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绿霞讲楹联第七课(词性对仗方向1.上下对2.句内自对3.交股对)

词性对仗方向可以分为1.上下对,2.句内自对(横向对)3.交股对(交叉对)
1. 上下对,即上联和下联同个位置词性相同,互相对仗。这种是学联的基础,也是我们最普遍也最规矩的对法。
如朱熹题广信南岩寺联:
一窍有泉通地脉;
四时无雨滴天浆。
此联“一窍”对“四时”, “有”对“无”,“泉”对“雨”, “通”对“滴”,“地脉”对“天浆”,均为上下联同个位置词性一一对应。
又如:九江锁江楼楹联:
白荻波光当岸绕;
黄梅山色过江来。
这里“白”和“黄”是颜色对,“荻”和“梅”是植物对,“波光”对“山色”,“当岸绕”对“过江来”都是上下联同个位置词性相同对仗。
此联还用了借意对,黄梅原是地名,指九江隔壁的黄梅县,此处借其植物意与白荻相对。这个我们放后面的修辞课里讲。
这类大家都已经认识的对联的基本规则,不用我多赘述,我这里主要还是讲讲下面两种对。

2. 句内自对,也叫“当句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其实就是横向而对。上联里两个或多个词或者词组或者分句相互对仗,同样,下联里两个或多个词或者词组或者分句相互对仗,上联和下联之间同个位置,可以相互对仗,也可以不相互对仗。
但有一条必须谨记,只有一边自对是不允许的,上联内两个词或者句之间自对,那么下联同个位置的两个词或句之间也必须自对。而格律还是遵循正常的规则(除领字外,上下联节奏点格律相反)。
句内自对主要分四种情况
(1)左右相对,上下也能工对或宽对(即互成对),这类其实也可以归入上下对。
如胡敬题采石矶太白楼联: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此联中“诗境满怀”和“酒杯在手”左右句内自对,“青山对面”和“明月当头”左右句内自对,对仗极工。而上下联同个位置“诗境满怀”与“青山对面”,“酒杯在手”和“明月当头”,虽然不是属于工对,但是怀和面,手和头,都是形体门,而且词语结构一致,可以形成宽对,这类就属于左右相对,上下也相对。
又如清末民初成多禄题吉林市北山公园旷观亭联:
登楼远望,四面云山,千家烟树。
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
此处“四面云山”和“千家烟树”句内自对,“一川星月”和“万里江天”句内自对,但是同样,上下联同个位置“四面云山”和“一川星月”,“千家烟树”和“万里江天”词性也相互对仗。这就构成了互成对,也就是左右相对,上下也相对。

(2)左右相对,上下不相对
如刘坤一题滕王阁的名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此联中,“兴”和“废”句内自对,“落霞孤鹜”和“秋水长天”句内自对,同样的位置,下联“古”和“今”句内自对,“江上才人”和“阁中帝子”句内自对。而上下联同个位置,“兴废”和“古今”词性不同,“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和“江上才人,阁中帝子”连结构都不同,所以此联是明显的左右相对,上下不相对
要注意的是本联,第一个才(刚才的意思)古人是“纔”字,简写体才改为“才”,而后一个“才人”的才,古人原本就是“才”字,所以此处并非是不规则重字。而是简体版的巧合。
又如郑板桥题南通州双薇园的联:
秋风秋雨双薇树
江北江南个道人
这里“个道人”,指的是双薇园主人丁有煜,因其擅画竹,竹不离个,所以自号“个道人”。此联上联的“秋风”和下联同位的“江北”词性和结构并不成对。但上联内“秋风”与“秋雨”对,下联内“江北”与“江南”对又属极工。所以也是符合句内自对中的左右相对,上下不相对。
又如清代李啸村赠郑板桥的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处“诗”与“书”与“画”三字互相对仗,“归”与“去”与“来”三字互相对仗,但是诗书画为名词,归去来为动词,一个实一个虚,上下联是不能相对的。这也属于左右相对,上下不相对型的句内自对。
这类自对不仅在对联里,在律诗里也很普遍
像王维《汉江临泛》的颌联: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这里“天地”是名词实词,而“有无”是虚词,上下明显不成对。但是“天”和“地”对,“有”和“无”对。又极工,所以此联就是标准的句内自对里的左右相对,上下不相对。
像唐朝郑锡《送客之江西》的颈联:
草深莺断续,
花落水东西。
这句律诗的颈联里也是“断”和“续”对,而“东”和“西”对。上下联之间并不相对。

(3)句内隔词自对
如朱彝尊题粥厂联: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在这个联里“饱者”和“饥者”相对,“得时”和“失时”相对。而非“饱者”对“得时”,“饥者”对“失时”。即使中间隔着两字,句内也是可以对的。
又如编撰《对联话》的清末文人吴恭亨在其居处所挂自撰联
二分诗景八分画;
楼外江声天外峰。
此处也是“二分”和“八分”相对,“楼外”和“天外”相对。而不是“二分”对“楼外”,“八分”对“天外”。还有一个说法是此联为数字不相等的对仗(即参差自对,参差不齐的意思),就是说二分诗景和八分画对,楼外江声和天外峰对,但个人觉得还是划入这种句内隔词的自对里,更加稳妥。
同样,律诗的中间二联对仗里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的颈联:
座中醉客延醒客;(醒古音为平)
江上晴云杂雨云。
江上晴云杂雨云。
这里也是“醉客”和“醒客”对,“晴云”和“雨云”相对的句内自对。而不是上下联同位置相对。

