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重庆市大足区王氏宗祠冬至会王崇溥发表讲话

2013-01-24 15:25:01来源:重庆王崇溥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网重庆讯,一年一度的重庆市大足区王氏宗祠冬至会,第十五屆于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全国有名的五金之乡龙水镇老年大学礼堂隆重举行,来自大足区、銅梁县、荣昌县、沙坪坝区等地的16个宗支100余宗亲代表参加。
         冬至会开始,全体起立,向王氏先祖默哀。
         会长王友国、名誉会长王昌其,作了重要讲话,強调今后继续办好传统冬至会,加强寻根修谱,筹备修建王氏宗祠,引领年轻的王氏族人、王氏企业家参加族事活动。
         重庆市百家姓文化交流协会王氏分会名誉会长王崇溥专程前来参加,介绍了重庆市百家姓王氏分会成立的情况以及今后开展的几项重要的族事活动。
         同时介绍了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和编撰大成总谱的情况,希望更多的王氏有识之士关心支持。
          四川省汶川大地震,解放军抗灾英雄王毅﹙曾受国家主席胡锦涛接见并授奖﹚的父亲王道成﹙大足区中敖宗支的﹚也应邀参加,介绍了英雄事迹,勉励大家。


          附 七+七岁的重庆市百家姓文化交流协会王氏分会名誉会长、重庆市王氏联宗会副会长、庐陵太原王氏重庆市沙坪坝区理事长王崇溥应邀参加会议并在联宗会上发表的讲话稿

     尊敬的会长、各位来宾、各位宗亲:
     大家好!
     今天,我应邀参加大足片区王氏联宗会暨冬至祭祖会,感到十分荣幸,特向“大足区王氏联宗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名王崇溥,是江西庐陵太原王氏,赣湘王氏的后代,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原巴县兴隆场)王氏宗族《王氏族譜》的主编,現系重庆市百家姓文化交流协会王氏分会名誉会长。
     20年前我就开始了对王姓家谱的编撰与研究,深感重庆王姓寻根修谱的艰辛,从已搜集到的资料显示,绝大部份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代,还有相当一部份宗支源流不清,世系不明,至今还未续修族谱,迫切需要我们当代人去努力完成,在各方面都具备有利条件的今天,将义不容辞地去做好寻根、寻宗和修谱工作,才能做到“上可告慰列祖列宗,下旡愧于子孙后代”。
      现在,我将【重庆市百家姓文化交流协会王氏分会】、【重庆市商业贸易投资协会王氏商会】的情况作以下介绍:
     中华王氏,现有近一亿人囗,是全国第一大姓,重庆王姓约200余万,需要有一个开展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交流寻根认祖信息、协助指导修谱的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于去年成立了【重庆市百家姓文化交流协会】,又经过大半年的筹备,于今年8月20日在协会內成立了【重庆市百家姓文化交流协会王氏分会】,同时一起还成立了【重庆市商业贸易投资协会王氏商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办公室设在沙坪坝区三峡广场融汇新时代大厦13楼7号【重庆市商业贸易投资协会】內。由重庆市金威智能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金担任会长。
       百家姓王氏分会,王氏商会两个组织的成立,这在重庆王姓的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它结束了长期以来我王姓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组织的局面,因比,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两会的成立,将以王姓族人为本,团结王姓的宗族贤达,时代精英,社会名流,企业家,热心人士等共同捐资、出力、出智慧。 两会将分别研究整理、继承发扬王氏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交流寻根认祖信息,协助指导修续族谱,参与各宗支联谊活动,开展文化商贸交流,整合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王氏宗族和王氏企业服务。
        根据【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通知,在原有【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大成总谱局重庆联络站】的基础上,筹备升格成立【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重庆工作站】,协助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收集整理提供重庆各王氏宗族资料。
         筹建【重庆市王氏历史文化陈列馆】﹙係暂拟名,宗族内部称【王氏宗祠】﹚,为全市王氏宗亲追思祭祖,展示王氏宗族文化,开展王氏族事活动等,有一个固定的场所。
        准备筹办2015年第十二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开展海內外王氏文化与商贸交流,与海外对接。
         协助各区县以地区为单位,建立王氏宗族的【宗亲联谊会】或者【片区宗亲联谊会】组织。
