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国实学家:王廷相

2021-02-23 10:35:50来源: 实修实学

打印 字号: T|T
      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
 
      公元1504年,王廷相任兵部给事中,后遭宦官刘瑾迫害被贬。公元1517年,王廷相升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后任山东提学副使。公元1541年,王廷相因涉及郭勋案,被罢官归里,闭门著书《归田稿》。
 
      王廷相将心、性、情统合为一。他以“体”“用”论心,认为心之体是虚灵,心之用是知觉。为求得对于外物之实情的认识,心必须保持虚灵、虚静、虚明的状态。心是思维器官,思维器官的机能作用为“神”,即意识,是“在内之灵”。心是思维活动的场所,“神者知识之本”,心的这种思维意识活动是产生知识的根本,没有心进行思维活动,知识就无从获得。他在《慎言》、《雅述》、《性辨》、《太极辨》、《答何伯斋造化论》等哲学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气本”与“气化”相结合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大胆批判了佛老“异端”,刺辨了程朱儒学。在认识论上,他坚持从物—感觉—思维的路线,提出见—思—行的认识公式,并详细论证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廷相反对不出于自己的精心思考、切身体验的墨守陈规,他将此种学者讥讽为“函关之鸡”。清人评说王廷相“持论偏驳,颇多乖戾”。事实上,王廷相并不认为自己的议论“偏驳”“乖戾”,他是主张不以前人之是非为是非,尤其不以宋人之是非为是非。
 
      王廷相不仅积极倡导为有用之学,而且以经世致用作为自己为学的目的。王廷相在从政中,不论政治、经济,皆讲求实效,力戒空谈,是个实干家。针对明中叶日益盛行的兼并之风,廷相提出“抑豪”、“稽籍”、“正租”的主张,驳斥腐儒复井田之议。针对农民起义,提出“宽赋税,轻徭役”。对上层社会的奢侈之风,提倡“崇位禁奢,相互简易”。针对吏治腐败,强调“慎明刑狱”,“执法秉直不阿”。军事上则提出“予储军饷”,“振刷兵制”,“寓兵于农”等治兵强兵措施。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切中时弊,卓有成效。
 
      王廷相嫉恶如仇,敢于同权宦斗争。正德四年巡监山东时,去邪扶正,严惩污吏及地方豪强,使权贵们望而生畏。次年查抄刘瑾奸党曹雄家产,将庄田分给无地贫民承种。正德六年巡按山西,上疏提出打破名门权贵特权,大胆提拔“筹策绝人,胆略出众”的下层人士担任要职,授予重权。嘉靖七年任兵部侍郎时,督修三边,建议改革边防弊政,严禁官府多报,冒领钱粮,并推行“义仓之法”。九年升兵部尚书,严禁各闸军索贿,严惩太监私占正军名额,以收取钱财。嘉靖十二年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为振扬风纪,整顿台治,呈《遵宪纲考察御史疏》,规定御史九项职责并颁行全国,遂使台政改观,朝野肃然,贪财奉承,结党营私之人尽行罢免。十八年上《天变自陈疏》,义正词严揭露严嵩、张瓒等人专权误国之举和“奔竞之风”。次年,世宗为方士迷惑成仙。令太子监国,满朝大臣皆惊愕不敢言,惟廷相冒死上谏,晓以利害,使世宗收回成命。
 
      嘉靖二十年(1541年)因涉郭勋案,廷相罢官归里,闭门著书,名《归田稿》。他一生著述甚多,有《王氏家藏集》传世。
 
(图文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