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浙江台州临海章安王氏家族

2020-03-03 20:48:21来源: 川黔王家大院

打印 字号: T|T
浙江台州临海章安王氏家族
来源:丁式贤 任金玉等
     据宗谱记载,章安王氏原出会稽今(上虞、绍兴一带),据老谱记载:本宗从太原分居浙绍镜湖因默庵府君仕仙邑复家台郡数经兵燹仅存名次一卷“
 
一、万民送伞王巡抚
      作者:丁式贤 来源:临海新闻网 2012年09月27日
      临海市区紫阳街南端有“十伞巷”、“三抚基”二条古巷,这一带即是明代临海四大家族之一——王宗沐家族(其他是秦鸣雷家族、何宽家族、蔡潮家族)的旧居。临海人誉称王氏家族为“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王宗沐有四子,士崧、士琦、士昌、士业。除士业为贡生外,其余皆进士,此所谓“父子四进士”,已够荣耀的了;然而这还不算,王宗沐本人和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兼巡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因此巡抚一职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王宗沐家族“一门三巡抚”,在古代可谓荣耀之至。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城关人。出身于世家门第。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诗文交。继由员外郎迁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任内,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三十三年任广东参议,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学副使,修王阳明祠,建正学、怀玉书院,于白鹿洞聚集诸生,亲自答疑、讲学。三十八年,任江西参政,次年,任按察使,辑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时山西连岁灾荒,因入觐上疏力陈缓征欠赋,获谴,调广西。不久,以父病告假。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资治通鉴》64卷以及《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隆庆元年(1567),起为山东左布政使。任内,清理铺行税额,编纂《东省经制全书》。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请开胶莱河,宗沐认为“其功难成,不足济运”,建议利用海运。山东巡抚梁梦龙采纳后,将40万升米自淮河起运,转海道运抵天津成功。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极言运军之苦,制定条例,采取措施,优恤运军,又注意治滩,建筑淮安至靖江闸间双堤,西面增建高家堰,东西疏浚涧河,提高防洪能力。万历三年(1575),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工部,又改任刑部左侍郎。奉诏巡视山西宣、大诸镇边防军务,上《三镇图说》。九年罢官,归里10年,与南京礼部尚书、同乡秦鸣雷等为诗酒交。万历二十年卒,69岁,追赠刑部尚书。天启初,追谥“襄裕”。著作还有《海运详考》l卷、《海运志》2卷、《敬所文集》30卷、《奏议》4卷。
       长子士崧,嘉靖二十八年(1549)生,字中叔,号禺阳。明万历元年(1573)举人,十一年与仲弟士琦同登进士。授光州知州,以卓异擢工部员外郎。二十三年通判润州,二十五年升刑部主事。次年卒。著有《浮弋草》、《支离集》等。
      次子士琦,嘉靖三十年(1551)生,字圭叔,号丰舆。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知府。二十年,丁父忧返里。二十三年服满,任重庆知府,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二十六年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綎从经略邢玠出兵援朝抗倭,竭力主战。曰:“强敌当前,有进死无退生。”奋不顾身,督师前进。栗林一战,倭被困十余日,求救于倭头目平义智。士琦为防两支倭军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亲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全歼三路倭寇,被时人称为“边才”。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后历山西右布政,巡视冀北至云中;升山西左布政,兼领冀北军防。四十四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他久镇云中,严守边疆,处理边疆事务,刚柔相济,威信素著。在任期间,边境平靖。著《封贡纪略》、《三云筹俎考》,记安攘、封贡、军实、险要等事,详载其守边经验。因长年顶风冒雪巡行边境,患上风湿疾病,积劳疾深。于四十六年(1618)卒于山西任上,享年68岁。著有《东征纪略》。
      王士琦奉命出兵援朝抗倭全胜这段历史,至今还被朝鲜人民传为佳话。1953年11月,朝鲜领导人来访时曾谈及此事。前不久,韩国代表团来华访问时,还特地问起浙江临海的王士琦,赞不绝口。
       三子士昌,明嘉靖四十年(1561)生,字永叔,号斗溟。万历七年(1579)举人,十四年中进士。任龙溪知县,以贤能著声,升兵科给事中,再历吏科、礼科,遇事敢言。二十九年,因进言册立太子事,谪贵州镇远典史。三十六年再起刑部员外郎,旋转大理寺少卿,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时福建海寇甚炽,士昌剿抚并用,不日即告平定。后以直言忤当朝意,罢归,卒于家。士昌能诗,又擅画山水,并工水墨折枝,名存画史。著有《三垣摘疏》、《镜园草》等。
       王宗沐还有一位视为已子的宗亲姪儿王士性(1546~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临海(今沿江镇兰道村)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九年,升礼部给事中。十三年,丁母忧返里。十六年,赴京就原职。十七年,调广西参议,任间,建怀远、荔波二边城。十九年,迁云南澜沧兵备副使,后历任河南提学、山东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卿。他先后上疏“恳陈天下大计”、“乞禁宫廷灯会、兵演”、“修复黄河故道”、“呼吁珍惜人才共济国是”、“呼请痛革科场积弊、明察邪媚”等10余条建议,受到同僚们“卓于下节,慨抗于上”的赞词,从政20年,政绩卓著,是一位忧国爱民的好官。
       王士性一生喜游历,漫游名山大川,足迹遍五岳。当时全国辖15省,王到过14省。每到一地,将山川、气候、地貌、道路、农林牧渔产业、特产、风俗、文化、民族、古迹等自然、人文各要素,用笔记体,条条都作概括性的记叙。主要著作有《五岳游草》、《广游记》、《广志绎》、《吏隐堂集》、《东湖志》。现除《东湖志》外,其余著作近年都已发掘出来。他的学术成就、政治主张、文学成果基本上都在这些著作中得到体现。和徐霞客一样,王士性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人文地理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据府、县志和《王氏宗谱》记载,并经实地察看,今临海市区原存一条“十伞巷”,坐落在巾子山脚,南起三抚(府)基,北至水门街,全长137米,为王宗沐旧居所在。因其本人和子孙居官清廉,家有百姓所送的“万民伞”10顶,巷以此得名。“三抚基”是指王宗沐家有3个巡抚。即王宗沐巡抚凤阳,子王士琦巡抚大同,士昌巡抚福建,故名“三抚基”,后因谐音演化为“三府基”。
       还有俗称的“七坊表”,均为时人为纪念王家所建。“七藩节镇坊”,在原县治前,为大中丞王宗沐而立,系城内最为壮观的一座,坊立县治前,用以告诫县吏为官清廉;“文章经国坊”,在泉井洋,为中丞王士性立,以纪念这位“素以诗文名天下”的文才;“德业匡时坊”,在东湖左,也是为王士性立;“鸿业初试坊”,在诸天巷,为万历四年举人王士琦等立,后士琦中了进士,奉命赴朝平寇大胜而归,故在东门街又为其立“安攘茂烈坊”;“郡材济美坊”,亦在县治前,为万历七年举人王士昌等立,士昌中进士后,又在校士馆前立“大中丞坊”。
       在城郊,建有王氏墓五座。王襄裕宗沐墓,在县南二十里延丰,赐祭葬(今小溪白岩岙);王鸿胪士性墓,在西北五十里黄奢保宁寺东(今双港通济堂北);王员外士崧墓,在县西三十里小岭;王巡抚士昌墓,在县南五里紫沙岙倒插金钗;王巡抚士琦墓,在县西三十里石塘,即今张家渡王庄山,墓前有石坊(上镌“天恩赐地”四个大字)、华表、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及御碑亭,是天启五年赐葬的。1956年,王士琦墓随葬器物共出土107件。根据浙江省博物馆收到浙江省文管会移交文物的单据,其中金丝发罩1件;金带板20件;各种金饰包括戒子、耳环等33件(计重6两5钱2分);各种杂金饰连宝石、玉、银29件(计重10两9钱6分);各种银饰20件(计重14两6钱);青花小方瓷盒1件(内贮小玉饰数件);银花1件(补漏登记);玛瑙虬龙佩1件(完整);唐代海马葡萄铜镜1件(破断)。199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玉器杂项鉴定组杨伯达、朱家溍、许勇翔、李久芳等专家鉴定,将其中22件随葬金器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墓前大型石刻尚存,形象真实生动,神态自然,是典型的明代风格,部分已修复原样,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二、明朝一清官,死后只能用草席下葬,
      坟墓被打开后,竟发现大量黄金
       1956年4月14日,家住浙江临海县张家渡农业社的社员借修筑猪圈和粪坑为名,便将庄王上的一处乱坟堆上取石材,正巧搬移到了一处古墓的石板。在搬开石板之后,发现了很多金器,随后当地居民便将这些器物送交到当地区委。并由区委通知文物管理小组前往实地勘察,并将出土的文物收回。
王士琦金丝发罩
       那么问题来了,这座古墓究竟是谁的呢?为何会有这么多陪葬品呢?而且还都是价值很高,数量很多的金器。后来经过仔细勘察之后,这座古墓的主人名叫王士琦。是明朝时期有名的大清官,在下葬的时候,穷得只能用草席包裹下葬。王士琦既然是个清官,下葬的时候只能用草席包裹,但为何在他墓里会出现这么多的金器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士琦这个人。
       王士琦,字圭叔,号丰舆,系王宗沐次子,浙江临海城关人。关于他的生卒年,在明朝的相关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明史》中,只有“被幼拟调。未几卒”这区区7个字的概述。此外,在史料中记载,王士琦被弹劾之年,是在万历四十五年的时候,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在万历四十六年五月的时候,“原任大同巡抚王士琦卒”。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王士琦是死于万历四十六年的时候。当然,这只不过也是推断而已。
王士琦金带板
       因为根据民国年间编纂的《临海县志稿》据《光绪台州府志》记载:“王士琦卒年六十有八”。当然,这里的六十八岁指的是虚岁,在新志中记载的是“六十六岁”可能是足岁。
       万历二年的时候,王士琦进入到国子监读书,四年考中举人,官至工部主事,后升任兵部郎中主事。上文我们说到了,在明朝的相关史料中,对王士琦的记载很少,不仅是生卒年没有个准确的答案,就连他的生平事迹也很少。不过,通过浙江的地方志我们会发现,王士琦这个人是有勇有谋,他曾经指挥明朝军队大败倭寇,但因为自己不是主将,所以关于他的记载就很少;不过在后来击败入侵朝鲜的丰臣秀吉之战上,他确实也是立下了大功。
       此外,王士琦还是一个十分敬业的官员,他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以至于后来积劳成疾,死在了山西任上。王士琦虽然地位很高,功绩很大,但是本人却也是个清官。虽身居高位,家中却一贫如洗,在他死后,因为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为他定制好一点的棺木,于是只能用草席将其包裹好,草草下葬。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临海县志》中可以看到:王士琦“旅梓萧然”。但是在几年之后,皇帝为了表彰王士琦,便下令将他的陵墓重新修缮,并将大量的皇家御用金银器物作为陪葬品葬入墓中。随后还在陵墓前修建了亭子、石象生等物。
 
