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101岁的李王氏:苦水里长出幸福花

2021-06-03 10:01:38来源:商丘网

打印 字号: T|T
李王氏近照。记者 蒋友胜 摄
小儿子李文革在喂母亲李王氏吃蛋糕。记者 蒋友胜 摄
李王氏拄着拐杖能独立行走。记者 蒋友胜 摄
 
      80多年前,一对苦水里泡大的年轻男女走在了一起。男的叫李光治,是柘城县皇集乡鸭李庄村人。女的娘家姓王,按照那时候的习惯就叫李王氏。
 
      “我爹娘都是苦命人。”李光治的小儿子李文革告诉记者,“我姥爷年轻时出外干活,一直没有回来,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我姥娘领着俺娘、俺姨姊妹几个,到田地里拣人家的烂红薯吃。家里穷得连个床单都没有,大冬天打地铺、盖苇席。俺爹也命苦,六七岁时俺爷爷就去世了,奶奶又嫁人了。俺爹跟着一个近门婶子过,经常挨打。”
 
      有一次,年幼的李光治看到婶子家里的年糕,实在饿得受不了,偷吃了几口。怕婶子发现,他又学猫爪子在年糕四周划拉几下。结果还是被婶子发现了,他被痛打一顿,扔在床下。半夜苏醒的李光治逃离了这个冷冰冰的家庭。他忍着伤痛一路乞讨,来到鹿邑县,在那里跟着一个吹响班子学打锣。后来,他被近门的一个叔叔李永西收养了。李永西是一位名医,他张罗着给李光治娶了媳妇。同样苦命的李王氏嫁到李家后,两人相亲相爱,相互扶持。
 
      新中国成立后,李光治夫妇的生活出现了转机。李光治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村里每次忆苦思甜,都是他带头发言。他露出伤疤,痛说家史,引得台下群众一片哽咽。
 
      “父母经常教育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一家人。”李文革说。
 
      李文革今年66岁,一共姊妹四个,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大哥快80岁了,是空军部队的一名工程师。二哥在周口市开发区退休,也是国家干部。李文革在柘城县水利局涡河管理段工作,现已退休。“父母经常说,要好好学习,以后参加工作了要听党的话。”李文革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他爱人做过妇联主任。“我两个哥哥都是国家干部,我们两口子也都是村干部,我们一家人都是为党工作!”
 
      十多年前,96岁的李光治老人无疾而终。如今,已过百岁的李王氏除了耳背,身体没有大碍。老人家思维清晰,目光炯炯,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老寿星。
 
      “我娘说,要不是共产党,她别说活到100多岁,就是80岁也不一定能活到。”李文革的媳妇杨秀荣说。
 
      李王氏和丈夫生于乱世,经历过战争、饥荒、瘟疫、水灾等。是共产党给他一家分了田、分了牛,然后吃饱了饭。家里盖不起房子,是政府救济了9根竹竿才建起了3间瓦房。老两口虽然识字不多,但相信一个道理,就是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李王氏白天干罢农活,晚上纺花织布。然后让儿子扛着布匹,步行60多里地,拿到鹿邑县城去卖。靠这些微博的收入,供应孩子们上学。
 
       如今,李王氏老人家已经四世同堂,家族成员有80多人,文风绵延,人才辈出。有北大学子,有博士,有上海市某高校副校长等。
 
      昔日的3间瓦房也变成了宽敞的楼房。李王氏住在这里,由李文革、杨秀荣夫妇照料。老人衣着洁净,面色红润。楼房里有水冲厕所,与城市生活无异。
 
       “我母亲现在知足得很。政府每月补助她400多元,儿女也不断她的零花钱。老人没有生气的地方。”李文革说,“每到逢年过节,我姐我哥都回来了,加上村里的老少爷们,很多都比我娘晚五六辈,都争着来给老寿星磕头呢!”
 
      “新闻1+1”
 
      李王氏的长寿之道
 
      李王氏出生于1920年9月29日,今年已经101岁。
 
      心态较好:李王氏和丈夫李光治生逢乱世,年轻时候一个比一个穷,过惯了穷日子,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秉性。生活改善后,知道珍惜和感恩。两人很少生气,凡事能够看得开。
 
      赡养有方:李家有行医的传统,李光治的父亲就是一位医生。小儿子李文革也懂医,他总结出一套赡养老人的理论。李文革说,老人很难照顾,感冒发烧、气管和血管,哪一点照顾不好都不中。李文革天天观察老人的气管和血管,避免气堵导致血堵。一次,李文革发现母亲走路摇摇晃晃,连忙送到医院。经过核磁共振检测,发现是脑干堵塞。挂了12天针,老人痊愈出院。李文革的父亲李光治96岁时无疾而终。
 
      作息习惯:李王氏早睡早起,下午五六点就上床休息,凌晨3点就醒了。特别是春节期间,起得更早。她起床后坚持锻炼,抬腿、扭腰,好像做操一样。李文革认为,母亲休息良好,“养脑养心养身”。
 
      饮食习惯:老太太爱喝汤,爱吃面条。
 
     (宋圣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