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湖广填四川之两个孝感

2020-04-18 19:34:18来源: 周 凡 鬼柳轩

打印 字号: T|T

       一、孝感历史沿革
      孝感,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因此地“孝子昌盛”,遂置县名“孝昌”。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孝昌县名之“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衾温被和孟宗哭竹生笋等孝子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孝昌县为孝感县,是为“孝感”得名之始。迄今1095年。
 
      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
      周为楚、郧、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
      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
      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
      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
      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
      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孝感作为地市级的建制行政区,设置于1949年5月。
     1951年06月以前,孝感专署辖孝感、礼山、应山、安陆、云梦、应城、黄陂、黄安(今红安)、随县(今随州市)等9县。6月以后,原属沔阳专署管辖的汉川、汉阳两县划归孝感专署,同时设立应城矿区人民政府(县级),此时,专署所辖县级政府12个。
     1952年01月,大冶专署撤销,原属大冶管辖的咸宁、武昌、蒲圻、嘉鱼、崇阳、通山、通城等江南7县划归孝感专署管辖。6月,随县划归襄阳专署。 9月,黄安划归黄冈专署,同时改礼山县为大悟县。
     1953年05月,撤销应城矿区政府,以后直到1959年11月孝感专署撤销,所属诸县并入武汉市时为止,孝感专署一直管辖江南、江北共16县。在归属武汉市管辖期间,曾于1960年8月将安陆与云梦、咸宁与蒲圻、武昌与嘉鱼、崇阳与通城合并为安陆、咸宁、武昌、崇阳等4县,原16县并为12县。
     1961年05月,地市分治,复设孝感专署,武汉市将上述12县归还孝感。12月,专署将所辖12县仍按并入武汉市以前的16县恢复原建制。
     1965年07月,将撤销大冶专署时划归孝感的江南7县划出,交新设置的咸宁专署管辖,孝感专署管辖原江北9县。
      文化大革命期间,孝感专区改称孝感地区。
     1975年12月,汉阳县划属武汉市。
     1983年08月,撤销孝感县,设置县级孝感市,同时将黄陂县划归武汉市。
     1986年06月,撤销应城县,设置应城市。1987年9月,撤销安陆县,设置安陆市。
    1988年10月,撤销应山县,设置广水市。
    1993年06月撤销孝感地区,设立地级孝感市,同时撤销原县级孝感市,设立县级孝南区和孝昌县。撤地建市以后,新设立的地级孝感市实行以市带县的行政管理体制,直辖孝南区,管辖孝昌、大悟、云梦、汉川等4个县,代管广水、安陆、应城等3个县级市。
    1997年03月,撤销汉川县,设置汉川市。
    2000年08月,广水市划归新成立的地级随州市代管。
    孝感市是湖北省下辖地级市,曾是楚北经济发达的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人丁兴旺,地形除东北部有少量山区外(大别山系双峰山及余脉),中部沿澴河、府河两岸分布广大的冲积平原。南部水网纵横,港汊密布,具有农耕社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鄂东北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其西南部的古邑云梦,更是湖北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城。
     二、德安府孝感县人填川渝
     孝感籍在明清两次填川大潮中,较之其他移民,具有移得早、去得多、时间长、分布全川等显著特点。
     学者孙晓芬编撰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该书几十次地提及“麻城孝感乡”和“孝感”。撮要如下:
