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女作家“隔离”期间的冷思考:让过去过去 未来按希望的样子到来

今天的疫情显示,截至2020年2月14日24时,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54406例,累计病亡1457例。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疫情数字,像底气不足的学生想看又不敢看那份成绩单。这一天天上涨的数字不是数字,是撕心裂肺的人间悲剧,是锥骨入髓的城市伤痛,那些来不及的道别和不能抵达的相送,一天天地追赶,若流水的涡漩,全是苦咸。
我是武汉封城的前一天坐侄女的私家车离开武汉的。回娘家第二天,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玉恒就上门登记,我问他从武汉回村的人有多少,他说目前有50多个。下午,村卫生室又电话我去测体温。我报上名字,他们竟微笑着与我拉家常,都知道我是谁的女儿,那么亲切,让我瞬间释然,一下子找到重做一个村民的幸福感。其实,现在的村干部和这些年轻人我都不认识了。逢年过节偶尔回娘家,都是来去匆匆。
父母年届八旬,陪父母过年是我一直努力坚守的孝道。在武汉,我的日常生活一直做减法,下班后和双休日,只要无公务,我都宅在家里看书画画。上班自己开车,也不无事串门,所以当封城令后人们对武汉人谈虎色变,对自己来历的清白,使我保持着足够的自信和坦然。这种从容让我与父母亲密地厮守了半个月,终于因正月初八我到菜地写生受寒感冒不得不自行隔离,至今我与父母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一个屋檐下不见父母已近半月。
体温每天三五遍监测,母亲戴口罩端水送饭。好在大哥买的阿奇霉素分散片和感冒滴丸都对了症。后来断了药,镇村也封闭,便由母亲委托张玉恒代买。一家人诚惶诚恐,嘴上都说感冒没事,心里却直打鼓,幸而一周后痊愈。为慎重起见,母亲仍坚持将我隔离。这样也两清,父亲一年四季的咳嗽,偶尔打几个喷嚏都不会怀疑到我头上。只是有了这样的时刻,大家彼此催促吃一粒速效感冒胶囊,及时掐灭病毒苗头。
母亲是顶梁柱。家里的代销店虽也关门歇业,附近的乡民有个急需,母亲还得张罗。她常笑说,她是在炮火中过日子。母亲卫生习惯好,天天看电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耳聪目明身手敏捷,说话也爽朗,长年跳广场舞,全然是硬扎劳动力。正如母亲所言这个家她不能倒,否则一家人的生活就没了着落。
我是受父母娇惯的人,当过几十年小学校长的父亲中风后腿脚不利索,勉强能生活自理,一只耳朵失聪,这世界几乎向他关了半扇门。曾经的博闻强志还努力帮他看护着世界的大门。从我的童年到侄儿们的童年他嘴上总挂着一句口头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话在我耳根起了深深的老茧。加之我母亲的指挥棒也夫唱妇随:只要学习好,家务活儿全免。所以尽管我是小考中考数学满分状元,中考总分全市前八,学习委员当到老的好学生,却在家务活儿上一直不及格。因此回娘家名誉上是我孝敬父母,陪伴老人。父母在,不远游。实际上还是老孩子回家蹭父爱母爱。
窝居隔离的日子,凭借从小养成的与文字作伴的习惯,让我不致陡生寂寞。父母也不为我饭来伸手而有丝毫怨愤。我们彼此相安自乐。我终日困守二楼一间卧室,以读书听书写诗度日。用来聊捱时日,为抗疫的战场输送点儿正能量的文字,都有了更广阔的去处。