        尽快建立“重庆王氏网站”,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远期规划,编撰一部《重庆市王氏通谱》。
        开展上述几方面的工作,任重道远,还望全体王氏宗亲共同关心和努力,特别是王氏宗族的有识之士,徳高望重的长者,王氏企业家参与其中,促其早日实现,为当代展示王氏历史风釆,为子孙后代留下宝瑰的宗族文化遗产,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善举,后嗣子孙是不会忘记的。
       下面我还要向大家介绍几件事:
       第一件事,关于寻根修谱的问题。
       十一月中旬,我参加了由【重庆市历史学会百家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姓氏谱牒文化研讨班》和《家谱培训班》,在我们重庆市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作用重大,意义深远,我有这个机会参加,感到十分荣幸,这将对全市研究姓氏文化,寻根认祖,追宗溯源,理清世系,修续族谱,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在研讨班上我作了重点发言,今天在这里将有关重点作一介绍。
       大家都知道,寻根认祖,是人类的共性之一,是人的一种本能意识。如果在世上生活一辈子,无论你是高官显爵,或是荣华富贵,或是平民百姓,提起祖宗,一问三不知,这何以为人?何以教育子孙?更谈不上继承传统文化了,只能视为是时代的“过客” !。我们应当做到“数典不忘” ,“吃水牢记掏井人,传家不忘老祖宗 ” , 起码的道徳底线。
      修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族谱,它是构成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可以补充国史、方志的不足,是一种重要史料,也是一种特殊史料。是宗族家族的全部历史的真实记录。其核心价值是注重本宗族的血脉传承。 族谱的功能,自宋代以来,由官方修谱发展为私家修谱,由过去主要是社会政治功能发展为“尊祖、敬宗、收族”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
      ㈠、目前重庆地区王姓寻根修谱的现状:全市王姓人囗约二佰余万,宗支有多少还不清楚,各区县王姓宗支有一部份与我有联系,已知开展联宗联谊的有长寿区、大足区、南川区、铜梁县四地,其余的仍处于分散状态,现已收集到二百多个宗支的基本情况资料,其中仅有一部份宗支已经修谱,还有相当一部份未修,目前王姓修谱的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1. 有人才。 2. 有资金。3. 源流世系比较清楚,或者有老族谱传承。这类宗支基本上都新修了谱。
      第二类,1. 有条件筹集资金。2. 但缺乏人才,无人带头发起。3. 或源流世系不清。这类宗支至今还没有修谱的计划。
      第三类,无族谱传承,源流不明,世系不清,但是想弄明白,不知如何编写。这部分年轻人居多,他们在生活中或网上发现了这一领域,而且具有好奇心。但尚无明确的修谱计划。
      第四类,对源流至今未弄清,又想编修族谱,本宗支又无能为力者,他们就按地区搞“联族联宗” 或“归宗合族”活动,把各宗支邀集在一起,大致有以下类型:1. 有的共同编写一部“宗谱”。共同参与每年的族事联谊活动,例如清明扫墓、冬至日的祭祖。但宗谱按不同的宗支分别记载,独立成章,尊重血脉传承。 其字派按各宗支原有或增定的使用。例如大足县邮亭的【王氏通谱】。2. 有的联宗活动,虽然各宗支分别记载,但规定到某一代时,大家就合为一体,共同启用一个新字派,对各宗支原有字派停止使用,这一类就放棄了注重血脉传承这一惯例,名曰“归宗合族” ,例如长寿区004年编的【王氏史志】。3. 对上段源流想急于弄清,但无确凿资料证实的情况下,接错源流的现象也有所发生,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晋阳王氏、祁县王氏、三槐王氏、庐陵王氏、赣湘王氏、金谿王氏、金田王氏、余姚王氏、闽台王氏及其他分支,有个别的接错了,有的尚有爭议,有的需要论证。 鉴于全国王姓家谱源流记载不一,出现混乱,误传,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几年前就开始了对源流主要各段世系分支的考察论证工作,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果,对全国修谱提供了重要依据,对错接源流的族谱,得到了纠正,这是一大贡献,功不可没。我对这件事是赞同的。对于尚有争议的,可保留原记载。
      第五类,源流不清,寻根寻宗是一大难题。 重庆乃至四川、贵州、云南,曾在历史上遭遇多次战争,特别是四川﹙包括重庆﹚最后一次大屠杀一一1644年八大王张献忠攻佔成都后,自称大西皇帝,倒行逆施,实行大屠杀,仅有三年,整个天府之国四川的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人口锐咸,从而有了从清初开始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湖广填四川”﹙见张献忠一一大西皇帝梦一书,田闻一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湖广填四川”移民,由于历史的诸多原因,至今还未见到官方和民间详细的记载传世,因此给移民的后代寻根问祖,追宗溯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很多人都说老人告诉他们,是从“湖北麻城孝感乡”来的,现在得知,那里是移民的“中转站”。