金累丝游舫小插
       正因为如此,一代清官的墓中才会出现这么多的金子。根据记载,在1956年临海文物管理小组上交王士琦的墓的随葬品总计有107件。其中包括有皇室御用五福金冠、金蜻蜓、金莲花等器物。值得一提的是,在199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之后,确定有22件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至于清单,我就不列出来了。现在这些文物都被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中。笔者有幸能亲眼目睹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一下!
 
金累丝蜂蝶赶菊花篮簪
 
三、我们是书法大师王羲之的后裔
        2016-12-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作者:任金玉
        章安王氏,台州人都会想到椒江北岸的章安,在我的头脑中好像见过《章安王氏宗谱》宗谱里的章安王氏不在章安。在院桥岙里街,有章安王氏后裔,有收藏《章安王氏宗谱》,在历史学会院桥人王先生帮助下,在章安王氏后裔王先生家看到清代、民国和1996年三套版本的《章安王氏宗谱》,并借来一套原版宗谱带到黄岩复印。
1、章安王氏始祖在仙居
        王焕(1196-1256),字彦温,号默庵,南宋嘉定年间甲戊(1214)任仙居县尉,看到仙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从会稽山阴(今绍兴)迁居仙居,为章安王氏一支始祖。仙居县名由来: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天台始丰溪命名)南乡置乐安县,五代吴越宝正五年(930)改称永安县(仙居永安溪命名),北宋景德四年(1007)改永安为仙居县,王焕任职仙居县尉,已经叫仙居县,一般宗谱名称大部分以始祖落地迁居冠名,如仙居王氏宗谱,估计王氏大族,在仙居几支或十几支,冠名有一定难度。取章安二字估计一为历史上广义的章安,东汉建武年间(25-56)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或太平二年(257)置临海郡,郡治在章安,为台州建郡之始。二章安作为吉祥而取名。在《章安王氏宗谱》中可以看到章安王氏分布台州各地情况。王焕之子王贵,字世荣,号宜稳,由仙居迁居临海大坎头,逝后葬回仙居四十五部,有子三王兴、王尚、王成。十七世王宜礼迁居黄岩院桥西(溪岙里街),十七世王宜文迁居黄岩长大湖(今仙浦喻),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仙居下各西郊,羊棚头,后坑地方,还有临海城关,红光兰道,亭山等地。唯独没有迁居椒江北岸章安的“章安王氏”。所以到章安是找不到《章安王氏宗谱》的。
        章安王氏辉煌时代父子二代五进士章安王氏始祖王焕迁居仙居至今有三十多世,王焕之子王贵又迁居临海,在临海章安王氏传到十四世王宗沐,明嘉靖年间得中进士,达到章安王氏的鼎盛时代。
      王宗沐(1524-1592)联峰次子,字新甫,号敬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广西按察佥事,江西提学副使,江西参政,山西右布政使,山东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南京刑部右侍郎,左侍郎。追赠刑部尚书。主要著作有《宋元资治通鉴》64卷、《十八史略》、《台州府志》、《东省经制全书》、《海运详考》、《海运志》、《敬所文集》30卷、《奏议》4卷。
       王士菘(1549-1598)宗沐长子,号禺阳,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刑部主事。
       王士琦(1551-1618)宗沐次子,号丰舆,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历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福州知府,四川按察副使,山东参政,河南左布政使,山西左布政使,右都御史,巡抚大同,其间有援朝抗倭获全胜的史迹,至今仍在朝鲜人民中传颂。
       王士昌(1561-1624)宗沐三子,号斗溟,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大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等职。
       王士性(1547-1598)兰道宗果长子,宗沐侄儿,字恒叔,号太初,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十五世中第一个进士,受到宗沐的器重,把侄儿当自己的子女一样。士性历任河南确山知县,礼科给事中、广西参政、山东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等职。在上任或调动工作到处游山玩水,记载地理历史,著作有《五岳游草》、《广志绎》、《广游志》等有关人文地理著作。
2、章安王氏是书圣王羲之后裔
      王姓人口当今有一亿之多,是中国数一数二人口大族,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周成王弟叔虞,封都于唐(山西)又称唐叔虞,王姓高祖,周灵王太子晋,号称太原王是王姓的最早始祖。《章安王氏宗谱》记载,太原王第三十四世孙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琅邪临沂(山东)人,又是东晋宰相王导(276-339)的侄儿,出身贵族,官右军将军,任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为绍兴王氏一支始祖,晚年定居剡县(今嵊州金庭乡,墓在宅旁),有子七: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璠之、肃之、献之。王羲之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变革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畅的新体书法,字势雄强多变,成为历代学书之先师,为东晋大书法家,子献之、徽之也成为书法大家。
       章安王氏始祖王焕是王羲之公四子操之后裔,是六十四世孙王佐之子,是章安王氏光荣的历史。
       小结:《章安王氏宗谱》是一部优秀完整的历史文献,上至太原王,琅邪王,传至34世孙王羲之,又羲之传至64世孙王佐,王佐公之子王焕任仙居县尉,迁居仙居又传承30余世,世代有130余世。宗谱始修于明万历丙子年(1576)王宗沐亲自主编;二修于康熙辛末年(1691);三修于乾隆甲午年(1774);四修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修于光绪六年(1877);六修于宣统元年(1909);七修于1947年;八修于1996年,全套十卷,是研究章安王氏历史的珍贵文献。
四、章安王氏家族世系
      王氏出处很复杂,查阅史料,除出自姬、妫、子、虏姓之外,还有出自芈、己姓等,又有赐姓、冒姓、复姓王氏等特殊情况。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琅琊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均出自周灵王太子晋,而“京兆王氏”出自周文王少子毕公高。《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王氏通谱提要》则云:“太原、琅琊、三槐为正派,外国所出王氏,少数民族所出王氏,外姓所出王氏,冒姓、复姓王氏为别派,毕公高为小宗,以防与太子晋正派相混,亦割属别派。”
       据考,临海王氏支派较多,同姓不同宗的有8支以上。王士琦一支是从其父亲王宗沐开始显赫发达的,王宗沐曾官凤阳巡抚、刑部侍郎等要职,他们这派自称“章安王氏”,此章安非指现在的章安镇,指的是郡望,即晋代的章安郡(即临海郡)。这一支出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太原王氏”,士琦之兄士崧撰《王宗沐年谱》有“王氏先世本周王子乔之后,盖出太原”之言。太原王氏和琅琊临沂王氏,虽都出自周灵王太子晋,但已有派系之别。笔者认为,像王士崧那样地位、名望的人,是不可能搞错自己家族史的,即使年代久远。
章安王氏始祖墓
      2006年春夏,笔者有幸接连获得王宗沐之父、祖墓志,即:王宗沐祖父《明故东野王翁墓志铭》(下简称《王景墓志》)。出土地点:大田刘村小溪西岸,曾作洗衣石多年,出土时间失载。今藏临海郑广文纪念馆。按,“东野王翁”者,即王景,字逸卿,王宗沐祖父。
       王宗沐父亲《明故敕封刑部主事联峰府君墓志铭》(下简称《王训墓志》)。出土地点:临海汛桥镇延丰山。今存临海市博物馆。按,“联峰府君”者,即王训,字联峰,王宗沐父亲。
       王宗沐的父亲、祖父墓志,加上《光绪台州府志》中《临海王氏祠堂记》(王宗沐撰),以及宗沐嫡长子士崧“泣血谨述”的《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即《王宗沐年谱》),笔者对以士琦一族为代表的“章安王氏”世系进行较完整的学术考证就有了可靠的史料依据,略述如下:
      《王景墓志》:“王氏其先出太原,徙山阴,有讳燠者,宋绍熙间尉仙居,因留家焉。”《王训墓志》:“按王氏远祖□□□□□子乔,后世居越之会稽,元至正间徙台之仙居,而复迁临海。”《王宗沐年谱》内载:“王氏先世本周王子乔之后,盖出太原,世居会稽。”“赵宋时,有燠者为仙居县尉,殁于官,遂家焉。生子贵,贵再迁临海,数传生蒙,当元至正为衢州路教授”;“又三传为府君高祖,讳稳,以乡贡历任至江西南康知府,起复补汀州,作九年而家无余资”;“曾祖缵,高尚不仕。祖景,积善累德”;“考讳训,先封刑部主事。”
       上述三种史料基本相符,山阴历来是会稽治所,王氏由山西迁至会稽,最迟在北宋末。据《王景墓志》云,王燠于绍熙(1191-1194)任仙居县尉,成为王氏由越迁台之始祖。徐建春、梁光军《王士性论集·世家》所记:“始祖名燠,宋理宗(1225-1264)时任仙居县尉,死于任上。”有出入,两者相距至少三十年,应以出土墓志为准。至于“章安王氏”何时迁居临海问题?《王训墓志》与《王宗沐年谱》有出入。《王宗沐年谱》云:“燠者为仙居县尉,殁于官,遂家焉。生子贵,贵再迁临海,数传生蒙,当元至正为衢州路教授”,这与《王训墓志》:“元至正间徙台之仙居,而复迁临海。”起码差了三代时间。《王训墓志》是“不肖男宗沐泣血稽颡谨述”,《王宗沐年谱》是嫡长子士崧“泣血谨述”,而且叙述世系脉络清楚,应以宗沐、士崧所叙为准。另据徐建春、梁光军《王士性论集·世家》载,“章安王氏”由仙居迁至临海西乡的始迁祖是王贵,由西乡迁郡城的始迁祖是王伯澄,此可旁证士崧所撰《王宗沐年谱》的准确性。
      《王景墓志》:“临海之王,其祖□□□□□衢州学教授,□□□□□共推为真儒,由教授公又三世为江西南康公守稳。”
      《王训墓志》:“十世生汀州守稳,稳生瓒,瓒生逸卿,号东野翁,娶侍御余鐖公女,实生府君”。“家中落,力不能竟,府君罢书。”
据此考,临海“章安王氏”世系自“衢州学教授”至宗沐已6代,约有一百五十年以上,正好处于明朱元璋立国(1368)至嘉靖年间(1520年左右),迁入郡城的“章安王氏”重儒学,尊礼教,才出了“真儒”、“太守”这样的人才。王稳,《民国临海县志·卷二十·宦业》有传,年轻时曾受业于邑人陈员韬(按,员韬后任广东左参政、福建布政使)。宣德七年(1432)中乙榜进士,初任涿州学正,历唐王府长史、广平府同知、南康知府(在江西)、汀州知府(在福建),使王家从元时隐晦不仕转为重新兴盛,正统十一年(1446)王稳卒于家,有子五,幼子绶,仕宁王府仪宾,其余瓒等四子似乎皆不显。故《王宗沐年谱》亦载:“曾祖缵,高尚不仕。祖景,积善累德。”王景,字逸卿,即“东野王翁”者。王稳虽官南康、汀州太守(知府),然清廉不治家产,至孙王景已“家中落”,不能供子王训求读,只好“罢书”谋生。
       此后百余年间,“章安王氏”在临海繁衍共分五派,即“郡城、石门、西墅、兰道、新建(属江西)”。王宗沐这支称“郡城派”,是“章安王氏”五派中最盛的一派。郡城派原住税务街,故又称税务街派,“税务街”地近南门,,唐五代时因地近郡城江厦渡口,与高丽、日本通商,设有通远坊,与黄岩新罗坊同,供外商居住,通远坊内设有关税机构,故北宋时取名税务街。
       据《章安王氏宗谱》记载,从南宋仙居县尉王燠传至明万历时人王宗沐,刚好十四代,王宗沐自称“十四代孙”,尊王燠为一世,王士琦一派世系为:
     燠——贵——兴——以 改——文 泳——汝蒙——伯澄——孝祖——新泽——道稳(仕名稳)——斯缵——景——训——宗沐,
宗沐生:士崧、士琦、士昌、士业,
      士琦生:立鼎、立程、立准,
      立鼎生:宜谷、宜硕,
      立准生:宜焕、宜煜。
    《税务街王氏支图》所记王氏世系,与《王宗沐年谱》所记其祖上情况相同。从王燠到王宗沐十四世中,始兴者乃士琦税务街支派十世祖王稳。稳于宣德七年(1432)中举,是年22岁,官至汀州知府。之后,王氏一家数代不涉仕宦,直到士琦父宗沐时,家声才大振。
       据《民国临海县志·王宗沐传》:“宗沐,字新甫,号敬所,南康守稳曾孙也(按《王训墓志》应为稳之玄孙)。”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广西督学、佥事、总督漕运,凤阳巡抚、刑部侍郎等职,卒于万历十九年(1591),享年69岁,赠刑部尚书。推其生年是嘉靖二年(1523)。天启初(1621-1622),朝廷追谥“襄裕”,旧志载其墓在临海县南二十里延丰,赐祭葬,故称“王襄裕宗沐墓”。宗沐为官倡导教化,注重实效,建造书院,倡议恢复漕粮海运,治理淮河,颇有政绩。在史学上也颇有成就,著有《宋元资治通鉴》、《海运详考》、《江西大志》等,尚有《敬所文集》30卷。
      宗沐长子士崧,字中叔,万历十一年(1583)与仲弟士琦同登进士。授光州守,工部员外郎,闻父讣,哀痛不欲生,服除,升刑部主事,卒于官。时在万历戊戌二十六年(1598),享年50岁,则士崧生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
       宗沐次子士琦,与兄仅差1岁,兄弟俩同年登科。士琦深通韬略,有“边才”之誉。
       宗沐三子士昌,字永叔,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授潜山知县,兵科给事中,大理寺丞,神宗时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天启四年(1624)卒,享年66岁。著有《三垣摘疏》、《镜圆藏本》等书。
       宗沐四子士业,詹事府丞。
       宗沐女凤蛾,嫁金大参公子锡韩(按,“金大参公”即金立敬,《民国临海县志》卷十九有传,明隆庆二年(1568)曾仕河南参政)。
      宗沐从子士性(1547─1598),字恒叔。家贫好学,属“章安王氏”兰道支裔,宗沐爱如己出,支持成才。登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礼科给事中、广西参政、河南提学、山东参议、太仆少卿、鸿胪寺卿等职。游过大半个中国,对地理学研究至深,与徐霞客齐名。著有《广志绎》、《五岳游草》等,其中《广志绎》被学术界认为是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之作。
      宗沐孙立程,教谕;立淮,知县,均尚文。士性子立毂,举人,教谕。另,宗沐有兄宗渊,《王训墓志》曰:“长子宗渊,庠生,先卒。娶彭氏,再娶陈氏。”“子士徽,例授儒官。”
 
五、章安王氏字派
 
 
六、章安王氏著名人物传
       1、王宗沐
王宗沐画像
 
      王宗沐(1523—1592),字新甫,号敬所,又号撄宁子,学者称撄宁先生,浙江临海城关人,系明代中后期的一位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与教育家,又是一位重要的阳明学者。作为浙中王门学者的王宗沐,师从江右王门学者欧阳德,与江右王门学者邹守益、聂豹、陈明水、罗洪先、魏良弼、李材、裘衍,浙中王门学者钱德洪、王龙溪,南中王门学者胡宗宪、唐顺之,泰州王门学者赵贞吉,黔中王门学者孙应鳌等,皆有学术交往;刊刻过《传习录》、《阳明先生与晋溪书》、《欧阳南野先生文集》,并为邹守益的《阳明先生图谱》作“序”;任职广西、江西等阳明先生过化地,又复建阳明祠堂、创建阳明书院。这足以说明,王宗沐与阳明学之间的存有深厚的学术渊源。
       先祖世居会稽。祖父王逸卿,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父王训,赠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长子王士崧,次子王士琦,三子王士昌,皆进士。
       王宗沐家族鼎盛一时,号“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如今紫阳街南段有两条小巷,一名三抚基,一名十伞巷,即为纪念王宗沐父子三任巡抚,受十顶万民伞的功绩。
江西省大志(精) 王宗沐 著
 
