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那个在热搜上去世的男人,背后藏着一个国家的真相!| 关注

2021-07-04 21:28:37来源:福建教育五老说

打印 字号: T|T
01
又是一年高考放榜时。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网上就会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学校的通知书,都是用邮政送达?
 
是啊,在所有人的意识里,邮政的慢,已经是一件无需多讲的事。
 
在快递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它的存在,有一种割裂感。
 
它仿佛跟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格格不入。
 
既然这样,那它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想不明白,直到前段时间,看到一起热搜,顿时懂得了这里的深层含义。
 
他叫王顺友,2021年5月去世,享年56岁。
 
他生前,是一名邮政投递员。
 
 
自1984年起,王顺友接过父亲的班,当上了凉山州木里县的邮递员。
 
从此,他的一生,都在路上孤独地走过。
 
他负责的,是木里县城至白雕、三角垭、倮波乡的马班邮路投递工作。
 
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紧连青藏高原。
 
这里群山环抱,自然风光壮阔绮丽,
 
但因为地势太高,且交通不便,这里荒无人烟,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只有9个人。
 
没有公路,不通电话,他们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那一封封邮件。
 
王顺友和他的行囊,是大山里的村民们,最大的惊喜和希望。
 
100多公里的邮路,绝大多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
 
地势险峻,山路崎岖,一匹白马,成了王顺友唯一的交通工具。
 
 
一人,一马,为这段荒芜的路,带来了一抹流动的绿。
 
孤独吗?
 
当然。
 
来回邮路360公里,每走一班要花14天,一个月两班,这相当于每天,他都在路上。
 
孤独的时候,他会唱歌。
 
“哎……我从北京赶回来哟,乡里乡亲等着我噢;牵着马儿就上路哟,送去党的好声音噢喂!” 
 
他的背影在大山中渐渐隐去,歌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
 
 
恐惧吗?
 
当然也是有的。
 
送信的路上,有悬崖,有豺狼,还有不可预知的危险。
 
有一次竟遇上两个劫匪。
 
王顺友说:我只是个送信的,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就是这样的气势,把两个劫匪镇住了,对峙了一阵,他们竟下了山。
 
从此,王顺友的行囊里,都会多一瓶白酒。
 
他说:路上只有我一个人,一匹马,有时候两三天见不到一个人,喝点酒,给自己壮壮胆。
 
 
想家吗?
 
肯定的。
 
他说:每次起身走的时候,妻子都会嘱咐我,要注意安全。
 
我不敢回头看,看了是要流泪的。
 
 
但,即使困难重重,多有不舍,在这条路上,他一走,就是32年。
 
他说:山里的老百姓,时时刻刻都在盼着亲人的来信,我给他们送去,看到他们笑得高兴的样子,我心里就踏实了。
 
 
就这样,他一直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条路,一匹马,一个人,成就了邮政史上的传奇。
 
2005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在雪域高原跋涉了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趟二万五千里长征、绕地球赤道6圈。
 
       他每年投递报纸8000多份、杂志700多份、函件1500多份、包裹600多件,投递准确率达到100%。
 
      堪称奇迹。
 
     由于工作劳顿辛苦,王顺友的身体大不如前。
 
      今年5月,他倒在了这片工作了一生的热土上,从此,一人一马的传奇,缓缓落下了帷幕。
 
      只有那条悠悠的邮路,见证了这些年来的坎坷与坚守。
 
     王顺友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邮政存在的意义:
 
     崇山峻岭也好,艰险地带也好,它总能不计成本,不问代价,为你送达。
 
      它让处在偏远山区的人们,有了通信的希望。
 
      这,是一个国企的良心和担当。
 
02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
 
为什么大部分的录取通知书,都要使用邮政快递?
 
有人统计过,每年,我们的准大学生中,有60%是来自农村。
 
他们的家,或许在偏远的山区,或许在广袤的沙漠,又或许,在移动的帐篷。
 
很多快递公司,因为成本问题,不会进入广大的农村。
 
唯有邮政那一抹绿色的身影,可以到达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你可以嫌弃它慢,但唯有它,从来不会放弃你。
 
这是高速发展的今天,快递员们的身影。
 
他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为这个城市,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速度;
 
但,资本的运作,始终以盈利为目标。
 
将快递送往一些贫困地区,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资本到不了的地方,幸好,还有国家记挂着。
 
这是邮递员们的身影。
 
 
他们相比起来,“土味十足”。
 
在泥地里艰难跋涉,在荒无人烟的山路上缓慢前行。
 
水里淌过,高山翻过,最终,稳稳当当地将邮件送到你手中。
 
不仅如此。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邮政亏损了上百亿,建起了村村有网点的服务站。
 
宁愿挣不到钱,也要保证每个人都不落下。
 
它可以慢,但绝对不能没有。
 
只要有邮政在,不管你在祖国的哪一片土地,都能享受到同等的通信权利。
 
它扛起的,是整个物流的底线。
 
03
 
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大山里的一位老人,家里经常跳闸。
 
后来,国家电网知道后,在村子里架起了12根电线杆,投入43万元,终于保障了这个村的稳定用电。
 
 
      老人又激动又愧疚:我这一辈子交的电费,都不够你们一根杆子啊。
 
      这就是我们的国家电网。
 
     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不管是在雪域高原,还是深山独户,哪怕只有一户人家,线也要架,电也要通!
 
     在他们“执拗”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大国,对待自己儿女的深情:
 
     别问值不值,一个都不能少!
 
     对待弱者的态度,就是一个国家的良心。
 
我去过很多国家,在很多贫穷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的偏远地方,他们依然在为停电的事情困扰。
 
       有个深受停电苦恼的印度网友,曾经在网上问过这样一个问题:难道中国全年24小时都不断电吗?
 
      中国的网友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一些在中国工作的印度人站了出来:
 
       “我在中国住了15年,在台风期间,我们断电只有15分钟。我曾经在中国广泛旅行过,去过四五线的城市,在一些村庄和务工人员聊过,似乎没有人记得上次停电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为全国各地提供优质、廉价的居民用电,尤其是偏远地区,这是一个不赚钱的事情,但却是一个良心工程。
 
图片
 
      中国的发电量在几年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是美国的近2倍,是印度的近5倍。
 
     只要有人居住,就有国家电网覆盖,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背后难以估量的巨额投资。
 
     而像这种投资巨大且难以回本的项目,西方的发达国家基本是不做考虑的。
 
      国家电网拥有很多专利,甚至排在华为前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