(4)句内自对,但上下联不规则重字,(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个人不建议效仿,但是要有一个了解。)
如康有为题开封龙亭联: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观读guàn,道教建筑)
(观读guàn,道教建筑)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这联里上联“白日悠悠”和“黄河滚滚”相对,下联“城郭犹是”和“人民已非”相对,对仗极工,然而上下联不仅不相对,上联“悠”和“滚”重字,而下联没有重字。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对法。
又如我们前面讲词性结构时举例过的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沉。
此联“附公者不皆君子”和“间公者必是小人”句内自对,“庙堂倚之为长城”和“草野望之若时雨”句内自对,上联重字的是“公者”,而下联重字的是“之”,不仅重字不在同个位置上,重字的数量上下联不一样、而且连上下联的语法结构乃至节奏点位置都不一样,但是因为当句内自对,所以这种情况也是有存在的。
而且,从此联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对的重字经常没有律的概念,一般如领字般剔除,只看尾字。
如曾国藩的自题联:
不为/圣贤,即为/禽兽;
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此联也是上联“圣贤”和“禽兽”句内自对,下联“收获”和“耕耘”句内自对,上下联同位词性并不相对,而且重字部分的平仄被剔除,只看了句脚平仄。
又如张朗阶题辽宁海城茅儿寺延爽亭联:
佳气郁东西,山/不必深,林/不必密;
游人恣来往,休者/于树,歌者/于途。
这里后两个分句上下联分别自对,“山/不必深”对“林/不必密”,“休者/于树”对“歌者/于途”,虽然属于规则重字,而且上下联重字位置一样,但是结构并不相同,上下联同位也不对仗。这个依然可以属于工对。从格律看,自对重字部分的平仄被剔除,依然只看了句脚平仄。
当然,如果是参加比赛,和一些相对严肃的场合的悬挂,建议句内自对的联在字面相对的同时,平仄也要相对,不规则重字的情形最好避免出现。
句内自对的使用在格律诗的中二句和对联里相当普遍,尤其中长联中更是广泛使用,这种对仗方式,可以使得对联灵动自然,避免上下联之间的合掌,从自有对仗规则以来,就被古今作者娴熟运用,一直是一种符合规则的工对形式,而不是作为不得已的宽对存在。现在的《联律通则》也完全认可句内自对这一规则的存在。

3. 交股对,也称错综对,磋对、犄角对,《联律通则导读》给交股对下的定义是:“指两对词语在上下联不同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的格式。”而且并不限定中间是否隔字。
最典型的例句如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
髻挽巫山一段云。
这里面上联的“六幅”和下联的“一段”交叉而对,而不是“六幅”和对应下联的“巫山”去对,同样的上联的“湘江”也和下联的“巫山”交叉而对。
又如我们刚刚在自对中提到过的清末民初成多禄题吉林市北山公园旷观亭联:
登楼远望,四面云山,千家烟树。
长啸临风,一川星月,万里江天。
这里的第一分句:“登楼远望”和“长啸临风”上下联并不同位相对,而是以“登楼”对“临风”, “远望”对“长啸”。交叉而对。这就是交股对。
注:此例句出自中国楹联学会组织编撰的《清联三百副》与李学文主编的《民国对联三百副》,其他资料亦有作“登高远望”和“登高望远”。从亭联角度,解放前此地照片仅是一座一层六角木质小亭,我个人更倾向是“登高远望”,尚需实地资料佐证。
又如清代刘廷禧题黄鹤楼涌月台
曾是当年觞月地;
而今又作上台人。
此联上联的“曾是”并非和下联与它同位的“而今”相对,从这样看,词性是不对仗的,事实上,“曾是”是下联的“又作”交叉而对,同样的,上联的“当年”和下联的“而今”交叉而对。此联亦为交股对范例。
交股对在词性对仗工稳,而平仄相同,无法上下联同位对仗的时候特别适用。
我自己曾经写过一个联:
杂感/应绿霞
宜向风头窥大势;
每从小处了人心。
此联“风头”和“人心”交叉而对,“大势”和“小处”交叉而对。也是运用了交股对的手法。
==============================================

作者:应绿霞(网名:红袖流云)女,八零后,浙江绍兴人,现居宁波,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发展部主任,浙江省辞赋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楹联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广东文化学会春光诗社名誉社长,西山诗社南粤分社副社长,野草诗社理事,西湖诗社理事,宁波作协会员,《浙江诗联》杂志编辑。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诗刊》《党建》,《中国楹联报》等全国性刊物,数百次在全国征联征诗征赋赛事中获奖,作品悬挂于全国数十处知名景点牌坊楹柱,并多次担任全国电视诗词节目和大型楹联赛事评委。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