       嘉靖十九年(1540),府县试,均拔头筹。
       嘉靖二十二年(1543),乡试中举。
       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与同官李攀龙、王世贞等为诗文交。
      嘉靖二十七年(1548),升刑部员外郎。
      嘉靖二十九年(1550)二月,迁广西按察佥事、提督学政,任内修宣成书院、桂林书院,复田州学,倡议立宗学。
      嘉靖三十三年(1554),任广东参议,分守岭东道。
      嘉靖三十五年(1556),转任江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江西提学副使),谒阳明祠,建正学、怀玉书院;又于白鹿洞书院集诸生,讲习其中。
      嘉靖三十八年(1559),转任江西参政。
      嘉靖三十九年(1560),转任江西按察使。
      嘉靖四十年(1561),转任江西右布政使;旋迁山西左布政使,所部岁祲,入觐拜山西灾荒疏。
      嘉靖四十一年(1562),调任广西左布政使。
      嘉靖四十二年(1563),以父病告归,旋丁外艰。
      嘉靖四十三年至隆庆三年(1564—1569),家居期间,编修《宋元资治通鉴》、《十八史略》及《尼山随笔》
      隆庆四年(1570)九月,起任山东左布政使。
      隆庆五年(1571)十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在淮安)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疏请复海运,议者言其不便,遂寝,时万历元年(1573)
      万历二年(1574)十二月,任南京工部右侍郎。
      万历三年(1575),先改北京工部,又升任刑部左侍郎。
     万历四年(1576)一月,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诏阅视宣府、大同、山西诸镇边务;同年夏,因母丧归家。
     万历九年(1581)二月,以京察拾遗罢官,不叙。嗣后,家居十余年,杜门谢客,构畸园以自适,又游台州天台山、徽州白岳齐云山、婺州三洞、杭州西湖等名胜。
     万历十九年(1591)十二月初四日 ,卒于临海城关家中,追赠刑部尚书;天启初,追谥襄裕。临海巾子山麓建有“王襄裕祠”以祀之
     关于王宗沐的生平学行,其哲嗣王士崧撰《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府君年谱》 、门人邓以讃撰《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致仕敬所王先生行状》 ,门人曾同亨撰《撄宁先生王公传》 ,门人张位撰《明通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撄宁王公墓志铭》 ,门人张鸣凤撰《撄宁王先生传》 ;又有《明神宗实录》“万历二十年三月乙丑条”《王宗沐传》、《明史》卷二百二十三《王宗沐传》 、《明儒学案》卷十五《浙中王门学案五•侍郎王敬所先生宗沐》 、《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八《王宗沐传》、《民国台州府志》卷一百〇三《王宗沐传》 、《民国临海县志稿》卷十九《王宗沐传》 等。
      关于王宗沐的著作文献,明代学者张九一为王宗沐族子王士性《朗陵集》所作《序》有云:“抑又闻之,恒叔(王士性)之诸父曰司寇新甫氏(王宗沐),著述数十万言,海内士人所艳慕而称说者,东山之望甚伟。” 为便于学人对王宗沐著述进行检录,兹按照经 、史、子、集的叙事方式,对王宗沐生平所编刻、撰著的“数十万言”的文献略作考述。
白鹿洞书院
        明史·王宗沐传
     《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一)
       王宗沐,字新甫,临海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与同官李攀龙、王世贞辈,以诗文相友善。宗沐尤习吏治。历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洞书院,引诸生讲习其中。三迁山西右布政使。所部岁祲,宗沐因入觐上疏曰:“山西列郡俱荒,太原尤甚。三年于兹,百余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命曰‘人市’。宗禄八十五万,累岁缺支,饥疫死者几二百人。夫山西京师右掖,自故关出真定,自忻、代出紫荆,皆不过三日。宣、大之粮虽派各郡,而运本色者皆在太原。饥民一聚,蹂践劫夺,岁供宣、大两镇六十七万饷,谁为之办?此可深念者一也。四方奏水旱者以十分上,部议常裁而为三,所免不过存留者而已。今山西所谓存留者,二镇三关之输也。存留乃反急于起运,是山西终不蒙分毫之宽。此可深念者二也。开疆万山之中,岩阻巉绝,太原民不得至泽、潞,安望就食他所?独真定米稍可通。然背负车运,率二斗而致一斗,甫至寿阳,则价已三倍矣。是可深念者三也。饥民相聚为盗,招之不可,势必扑杀。小则支库金,大则请内帑。与其发帑以赏杀盗之人,孰若发帑使不为盗?此可深念者四也。近丘富往来诱惑,边民妄传募人耕田不取租税。愚民何知,急不暇择,长边八百余里,谁要之者?彼诱而众,我逃而虚。此可深念者五也。”因请缓征逋赋,留河东新增盐课以给宗禄。寻改广西左布政使,再补山东。
       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请开胶莱河。宗沐以其功难成,不足济运,遗书中朝止之。拜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极陈运军之苦,请亟优恤。又以河决无常,运者终梗,欲复海运,上疏曰:“自会通河开浚以来,海运不讲已久。臣近官山东,尝条斯议。巡抚都御史梁梦龙毅然试之,底绩无壅,而虑者辄苦风波。夫东南之海,天下众水之委也,茫渺无山,趋避靡所,近南水暖,蛟龙窟宅。故元人海运多惊,以其起自太仓、嘉定而北也。若自淮安而东,引登、莱以泊天津,是谓北海,中多岛屿,可以避风。又其地高而多石,蛟龙有往来而无窟宅。故登州有海市,以石气与水气相搏,映石而成,石气能达于水面,以石去水近故也。北海之浅,是其明验。可以佐运河之穷,计无便于此者。”因条上便宜七事。明年三月遂运米十二万石自淮入海,五月抵天津。叙功,与梦龙俱进秩,赐金币。而南京给事中张焕言:“比闻八舟漂没,失米三千二百石。宗沐预计有此,私令人籴补。夫米可补,人命可补乎?宗沐掩饰视听,非大臣谊。”宗沐疏辩求勘。诏行前议,习海道以备缓急。未几,海运至即墨,扬飓风大作,覆七舟,都给事中贾三近、御史鲍希颜及山东巡抚傅希挚俱言不便,遂寝。时万历元年也。
      宗沐以徐、邳俗犷悍,多奸猾,滨海盐徒出没,六安、霍山矿贼窃发,奏设守将。又召豪侠巨室三百余人充义勇,责令捕盗,后多以功给冠带。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寻进刑部左侍郎,奉敕阅视宣、大、山西诸镇边务。母丧归。九年,以京察拾遗罢,不叙。居家十余年卒。赠刑部尚书。天启初,追谥襄裕。
子士崧、士琦、士昌,从子士性,皆进士。
       王宗沐著作文献
       关于王宗沐的著作文献,明代学者张九一为王宗沐族子王士性《朗陵集》所作《序》有云:“抑又闻之,恒叔(王士性)之诸父曰司寇新甫氏(王宗沐),著述数十万言,海内士人所艳慕而称说者,东山之望甚伟。” 为便于学人对王宗沐著述进行检录,兹按照经 、史、子、集的叙事方式,对王宗沐生平所编刻、撰著的“数十万言”的文献略作考述。
      史学著述编纂
    王宗沐的史学著述主要涉及方志文献、史料汇编、海运漕运、家族宗谱、资治通鉴等主题,共有十种,其中七种存世。
   (一)《嘉靖江西省大志》七卷
      存,书目著录于《明史•艺文志》、《雍正江西通志》、《天一阁书目》、《民国台州府志》、《民国临海县志稿》、《台州经籍志》等。
      嘉靖三十五至三十八年(1556—1559),王宗沐先后出任江西提学副使、江西参政,政事、讲业之暇,凭一己之力纂修了《江西大志》,编目凡七:曰《赋书》,曰《均书》,曰《藩书》,曰《溉书》,曰《实书》,曰《险书》,曰《陶书》
      正文卷目均标“江西省大志卷之ⅹ,臬人王宗沐著”字样。卷首有王宗沐“自序”:“臬史氏曰:大志,志大省也。先是,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宗沐被命督江西学政,再按列郡。讲业之暇,颇采其俗产、山川、赋役、大都,时札留箧中三年,移参藩政,间取读之,虽一方大故,可按眡在目而以文……。” “臬人”、“臬史氏”云云,意在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转任江西按察使的王宗沐将《嘉靖江西省大志》正式刊刻。至于由王宗沐发凡起例的《江西省大志》的实用价值,《王撄宁年谱》云:“事核而评计,通省常赋,指掌可按,迄今成不刊之典。” 《民国临海县志稿》亦称“至今奉以为规”
      万历二十五年(1597),时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江西巡抚陆万垓,在王宗沐纂《嘉靖江西省大志》七卷本基础上增纂,新增《楮书》一卷而成八卷本,并刊刻,是为《万历江西省大志》。《嘉靖、万历江西省大志》版本与存世情况如下:
      1.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嘉靖江西省大志》七卷本(索书号:01347),足本,一函四册。“缩微制品”(索取号:DJ2172)由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于2005年完成,藏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地方志家谱阅览室。
       2.浙江宁波天一阁藏《嘉靖江西省大志》七卷本的残本,仅存三卷,即《赋书》《均书》《藩书》三卷及卷首“王宗沐序”
       3.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嘉靖江西省大志》民国年间传抄本(索书号:线普464022-25)