2月10日起,武汉全面启动小区封闭管制,给社区服务带来巨大压力。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求干部下沉。其实2月8日始,在单位的组织下,我就远程做起了武汉某社区的党员志愿者,负责武汉某小区6户居民每天的健康情况报告。
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生发了些感慨,但身边没人跟我分享,也就没去琢磨,直到今天一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新疆朋友发的一则消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芳草湖农场振兴南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杨正亮,坚守岗位10多天,2月9日,因疲劳过度突发疾病,不幸离世,年仅37岁。这消息既让我沉痛,也像一根引线引发了我对社区工作的思考,于是我在转发这条消息前,结合志愿者工作,提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过去社区与居民之间没建立健全便捷灵敏的网络信息通道。现在忽然发现其重要性,首选即建立社区邻里群。我电话居民,要他们加入社区邻里群,一半人立马执行,一半人反复电话和信息才加入。
二是社区平时没跟踪更新居民基本信息。其中两户,因社区提供的电话和户名不精准,我又通过邻里群打听,才知有的户主不健在了,有的早移居异地。小区房大多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的一个同事从社区得到14个户主的基本信息,其中3个早有变动,问了一串人,才确定目前居住者,有的房子转卖了几手,主人变更了3次,有的转租多人合租,而外来租户与社区原住民毫无来往,租户下落不明。这从源头上影响了疫情摸底。
三是居民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对陌生人和陌生电话的戒备,给社区增加了工作难度和成本。我动员两个邻居给顽固不理的居民发信息,也不凑效。有人直接回复:陌生电话勿扰。后来我通过在邻居群发问,从而信息对象更精准,口气更强硬,对方才立马加我微信,进来第一句话就问:我们这个小区有病例吗?
四是社区过去与居民之间两张皮,各自为阵,没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现在因抗疫忽然间双方都有了仓促而紧迫的需求。干部的主要压力来自政府统一要求,居民的压力来自饮食起居。这个利益链或者这个独木桥便显得焦灼而拥挤。而社区压力的最大承担者就是第一责任人——社区党组织书记。
五是政府过去低估了社区管理的意义价值,社区人力配备偏弱,目标监管考评不到位。现在抗疫成了晴雨表和温度计。外来干部当志愿者要从头䃼锅。以后加强社区治理,将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头戏。在这方面,农村管理反而更到位。村干部身在村民中,平时熟悉村情,谁家的孩子在外面做什么,谁家来了客人往往都知道。村干部、村民与责任田、宅基地的密切关系,实践了十几年的村民自治和村民选村官的体制,也有效拉近了干部与村民的关系,杜绝了村委会与村民两张皮。而城市居民长期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区生活,社区干部、居民与居民的工作单位、小区物业之间没建立起紧密联系,也导致城市社区工作根子上的薄弱得以凸显。
社区党组织书记在抗疫工作中殉职,让人悲伤,也是对社区管理发出的预警信号。愿我们无论是居民,还是干部,都多一些支持的行动,为早日拥抱群声沸腾的春天贡献应有的力量。
上述引言发出后,留言关注者上百条之多,言词恳切,都认识到社区工作的巨大压力和重要性,表示要支持社区工作。
据《三联生活周刊》关于武汉百步亭困局的报道,有个平时非常理性也多次热心参与社区工作的女性,在情绪最激动的时候,跑到社区书记面前吵架,说要发动所有业主去投诉。但社区书记说了一句话,她瞬间低落下去。社区书记说:“我真希望自己立刻感染,起码就可以隔离在家不出门了。”最终,她没有发动业主去投诉,社区书记也没有推病回家。由此也可见城市社区的处境和压力。


下午,我又接到单位电话,要求就地下沉,到居住区社区报到,亮明身份,主动做志愿者。于是我向父母所在的村副书记张玉恒做了报告。他说可能让我做的具体事儿不会有什么,对外……后面就没明说。他说因为发挥党员、志愿者及联防队员的作用,全村封闭式管理已到位。
在我记者似的询问下,这个50多岁的精干村官告诉我:平湖村有4000多人,500多个外市返乡人员,6个组、1个居民点、1个还建小区。除9个村干部为主力以外,大量发挥了党员志愿者的作用。每个组都安排村民党员志愿者做10户联防工作,任务是宣传、登记、监测、劝导,做到人不走动,车不移动,做到不漏一户,不掉一人。道路共封堵19处,生命通道2处,派人监测、消毒、登记、测体温。
每个组或区点都有二至三个代购员。他们想给每个家庭每人派发一个体温计,但是买不到。后来我问他,这件事是不是需要我帮忙?他又说,村里很多人不会使用体温计。如果摔碎了,水银弄出来也很麻烦。
后来,就这个问题,我跟他交流了一晚上。我建议他把全村人分组进群,每个家庭推荐一个代表进去,要医生演示怎样使用体温计及注意事项拍成视频,然后发布到群里。我也告诉了他我们在武汉做体温登记的方法。我说一个人发烧是有怕冷的症状的,即使没有体温计也可以知道这个家庭有没有人发烧。如果有,再派医护人员上门量体温。他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一组的群。这样我转眼就成了一组的村民。他后来就按我的方法在村组群里统计体温情况。嘿嘿。看来这位村干部很信任我,来日方长,志愿者怎么做下去,且听以后分解。
由于身边没电脑, 就用手机写到这里。
下面,录我的一首诗作结,让过去过去,未来按希望的样子到来——
东湖的梅花你好吗
想必东湖的梅花开了
小梅岭的细草盖住了去年的脚印
湖边的垂柳不久会穿起嫩绿的短裙
带剪刀的燕子寻找穿流的人群
阳光抚慰的湖水
应该有野鸭嬉戏的身影
那些敞篷船依然悠闲
像一支烟搁置水面
城中村的汉子随时
伸出手枪的手势
磨山汉街八十笔立的水杉
还是一根筋向上
令箭齐发
那些像蝴蝶飞舞的婚纱
手挽手绕树三匝
公鸡不知为何也像主人那般沉默
偶尔几声参差的狗吠
提醒我早从武汉回到乡下
阳光在窗外引来几许鸟鸣
被瘟疫软禁的日子
终于有了“立春”的名字
我在躺着的房间
用去年与梅花的合影
安慰这个已然站立却又担心爽约的春天
写于2020年2月15日

作者简介
尔容,原名望见蓉,生于湖北秭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05年借调中组部,2015年挂职湖北省信访局,现在湖北省作家协会工作。先后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爱情斑马线》《铁血首义路》《如影相随》《相爱不说再见》《伍子胥》及散文集《景秀华年》等。获湖北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第八届屈原文艺奖、湖北省首届电影剧本奖、《啄木鸟》优秀散文奖、湖北省报告文学作品一等奖。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入选数十个选本。来源|啄木鸟杂志社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