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文化浅探
一百多户,三百多口人的商南县城关街道办三角池村王氏家族,传承“唯读唯耕,厚德包容”家规家训,坚持“聚族于教,百年树人”的人才理念,倡导“厚道俭朴,文明向善,遵纪守法”的家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枝独秀,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关注。

渊源流长人文厚重
历史上的安徽省太湖县花果园的王氏家族,是个有着近千户上万人口的大户族。自古以来,王氏家族注重“德善诚信,礼教文明”,在当地很有影响,在安徽省太湖县的有关史料上多有记载。清朝乾隆初年,在清政府严令之下,王氏家族一户父偕四子,入秦离皖,被迁徙到陕西商南三角池村居住。在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三角池王氏家族逐渐成为人丁兴旺,声名远播的大户族。三角池王氏家族自祖上王邦奠一辈开始,注重家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开始在村中开办私塾学堂,让每户的孩子都到学堂读书学习,体现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通过学堂传播中华民族的道德和文化,教育后代“守德立人”“忠厚善良”,“勤劳俭朴”“文明孝道”。学堂以学生个体为主,因材施教,教学生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传统文化知识。
王氏家族中的王肇扬和王肇基兄弟俩自小聪明过人,读书十分用功,后双双考取进士,成为秦地佳话。他兄弟二人被朝廷录用后,委于江苏灵州和福建乾州两地任知府。王肇基后辞官不做,回到家乡一心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在原私塾学堂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创建“王柳草堂”学校。学校仍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教风严谨,治学有方,在当时的陕西,河南,湖北都享有盛名,外省外地不少学子慕名来到“王柳草堂”求学。王肇基、王肇扬的生平事迹在民国8年版的《商南县志》第八卷中有文字记载。王肇基留于后世有40多首诗。如《三角古池》《过武关》等28首诗在《商南县志》和《商南风光赋》中有载录。王肇基曾被聘为商南县青山书院主修,成为陕西名人。他的诗词意境高远,风格清新,被后人广为传颂。
时至王肇扬的儿子王开泰主持校事后,他对“王柳草堂”学校进行过三次大的修缮和扩建,至鼎盛时期,校舍占地近十亩地,有几十名教师,几百名学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为家族培养了人才。有文字记载,王氏家族在该校读书经科举考上仕途者达七十人之多。三角池王氏家族被清朝地方政府誉为“进士村”、“秀才大户”。此事被府衙奏报清朝道光帝后,道光帝指令由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笔题“陕西三角池大学堂”牌匾一幅,悬挂于学校大门前。陕西三角池大学堂成为晚清年间陕鄂豫享有盛名的教育重地。
民国时期,大学堂培养出了优秀学子王统五。他在该校毕业后考上北大,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派往安庆、商洛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又在商南县政府任职,曾担任商南一中第一任校长。他教学管理务实严谨,为人平和,为商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学识渊博,知识面广,给后人留下不少诗篇佳作。
改革开放之后,被襟锢几十年的教育大门被打开。一缕春风让三角池王氏家族获得教育重生的勃发生机。恢复高考至今的几十年里,全家族有近160多名学生考上了大学。其中获博士学位21人,出国留学3人。在外工作人员达60%以上。注重文化教育,培养后代成人,已成为王氏家族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好例证。
三角池王氏家族崇尚教育,传承文化的事迹受到了社会的推崇。2016年宝鸡文理学院孙新峰教授主持开展了陕西省社科联省级课题《三角池“大学堂”教育文化研究》,此课题研究资料已被整理出书并即将出版,这是对渊源流长的王氏家族文化的肯定和褒奖。
建祠续谱为德立“传”
安徽太湖花果园王氏祖上的祠堂为“三槐堂”,据有关资料记载,此“三槐堂”是由宋朝苏轼亲笔所书,并作楹联“春露秋霜随时抱感,水源木本累代追思”。三角池王氏的“三槐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在岁月风雨的侵蚀中,早已出现败象。当时代开始迈入幸福阳光大道之后的1998年,三角池王氏家族动议重修家族祠堂。动议之后,全族人积极捐钱捐物,筹资6万元,对破败不堪的老祠堂进行改造和翻修。新修祠堂虽然只有百十平方米,但留用了安徽太湖花果园祖上“三槐堂”的建筑风格,“三槐堂”朴实,肃穆、典雅,体现出三角池王氏家族追祖思恩、不忘初心的品质。