      4.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陆万垓增纂修《万历江西省大志》八卷本,四册。现已影印收录于《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 779 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年)、《南京图书馆孤本善本丛刊•明代孤本方志专辑》(线装书局,2003年)、《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颇便检录。
      5.《敬所王先生文集》卷二十六《杂著》,录有《赋书》、《均书》、《藩书》、《溉书》、《实书》、《险书》、《陶书》之纲目。
   (二)《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
     亦作《续资治通鉴》,存。书目著录于《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天一阁书目》、《世善堂书目》、《述古堂藏书目》、《雍正浙江通志》、《台州外书》、《台州府志》、《民国临海县志稿》
     关于《宋元资治通鉴》的编撰缘起与成书年限,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凡例》有云:“自宋受命,始于建隆庚申,迄于祥兴己卯,共三百二十年。元一天下,始于至元庚辰,迄于至正丁未,共八十八年。合辽、金、夏三姓,其兴亡治乱有足纪者,是以编而次之。始于嘉靖乙卯(三十四年),成于隆庆丁卯(元年),以备全史之要略。” 崔镛《资治通鉴序》云:“临海王敬所先生……家居考古,乃读司马氏书(《资治通鉴》),慨然叹曰:‘可令当伊人后,而宋元竟旷典乎?’由是,上下四百十有三年之间,日扬箧而发往牒,手笔削之。” 《临海县志》称:“嘉靖癸酉,(王宗沐)以父病告归,修《宋元通鉴》。……家居杜门三年始告成。”
       据此可知,王宗沐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即有纂修《续资治通鉴》的设想,而正式动手编撰则是在嘉靖四十四至隆庆元年(1565—1567)因父病告归而家居之时。王宗沐所纂《宋元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纪宋、元两朝四百一十三年史事,体例皆本于司马光《资治通鉴》,“而改元正统之议、前史未尽者,则折衷以要于至当”,崔镛“序”文以为“司马氏繁而有法”、王宗沐“简而有委,其事核、其旨该,均可谓有良史之才矣”
     《宋元资治通鉴》目前存世版本有三:隆庆五年(1571)山东重刊本 ,梁梦龙序,题作《续资治通鉴》;万历年间阳羡路进刊刻本,题作《宋元资治通鉴》;万历年间新安吴勉学、吴中珩父子 刊刻本,亦题作《宋元资治通鉴》
      1.隆庆五年山东重刊本(《续资治通鉴》)
      正文卷端题曰:“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皇明中奉大夫山东等处布政司左布政使临海王宗沐编。”卷首载王宗沐撰《续资治通鉴义例》文,又有隆庆辛未年梁梦龙“刻叙”一种。版本描述:20.2×14.5cm,10行,行20字;注文小字双行,字数同;左右双栏,版心白口, 单鱼尾。下方记刻工名:程延令、谢义、刘本元等。
      海内外图书馆馆藏情况如下:
    (1)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索取号:13770),20册。
    (2)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索书号:403400/1033),20册。
   (3)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24册,足本。
   (4)台湾“国家”图书馆藏,18册,非足本。存五十八卷,缺卷八至卷
      十、卷四十一至卷四十三。藏书印两枚:“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朱文长方印、“泽存书库”朱文方印。
    (5) 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20册,足本。有“东莱太守崔锺善印”、“曾经沧海”等图书印。
   (6)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索书号:312/42),20册,足本。
     2.万历年间阳羡路进刊刻本(《宋元资治通鉴》)
  (1)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阳羡路进刊刻本”两种(索书号:线普541555-70,线善834523-34)
  (2)台湾大学图书馆藏“阳羡路进刊刻本”,2函20册。
  (3)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普通古籍阅览室藏“明路进校辑”本(索取号:69262),系崇祯年间《资治通鉴》合刻本之一种。
  (4)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路进刻本”(索书号:312/43),20册。
    3.万历年间新安吴勉学、吴中珩父子刊刻本(《宋元资治通鉴》)
  (1)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新安吴勉学刊刻本”(索书号:线善T271452-67)
  (2)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库“明万历间吴勉学刻本”(索书号:2/129)。64册,缺卷一首二页,无序跋;钤“张叔平”、“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印。
  (3)台湾大学图书馆藏“新安吴中珩刊刻本”,4函16册。钤“龚少文收藏”印。
  (4)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明崇祯十年(1637)“新安吴氏刊刻本”《资治通鉴》,系司马光、金履祥、王宗沐三人合辑本(索书号:线普427100-219)
  (5)湖南图书馆古籍部藏“吴勉学校刻本”、“佚名圈点” 本,29册。
  (6)《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辑第14册,影印收录了“明吴中珩刻本”的《宋元资治通鉴》
    与撰修《宋元资治通鉴》同时,王宗沐还编著了另一种史学文献——《十八史略》
   (三)《十八史略》,卷数不明
     佚,书目著录于《台州府志》、《浙江通志》、《台州外书》、《台州经籍志》、《民国临海县志稿》
   《台州经籍志》载:“《十八史略》。明临海王宗沐撰,今佚。” 裘樟松《王宗沐生平考辨》文认为:《十八史略》系王宗沐中年时期,即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隆庆三年(1569)因父病、卒而照料、丁忧家居之时所完成的一种著作。
    “十八史略”,顾名思义,即是以“编年体”、“节略”方式简明扼要地叙述自司马迁《史记》以下直至《元史》的所谓正史中史事梗概性质的文献。值得关注的是,元代江西庐陵学者曾先之撰有二卷本的同名著作——《十八史略》
   (四)《东省经制全书》十二卷
     一作《山东经会录》,存。书目著录于《民国临海县志稿》、《台州经籍志》
    隆庆四年(1570)九月,丁忧服阕的王宗沐,由巡抚谷中虚举荐,起为山东左布政使。任上,编撰了山东财政册籍性质的《东省经制全书》。至于该书编刻缘起与内容,王士崧撰《王撄宁年谱》云:王宗沐有感于山东“差烦赋重,民偏累力,请于两台,开局会计,概一省差税粮、马草、均徭、里甲、驿传、马政、盐法,历年因革、增减、那移,及各衙门条议始末,备载其中” 。隆庆五年(1571)二月,王宗沐为编纂《东省经制全书》事,有公文一种呈请时任钦差巡抚山东等处地方,兼督理营田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梁梦龙、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张士佩批准,并有“公移”一种——《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开局会计以定一省经制事》为证 。在此公移中,王宗沐对《东省经制全书》的内容、样式、体例有说明:“第一,先横图,载各县所派之额也,方寸之纸,载数甚多,颇为简便;第二,载一省总数,以便寻览;第三,载历年因革增减那移及各衙门条议始末,唯此条最多且详;第四,载附录,以因革条载所不尽及,或议论有可采者,附缀於此,以俟他日采择。书中所载大事,一税粮、马草,二均徭,三里甲,四驿传,五马政,六盐法。”王宗沐拟定的体例、内容,也得到了上司即山东巡抚梁梦龙的认可:“详阅今录,纲举目张,事核议正,山东经会,方有成规,自是沿革损益,便民裕国,有所考据,兹岳牧先务也。依拟刊刻,以便垂久。”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隆庆五年十月,十二卷本的《东省经制全书》正式刊刻。
     《台州经籍志》卷十六:“《东省经制全书》,明临海王宗沐撰。官山东左布政使时编,今未见。” 实则《山东经会录》的孤本文献,今藏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字情报中心,和北海道大学图书馆亦藏有影印本。有学者考证:日本京都大学藏本原为内藤湖南恭仁山庄旧藏。
     《山东经会录》的版本描述如下:《山东经会录》十二卷,刻本,12册,高25.5厘米,宽16.1—17.1厘米不等。正文部分半面十行二十一字,白口,双鱼尾,四周双边。版心上方刻“经会录”。外封面题签,按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编序。《山东经会录》内容依次为:卷首《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开局会计以定一省经制事》、目录、正文。正文分为税粮、均徭、里甲、驿传、马政、盐法六部分,每部分又分为横图、总额、因革、附录四小部分。
    (五)《海运详考》一卷
      存,书目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澹生堂藏书目》、《绛云楼书目》、《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浙江通志》、《台州经籍志》、《台州外书》、《民国临海县志稿》