     《邻水县志》,介绍包氏自孝感迁蜀始末,“湖北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依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还载,甘氏自孝感迁来后成为邻水大族;孙姓“原籍湖北孝感,明洪武2年(1369年)落业县境蔡家坝”。
      新修《南川县志》称,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明洪武时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康雍寄籍者,亦唯湖北湖南人多”。
    《新宁县志》(今开江),孙姓来自孝感。《大邑县志》,李姓“先祖李朝舟于康熙年间,由湖广麻城孝感迁居大邑依仁乡”。
      另外,《南溪县志》:“今蜀人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孝感乡”。民国《荣县志》:“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隆昌《刘氏族谱》:“吾家起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明初入蜀”。新修《三台县志》,清道光年间,孝感迁来回民数户,以马姓为最多。民国《泸县城志》载崇祯年间泸州分巡佥事吴登启《招民榜文示》:“迨我国初,亦移麻城孝感之民,以实富、荣二邑”。内江《黄氏族谱》:“明洪武初,以为四川乃近西隅夷地,非德化不能测也,唯孝感乡人民可以化之。诏饬许多专差逐遣。凡明初来者皆麻城孝感乡人也”。
     作为中国移民发祥地之一的孝感,县志记录了杨春等多人移川情况;族谱方面,有记载元末明初及清朝前期移川的,更是数不胜数,仅以孝感各乡镇大姓为例:如杨店杨氏、季店季氏、白沙赵氏、周巷周氏、陡山鲁氏、花园丁氏、花西朱氏、陡岗钟氏、毛陈陈氏、三汊黄氏等都有族人从各个时间段迁徙入川的。
      三、德安府孝感县人填川渝主要组成部分
      1、明玉珍和红巾军
     溯源湖广填四川,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军入川,是孝感移民较多的主要原因。明玉珍,湖广随县人。清光绪9年(公元1883年)《孝感县志》载:
     元顺帝至正11年(1351年)颍蔡兵起(指河南义军),聂高宗、许成僭号据应山,分其党据孝感等县。12年,徐寿辉起兵蕲州,招应山明玉珍为元帅,孝感人多附之。16年,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王,孝感人多随之入蜀。是时寿辉兵皆裹红巾。至今土人言红头军作反人,杀尽各处人。盖玉珍等事也。
      明玉珍、陈友谅、徐寿辉、朱元璋同属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明玉珍领军10万据川,含孝感籍4万(《湖北通志》)。明玉珍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当上天统皇帝,为可靠和易于号召计,先后两次下诏专门差人至老家应山孝感一带,征招乡亲进川。同时,当朱元璋攻占湖北后,非朱系红巾军为避打击,纷纷投奔重庆大夏政权,其数当在数万。洪武4年(1371年),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傅友德率军征夏。这两大入川军队,湖北籍恐不在少数。这些士兵即就地安置了。这几支红巾军,构成了早期移民的主要成分。
      2、政府推动和民间自发移民迁徙
      元蒙的铁血统治下,“而四川人十丧七八”(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论救蜀四事疏〉),人口尚未恢复至宋末1/20。向蜀移民、实行“民屯、军屯”政策已是朱明王朝顺理成章的事情。
 
除了朝廷的号召,利益驱动和求生本能,则是移民的主因。但移楚填川,还有多方因素:一,得天时地利之便,交通快捷,山水相连;二,易于适应,地处同一纬度,气候地形相类;三,时势促成,楚因战乱、避祸、灾荒、瘟疫、宦游、行商、行医、卖艺以及人多田少的严酷现实,而蜀地生存发展的空间巨大;四,明玉珍义军的巨大影响。后一条于孝感关联尤甚。大夏王朝据川15年(元至正16年——洪武4年,即公元1356——1371),偏安一隅,而楚境正杀得天昏地黑,为投靠乡亲,又能躲过战乱,况且随明玉珍先行落籍人员往来川楚,鼓吹交流,以及所谓羊群效应,因此趋之若鹜。
      3、张献忠和农民起义军
