠匾题“忠义克敦”,“为里民王珣敬立”。启之第八代孙王发鳌,咸丰四年秋,桐梓杨龙喜举义,在九坝没赛波府,国号“江汉”。义军已攻下桐梓、仁怀两县,并兵临雷台山,威胁遵义府城。朝庭震惊,令官兵征剿,同时招募地方武装力量配合。发鳌被招为遵义县大溪里第十甲地(时之十甲地域为今王家寨、吴家寨、夹子头、两路口、桑树坝、五岔坝、大坝新田)乡勇之首,率乡勇会同川师蒋王龙部,攻占桐梓九坝赛波府。几经征战,不幸于1854年咸丰四年冬月十三日战殁疆场,年仅38岁。遗孀陈氏,陈万里后裔,生于名门,忠贞守节,携子王学洪、王学伟持家守业。陈氏教子有方,梓乡称颂,传为后世之楷模,七旬寿诞,“调署遵义县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窦”,赠匾题“冰孀古稀”,“光绪己卯年公元一八七九年十二月为王府老孺人立。”启之第九代孙王学洪(发鳌之子),任遵义县大溪里十甲地团首。启之第十代生王文江(王学洪之第三子),任大团首之下的第三小团团首。启之第十二代孙王世富,民国后期任火石岗乡乡长。
王家寨王氏历史文化宣传更谬:“······王启落住王家寨后,家业发达,便于地方创建文化基地以彰中原文化,于是在桐梓河流或营建寺庙多座,其最后一座名天圣寺。”人们质疑:1、“家业发达,创建文化基地,以彰中原文化。”王启两母,一妻一妾,养九子,仅两子有载传;王启之孙有七男,仅两人半有载传。众多子孙不向后人交代,看不出家业发大,更看不出重视文化的迹象,给后人留下的是费解之谜。启落业后,后嗣繁衍了十七代,经清朝几百年未建一间学校,王家寨仅有的一间保国民小学都是民国中期,王世富凭借联保主任的权力,强行从圆满观黄桷桥迁王家寨的。王启及其后嗣怎么建庙不建校?我考证,桐梓河岸确有多座庙,如下游的二郎庙,中上游的龙源寺庙等,均不是王启所建,当然不包括装几百斤苞谷的柜子那么大小的山王庙。2、王亨在明1449年前就修了天圣寺,在王启来底水沟之前,天圣寺已是百年古刹了,这里确说成了1600年之后王启修的天圣寺,时间上相差至少150多年,此人物事件上似有“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张飞杀岳飞”之错乱。
又如:明、清时期“王启,明朝将军。行署专员一人。有秀才贡生多人”;“.....公元1600年·····皇上命刘綎、赵齐配合四川总督李化龙与我祖王启带兵二十四万。·····王启祖入播,南征北剿,扫清荒野,征剿蛮苗,功勋盖世······领照落业贵州省遵义府仁怀县大溪里·······启祖落业至今440余年··.·.”人们又质疑:
1、“明朝将军”、“专员”、“秀才贡生多人”。咋的正史、野史无载,谱中将军不明,秀才贡生无墨迹?清朝-民国350年,仅6人有功名,其中王珣还不定。因赠匾中“为里民王珣敬立”,“里民”即大溪里辖域中的一员民众,似今之仁怀“市民”、“城民”,某乡镇的“乡民”之通称。最多如同今之乡镇调解主任之职。
2、平墦乃民末著名战争,川湖总督李化龙,八路征播将领,战事战况战绩等,《平播全书》及其相关史料记载明白。什么“皇上命刘艇、赵齐”、“配合四川总督李化龙与我祖王启带兵二十四万”、“王启······南征北剿,扫清荒野,征剿蛮苗,功勋盖世..····仁怀县大溪里·.···440余年”等等,近乎神经错乱之胡言。皇上命刘綎、赵奇,刘綎、赵齐有那么高的身份地位吗?王启和李化龙平级吗?是平蛮还是平播?播地是荒野地吗?平播是王启的功劳吗?大溪里是时之仁怀县属吗?1600年到现在有440余年吗?
有人质疑,有人解释说:对前人提拔任命封偿,影响不了现在的编制,更影响不了财政的开支。有人反驳说:研究社会历史文化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剔除编假、说假、造假的劣根。假如在自然科学领域都可编造,恐怕航天只会入地,下海只会沉海,可怕呀!