    《海运详考》乃王宗沐在隆庆五年(1571)于山东布政使任上时,议复开海运而作,所载皆其议事呈文。隆庆六年(1572)二月,由庐州知府张大忠刊刻,卷首载吏部尚书李春芳、刑部左侍郎陈尧撰《海运详考序》,卷末系浙江提刑按察司副使陈耀文撰《海运详考•后序》 。其中,李春芳《序》文称:“(王宗沐)详考海运,自前代迄国初,始之所以行、终之所以罢,如何而为利、如何而为弊,与夫法久变通之宜、造舟通运之制,考核区画,纤悉详明,览者不待其竟而即知其必可行也。” 万历元年(1573),刊刻成书的《海运详考》由王宗沐进呈朝廷。
     海内外图书馆的《海运详考》藏存情况如下:
     1.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有明隆庆壬申(六年,1572)庐州知府张大忠刊刻的《海运志》上、下卷。上卷为《海运详考》,前有清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08)罗振玉手书题识。
     2.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有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原藏本即罗振玉,手书题识本的“缩微胶片”
    3.明季学者陈子龙编《皇明经世文编》,卷三四五录《海运详考》,系“崇祯平露堂刻本” ,1962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4.《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国家图书馆,2013年)第442册,影印收录了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藏“明隆庆壬申庐州知府张大忠刊刻、清光绪戊申罗振玉手书题识本”的《海运志》,上卷为《海运详考》
     5.临海博物馆藏清抄本《海运详考》,不分卷。
(六)《海运志》二卷
     存,书目著录于《四库全书总目》、《澹生堂藏书目》、《绛云楼书目》、《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浙江通志》、《台州经籍志》、《台州外书》、《民国临海县志稿》
     关于《海运志》、《海运详考》二者之关联,《四库全书总目》称:“是编(《海运详考》)乃隆庆六年(1572)二月,宗沐任山东布政使时、议开海运而作,所载皆其议事呈文。是年(隆庆六年)七月,复锓《海运志》,于《详考》之外,增入《海运图》,并《海运路程》、《奏疏事宜》。考宗沐官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时,请复海运,其疏载所著《敬所文集》中,本传亦载其略。” 也就是说,《海运志》上下两卷:上卷为《海运详考》,再增入《海运图》(《海道新图》、《海道总图》)、《海运路程》(《海运里程》);下卷是《奏疏事宜》,亦作《海运题疏》,末附《八卦时风图》于后。
     此外,时任山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王世贞作《海运志•序》,直隶庐州府知府张大忠于“隆庆壬申(六年,1572)夏月既望”撰《海运志•后语》,对《海运志》的刊刻、卷目予以说明。海内外图书馆《海运志》的馆藏情况为:
     1.美国国会图书馆于1961年摄制有北平图书馆藏善本书——《海运志》胶片。
     2.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卷三四三至三四五,录《海运详志》文稿。
     3.《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北京国家图书馆,2013年)第442册影印收录了“明隆庆壬申庐州知府张大忠刊刻、清光绪戊申罗振玉手书题识本”两卷本《海运志》
     与王宗沐撰《海运详考》、《海运志》同时,梁梦龙撰《海运新考》三卷,郑若曾撰《海运图说》一卷。这说明在隆庆年间,恢复海运的主张与建言,乃是一股时代潮流,而非王宗沐的一家之言。
(七)《漕抚奏疏》四卷
     亦称《敬所王先生漕抚奏疏》、《王侍郎奏疏》、《王敬所奏疏》等,存,书目著录于《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天一阁书目》、《脉望馆书目》、《台州经籍志》、《民国临海县志稿》。《民国临海县志稿》 、《台州经籍志》 ,误作“十卷”,实为四卷。
      隆庆五年(1571)十月至万历二年(1574)十二月,王宗沐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在淮安任职的这三年间,王宗沐对漕运之河运、海运事,几乎月月有拜疏,建言献策。《漕抚奏疏》四卷,即是王宗沐在隆庆五年至万历元年(1573)间所上奏疏的汇编。万历元年,潘允端作“序”,嗣后命陈文烛刊刻,并嘱作序,陈文烛《漕抚奏疏序》文有“《漕抚奏疏》,临海王先生先后陈阙下者。……按察潘公(允端)命(陈文)烛董梓事,书成,一言以为天下虑者告也”云云。
       王世贞亦应潘允端之请,作《海漕奏疏序》,称“(王宗沐)著书十万言,皆谈皇王经济之略”
      万历二年,王宗沐拜《漕运指掌图疏》 ,是为《漕抚奏疏》之一种。
      海内外图书馆馆藏《漕抚奏疏》情况如下:
     1.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室藏(索取号:00654)。4册,10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又制成缩微胶片,供检录。
     2.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藏。
     3.宁波天一阁图书馆可能有藏,待查访。
     此外,《台州经籍志》有“今江南图书馆藏有(《漕抚奏疏》)明刊本。凡四册”云云 ,至于江南图书馆藏明刊本,今在何处?则亦有待考证。
     兹据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本,迻抄卷目于此:
    卷首为“万历元年首夏朔日督理漕务粮储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按,史上海(史上海)潘允端顿首拜书”——《漕抚奏疏序》
    卷一:《漕抚履任谢恩疏》、《乞优恤运士以实漕政疏》、《乞留常盈仓米疏》、《乞破格处分因陈足国大计疏》、《换置文武职官以裨漕运疏》、《预防黄河迁徙疏》、《乞设官捕盗以安重地疏》、《遵例查复有司官员俸级疏》、《乞广饷道以备不虞疏》、《恭报海运粮船启行疏》、《乞铨定造船厂官以裨漕政疏》
     卷二:《恭报漕船尽数过淮疏》、《恭报漕船悉数过洪疏》、《条例议单款目永为遵守疏》、《飞报海运抵岸疏》、《自陈疏》、《条列漕宜四事疏》、《更换县令疏》、《淮扬水灾疏》、《乞勘海运疏》、《谢恩疏》
     卷三:《海运叙功疏》、《谢恩疏》、《荐地方人材疏》、《表扬节妇疏》、《定派漕粮疏》、《恭报漕船悉数过淮疏》、《恭报海运粮船启行疏》、《恭进疏》、《恭报漕船悉数过洪疏》、《浚河造船疏》、《归并驿逓疏》、《地方灾伤疏》、《覆海运疏》。附《海运初议公移》二件:《呈为海运事》、《勘报海道事》
    卷四:《瓜仪制造漕船疏》、《更置将领疏》、《恭报粮船悉数过淮疏》、《恭报漕船过洪疏》、《条议漕运事宜疏》、《异常灾伤疏》
    此外,《漕抚奏疏》部分疏文还散见于《敬所王先生文集》卷二十一至二十三。《明神宗实录》相关卷目中,亦录有部分奏疏节文。
(八)《三镇阅视录》(附《三镇图说》),卷数不明
     亦作《阅视三镇录》、《巡视三边纪略》,佚,书目著录于《违碍书目》、《民国临海县志稿》、《台州经籍志》
    《王撄宁年谱》对《三镇阅视录》、《三镇图说》成书缘起有记:“(王宗沐)初奉玺书,阅视宣、大、山西诸镇,周行数阅月,悉得边臣比年所以修守、练兵、利器、积粮、屯田,高下差等等实状,条上之。又访稽擘画三镇机宜利害,以及山川隘险与粮饷兵马,沿革损益之旦,画图附说。” 《台州经籍志》卷十四:“《阅视三镇录》。明临海王宗沐撰。万历丙子,敬所奉敕阅视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因采录各镇风土事宜为此书。末附各边图谱。今未见。” 据此可知,万历四年(1576),时任刑部左侍郎王宗沐兼右佥都御史,阅视宣、大、山西三镇时,撰成《三镇阅视录》;附录《三镇图说》,即宣、大、山西三镇的“边防地图”及相关文字。书成,拜疏进呈,“优诏褒许,悉见施行”
   《阅视三镇图说》成,王宗沐赠宁藩镇国中尉朱多炡一册,多炡赋诗酬谢,即《答敬所所寄诗》(亦作《司寇临海敬所王公阅视三镇远以图说见遗赋诗》):“一望重关塞草枯,主恩持节视防胡。九边烽火褰帷净,三镇军声指掌呼。上谷去天低倚剑,黄河如带稳飞刍。平收聚落风沙色,并入山阴笔阵图。”
(九)《章安王氏宗谱》,卷数不明
      原编修本已佚,但今传世本《章氏王氏宗谱》中,尚存王宗沐原编本部分内容。《章氏王氏宗谱》系万历五年(1577)后,王宗沐丁内艰家居时所编创。《章氏王氏宗谱》传世版本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光绪三年(1877)、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订本,和1996、2014年重修本。
(十)《皇(明)朝名臣言行录》,卷数不明
     存,今北京国家图书馆编《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242册(国家图书馆,2013年),录有《皇(明)朝名臣言行录》影印本,题记有“王宗沐补编”字样。《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史部典籍珍本汇编•传记类》,亦录署名“王宗沐撰”、“明嘉靖刊本”的《皇明名臣言行录》
子学文献汇编
      王宗沐汇编的子学文献,主要是对先贤大儒诸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以及道家学者庄子传世文献的选辑与刊刻,即《朱子大全私钞》、《象山粹言》、《陆象山全集》、《阳明先生与晋溪书》、《欧阳南野先生文集》、 《南华经别编》。这六种文献,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了王宗沐“和会朱陆”、“兼容佛道”的阳明心学立场。
 