     说到清初四川人口锐减原因,正史野史皆指责八大王张献忠剿川。这是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地主豪绅、御用文人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极端仇视人民及其反抗活动,维护专制皇权,宣扬纲常名教,对农民起义军的失误和负面作用,极尽捏造、污蔑、丑化、夸大之能事。川人骤减,原因是多方面。明末清初与元末明初不同,战乱的重灾区由楚地移到了四川。至康熙年间川中人口数量降最低谷,距张献忠死后已40多年。“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剃较梳篦尤具彻底性,这首四川民谣才是道出了问题的真谛。专制极权破坏先进文化,摧残生产力,造成历史大倒退,罪魁祸首是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镇压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既殃川残民,又是引发湖广填四川的官方动因。
     《孝感文史资料》第9辑描述孝感人刘开沛,因遭乡间恶霸陷害,兄弟三人被官兵像抓壮丁似的,与云梦等地百余名同乡一道,押到汉川集中上船,然后沿江而上,至重庆舍舟登岸,百人已剩八十。关于川人爱缠头巾,老人们的解释是当年押赴途中,死人太多,头上的孝布逐渐变成多种用途的头巾了。
      《孝感县志》称:孝感为“楚中名县”,“孝感要区,钟灵毓秀”,“序曰孝感古战场也,其地六达三关障其后,澴汉阻挡其前,人剽悍喜兵”,民众具有冒险犯难的传统,官逼民反的反抗斗争贯穿清朝始终。《孝感县志》关于李自成、张献忠的记载,可谓连篇累牍,孝感或被占领,或是根据地,或作游击区,县衙多次被扫荡。但问那些不屈服的义军转向何方呢?相当数量的人马入川了。崇祯16年(1643年)5月29日,张献忠占领武昌,正式建立大西政权,两月后南下西进,此间张献忠于楚地另编“新营”(“楚营”)57000人,次年春入川,该军后来落籍四川(《中江县志》)。“嘉庆丙辰(1796年)夏,湖北孝感有匪滋事,毗连三省(指楚川豫),匪众数万,总统永保屡为所败,先后征兵数千,皆覆没”(《清稗类钞·第二卷·明亮平孝感教匪》)。紧接此文还有《额成登保平川楚教匪》等6篇有关川楚义军转战的史实。农民起义军余部又转换成移民。孝感杨店镇杨氏就有垱子湾几十户,因参加白莲教而整体搬迁四川的事实。造反者历来被称为“匪”、“盗”、“贼”,族谱怎么可能正面收录?
      四、麻城县孝感乡考辩
      麻城孝感乡,虽然在巴蜀大地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很多移民后裔的族谱中都有记载,但在正史中却罕见记载。现在所能查到的有关孝感乡建置的最早文字记录,是康熙九年(1670年)编纂的《麻城县志》:
      “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止七十四里。太平乡原额五十八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仙居乡原额五十四里,后并作二十五里;亭川乡原额二十五里,后并作二十四里。国朝因之”。
      根据这段文字证实,孝感乡作为麻城下辖的一个乡级行政建置,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存在过。只是后来经过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孝感乡就从麻城政区中消失了。
      有关麻城县的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第一次发生在成化八年(1472年),麻城县因为因湖广填四川后“户口消耗”,下领四乡并为三乡,孝感乡被并入到了本县的仙居乡。
     第二次发生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前次调整被并入到仙居乡的孝感乡,又随仙居乡并入到了黄安县。
     由于黄安县设置时,是由原麻城县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甲、黄陂县仙源一乡八里甲和黄冈上中和一乡十二里甲组成的。
     孝感乡始建年代
     从康熙《麻城县志》记述可见,孝感乡在明成化八年因湖广填四川后“户口消耗”被并入仙居乡。后又有部分划入黄安县,终清一代也未恢复。也就是说,它从此就在湖广的文献中消失了。而孝感乡的建置则终止于成化八年(1472年),它在明朝277年的历史中,仅仅存在了105年。至于明代以前是否有孝感乡建制,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史料证实。
     1、网文称,麻城县在明初百年间曾有过“孝感乡”,位于麻城县西北,北与河南罗山、光山搭界,成化8年(1472年)裁撤并入仙居乡,因“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没,数被劫杀”(《读史方舆纪要》),在嘉靖42年(1563年)析仙居等乡新建新安县,嗣后更名黄安(解放后改红安)县。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孝感”二字是”孝感动天”四字的缩写,因其地自古孝道昌隆,孝子蕃盛,中国”二十四孝”,孝感有其三。麻城因麻姑升天而得名,为何会出现孝感乡这个地名?
