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宏甲:阅读的世界比课堂大得多

2020-06-03 12:57:19来源:宏甲文章

打印 字号: T|T
世界因阅读呈现博大或狭小
前途因阅读展现生机或黯然
阅读的世界比课堂大得多
王宏甲
 
 一、十五岁的头脑里有什么,非常重要
 
       一个少年,十五岁的头脑里有什么,可以决定日后一生的走向。为什么是“十五岁”,大约因这个年龄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时期,身心都在这时悄然而又蓬勃地生长着。
      但是,“十五岁的头脑里有什么”,并不是十五岁才有的,而是在十五岁之前就成长着。多年前,我得到一个“精神成长”的概念。由此想,人生的成长不是从五十公斤长到七十公斤,那是猪的成长。人生成长是心灵的,情感的,志向的成长。
      这里也有我自身经历的体会。我十五岁失去父亲,十五岁半去农村插队,也就是今天的孩子读到初三或高一的年龄。而此前我只读过初一。初一读完的那个夏天,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那时候当然没有“网课”上。居家的日子变得像放牧那么空旷……但是,就在那居家的年月,我得以阅读了很多书。现在想来,那恐怕是我一生中收获最大的一段读书岁月,那是影响了我一生的一个时期。
你认识这个孩子吗?这是我十五岁的那个夏天。
这是六十一岁了。
      有朋友曾这样说,除了容颜改变,灵魂从未改变。
      灵魂从哪里来?
      回想起来,我不能不说,我庆幸自己十五岁之前读过了:水浒、三国、岳飞传、杨家将、苦菜花、迎春花、战火中的青春、青春之歌、毛泽东选集(一部分)……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古丽雅的道路、日日夜夜、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普通一兵马特洛索夫、一个女教师的日记、未开垦的处女地……这只是我阅读的一部分。
      我读到了什么?我懂得了祖国、人类、正义、善良、毅力、顽强、克服困难……所有这些,都比知识更重要!
      十五岁半,我去插队的时候,虽然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大的艰难,但我已经知道,大约没有什么艰难能够压垮我了。
 
 二、人生一个基本任务,要尽可能去认识这个世界
 
       还应该说,那个没学上,没有作业的日子,我还得到了一生中获取学识非常重要的一样东西——自学。这个自学,当然是同阅读密不可分的。
      阅读极大地打开了我的世界,我的小屋中出现了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出现了罗马大教堂……我切实地体会到了,即使自己非常平凡,微不足道,也有自己的人生。你来到这个世界,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是应该去认识这个世界。
       即使我没有机会去苏联或罗马,但仍然可以去认识莫斯科和意大利。即使我不再可能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或古希腊,仍然可以去认识孔子和苏格拉底。
      生命不是用来固守门前的一小块天空的。阅读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挺进。你可以乘着“阅读”去漫游五洲四海,去遨游星空宇宙。你还可以穿越时间,去拜访遥远岁月中的释加和耶稣,也可以去问问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心思和憧憬。阅读不但可以开阔眼界,更可开人心智,令人聪慧豁达。阅读可以极大地扩展你生命中的空间和时间。
      十五岁半去插队的时候,我不可能想到,有一天我会应邀来到俄罗斯第十四届国际文化对话会议上演讲。那时我告诉应邀参会的各国人士和俄罗斯人——
      在我的青少年时期,我读了普希金的诗、托尔斯泰、契科夫、肖洛霍夫的小说,以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那遥远的青年男女的人生,或者爱情故事,都那么奇妙地,在我十五岁半去当农民的岁月里,让我对乡村的树林、林中的小路、金黄的落叶,以及河边的草地与波光粼粼的湖面,都有了亲切的感觉。
      我相信他们都听懂了,这是在说,假如我没有读过那些陶冶心灵,激励精神的书籍,我在乡村看到的泥泞就是泥泞,破屋就是破屋……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我插队乡村当农民的日子里,那些书中令人感佩的人物,一直都与我相伴。我懂了,生活的意义不是懂得人间有艰难和痛苦,而是要学会战胜艰难和痛苦。
     《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书中插图: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
      渐渐,我还学会了应该懂得感谢艰难。比如1951年5月1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美国等国提出的禁运案,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禁运封锁。那是新中国的艰难。毛主席说:“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现在想来,不是应该感谢那个年代的艰难吗,甚至可以感谢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正是那样的艰难,才产生了铁人王进喜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那样的艰难,迫使中国人民在新中国的前二十余年就造出两弹一星……正是了解这些,我才能清晰地看到南仁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仁东主持的“中国天眼”项目,仍然是冲破“美国势力”封锁,重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才将“中国天眼”建成。我是基于读见中国人历史悠久的艰苦奋斗,读懂南仁东的精神追求,才可能写出现在这本《中国天眼:南仁东传》。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书中插图:“中国天眼”屹立在贵州大山深处
 
 三、再说《你的眼睛能看多远》
 
      我现在向你介绍的是南仁东传的少儿版《你的眼睛能看多远》。这本书的前言题为《打开你的“视界”》,这个“你”,不是南仁东,就是少年读者。
      了解一个人的成长,比了解一个人的成就,更接近对这个人的理解和认识。这本书中所写的南仁东,也是着力于写南仁东的成长。
     书中插图:十多年选址,这是南仁东、聂跃平再次经历的“社会大学”。不论科学多么尖端,理想多么高远,仍需脚踏大地。
      这本书最后还写了一篇《人生成长的“四大工程”》,也就是四点寄语。这里不具体说了。
      我还想说的是:这本书五月入选2019年度“爱阅童书100”。本届入选图书涵盖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18个国家的出版物。入选的图书中,高年级适读图书只有30本。《你的眼睛能看多远》入选其中,很不容易。“爱阅公益”童书评选,旨在为学校、社区、公益组织、家庭提供高品质图书的选择。
书中插图:钱学森、邓稼先、于敏
      本书的出版者是长江少儿出版社。长江少儿社有精益求精做好经典精品书的传统,我少年时读过的《神笔马良》《宝葫芦的秘密》都是长江少儿社历久不衰的经典少儿读物,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个童话故事,写于1916年,迄今也在长江少儿社。
 
      书中插图:公元1405年,郑和首次下西洋,海风在他年轻的胸中万里浩荡,金色的罗盘是他的后盾。
      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韩进,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姚利芬,武汉爱立方儿童教育传媒董事长、博士后陈栋,长江少儿出版社首席编辑梅杰等发表了评论文章。这些评论都写得启人心智,有的被“学习强国”转载。以下举姚利芬博士的若干评语供你参阅。
      姚利芬写道:“本书无疑具有‘启蒙’的使命。主要体现在‘智识’与‘成长’两大启蒙上。”并指出这里的“智识启蒙,不只意味着启智,更重要的是提升儿童的识鉴能力。”她特别指出:作品在最后一章专辟“人生成长四大工程”,从“立志”“态度”“能力”“精神”四个维度推进孩子们的成长构建,助力儿童完成了“掩卷之思”。
书中插图:哥白尼、伽利略、牛顿
      最后她还写道:以南仁东为首的科学家团队推动并完成了国之重器“中国天眼”的诞生,作者王宏甲、萧雨林完成了南仁东形象的塑造,还推动了“国之未来重器”——少年儿童精神的构筑。可谓少儿文学领域一大丰收。
      我不认识姚利芬,见她写出这样的评价,不能不为之感动,并想借此表达感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