2014年
三考:王家寨王氏与天圣寺渊缘
王亨,明宣德1431年前建寺,始有内江王家坝王氏与天圣寺之渊缘,继而有王家寨王氏与天圣寺渊缘。
亨,字仲理,无锡人,太原王氏后裔,生于元末。曾仕临江路同知,善诗文。洪武年间中举,授刑部郎,擢四川提刑按察司金事,正五品。性严正,振风纪,蜀人称“王铁面”。无嗣,信仰佛教,蓄俸银舍建寺于斯,名“天圣寺”。寺成,容入道教,寓意功德圆满,又名“圆满观”。故,天圣寺“寺、观”两名。
明宣德年间(1426-1436),湘黔边区连年旱灾,饥荒严重,腊尔山台一带苗民不忍饥饿,于1431年爆发了吴不尔起义。亨守城,苗军万人破城,亨驱戍卒以战,寡不敌众,为苗军所得,缚亨求金。亨大骂,体被三刀。苗军无意杀之,亨大呼:“辱国如此,何以生为!”以首触墙,未死。苗军去后两月,亨卒于行台,受封奉政大夫。以此推断王亨1431年前建寺。
天圣寺坐落桐梓河岸,丙山壬向。寺后山脉行龙百里,由西向东,九星兼行,往北转首,起乳结穴,聚气藏风。院落山环水绕。堪称“金龟参北斗”。寺宇台架式与穿斗式结构,分上殿、下殿、山门。四檐翘角,似仙鹤朝阳。青瓦屋面,如孔雀开屏。檐上飞禽,形象逼真。窗壁雕刻,细腻天成。门前六棱铁碑,高一丈有二,粗两人合围,近乎宝塔。碑前黄桷古树,巨若华盖。寺内大铁钟,直径四尺,声宏浑厚。内塑神像八十一尊,尊尊栩栩如生。华年大经、大小香炉钟磬,一一俱全。僧人理事,有条不紊。香客往来,穿流不停。赞曰:龙盘圆满拥玉峦,紫气氲氤绕碧栏。溱溪瑟瑟参古寺,砚月哦哦赞圣壇。惠溢鰲头霞伫鹤,恩沾田野露含丹。暮磬晨钟赢汉宇,山河毓秀蔚大观。天圣寺很是风光有时,从诞生至明末,可谓200年古刹。
王启,原籍内江王家坝,明末万历二十八年(1600),率兄琴,弟舒、画,随刘綎将军平播。播平,领照落业遵义县大溪里十甲地底水沟等处。启居底水沟,将底水沟更名王家寨。启乃周灵王太子晋后裔。晋之第七十一世孙王天奇,洪武初年填川,世居内江。天奇之第六世孙王伯学,生守禄、守爵。守禄生佐、琴、启、舒、画五子,兄佐留守内江家业。
启悉闻:王氏前辈建寺多座,因被杨氏践踏,战争创毀,荒废者多。于是,率兄弟子侄,于万历三十年(1602)往视之,目击仅存五岔坝兴佛寺、新田寺、杨村观音寺、桑树坝天圣寺四庙。在天圣寺目睹了王白(伯)玉及叶氏于嘉靖十四年(1536)四月二十日施舍天圣寺的石香盘和拾白;目睹了五岔坝兴佛寺存于天圣寺的,万历十年孟冬,王守玉、王守鸾、王守钦,施舍给兴佛寺住持曾永远的田土舍白,舍白上载明了田土的地名、界址、份数、产量,同时载明:“兴佛寺创于唐、宋。”王伯学乃王启之祖父,明正德年间(1506-1521)避战乱,与王伯玉、王伯周、王守玉、王守鸾、王守钦等房亲,从内江逃往播州,居圆满观、五岔坝等地。
他们居住有年,战乱稍息,因王伯学内江家境尚可,田广地阔,仅他一人复内江,重振家声。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启率兄弟子侄琴、舒、画、王世友、王权,及子显明、显龙兄弟数众,全面维修天圣寺,同时为天圣寺括地、堪界、立舍白,招住持僧广一,徒元增、德清、正容,重燃香火,敬俸神灵。此后,王启系族人接力维护天圣寺。
天圣寺历经近七百年岁月沧桑。其间,朝代更替,时代变迁,兵马践踏,文物损失,宇栋朽蚀。前人屡次维修,终渐退如初风韵。民国时期,一度为乡保治所。解放初改作学校。大跃进时,铁碑被当地人毁抵炼铁任务,族人合力将铁钟藏于苕洞,仍未免于难。至20世纪90年代,寺宇倾斜,多处破滥,王德钦、王钦国等,邀同当地贤达名士,集资数千元维修,在原铁碑处竖一瓷碑,后又竖一石碑。仁怀县、遵义市行文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综上所述:无嗣之王亨1431年前建寺,约70年之后的1506一1521年间,内江王伯玉、王伯周及王伯学等,避乱到圆满观(天圣寺)庙塆及五岔坝居住,他们曾经维护过天圣寺,后仅王伯学一人复内江。又在约80年之后的1600年,王伯学之孙王启弟兄,平播落业底水沟(即王家寨),王启又组织人维护维修天圣寺。之后王启的第三世孙王天顺迁居圆满观后,其嗣孙又继续维护维修天圣寺至今。可见,天圣寺虽非王启所建,但王启的祖父房亲、王启本人、王启的嗣孙接力维护维修看管天圣寺。故,王启系王氏与天圣寺有历史渊缘。
因此,天圣寺作为寺、观,是神圣集居之地,非凡人居住之所,其房地产权属社会,由政府代表社会所有。但王启系王氏与天圣寺有历史的渊缘,继续对天圣寺进行维护维修管理也是在理合情的。
公元2020年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