      2、网文称:“麻城、孝感乡几乎是成建制的迁移,何以乡人迁之不绝?这主要是有人口源源不断迁至麻城、孝感乡之故,而迁入麻城、孝感乡之民,又被不断迁徙至四川”。
      这种说法虽有些模糊。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川渝移民后裔的老谱对麻城迁出地址记录多为今麻城高坎湾(谱多误记高坎堰洗脚河、高阶堰喜鹊河、高阶堰、高阶岩、高街堰、高干堰、高街檐……等等),也证实这种说法,麻城高坎湾只是湖广填四川“麻城过籍“官方移民登记点之一,类似的地名还有鹅掌大丘。“不断迁徙”之地,只能算寄籍、暂住地,绝非移民。
      3、另有学者断言湖广移民多麻城籍是因为:一是湖南、湖北、中原所有移民必须经麻城入川,二是不少族群嫌势单力孤,冒充麻城籍。这理由不能成立。
      第一、违背地理常识,迁川路线,麻城于湖南是西辕北辙,江西人迁徙四川走水路沿汉江或长江西进既便利又安全,何必非要绕麻城。
      第二、虽出于人之常情,却不宜以偏概全。如果以“麻城府孝感乡”一说即否定德安府孝感县移民,或者仅此“孝感乡”、否定彼孝感县,恐有失望文生义。
      此称谓究竟从何而来?麻城自古未设过府,孝感县不曾叫过乡。明嘉靖42年“以麻城县之姜家畈置黄安县。析黄冈、黄陂二县益之”(《湖北旧闻录》,清陈诗编纂)。民国22年划出孝感的北部、黄安县的西部等地置礼山县(1952年改名大悟县)。观明清地图,同处楚北大别山,麻城的西北部(即明中叶后的黄安县)应与孝感的北部相邻。这种地缘因素,将两县连缀相称,有其合理性,但是把德安府孝感县移民都统归到“麻城府孝感乡”,显然不合理。这一带恰恰是明玉珍等农民起义军入川前长期苦战、频繁活动之所。此地对于他们,可谓是刻骨铭心的生死之地,至于府县乡的具体行政隶属,并不在意。
      再者源自对麻城的感念。孝感邑人在元末明初到麻城深山避乱,明朝立国后,孝感邑原居民和其他籍到麻城避乱居民在麻城原地登记再回徙(有部分麻城原居民随迁,上文《麻城县志》提到的“人丁耗尽”可能与随孝感人迁入孝感或外迁他处有关),似乎有浴火重生之恩,故称“麻城过籍”。这在孝感、麻城二县方志均有相关记载。以至孝感人口语中,喝醉酒是“麻西了”;睡着觉是“到麻城去了”等。文革前,同迁川的移民后代家里一样,孝感地区各县、包括江南咸宁等县农村,普遍将“麻城土主”供奉于中堂神位,也是源于当初避乱时的传说。足见先辈们寄托敬祖恋旧之情,深怀知恩图报之念。“过籍”发生于元末明初,正是第一次填川时期。既然虔诚地将“麻城”供奉,把麻城冠名称“府”于孝感之前,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故而以讹传讹,相沿成习。
      “府”,行政比县高一级;“乡”,县下区域单位,与城相对,用于此处表人们聚居之所(清代以前并非一级政府,仅为地域概念)。对于缺乏文化的大多数老百姓而言,好象称麻城为“府”是敬词,称吾县为“乡”,是谦词。麻城孝感二县无从属关系,如果不脱离当时的语境和社会特定环境,“麻城府孝感乡”,是情感大于理性的称呼,显然是民间的一种附会。从严格意义的地域名称上讲,不能顾名,亦不可思义,既不规范,更不符合逻辑。“麻城县孝感乡”之说,就移民成分来讲,大部分是指德安府孝感县移民,小部分才是麻城县孝感乡移民。
 
      理由还有:
      其一,移民始祖大多为跟随明玉珍的乡亲,主要来自老家及附近。玉珍家乡与孝感相连,不可能到几百里外的他乡征募,这是政治经济成本范围的事情。
      其二,网文“麻城县孝感乡”既言“盗贼出没,数被劫杀”,根本不适合人群安居,就谈不上“有人口源源不断迁至麻城、孝感乡之故”。生存环境恶劣,逃之惟恐不及,何敢“迁至”?明成化八年(1472年)孝感乡因“户口耗尽”而并入仙居乡,后续又是哪儿来的人口往外迁徙?清代移民的规模不输明朝,距“麻城县孝感乡”裁撤200年矣,如何不见改制后的新称谓“湖北黄安县”?