(一)《朱子大全私钞》十二卷
     亦作《明嘉靖王宗沐本》,存。书目著录于《千顷堂书目》、《雍正浙江通志》、《台州经籍志》
    《朱子大全》系宋儒朱熹诗文集之集大成,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时任广西按察佥事提督学政的王宗沐从中遴选出“论学书”、“杂著”、“奏劄”若干,易题曰《朱子大全私抄》而辑编、刊刻之,凡六册十二卷。
     卷首有《刻引》,系明进士文林郎广西道监察御史海宁后学朱有孚于嘉靖(于,嘉靖)三十二年春三月望日撰,纪王宗沐编次《朱子大全私抄》的缘起:“(王宗沐)得其(朱子)最切于心学者。先《论学书》六卷,次《杂著》九卷,次《奏劄》二卷,名曰《大全私抄》,捐俸付梓。”选编“凡例”由王宗沐撰写,落款“嘉靖三十有二年三月既望”。正文卷端题“朱子大全私抄卷之ⅹ,临海后学王宗沐次”,每卷卷末署有“桂林生员项懋、管惟乾教正”字样。
     版本描述:18.9×13.1cm;四周单栏,版心花口。中缝上记“私抄”,中记卷之ⅹ,下记叶次。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相同。海内外图书馆馆藏情况如下:
     1.浙江图书馆古籍部藏(索书号:善2282)
     2.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图书馆藏,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3.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亦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4.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索书号:线T271468-73)
    5.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残本(索取号:15033),存十卷,即卷一至卷十。
   6.台湾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索书号:故善003667-003672)
 
