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应绿霞讲楹联第八课 对仗的手法

2020-08-27 22:05:20来源:应绿霞 留云阁

打印 字号: T|T
      关于对仗手法,前人在诗联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出了许多种。像日本的空海和尚的《文镜秘府论》,他对我国早期的诗格作了一个比较全面整理,归纳出“二十九种对”,后来被兼用到对联创作之中成了最早的联格。而王力先生在他的《诗词格律》里,“拣重要的”介绍了“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这四个概念。其中,“工对”和“宽对”,我们在前面第五课里已经介绍过了。这期我就根据自己写联感受中的几种常见格,来讲讲:1.正对、2.反对、3.流水对、4借对、5无情对和6.晕轮效应。
 
      相对来说,前面三种使用的比较多,后面三种使用的比较少,但是也有必要做一个了解。
 
      正对:其实就是“事异义同”。上下联讲的是不同的内容,但是所围绕的、所表现的主题是一致的,正对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1) 上下联的逻辑属于并列关系。作者往往是抓住主体(可以是人,事物,或者景点等)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分成上下联来进行阐述或者议论,把一个写作对象一分为二地加以说明。
 
例如清代张照撰岳阳楼联:
南极潇湘千里月;
北通巫峡万重山。
      作者站在岳阳楼上,上联从南面天空看,下联从北面地上看,通过不同的方位看到不同的景物,来描绘岳阳楼周围的景致。
 
又例如清代胡书农题采石矶太白楼联: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上联臆想李白登临此楼时的情状,下联写我到此时的风景,一古一今,围绕太白楼展开阐述。
 
又如史料记载北京文天祥祠曾有旧联:
南宋状元宰相;
  西江孝子忠臣。
      上联指文天祥曾是南宋的进士第一,又担任过南宋的右丞相,是从官职上进行讲述。下联西江是赣江河源(或支流)贡水的支流,流经庐陵。此处用西江代指文天祥的故里庐陵。说他孝子忠臣是从个人的人品上赞美文天祥,上下联分别围绕其人生两个角度出发进行描写。
 
(2)上下联属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例如吉林长白山高山亭联
千峰拔地;
万笏朝天。
      上联中拔地而起的群峰是主体,下联许多朝天的“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各种材质的狭长板子”就是喻体。
 
又如旧联
人无信不立;
  天有日方明。
      此联中,也是上联是本体,下联是喻体。人没有信用就不能在世上立足,就像天空中有了太阳才能够明亮一样,信用于人,就如同太阳之于天空。
 
     (3)上下联的逻辑属于合成关系。就是把两个写作对象合成一个新的整体。上下联两个不同的事物,联合起来表现某主题。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纯写景的联中出现的比较少。
 
例如唐朝李商隐《无题》诗的颌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此联上下联分别用春蚕和蜡炬做喻体,表现对爱情至死不渝的态度(现在多用来体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又如励志联:
疾风知劲草;
大雪见青松。
      上联以疾风中的劲草,下联以大雪中的青松做比,寓意在恶劣的环境下更能凸显一个人昂藏不屈的精神。
 
又如抗清名将金声的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上下联分别从决心,毅力两方面的典故,联合起来表达一个人只要有志气,有勇气(破釜沉舟),有恒心,能吃苦(卧薪尝胆),一定可以成功。
 
      初学作联,多作正对,然后学其余。但是要注意的是,由于正对上下联的主旨相同,语气调子一致,所以正对上下联所选取的角度一定要错开,用词也要避免雷同,不然容易出现“合掌”的毛病(下一课对仗的避忌里会着重讲什么是合掌)。
 
      2.反对:顾名思义,就是上下联意思相反。因为是用相反和相对的词语组成,或者是内容相反,就形成了上下联的鲜明对比,引人注目,“理特殊而趣合”,往往能收到比正对更好的艺术效果。
 