      其三,论移民条件。孝感县明清时代“邑广八十八里,袤三百二十七里”(《孝感县志》),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的数量、密度及面积,均属鄂省大县,民风古来爱结帮出外闯荡,如做买卖、手工艺、做长工等,而且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移民发源地之一。
     其四,地名辨迹。同一网文说:“麻城《邓氏宗谱》载其祖自江西迁来后世居孝感乡邓家磅村”。磅,疑为滂字误;滂,形容水涌,引伸傍水。麻城位大别山区,而孝感南部湖泊星罗、河网纵横,仅城郊名字带滂的就有喻家滂(今属孝感学院旁一宫村)、徐家滂(今北京路南九真村)。《新宁县志》谈到大姓来历,称郑姓来自“湖北麻城甘棠铺”,薛姓来自“湖北麻城长岭岗”。这甘棠铺和长岭岗乃有名之地,属于孝感麻城相邻的黄陂县,在县城一东一北。——足见该网文真实性的可疑与“麻城”的笼而统之。
      其五,事实作证。孝感谚语:“四川的被子便宜”;“老不走川,少不走广”。前句原意川楚关山遥隔,移民卖掉行装不足充返程盘缠,喻只好认命留川;次句却是辛酸的总结和告诫。《孝感文史资料》第9辑记载抗战时期许多川渝的孝感后人,指明祖居地是孝感“陈家河”、“张家湾”等;一鲁姓后人曾谈及先祖元末由孝入川落籍自贡,已繁衍400余户,2000多人。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张执一同志在回忆录中即谈到,他们张及屠姓就是当年从孝感迁来汉阳的。这也在一个侧面佐证了孝感历史上是移民集散地之属性。
      其六,得到川渝鄂人的普遍认同。在现实生活接触到的众多蜀人,皆言之凿凿地称此孝感,并未发生歧见。参加过1937年“8·13”上海抗战的黄埔老人鲁鋆为孝感市文史界名流,撰文称:“1945年重庆江北经营织布厂的陈华能女士和一位年近七旬的张忠民先生,要求加入‘孝感旅渝同乡会’,并如数家珍地述其先祖于元末明初随明玉珍义军入川.族谱载其祖籍孝感陈家河和孝感张家湾。1984一1996年十余年间,先后有铜梁县政协委员李国栋、重庆市政协委员卢栋林多次致信,请代查其先辈在孝感情况。德阳市张先生还专程赴孝感寻根访祖。1989年,84岁的程竹轩先生特意由台北回故乡孝感定居,并谈及他在台湾所识川籍人士大都介绍其先辈由湖北孝感移民四川。”真是莫谓他乡无知已,麻城孝感早识君。显然许多人将孝感县(今孝感市)与麻城县(今麻城市)孝感乡混为一谈。好在两地共界,取其郡望,联谊叙旧而已.不必细分。绵阳市政协文史委前主任、知名学者钟利戡先生的论证更为精到。他考查《内江县志》:“内邑旧户,祖籍多属麻城,邻邑亦然。今多不识其故,沿称明洪武二年(1369)奉诏迁麻城孝感乡实蜀事。”这“沿称”二字,不察明玉珍在此前决不可能“奉(朱元璋)诏”招民入川之史实,只能说明习惯成自然,尊崇郡望之理。以孝感驻军例,更会碰到有趣的现象。当年在上甘岭打出国威军威的解放军15军,1951年入朝前夕在四川大批征兵(如黄继光、邱少云),部队回国后驻扎孝感。这些川籍官兵,无不兴奋地说是又回到老家了。自解放以来,川人来孝寻根者迄无间断。
      其七,川渝移民后裔祖谱对于麻城孝感乡迁出地记载多是泛指,并无确切记录,同样也说明这个问题,如:高坎堰、高阶堰、高街堰、高街檐、高坎岩、洗脚河、喜鹊河、鹅掌大丘等。可能只是一个移民登记点,类似于山西大槐树。
      是否可以说,所指麻城府孝感乡,系一句泛称,一个寄托,一腔情怀,一种广义的约定俗成。虽有确指,实际是指孝感、麻城为主,包括与之相邻的黄陂、安陆等湖广各县。都是中华一员,何分泾水渭水。