同年,经过选举,成立了王氏家族“红白喜事理事会”,他们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要求,重新拟定了新的家规家训,简称“十规十训”。新家规内容为:1、爱祖国,2、祭先祖,3、孝父母,4、尚科教,5、遵法规,6、重礼信,7、睦乡邻,8、勤职业,9、戒奢侈,10、恤孤贫。新家训为:1、孝父母,2、教子女,3、尚学习,4、严职业,5、戒赌博,6、敦俭朴,7、睦族邻,8、慎交友,9、端家范,10、守国法。
如今,祠堂不仅是王氏家族祭祖追怀祖德,对后代进行家史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课堂,也是移风易俗举办“红白喜事”的最佳场所。如有新人结婚,便在此举行简朴的结婚典礼,拜天拜地拜祖先拜父母,新人在族亲面前誓言忠于婚姻,忠于家庭,孝老爱亲,遵纪守法,勤奋创业。如有老者逝去,就在祠堂前召开追悼会,致悼词,把逝者的生平,对社会、对家族、对家庭贡献的事迹予以总结,做出客观公正评价,还将悼词整理成悼词专集,供后人学习借鉴,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这些活动既隆重又简朴,文化元素极为丰富,教育意义十分深远。传承和弘扬了祖上崇德向善的思想,也对凝聚民心,增进情谊,树立新风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谱就是家史,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香火传递和根脉的体现。2013年春,王建国,王绪章,王绪宏等人发动家族筹捐20万元,成立了“家谱编纂委员会”。他们开着自己的车辆,带着水和干粮,几经周折,数次往返于安徽太湖花果园,寻根问源,多次找到省市档案馆查补资料。用了两年多时间,终于把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严重损坏并且断代的“家谱”续编完善。新家谱的编纂,打破封建传统的编纂方法,首次将女性列入家谱,分为:溯源篇、世系篇、人物篇、教化篇等8个主要篇章,计40多万字。此家谱中还增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道德教育的专章专篇,不仅记录有家族中孝敬父母、关爱亲人、救贫帮困的动人事迹,还在家谱中记录有反面典型的例子。这些都起到了传承家规家训、鞭挞邪恶行径、褒扬社会正能量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作用,成为续修家谱的创新之举。
新编纂的家谱内容丰富生动,风格清新,不仅为王氏家族户户珍藏,更深得广大乡邻们的羡慕和称赞,成为很多家族修编家谱的范本。现《王氏家谱》已被商南县、商洛市、陕西省及至国家档案馆收藏。
“重修祠堂,编修家谱,是为自己找回遗失的记忆,让我们找到了根,找到了血缘亲情。说到底是为王氏家族的‘小德’和社会主义的‘大德’立了传。这样做,可以让我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和自己家园的感情更加浓厚。”王氏家族中的王绪光和王敦朝等自豪地这样说。
评星授牌新风和畅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扮靓美丽家园,建设和谐家庭,创建精神“富农”,“评星授牌”,树立文明新风是王氏家族多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工作和伟大实践。
“红白喜事理事会”采取简约做事、移风易俗的举措,将“红喜事”办得热烈喜庆,“白喜事”办得哀伤有“度”,起到了引领时代新风、移风易俗提升生活品质的作用。他们以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和品行端正、在村民中有威信的人为代表,组成了“道德评选委员会”,拟定了有关“道德行为,孝老爱亲,睦邻友好,家庭和谐,勤劳厚道,敬畏职业,奉献社会,文明礼仪”等几个方面的评星授牌标准。从2014年开始,王氏家族就坚持开展了“孝顺父母”,“家庭和谐”,“孝老爱亲”道德先进个人和模范家庭的评选活动。依照评选标准,先进行民主评议,再张榜公布。对“五好家庭”加“星”晋档,对“模范家庭”予以授牌。“评星授牌”仪式非常隆重,一般在正月初一新年时进行。这天,全家族几百口人穿戴整齐地来到“三槐堂”前参加评星授牌活动,其场面既隆重又喜庆。对被加“星”和评为“五好家庭”、“孝老和谐家庭”的主人披红戴花。评星授牌活动的开展,为王氏家族整体思想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大家认识到“做人德为本,百善孝为先”是人生的最高情感享受,可以很好地为自己精神补钙,使自己做人做事有更客观 准确的荣辱观、价值观标准,可以使自己精神快乐,生活快乐,人生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相亲相爱,尊老爱幼,诚信待人,热爱生活,崇尚文明的主动性。现在全家族已形成“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的良好风气,大家争着打扫村落和街道,争着捐钱捐物救助贫困家庭,争着参加家族和村里组织的公益活动。多少年来,王氏家族几百口人中没有一人参与打架斗殴、赌博和违法乱纪的事情。
