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中学生-福安王晋藩抗日殉国,被日军悼念并载入史册
这位温州中学毕业生抗日殉国,缘何被日军悼念并载入史册?


王晋藩烈士照片,收录于日军第八十五联队史《军旗之下》,因印刷质量问题,以及原照片很可能为单寸照片,故而非常模糊。
收录在日军联队史中的王晋藩烈士家书与照片
今年春节前,杭州的何明敏先生托我查找一位抗战烈士的史料。这位烈士名叫王晋藩,毕业于温州中学,1939年殉国于浙江富阳的东洲战斗。在此之前,我也曾数次帮助抗战烈士遗属查找史料,寻觅先辈足迹。但这一次有点特别,何明敏先生与王晋藩烈士没有亲属关系,他是一位抗战历史研究者,而他托我查找的缘起,则是因为他从日本史料中看到烈士的相关信息,更准确地说是:信息来自与烈士所在中国部队直接交战的日军联队战史。

东洲保卫战纪念碑亭内景,富阳市政协1995年9月1日立,图片来源:金华新闻网。
这部名为《军旗之下》的日军第二十二师团第八十五联队史,在记述了1939年的东洲岛战斗(日军称为长沙岛战斗)之后,附录了一篇该联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小队长桥爪辰男少尉的手记,他参加了本次战斗的第一线突击,其《手记》大标题为“哀悼青年军官王晋藩君之死”。在该《手记》的同页还附有王晋藩之父写给儿子家书的信封及内文之照片,以及王晋藩的照片。根据《手记》,信与照片是桥爪的部下在该岛第一线阵地内王烈士遗体上发现并带回来的。

信封正面文字为:
温州转富阳大源第四大队第十一中队
王晋藩先生启
福安王椷
由此可见,此信是从福安寄出,经温州中转到富阳大源镇(位于东洲岛南岸)。根据史料记载,此时驻防此地是浙江省国民抗敌第一支队,王晋藩所在第四大队第十一中队,应当就是第一支队下属部队。在东洲保卫战前夕第一支队第四大队接替第三大队,负责东洲防务。

家书全文如下:
承韶吾儿:收阅昨接来函,知汝在富阳大源见习,皆获平安,予心深慰。刻家内皆得平善,无庸远念。惟汝母亲见汝年少远方见习,辛苦异常,更兼时局未定,无时无刻皆是忧虑于汝。切要体量父母爱汝之心,在外见习,千万见机而作,心中格外特别谨慎,诸事皆要思想进退,勿任意敏强,诸凡切要留心,以免疏忽之虑。天气严寒须要加衣,须要时常寄信安家勿误为要。耑此并询
近佳
父字
古历十二月十八日
可能正是这封文字简短,却情真意切的家书打动了日军小队长桥爪辰男。他的手记没有记述王晋藩的经历(恐怕他也无从获知),而是围绕着这封家书展开。他这样写道:“父亲王先生的信中,充满了对远离父母膝下,忍受异常辛苦在军中服役的王君的关爱,父母切切之情,何其珍贵!——正是时局不安定,天气趋向严寒的时候,要多穿衣服,保重身体。”
日军小队长:王晋藩“为悠久大义任务而献身,生死已被超越”

日军第八十五联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桥爪辰男小队长,照片来源《军旗之下》。
受“皇道思想”与“武士道精神”的影响,桥爪辰男将王晋藩的爱国、参军与殉国,与自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到参加侵华战争的所谓“忠孝一本,超越死生”经历相类比,这当然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但是,诚如他所言,王晋藩“为悠久大义任务而献身,生死已被超越”。最后,桥爪辰男说:“你的魂魄将久远地活在我的灵魂里。因为这件事,我后来的中文名字就叫做王晋藩。”
来自敌人的悼念与夸赞,会让人不禁怀疑其伪善与作秀,因为日军的侵华与战场上的你死我活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但是不容否认,桥爪辰男的手记中所流露的,不仅有对这位忠勇赴死之中国烈士的敬重、赞佩,更有同为人子、同样初入军旅的物伤其类与惺惺相惜:王晋藩刚出校门,尚在见习期就战死沙场,这可能是他经历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恶战;桥爪辰男也是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不久,东洲之战也是他的首次参战。

东洲保卫战纪念碑亭全景,资料照片。
由此,便不难理解桥爪辰男的感伤慨叹:“共同置身于战场,就生死存亡而言,无非时运。但当看到我部下从长沙岛战斗的第一线阵地内的王君遗体上带来的信和照片,虽然在决战的最高潮时,却偶尔也会从人类和生命中悲叹敌人的宿命”,“国家不同,偶然就分为敌我,我也和你一样是父母的情感寄托。忠臣出于纯情孝子之门!”
王晋藩殉国时或尚未满18岁
在初步对家书与《手记》做了分析之后,我开始着手寻找王晋藩的史料。因为疫情的缘故,到图书馆与档案馆查询史料的计划被推迟了两个月。其间,夏新天先生从温州中学1939年春初中毕业生名单(载于《温中百年》)中发现了王晋藩的名字。