       五、川人楚相
      五六百年来的天地翻覆,社会形态和生活格局发生巨变,但是楚文化对川人的的渗透,却是全面而深刻的。姑将蜀孝两地共同相似之处,稍作搜集,庶几可证实一脉血缘。
      1、地名情结
      地名村名,本是一个标识,具有特定内涵、长期不变、民众公认等特点。但是移民们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漫长的封建政治与大自然的双重挤压,他们有说不完的屈辱和无奈,有百折不挠的抗争与追求,依然不忘的是故乡情怀。这从孝感移民聚居地名中,得到充分渲泄。仅举其中四川两县至今仍用的部分乡镇名(《全国邮政编码集》),可以对应孝感地区许多相同相似的地名:
      德阳——孝感、孝德、孝泉、太平等。反映的是对祖居地孝文化的颂扬。直冠老家地名(“孝感”、应山等地有太平),表达出不可压抑的情感。
      射洪——东岳、仁和、太和、伏河、凤来、青岗等。
     直冠“孝感”名的例子,还有二处,1966年大约4、5月份,人民日报报道春耕生产,提到“四川射洪县孝感公社”;1969年,一位北京二机部8800厂工作的林承善同志(川大毕业)亲口告诉,他是阆中县孝感公社人——这决不是一种巧合,且录以备考。此外,大多用孝感明清时代老地名中所含字:洪、龙、凤等字特多;二是以姓氏打头,结合地貌,径叫湾、河、坝、桥、墩、山、坡、畈、街、店、集、井、屋、垸(院)等,如李家湾,范家大院。
      2、土语方音
      语言作为人类发展中最活跃的交流工具,亦独具地方特色。以湖北话为基础形成的四川官话,则是今天川渝的主流语言。换言之,语源系湖北话,保持着几百年前的词汇和近似的楚音。试举川孝两地常用俚语数例,一窥形神,可揭示内在渊源(以两地老人、偏远农村流行话为参考。两地方言谐音模拟列前,括号为普通话及解释)。
      名词:嘎(家,如“张嘎湾”),嘎嘎(外婆),婆婆(奶奶)、伯伯(父亲)、帕子、扶子(手帕),拐子(兄,哥哥),日头(太阳),天光(天亮),刹黑(傍晚),走暴(雷阵雨),索子(绳子),印子(痕迹),苕(红薯,兼形容词、缺根弦意),包谷(玉米),线粉(粉条),抄手(北方叫馄饨,南粤称云吞),罩子(雾),天道(天气),鸡公、鸡母(公鸡、母鸡),不好(生病),宝气(称有怪癖的人),豁皮(地皮),博士(木匠),告花子(叫化子)。
      副词:蛮、死(很,非常),恩(硬),埂(完整、无保留),倒(会、能;兼作补语),狠(厉害),卯起来(非常、使劲)。
      数词:盘(回,次),箸(相当一筷子),砣(块,堆),丫(块,份)。
      助词:噻(嘛,哟,呢)。
      动词:欠(盼望、想念),揩(擦),落(下,如下雨),起(取,娶,趋),处(戳,捣),费(睡),录(涝起),参(兑,斟),左(借东西),瞄(看、瞅),莫尔(不理睬),扳命(折腾)。
      介词:匠(象),代(在)。
      形容词:拐(坏,歹),幺(最小的),抹(快,如快点),秋(烟熏),横身(全身),哈巴(傻子),秀气(漂亮),宁馨(美好,漂亮),逼时(背运,倒霉),玉贴(舒服),赫人(可怕),撤白(欺骗),耍拉(麻利、不拖泥带水,转喻够意思),邪货(不正经),摸顺毛(顺着来),划不来(不划算),上笼头(受约束)。
      口头语:冒得(没有),哪个(谁),要得(由可得变),将才(刚才),劳微呢(谢谢您)。
     许多字眼的发音,与普通话相比,声母混淆,如南与兰;韵母难分(无阴平、阳平区别),如,身、申与声、生;大量保持入声字,恕不一一例举
