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阳明后裔在黔北、渝南繁衍--从一侧面反映了华胄发展轨迹

2013-01-24 15:24:49来源:王志一提供

打印 字号: T|T

                                                                                                                                                                        十三世孙副研究员承绪希古氏敬撰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采取屯军、移民、谪居、改流等战略措施,在举开发西南边疆,对贵州社会历史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世大推动作用。在明代近三百年间,由内地进入贵州数达百万之众的各色人群中,即有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我入黔始祖守仁公。
        守仁公(1472~1528),号阳明,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武宗正德元年(1506)任南京兵部职方主事时,因反权宦刘谨乱政,受杖入狱,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县治)驿丞,跋涉年余,始抵任所,栖身龙岗山东洞(后名阳明洞)。正德四年内调庐陵知县,未几刘谨伏诛后,相继擢任南京刑部主事等职。嗣因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宸濠之乱”有功,爵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公”。他致力从政之余,还潜心治学,在学术思想上继承和发展陆九渊“心学”,集宋、元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倡导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门人将其核心立论概括为“王门四名教”(见《传习录》下),并把他毕生著作辑为《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迄今。阳明学说在明未清初风靡一时,曾传至日本,成为明治维新时代一个重要学派。王学中反传统的“非圣观”,为晚清改良派康有为\谭嗣同等提供了思想武器。民国中期,蒋介石也抄袭阳明学说,鼓吹“力行哲学”。守仁公谪居贵州三年时期,在其住地创办龙岗书院,继又受聘担任贵阳文明书院主讲,热心教育,频繁讲学,在士大夫阶层中播下理学种子,培养出一批饱学之士。如明代贵州知名学者孙应鳌、李渭等,皆其门生。因此,他对贵州的文化启蒙和智力开发曾经作过卓越贡献,在我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深受历朝封建官吏、社会名流所推崇。如以立祠享祀、遗址寇名等方式彪炳千秋,贵州即有数处遗存。现在修文龙岗山“王文成公祠”大门石柱上镌刻的对联:“三载栖迟,洞古山深含至乐;一宵觉悟,文经武纬是才。”确切写照了守仁公的心性和建树。
        守仁公受陷西谪一要案,是否株连家族?当时是孑然一身赴任呢,还是閣府迁移?如若全家随行,迨他调离贵州之际,相伴亲属是否偕返原籍?或有部分宗支淹留未走?均不曾详见有关史、志记载。
        现据新近发现的我巴綦王氏家族,于清朝同治年间和民国初年所修《王氏族谱》引言记载,可资考证阳明宗亲逸事。盖王氏系出西周姬姓,籍贯太原。自周灵王太子晋逊位景王,住迹缑山,别姓为王。故王姓又称“太原氏”。到西汉年间,元公东迁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延嗣东晋著名书法家羲之公,在会稽内史任内辞官而就地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嫡传北宋初年佑( 祐)公,历仁太祖、太宗两朝,据传“天下皆望为相,卒以直道不容于时”,愤世之余,仿古植槐于庭,声言子孙必当位列三公。次子旦公,果于真宗景德三年拜相。这在《宋史?王旦传》中,也有此说。后世因以“三槐堂”为我王姓代称。这支宗脉衍及南宋寿公,迁居余姚;继而胤续蕃息十余代,直至明朝景泰年间出世承祧的华公,即阳明之父。
      华公,字德辉,号海山,成化十七年状元及第,历官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尚书,膝下有守仁、守让、守俭、守文、守章、守恭、守身、守良八子。守仁受陷后,华公被迫挂冠归田,率五子偕同守仁公入黔。当时的龙场,是个荒凉驿站,“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瘗旅文》)。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与土著居民语言不通,且是戴罪贬谪之人,备受同僚歧待,故而住房难找、口粮短缺,只得在驿站南隅一个山洞里搭间草房栖身,自家开荒种植粮食蔬菜。这在阳明诗文中有所反映,如:“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极。……”(《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谪居屡在陈,从者有愠见。山荒扰可田,钱镈还易办。夷俗多火耕,傲效亦颇便。……”(《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另一七律《元夕》,还咏及在龙场过节的境况和心态:“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径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为作长期流寓打算,改善一家生计,不久,华公率领四子北上另觅安居之所,终在当时川属遵义军民府桐梓县拕坎沟卜 宅托脚。守仁公则迁往东郊龙岗山麓东洞,改其名曰“阳明小洞天”。两年后,守仁公奉调离黔,一家本可随行,而华公顾虑年老体衰,不堪长途跋涉劳顿,加之成家立业不易,且已随乡入乡,“喜其岗峦稍拔,不欲回籍”,遂和已有妻小的几个儿子留居下来。延及明未清初,我王氏后裔瓜瓞绵绵,已在“仁怀、绥(阳)桐(梓)等邑戴籍而居者,不下千余家”。其中守仁公的二弟守让公一房,四传玄孙藩臣公,复于清初“携二子运洪、运泰 自黔迁蜀,插业于卫家坪”(巴县石龙场),“披荆斩棘,夜读朝耕”。运洪、运泰二公棣萼相辉,兰桂竟馥,嗣分巴綦两大房族,各立宗祠,繁衍迄今三百余年间,已传宗接代十余世。
      我国王氏族源,滥觞于三代前氏族大姓衍生的别姓。据称:除由西周姬姓王室分化出来的太原王氏一脉外,还有殷比干、齐田氏、魏无忌等之后亦改姓王氏。其中惟太原王族蕃滋最著,比及此族宗支东迁鲁南、南徙浙东,再而西进湖广、流寓西南,清代甚至远涉南洋,侨居东南亚一带,从一侧面反映了华夏古族姓氏源流及其伴随文化生态的演变,经历民族同化、融合过程,不断繁衍而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主体民族的迁徙、发展轨迹。
       清代史学大师章学诚指出:“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文史通义?外编》)我国自“谱起周代”(《史记索隐》)几千年来,无论皇帝玉牒或民间谱牒,都绵续积累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珍贵史料,是一项亟待抢救和利用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综合研究历史,洞察历史原貌,按历史唯物主义办事,离不开谱牒资料。我国古代学者对谱牒的史料价值就十分重视。如马迁修著《史记》,曾经“读春秋历谱谍(牒)”;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在他查阅的大量资料中即包括“百家谱录”。谱牒虽是宗法制度的产物,因其“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的功用而备受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推崇,但它毕竟实录了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文状况,只需黜伪存真、去芜取菁,可作察情、施政、资鉴、治学之用。我们党为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1941年《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也提出:“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我们今天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就是国情的体现,不能割断历史。
       由此可见,《王氏族谱》的重新问世,不仅对我国文、史哲学术界研究王阳明家世、生平,考证我国主体民族发展史、明代贵州开发史,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当前尚待开拓和倡导的冷门——与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民族学、人口学、遗传学、地名学、民俗学和方志学等学科交叉的一门传统学科——中国谱牒学的研究活动是一有益贡献。可以预期,这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为政府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对一直影响着我国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宗族问题所作的施政决策提供“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联系海外侨胞、增进国际文化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