(二)《象山粹言》六卷
    存,书目著录于《光绪台州府志》、《台州经籍志》
   《台州经籍志》卷十八:“《象山粹言》六卷,明临海王宗沐编。嘉靖间刻于广西,有自序。”进而言之,《象山粹言》系宋儒陆九渊原著,王宗沐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校之时,辑编、刊刻,有(王宗沐)“自序”
    《象山粹言》卷首有“序”文三种,先是“开禧元年夏六月乙卯门人四明杨简敬书”、“正德辛巳七月朔后学余姚王守仁书”的两种《象山先生文集序》,以大号字刻版;继以小号字刊刻的“嘉靖癸丑十二月吉临海后学王宗沐谨识”《序》文。卷一:书二十五首(论学);卷二:书三十四首(论学);卷三:书十七首(论学)、奏表五首、记七首、序赠二首;卷四:杂著十一首、杂说十六首、讲义七首、语录一百三十三条;卷五:语录一百六十六条;卷六:语录三百一十条。正文卷目题作“象山粹言卷之ⅹ,临海后学王宗沐次”
   《象山粹言》的馆藏情况如下:
    1.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室藏(索书号:线善759339-41)
    2.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室藏两部(索取号:13672、7272)
 
(三)《陆象山全集》三十六卷
     存。嘉靖四十年(1561),王宗沐升任江西右布政使,任上主持刊刻了《象山先生全集》。主要传世版本有:
     1.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收录的《象山先生全集》(1929年重印)
     卷首“序”文四种,即“正德辛巳七月朔阳明山人王守仁书”《象山先生全集叙》、“嘉定五年九月戊申门人四明袁爕书”《象山先生文集序》、“开禧元年夏六月乙卯门人四明杨简敬书”《象山先生全集序》、“大明嘉靖四十年岁次辛酉五月吉赐进士出身中奉大夫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前奉,敕提督江广两省学政临海后学王宗沐撰”、“嘉靖癸丑十二月吉临海后学王宗沐谨识”的《象山集序》。序文卷末即正文卷首附录有徐阶《少湖徐先生学则辩》。时任荆门州儒学学正廖恕作“补记”,曰:“右《学则辩》,华亭少湖徐公所作也。辩朱、陆二夫子之学同归一致,不容有毫发之疑矣。今因补刻《象山全集》,附刻是辩,俾求象山之学者则焉。荆门州儒学正闽尤溪廖恕谨识。嘉靖己未(三十八年)秋九月吉旦。”
     抛开王守仁、袁夑、杨简、徐阶文不论,我们来分析一下王宗沐《象山集序》文落款,其中署有两个日期,一是“嘉靖四十年岁次辛酉五月”、一是“嘉靖癸丑(三十二年)十二月”。据此可以判定:嘉靖三十二年王宗沐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校之时,编辑、刊刻了六卷本的《象山粹言》;嘉靖四十年王宗沐升任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之时,则刊刻了三十六卷本的《象山先生全集》
     2.1937年世界书局出版的《陆象山全集》三十六卷本,系“王宗沐编”本,称“据明嘉靖江西刊本校印”
    3.1980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理学丛书本”的《陆九渊集》,钟哲撰写的《点校说明》云:“这部《陆九渊集》是以上海绥芬楼影印嘉靖本为底本,与传世另一嘉靖本、清道光二年金溪槐堂书屋刻本勘校,并参校明成化陆和刻本,正德十六年李茂元刻本、万历四十三年周希旦刻本。” 此处所云“嘉靖本为底本”,即是王宗沐于嘉靖四十年所刊刻的《象山先生全集》
     4. 2010年台北世界书局出版《中国文化经典•哲学丛书》,其中收录并影印出版了署名“宋陆九渊撰、明王宗沐编”的三十六卷本《象山先生全集》
(四)《阳明先生与晋溪书》,不分卷
 
亦作《阳明先生手柬》。存。嘉靖四十二年(1563),王宗沐于湘江舟次,检阅自己先年手录的《阳明先生与晋溪书》,即正德十二至十六年王阳明抚南赣,时所上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十五通书函 ;读罢,感慨之余,即寄交时在婺州任职的友人王祯。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婺州刊刻:王宗沐作《刻阳明先生手柬小序》 ,王祯撰《刻后跋》
    隆庆六年(1572),在王宗沐的过问下,《阳明先生与晋溪书》得到重刻,陈文烛作《重刻阳明王先生手柬后语》(《王阳明手柬序》 )。《阳明先生与晋溪书》隆庆六年刻本,现存上海图书馆古籍部。
 
(五)《欧阳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
    存。欧阳南野即欧阳德是王阳明的嫡传门人,而王宗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在京师师从欧阳德,故而系阳明先生的再传门人。《王撄宁年谱》云:“(王宗沐)少受学于欧阳文庄公,深契文成‘良知’之旨。其学问不立门户,惟提撕‘知’体,俾有实得实用而已。”
    嘉靖三十三年(1554)欧阳德病逝,嘉靖三十五、三十六年间(1556—1557)左右,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王宗沐,与同门沈科、陆九成、王春复、黄铸、黄国卿等共同汇编刊刻了业师生前所成诸信函、奏疏、诗赋、序记等文字,厥成《欧阳南野先生文集》三十卷,王宗沐撰《南野先生文集序》
 