      3、工艺、市井风俗
      男女老少喜爱雕花剪纸。捏糖人,原料为大米熬的糖浆。红白喜事,小孩的三朝(婴儿出生三天后洗浴)、九朝、“满月”、百日、周岁,给小孩“点红”、“抓周”(摆放文具、算盘、衣帽之类,任其抓玩,以预卜未来生计)、“做三朝”,兴“九大碗”菜,梳子肉(红烧肉)是必不可少的
      游戏,玩乘三,以小石子或小树棍作棋子,画方格为棋盘,田间地头,条件不拘。彩莲船、莲花落、皮影戏也广泛流播。民歌、川剧的曲调、旋律亦多与荆楚的皮黄、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那种苍凉婉转、悱恻缠绵的乡音存焉。比如隆昌县石匠号子:“太阳落坡四山阴,冤家掉了绣花针。出门寻针是假意,偷看情郎是真心。凉风悠悠天要晴,冤家收拾要出门。晴天又怕妈不肯,落雨又怕去不成”。只有用川楚语调唱才能一吐酣畅淋漓,听起来别有韵味。
     4、民居
     5、习性
     饮食习惯,如家家喜好腌制泡菜、酱豆(豆瓣酱)、腐乳(臭豆腐)、腊鱼、腊肉、咸萝卜,嗜辣,自己动手酿造米酒、麦酒、曲酒。
      如走路打背手,吃饭端碗喜蹲着,据说是押解路上养成的习惯。春节烧香向东方朝拜。两地人在生活生产的实践中,根据某人性格或身体特征,爱给人取绰号。如张泡皮、王拜子(瘸子)、范哈儿等。善于说歇后语(俏皮话),用形象的比喻道出本意。如“稻草包鳝鱼——溜之胡也”、“黄莲树下打响板——穷快活”,不一而足。
      川渝盆地山川水、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湖北东西南北中、张扬的码头风气,二者虽各呈表象,实则扯筋连骨。两地传统都重视教育,次尚武,最后没办法则舍得出苦力。应当特别说明的是,本章所述民居、习性等特点,两湖皆然,非孝感独有,孝感只是其中一典型罢了。民俗民风,作为载体,犹如初生婴儿的胎记,向今人展示了一条探索移民文化的新途径,亦对先民当年衣食住行生存境况生出些许的遐思,让后人领略和回味移民文化沉甸甸的份量与丰富内涵。
      6、杰出的川籍孝感后裔
     孝感后裔同其他移民一道,带去家乡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奠定、重建、发展四川的经济结构和民俗风情的根基,有深远影响和突出贡献。在报答斯乡斯土的同时,得山川秀美之精华,继先贤珍贵之遗产,特殊的历史背景、巴蜀灵气与荆楚血性的有机融合、孕育、激发、催生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
     《孝感县志》载:
      杨春,其祖孝感人,从明玉珍入蜀,家新都。春登明成化辛丑(1481年)进士,官提学副史。……子杨廷和,翰林庶吉士,累官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等职,有大功于朝廷。孙杨慎,字升庵,正德(1501年)“殿试进士第一,官授翰林院修撰,兵部主事”,明代大文学家。
      洪武4年(1371年),从孝感去隆昌的郭孟四,翻越山垭时,装行李的箩筐不小心滚下山,不得已就地开荒,定居云顶寨,历30余代,人丁5000多口,成为川南望族。驰名中外的曲酒“泸州老窖”,即滥觞于郭家万历13年(1585年)所办的泸州天成生酒厂。19世孙郭书池,光绪举人,曾主持湖广总督张之洞帐下垦务,创办上海中国公学;子郭蔚华,老同盟会员,四川早期革命党人多出其门。郭蔚华有子女7人,子郭士杰,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1927年牺牲汉口;子郭彦曾任国民党装甲兵司令(现在台湾)。麻城府孝感乡后人、解放军上将张爱萍(出生达县)1998年10月专门题写“云顶寨”的寨名。