近日我到温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在1937年5月编印的《浙江省立温州中学同学录》中找到了王晋藩的信息。

这份同学录证实王晋藩1937年5月为浙江省立温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秋季班乙组的学生(当时有一年分春、秋两季招收新生与毕业的制度安排),时年十六岁,籍贯为福建福安,通讯地址为温州本埠府学巷四十号。
而1939年5月编印的《浙江省立温州中学同学录》则显示,王晋藩于这一年的1月从该校初中部春季班毕业,时年十七岁,其通讯地址为永嘉(温州)小南门福安同乡会。

王晋藩1937年5月为该校初中部二年级秋季班乙组学生,即1935年秋入学,按当时温中初中部三年的学制,正常情况应在1938年夏毕业,实际却推迟了半年,到次年1月才毕业,到底是由于个人原因,还是抗战时局,不得而知。而关于其年龄,1937年5月的同学录中为16岁,如果算年头到1939年1月毕业时,应为18岁,而1939年的春季毕业生名录中写的却是17岁,初步推测如果不是填报或印刷错误的话,此处应是按周岁计算的。
由这两份同学录和那封家书,初步可以勾画出王晋藩烈士的简单履历。
王晋藩,字承韶,1921年出生,福建福安人,1935年秋入温州中学初中部学习,1939年1月从温州中学毕业。随即前往富阳大源镇,在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第一支队第四大队第十一中队见习,同年3月21日至23日期间在东洲岛战斗中殉国。这也就是说王晋藩初中一毕业,就投身抗日战场,约两个月后壮烈殉国,此时尚不足18周岁。

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资料照片。
烈士埋骨何处不得而知 期待能找到烈士亲属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王晋藩之父的那封家书写于古历十二月十八,即公历1939年2月7日,也就是说这封信发出后仅一个半月,他牵肠挂肚的爱子就为国捐躯了。那么,王晋藩殉国后,其遗骨安葬于何地,其父母有无得到噩耗,烈士遗骨最终有无归葬故里,以我目前所掌握的有限信息,尚不得而知。

曾临时停放东洲保卫战烈士遗体的关帝庙旧址,本照片及以下三张照片均出自《东洲保卫战牺牲的数百将士长眠大源蒋家村》(《富阳日报》2013年6月6日)。
根据2013年6月6日《富阳日报》的报道,此次东洲保卫战结束后,我方烈士的遗体或被掩埋于东洲江堤下,或被安葬于富阳大源镇蒋家村之高家墩,还有部分被亲人领回。在1970年代的造田运动中,这些烈士墓地被平毁改为农田或菜地,当时挖出了很多的人骨,被倒入附近的高家潭或大源溪。

高家潭,造田运动时烈士骨骸被倒在潭里。
尚能让人稍得安慰的是富阳方面已经于1995年修建了东洲保卫战纪念碑亭,并建立了东洲保卫战史料陈列馆,而当地村民则自发筹募资金为烈士树碑纪念。

富阳大源镇蒋家村村民蒋雪谷和他募集资金所立的东洲保卫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此真国殇,其死自关天下计!愿众黎民,此生都作太平人!
王晋藩是不幸的,年仅十七岁就舍命疆场,对其父母来说,丧子之痛,痛何如哉!但与众多不知姓甚名谁、不知何方人士的抗日烈士相比,王晋藩又是有幸的,毕竟他留下了英名与遗照,还被写入了敌方的战史。只可惜在他的母校,在他的家乡,他的名字与事迹并不被人知晓。
在这个清明到来之际,我写下这篇小文,期待能有更多的国人能铭记像王晋藩这样数百万为我们奉献了青春与生命的抗日英烈,更期待着能寻找到王晋藩烈士的亲属,以慰忠魂!因为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因为历史不该被遗忘!因为烈士不该被遗忘!

东洲保卫战烈士埋骨地之一高家墩全景。
(感谢何明敏、夏新天暨其子夏志鼎、卢礼阳、朱弘、王思思在此文撰写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资料链接:东洲保卫战
东洲岛位于富阳城东,是富春江下游的一个大沙洲。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富阳城以后,富春江成为敌我双方对峙的天然分界线,而处在富春江中的东洲岛,则是浙东抗战的前沿。1939年3月21日拂晓,为策应南昌会战,防止中国第三战区部队增援,日军第二十二师团第八十五联队一部乘雨雾弥漫,在毒气弹的掩护下进犯东洲岛。我守军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第一支队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东洲陷入敌手。后在当地群众和友军的支援下,奋战三天两夜,收复东洲。此战我方大队长田钟璜和大队政治指导员张文纪负伤,大队长何惠民,中队长叶润华、贾行之,分队长姜鸿钧,见习官王晋藩殉职,士兵共伤亡230余人。我军毙伤日军50余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和食品。
东洲保卫战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爱国军民团结战斗、共同御敌的结果,打破了日军不可被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浙江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当时在浙江抗日前线视察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得知东洲战役胜利的消息后,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特意来到第一支队驻地富阳大源视察,慰问勉励抗日将士。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