被评为“大孝子”的王琳和王健兄弟二人,他们现已76岁的父亲在50岁时就因高血压和心脏病引起身体瘫痪,卧床不起,在县城一个建筑公司当老板的王琳和在富水中学任教师的王健常忙完了工作就回家侍奉照顾父亲,给父亲喂饭,熬药,洗澡。父亲不能大便,药物已失去作用,大多都是王琳和王健套着手套用手给父亲排大便,多少次不能说话的父亲拉着两个儿子的手,泪水长流。王琳和王健成为村中人敬重的“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星级”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录于家谱之中。全族人多以他们为榜样,对老尽孝道,对社会做公益善事的人和事例屡见不鲜。族人王重德妻子脑溢血住院抢救,全族人自发捐款近万元。自2008年以来,全家族捐款近40万元修村县河大桥,修护村河堤,给逝者立碑,救助村中贫困户,打通青龙岗登山步道等,其中在南方创业当老板的王雄最热心家族公益事业,成为当地人敬重的创业大“老板”。
现在王氏家族已评选出40多户“孝老爱亲、和谐家庭”并授牌。开展评选这些活动以来,朴素、和谐、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全家族中加深,思想道德品位提升和精神文明的自发行为,已成为三角池王氏文化传承中的特色。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提升全民素质,实现强国富民梦想的一项艰巨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精神文明新高地,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多少年来,王氏家族每当春节之前都要悬挂“弘扬新风尚,传递正能量”“争做文明新人,树和谐文明新风”,“勤劳致富尽孝道,幸福不忘党恩情”等10几条横幅标语,“庆贺新春,众人携手向前行”为内容的墙报,请获得博士学位,出国留学的青年学生举办“创业之路”,“道德是做人之根本”等内容的报告和讲座。
三角池王氏家族共有五大房,按照约定每年祭袓拜家谱和主办春节文化活动,都是按房份、辈份有序排列承办组织。每年的“清明节”和腊月24日举行两次大型祭祀活动。祭袓拜家谱活动庄严热烈,程序安排井然有序。一般先由族长致新年贺词再诵读祭文,到乐器演奏后,给70岁以上老人发红包,为老人身体健康祈福,给获得博士、副教授、外国留学和当年考上大学的披红挂彩,为事业有成的他们赠予牌匾祝贺鼓励,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发红包,鼓励他们学习勤奋,努力进步。祭祖拜谱活动之后,进行评“星”授“牌”活动。五大房各自召开贺新春座谈会,评选出王氏家族中一年来的“十件大事”,畅谈各自新的生活计划和致富新打算。届时能歌善舞的族人参加王氏家族举办的“讲好家乡故事,迎接新的未来”演讲比赛。讲好家乡故事的内容包括“孝顺的媳妇”“创业不忘初心”“心灵美,才是美”和“一碗饭的恩情”等等,故事生动感人,很有教育意义,现已收集整理成书。“满眼是春光,处处有故事”成为此书的主要题材和思想内涵。故事会后,身强体壮的青年男女们又继续参加青龙岗“登山比赛”和“跳绳、拔河”比赛。晚上举行的篝火晚会之前,还有歌曲演唱、“家谱知识抢答”等系列活动。篝火晚会上,全家族几百男女老少在熊熊燃烧的篝火边跳起“锅庄舞”,中老年人换上演出服装扭起秧歌,表演《划船》和《狮子拜年》等传统节目。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全家族的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
聚族于教,百年树人的传统文化激情歌唱,让三角池王氏家庭的生活充满色彩,“精神富农”、“和谐家园”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得到了很好展示。他们开展的系列活动,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商南县电视台自2015年开始,连续3年报道了三角池王氏家族春节系列活动,《华商报》《三秦都市报》《商洛日报》《阳光报》及《华商网》《三秦网》等20多家省市县报纸对这些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王氏家族追求生活幸福的精气神,唱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和灵魂……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