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阳明:一个人不开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够(受益匪浅)

2020-09-29 15:40:46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早就被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王阳明自己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抑郁哀愁。”
 
现代科学也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健康。
 
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
 
一个人如果抑郁、郁闷,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正确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说:“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01
 
活在当下,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已经过去的事,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就得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曾经有人向马祖禅师请教如何修行,马祖禅师答: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个人就很奇怪,说,其他人也是这样做的啊,难道他们和你一样用功?
 
马祖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王阳明曾经以此典故写过一首诗: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的人,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于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他们的心宁静而清明,所以他们是快乐的。
 
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之所以降低,就是因为人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的条件。一个人每天要受到无数信息的诱惑,又有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走神”,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把握现在,专注当下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02
 
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原因就是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他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有一天,了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破除我执,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的失败。
 
所谓失败,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发展运行,事情到最后,并没有获得“我”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就会痛苦。
 
所以王阳明说,所谓的寻找快乐,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这样一句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愁绪难解,苏轼选择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以此换来生命的洒脱和快乐。
 
所以,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境界。
 
03
 
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古代的圣贤也都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
 
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王阳明最值得品味的十句话
 
-1-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阳明先生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阳明先生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阳明先生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所有美丽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只是在空的时刻。只有在空的时刻,你才知道爱、欢乐和和平。
 
-2-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故事背景: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阳明先生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镇赤江村)。”
 
阳明先生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阳明先生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阳明先生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的跑了进来,阳明先生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阳明先生咝咝的呼吸声。
 
阳明先生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
 
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阳明先生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阳明先生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阳明先生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阳明先生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
 
“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阳明先生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阳明先生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
 
阳明先生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阳明先生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
 
阳明先生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阳明先生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
 
阳明先生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5-
 
“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阳明先生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6-
 
“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阳明先生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阳明先生,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阳明先生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阳明先生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7-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
 
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故事背景:
 
有一天,那个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阳明先生问他:“都见到了什么?”
 
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我们应该注意,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王艮来拜阳明先生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王阳明为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阳明先生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在讥笑阳明先生的言论:“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圣人,我怎么就不相信,天下会有这样多圣人啊。”
 
阳明先生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尴尬的一笑:都是圣人。
 
阳明先生点头说:对!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8-
 
“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么?”
 
故事背景:
 
关于“盗贼也有良知”这个论点,阳明先生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事实依据。据说他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阳明先生亲自审问他,他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说:“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阳明先生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
 
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阳明先生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阳明先生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阳明先生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9-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故事背景:
 
有弟子问阳明先生,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用兵有术否)?阳明先生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阳明先生举个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0-
 
“他一疑,事就成了”
 
故事背景:
 
阳明先生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最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
 
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阳明先生“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
 
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有地方官员对阳明先生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阳明先生:“这有用吗?”
 
阳明先生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阳明先生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