上段源流就断线了,至今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乏“历史感”和“归属感”似有一种“孤独感”长期沉闷在心中。 寻根问题,是一件复杂而又细致的事。我从提倡修谱开始寻根,我把它当作 “专案”在办理,发出信件上百封,尽量搜集相关资料、图书、地方志等,终于在2001年找到了入川祖王尚通与谷氏的出发地一一今湖南省宜章县里田乡上渡村栗溪头,当年我与三弟王崇尧前往考察核实,寻根最终得以实现,见到了族谱,弄明了我宗支是太原王氏一一庐陵王氏王该祖的后裔,源流世系清楚。 现在,【重庆市百家姓文化交流协会】﹙又名【重庆市历史学会百家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及其各个姓氏分会的成立,将会在这方面提供帮助,将这段湮没的历史,重新还原展现在世人面前,那将是一件功徳无量的善举。
      ㈡   .关于如何修谱的问题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于 2010 年 12 月 3 — 5 日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大会名誉主席、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教授,做了大会总结性发言: 他说,这次修谱会议,把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汇聚在一起,探讨大家共同关注的家谱编纂问题。在族谱里,其实血源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姓氏只是一个招牌,是维系我们的文化,每一个家族都有一部惨痛的历史,族谱是人类文化很重要的部分,家有家风,谱有谱风,族谱的格调一定要高,内容要真实,录入谱中的每一条记录都要进行考证,族谱里最重要的是真实的文字记载,而不是花花绿绿的个人彩照,这些东西应该放到谱的后面去。 修谱要虔诚,政治请出去,学术引进来。
      为此,我认为:
       1.族谱,为了能永久地传承下去,不受任何时代的影响,就要远离政治,因为政治受时代的限制,在某一历史时期看似正确的,而在另一历史时期则可能变成为时代的废物,还可能遭遇牢狱之灾,杀身之祸,甚致株连九族,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还要忌用政治口号,禁用官话、套话,更反对空话、假话,用科学的方法,只记录宗族的真实历史,也不可随意攀附名门望族,也无需迎合某种现实需要而故意曲解家谱中的有关內容,搞隐恶扬善,故意去塑造什么,宣扬什么,这将会从另一方面破坏新修家谱,反而使新谱增加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 实事求是,真实记录,做起来又难又不难,就看你编撰者的意志和道徳底线一一良心了。 新修的族谱,可分别赠送下述部门,不受政治社会的影响,他们将会安全永久保存:当地县区市省图书舘、档案局﹙舘﹚,湖广会舘,相关省的图书舘,上海图书舘,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国家图书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舘,主要大学图书錧,以及各姓氏家谱收藏研究机构,例如王姓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等。
       2.修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有所创新。做到既要师先辈风范,也要谱后世新篇。族人中于国家、社会、宗族有突出或特殊供献者的名人事跡,可专项记载。但不要刻意追求,妄加吹捧,誇大其词,粉饰貼金,失去真实,不但不会受人敬仰,反而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
       3.修谱,要注意和強调结構和功能上的合法性,即不与现行法律相抵触,否则视为非法出版物。主要是新修族谱所体现的是宗族历史,原则上在这一范畴內编撰,不要将与族谱无关的东西也收录在里面,否则变成了格调不高的“大杂烩”。 人的一生,总离不开与国家、社会的种种联系与影响,《谱》中所记录的社会历史件事及其影响,釆取平舖直叙,不宜轻易妄加评论﹙即褒貶,对已经明确了的除外﹚,须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每一个人所处社会阶层、政治信仰、经济地位、知识多寡,文化高低的不同,对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所持有的看法也就不尽相同,甚至有相反,这是很正常的,都无不与切身利益攸关,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就历史上毎个朝代而言,当代人写史只能是当代人看,因为他不可能完全无讹的按照事实来写,隠恶扬善,或当代不准评说,或不愿评说,或不好评说,或不便评说,或不宜评说,等等原因,只能在若干年代以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由历史学家考证结论,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 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那个年代是执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视族谱为封建宗法伦理,横遭毀灭,而同时与外国保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中国家谱形成鲜明的对照。 但现在修谱,仍需尊从时下的道徳底线和社会规范而“与时俱进” 。