例如清代名医程道州自署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上联表达了医师对人们身体的良好祝愿,下联话锋一转,大家都健康了,我自己医院就门庭冷落了,但是我不在乎。全联充分体现了作者牺牲小我,而愿使世人康健的无私情怀。这里“人”和“我”,大众的身体健康和医生的收入,其实是个对立、矛盾的关系。
 
又如旧联:
人因爱富常离我;
春不嫌贫又到家。
      此联用了很多反义词,来增加表现力,春光不嫌贫而来,和人们的爱富离去形成鲜明对比。
 
又如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的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和上一联一样,此联也是用反义词,来凸显张力,“有幸”和“无辜”,“忠骨”和“佞臣”,两组对比强烈,此地青山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而坟前的白铁何其无辜,仅仅是因为铸造了秦桧夫妇像,而随他们一起为人所唾弃,天地万物在此刻似乎都被赋予了人性!
 
      反对由于变化强烈,往往可以使主题更加突出,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第三十五》中有“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之评语。
 
      3.流水对:也叫串对,上下联内容连贯,衔接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往往存在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相当于是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上下联是一个整体,独立上联拿出来,或者独立下联拿出来都没有意义,或者说表达的意义不全,有上联,才引出的下联。
 
例如南宋陆游《游山西村》的颌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此联上下联承接自然,上联说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下联说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一种惊喜扑面而来。单独上联或者单独下联拿出来,意思表达上都是不完整的。也不能说先看到了村子,再去疑无路。
 
又如安徽黟县古楹联
勿求珠玉富;
但望子孙贤。
      作为家风家训的楹联,不奢求自己富贵,也希望子孙贤孝,对孩子的殷殷期盼,对家族未来寄予的厚望,溢于言表。上下联任意一句单独拿出来,也是表述不全的。
 
又如唐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此联是一个上下联之间的承接是个因果关系,因为想看到更远的景色,所以要爬到更高的地方。这也是流水对的典范。上下联只有两句都在的情况下,才能把主题表达清楚。
 
      流水对因其一气呵成,顺畅自然,从而更能凸显对联的艺术感染力。往往多上佳之作。
 
      4.    借对。也称为假对。可以分为两类(1)借义对(2)借音对
 
     (1)借义对:当一个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思时,在句中用的虽然是这种意思,但是可以借用的它的另外一种意思,来与同位的词相对。
 
温庭筠《苏武庙》诗的颈联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这联里“甲帐”是汉武帝所造的帐幕。和天干地支的“甲”并无关系,但是借了天干地支的“甲”的意思去和“丁年”的“丁”相对。
 
又如杜甫《寄韦有夏郎中》诗的第二联:
饮子频通汗;
怀君想报珠。
      这联里“饮子”,诗中的意思是指中药汤剂。而这里的怀君是想你的意思。在这里“子”借了它有代词的意思,与代词“君”相对。“饮”也取其动词词意,与“怀”相对。
 
     (2)借音对:指一个字或者词本身并不能和上联同位的字词相对,但是和这个字词同音的词可以,这个利用它的同音字来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就叫借音对。
例如:唐朝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里的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苍”与下联“蓝”字作为颜色对相对。
 
又如唐朝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归朝,赋得行字》的颌联:
事直皇天在;
归迟白发生。
      此处“皇”是借了其同音字颜色“黄”,与“白”相对。
 
又如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诗的颈联
次第寻书札;
呼儿检赠诗。
      此处“第”取其谐音“弟”,使“弟”与“儿”成为人伦对。
 
      要注意的是,借对,只允许在借后,成为小类工对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5.无情对:无情对一般属于游戏对,用于文人酒桌或者临屏的文字游戏比较多,正常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要有主题。但无情对只讲究上下联字词词性字字相对,至于内容则要求上下联各讲各的,绝不相干,甚至于上下联的词性,结构都可以截然不同,扯的越远越好,借义对在无情对中也经常被使用。我们在第六课的字对词不对中已经提到过关于无情对的一些知识,这里就补充一下字对词性结构也对,但是上下联意思风牛马不相及的情况的情况,譬如:
孙行者;
祖冲之。
 