      成都闻名遐迩的小吃龙抄手、赖汤元,龙赖两姓先祖也是孝感的移民。
      前述孝感人刘开沛,生于清顺治15年(1658年),刘开沛自幼赴安徽学得造纸工艺。来川后辗转峨嵋,落脚双福场,利用丰富的竹麻资源,创造仿宣纸“贡川”,始将带去的造纸技术重新创业,发扬光大,并成为西南最大纸商。
      川西雨城雅安古镇上里的杨家,历代出官吏。杨家一世祖杨银芦、丁氏于清初自孝入川,落业嘉定府夹江县牛仙乡九皇庙,后分出一支到雅安杨家沟。300多年来,经20余代,头顶官帽二至八品,有记载者72人。清嘉庆年间圣旨敕封的八代孙官墓,隐然于老屋后山茂林修竹之中。
      革命烈士罗世文,其先祖罗尚凤万历年间举家迁入富顺县洪合乡,顺治初迁威远县罗田口。罗氏耕读传家,历代多进士、举人,又是盐业世家。12代世字辈除任过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的罗世文外,还出了许多将军、教授。
     现代作家艾芜,原名汤道耕,“原籍湖北麻城孝感乡”,先祖于成都附近之新繁县与彭县交界处种田。
     名人先祖来自麻城孝感一带的,还有阳翰笙、马识途等。
     出类拔萃的贤彦未尝不挂一漏万,原因有二:一是乡人不愿夺蜀川培养之功,如《孝感县志·凡例》所言:“载杨廷和张佳应,先世皆孝感人,考明史杨籍新都,张籍铜梁,与孝感无涉,何必援显宦为旧邑荣!今裁汰之,仍附《杂识》中,一见旧说云尔。……沈公远标寄籍桐柏,由举人官四川知县。窃谓沈既举河南乡试,服官后又未请回原籍,伊之宦迹当载桐柏,吾邑不能复识,以示限制”。张佳应,县志介绍,其先人元末入蜀,张系明嘉靖进士,累官兵部尚书。二是天灾人祸对史籍的严重毁弃(如淹水、失火、战乱,尤其是文革)。但我们仍然可以在数例杰出孝感后人身上,深深感受到那种万古不磨、千劫不灭的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在华夏板荡、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在开发四川、创造文明的同时,先人们不畏艰辛,万死求生,以异常的勤俭、卓越的智慧,所体现出人类最美好的心灵与神圣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看到的壮丽山河,依傍的坚实基业,正是先人们付出无数牺牲而来。他们为后人树立起了顶天立地的、景行行之的千秋丰碑和人格标杆。
       彰显孝感地域特色,深挖荆楚文化底蕴,弘扬移民美德,振奋民族精神,这是时代赋予孝感邑人崇高的责任。唯楚有才,蜀中多才,共同的祖宗,一体的血脉,一江上下,骨肉情深。从古到今,两地人真是难舍难分。发挥族群认同和地缘协作的整体优势、潜力与合力,日显重要。重庆俗语:“扯得拢乡音才打得拢堆”。如何“打得拢堆”?融融的乡音,未来的召唤,多么强烈地要求我们应时而起,为共创川楚人民的繁荣和福利,在更高更新大舞台上,川渝和鄂孝人民一定能够联袂上演威武雄壮的现代剧,使两地更加交相辉映、亲上加亲。
 
     作者简介:
    周凡,谱名敦凡,湖北孝昌县陡山人,生于1986年8月,大学学历,从事餐饮业。热爱文史,熟悉谱学,相关著述较多。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