       4 对传统族谱中的倫理道德观念,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适宜部分要淡化处理﹙例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和“三从四德”,还有部份族规、家法等﹚,对好的內容,如忠、孝、仁、爱、礼、义、亷、恥还是要继承和发扬,这就使得新编修的家谱尽可能地適合于现阶段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
       5.修谱,做到男女平等入谱,有必要将配偶﹙夫人、女婿﹚载入,可记录至外孙,和异姓的﹙抱养改姓者﹚纳入。
       6.修谱,要以人为本,正视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除常规的世系表和名单外,对入谱的每个人要有生平的专项记载,有的呌“实录”,有的呌,“行状”或“简述”,以及褒贬评语等,这是族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可省略,否则就是一部极不完整族谱,或者呌着无文化內涵的“名单”。
       7.对目前尚未找到源流的宗支,建议先修族谱,趁部份老人健在,他们出生在民国时期,还能提供一些历史情况,例如他们的回忆、故事、龙门阵等,加以收集整理,有所帮助,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间拖长了,更难写谱。能收录多少算多少,以后有新的发现,再添加进去,逐步完善。
       8.此外,对于无力大修族谱的,也可以修“小家谱”,即以“我”为中心,将上下、左右、內外的家人编纂记录起来,包括老前辈所讲家族的来龙去脉,也将整理收录记载,不致后孙忘记,这就是小家谱。以后如有新的发现,可以随时再补充进去。
       9.进一步开发家谱资源,是繁荣学术文化的需要,是弘扬传统道徳文化的需要,也是寻根认同促进实视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这是当今时代的共识,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然而也有人认为,“现在兴起的修谱之风,同时也带来了另外的消极方面,它对现存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带来的干扰和冲击,这也是不能怱略和无视的”。
       实践证明,这种言论是闭上眼晴说瞎话,思维还停留在阶级斗争盛行,极“左”路线年代,真可谓“杞人忧天”,不予理采。
       第二件事是:介绍一下【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
       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他是全囯研究王氏文化最大最全面的一个中心﹙其他的有的是地区性的有的是某专项的﹚,理事长名王听兰,他已拥有1000多名海內外会员﹙重庆市仅有26名,极不相称﹚,每人每年收会费仅50元,逢单月寄送一本40多页的《通讯》,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希望更多的王氏有识之士参加为会员,了解、宣传王氏文化。 在数年前,他开创了一个浩大的工程,即起动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采用数字化操作,希望各地王氏宗支赠送家谱,或者提供相关资料,将自已宗支收录在《中华王氏大成总谱》里,永载谱册,传给后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希望王氏有识之志,王氏企业家提供捐赠赞助,为顺利完成《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问世。按规定对捐资支持者,将在大成总谱上记名,或刋登像片,或写传记载入谱中,这是一项功徳无量的善举,将流芳百世。
       第三件事是,编写《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
      自去年4月18日,在重庆湖广会馆举办的【“湖广填四川”暨西南王姓源流学术研讨会】后,我就着手编写《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想为王氏作一点好事,先后两次在中华王氏网上登出,供寻根认祖提供资料,由于一部份王氏宗支缺乏联系,信息不通,无法收集,因此还有很大一部份的资料未能收集起来,今天在这里借这个机会宣传出去,请现在还未收录在《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里的王氏宗支,尽快直接与我联系,向我提供基本资料,拟于明年上半年将正式出版,在王氏宗族內传阅,机不可失。
      目前,我正在编撰王氏寻根资料《重庆市王氏宗支派别录》、《四川省王氏宗支派别录》、《贵州省王氏宗支派别录》,帮助西南各省、市王氏寻根,还希望各地区王氏宗支为此提供基本情况资料,促其早日实现。
      各位宗亲,让我们聚集在王姓大家庭里,共同重振五千年华夏文明,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正视人生价值,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为再现王氏宗族历史风采而共同努力。祝大家        
      新年愉快,阖家幸福。
      发言完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