      两个都是人名,“孙”对“祖”是人伦对,“行”与“冲”是动词,“者”和“之”是虚字,字字皆工,但是上下联之间毫不相干,这就是无情对里的字对词性结构也对,但是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的情况。
一般来说,绝妙的无情对是字字工对,意思毫不相干,结构也要上下联不同为上。譬如:
 
三径渐荒鸿印雪;
两江总督鹿传霖。
       这里上下联同位的每个字都是工对,但是上联说的是院子里的小路已经渐渐荒了,只有大雁的脚印印在雪地上(三径是指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而下联说的是两江总督的名字叫鹿传霖。意思风牛马不相及,“渐荒”是状语形容三径,而“两江总督”是官位名词,“鸿印雪”是个完整的主谓宾短语,而“鹿传霖”是一个人的名字。从词性结构来说,也全然不同,这就是无情对的奥妙所在。
 
      无情对往往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用来锻炼大脑反应,拓宽思维,是很有效果的,也能为生活增加一些乐趣,只是正统的写作中用的不多,我们稍微做下了解就可以。
 
      6.晕轮效应。我最早是在尚佐文老师的《楹联概说》里看到这个说法,即一联中其他字对的特别工,某一处对的不工,乃至不对,都会被忽略过去,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比如对某个人突出的优点印象特别深刻,对其一些小缺点就会视而不见)。常见于数字和颜色之后。细看之后  还是觉得有些道理的。
例如:唐代李商隐《无题》诗的颌联: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里很明显的,“通”是动词,“翼”是名词,从单个字的词性来说,犯了虚对实的大忌,但是因为前面句中“身”与“心”,“有”与“无”,“双”与“一”等,都是工对,两句表达的意象又是流水对,生动鲜明,所以掩盖了个别字的不工,让你感觉不出来,这里有不对的地方。
 
又如唐朝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的颌联:
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
      这也是一个晕轮对+流水对的例子。“别”是动词,“年”是名词,词性也是不能对的,但是其他字上下联之间都是小类对极工,此处跟在数字后面的小小不工也容易被忽略过去。
 
又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的颈联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联里“外”是方位词,“洲”是名词,本身并不对仗,但是因为前面其他词都极工,跟在颜色工对后,这里的不工就很容易被掩盖,让你感觉不到这里对仗有问题。
 
我也曾经写过一个谐趣联,借助了颜色词的晕轮效应。
合上眼皮,任你高山大海,也成乌有;
翻开史册,笑他雅士名流,不过黄泥。
      这里“有”对“泥”,一个虚词,一个实词,并不成对,但是跟在颜色工对后,这种不工的感觉很容易被忽视。
 
       这种对在诗联中普遍存在,古人有一个说法“偶对不切失之粗,太切则失之俗”因为太工,上下联同位词都属于同一小类,很容易意象接近,语言呆板,形不成张力,或者因为刻意求工,求乎于技,必乎于道,从而落入下乘。所以古人有时候在对仗上就会进行大胆突破,但其他组极工的情况下,又不会让你觉得这里不谐不工。当然,正式场合和参赛时别去这么用,参赛要求对仗工稳,企图使用晕轮效应,是会被格杀的。
 
      总而言之。正对,反对,流水对是我们写联必须应该掌握的几种手法。借意对、无情对和晕轮效应,我们要做了解就可以,平时写联,可以拿来做尝试,但是不建议用在正规场合和赛事里。
 
=======================================
 
作者:应绿霞(网名:红袖流云)女,八零后,浙江绍兴嵊州人,现居宁波,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发展部主任,浙江省辞赋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楹联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广东文化学会春光诗社名誉社长,西山诗社南粤分社副社长,野草诗社理事,西湖诗社理事,宁波作协会员,《浙江诗联》杂志编辑。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诗刊》《党建》,《中国楹联报》等全国性刊物,数百次在全国征联征诗征赋赛事中获奖,作品悬挂于全国数十处知名景点牌坊楹柱,并多次担任全国电视诗词节目和大型楹联赛事评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