(六)《南华经别编》二卷
      存,书目著录于《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道家类》、《雍正浙江通志•经籍•道藏》、《台州经籍志》等。
    《台州经籍志》载:“《南华经别编》二卷,明临海王宗沐撰。今未见。” 《明史》、《千顷堂书目》、《雍正浙江通志》、《台州经籍志》等以为《南华经别编》佚而不存,实则王宗沐辑录的《南华经别编》,尚存世间,今已影印出版。
    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南华经别编》二卷,八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双边。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杨健主编的《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刻孤本秘笈丛刊》,第15册即全文影印收录
    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方勇教授总编纂《子藏•道家部•庄子卷》,第57册据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本,影印收录“明万历三年施观民刊本”、王宗沐撰《南华经别编》二卷。
    《南华经别编》系王宗沐对《庄子》文本的选编。黄宗羲《明儒学案》称王宗沐“少从(佛道)二氏而入” ,《南华经别编》于万历三年(1575)刊刻,这说明王宗沐在青年、中年时代对道家道教文献有过深度的关注。王宗沐“号撄宁”,即源于《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 “撄宁”的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王宗沐晚年“构畸园以自适”,“畸园”之“畸”之命名亦源于《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意谓为人清高,而不流于世俗,这是一种儒道贯通的豁达境界。
诗文集之撰著
     王宗沐撰著的诗文集,汇编刊刻后题曰《敬所王先生文集》、《敬所王先生文集续编》,此外尚有《撄宁语录》、《探匏集》、《山居随笔》等三种。
(一)《敬所王先生文集》三十卷
    简称《敬所文集》,存。书目著录于《明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浙江通志》、《台州府志》、《台州外书》、《民国临海县志稿》
   《四库存目提要》:“《敬所文集》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明王宗沐撰。……此集自一卷至十卷,为序、颂、书、启,曰《内编》;十一卷至二十卷为诗、论、碑、赋、说、传、书后、约、策问、祭文、行状、铭志、讲义,曰《别编》;二十一卷至三十卷,为奏疏、杂著、文移,曰《外编》。《明史•艺文志》载:宗沐《奏疏》四卷,《文集》三十卷,此本止三十卷,而《奏疏》在焉,卷首题门人张位选集。然则史所载者其全集,此为位所编定欤?抑其《奏疏》,又有集外别行之本,史并载之也?”
  《敬所王先生文集》卷首有万历元年(1573)张位序、万历元年刘良弼序、万历二年(1574)贺一桂序。张序、刘序均言刻书事,殆始刻于万历元年,成于万历二年。藉此而有“明万历元年至二年福建巡按刘良弼刊刻”本。《敬所王先生文集》于海内外图书馆馆藏情况如下:
    1.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库藏(索书号:4/409)。版本描述:32册,9行18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版框高19.5厘米 ,宽13.8厘米;版心下镌刻工名:“余二”、“六一”、“仙”、“刘甫”、“子”、“五”、“文”、“好”、“刘臣”、“张四”等。钤“张叔平”、“南林刘氏求恕斋藏”、“刘承干印”、“方永祯印”、“德符”。《四库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第111册,所收录的《敬所王先生文集》,即据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本景印出版。
      2.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善本库藏残本一种(索书号:11951),实存二十四卷,即卷一至十、卷十五至二十四、卷二十七至三十。
     3.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本。描述如下:线装本32册,19.3×14.1厘米;每叶9行,行18字;单栏,版心白口,单鱼尾。上方记书名,下方刻工名,比如余二(或作“二”)、杨七乙(或作“杨七”、“杨乙”、“七乙”、“七”)、杨好(或作“好”)、刘臣(或作“臣”)、刘甫(或作“甫”)、张四(或作“四”)、江文(或作“文”)等。
     正文卷端题“敬所王先生文集卷之一”,“翰林编修张位选集;门人翰林检讨习孔教编次;福建巡按刘良弼校刊”。并钤藏书印三种,分别是“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白文方印、“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印”朱文方印、“国立中央图书馆考藏”朱文方印。
    4.浙江临海博物馆藏《敬所王先生文集》三十卷,系清黄瑞抄本。临海博物馆还藏《王敬所先生诗略》一种,不分卷,亦系清抄本。
    5.湖南图书馆古籍部藏《敬所王先生集》一卷(索书号:△436/147),系残本。
    此外,杨一凡、刘笃才主编《中国古代地方法律文献•甲编》第五册,影印辑录《[卷二十七至卷三十]所载地方法制资料》
(二)《敬所王先生文集续编》八卷
     亦称《撄宁王先生续集》,简称《敬所续集》、《撄宁续集》,佚。书目著录于《千顷堂书目》、《浙江通志》、《台州经籍志》等。
     《台州经籍志》卷二十九《敬所续集(八卷)》:“明临海王宗沐撰。子士崧编,赵用贤序。今未见。” 赵用贤《撄宁王先生续集序》对王宗沐晚年的文学造诣评价颇高:“退而处山林者复十余年矣,道日益以尊而文日益以富”,进而又对《撄宁续集》的编刻经过予以说明:“(撄宁)先生前是,有集行世。乃冢嗣水部公(王士崧)复裒先生自行塞诸疏及归田所论著,通得八卷。既梓成,使使抵(赵)用贤,俾叙末简。” 《敬所王先生文集》三十卷于万历二年刊刻成书,则可以推断《敬所续集》则系王宗沐晚年时期,主要是万历三年至万历十九年(1575—1591)间所作的诗文汇编,由其子王士崧汇编并刊刻成书。
(三)《撄宁语录》,卷数不明
      佚,书目著录于《台州府志》、《浙江通志》、《台州经籍志》
     《台州经籍志》卷十八:“《撄宁语录》。明临海王宗沐撰,今未见。” 《王撄宁年谱》于“万历元年”条 :“(王宗沐)于理漕之暇,创正学书院,拔两庠之秀者居之,与之期会聚问难,示以学脉所在淮固孔道。四方之士,闻风负笈而至;缙绅先生往来南北者,樯帆相错也,至则必停舟请质,莫不闻所未闻焉,有《语录》行于世。” 此处所云“语录”,即《撄宁语录》。藉此可判定,《撄宁语录》系万历元年(1573)王宗沐于总督漕运之暇,在正学书院向两庠之秀、四方之士、缙绅先生,弘道传业之时所成讲学语录的汇编。与王阳明《传习录》相仿,其编纂者可能系王宗沐的门人。
(四)《探匏集》,卷数不明
     佚,书目著录于《明文苑》、《台州经籍志》。《台州经籍志》卷二十九:“《探匏集》。明临海王宗沐撰。陈尧序,盖初稿之名也,今佚。”
(五)《山居随笔》,卷数不明
     亦作《尼山随笔》,存。陈文烛《山居随笔序》文称之曰《临海王先生山居稿》
    书目著录于《内阁书目》、《浙江通志》、《台州经籍志》、《敬所王先生文集》
   《王撄宁年谱》载:“隆庆三年。……(王宗沐)家居。著《尼山随笔》,大约意之所至则笔之书,然皆有关于心术、风教者,他不漫及也。近二百,则梓行于世。” 裘樟松《王宗沐生平考辨》文藉此考证:《尼山随笔》系王宗沐在中年时期,即嘉靖四十三年至隆庆三年(1564—1569)间,因父病、卒而照料、丁忧家居之时所完成的一种著作。
    《台州经籍志》卷二十二载:“《山居随笔》。明临海王宗沐撰。今未见。” 其实,《山居随笔》主体内容尚存世间,见于《敬所王先生文集》卷二十五《杂著》
     2、王士崧
     王士崧(1549年-1598年),字中叔,号禺阳,王宗沐长子。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进士第二甲第二十五名。历官河南光州知州,升工部员外郎。谪镇江通判,历署丹阳、江阴知县,升刑部主事,卒于任。
     工书法,万历十五年(1587年)尝书中岳庙法王寺少林寺面壁石四诗。有《浮弋草》,《支离集》,《吏隐集》。
     父亲王宗沐,曾任刑部左侍郎。母秦氏(封淑人)。
     王士崧无子,以弟王士琦的次子王立程为继子。
     3、王士琦
王士琦画像
      王士琦(1551年-1618年),字圭叔,号丰舆,浙江台州府临海人。明朝将领,军事家。王宗沐次子。
      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历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福州知府。任重庆知府时,受四川总督邢玠命,单骑招抚播州(今贵州遵义)宣慰使(土司)杨应龙,升川东兵备副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二月,日本丰臣秀吉再次侵入朝鲜,兵部尚书邢玠为经略,发兵出援;升王士琦为山东参政衔监军,与总兵刘綎领兵2万自四川赴朝。十一月,邢玠兵分三协,阻挡倭寇东西中三路。西路倭据栗林、曳桥险地,邢玠命刘綎陆军、总兵陈璘水军进攻,王士琦兼监两军。因中路董一元败溃,影响全局,刘綎进攻失利,有人劝暂退全州。王士琦说,强敌在前,只有进死无退生。怒缚中军。刘綎惧,力战破敌,倭退不敢出。包围栗林十余日,倭向头目平义智求救,王士琦令陈璘水师伺于海,陆师攻夺曳桥,乘胜攻克栗林。援朝之战结束,升河南左布政使。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著有《东征纪略》。
抗倭援朝
     人物生平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任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太守。二十三年,任重庆太守。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王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綎从经略邢玠出兵抗倭,竭力主战。栗林一战,倭寇被困10余日,求救于头目平义智。王士琦为防两支倭寇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亲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平义智与中路石曼子,被陈璘水师拦击,陈璘焚倭将小西行长船百余只,杀石曼子。小西行长乘隙率余部逃脱。王士琦又约城陷降倭的朝鲜官员郑六同为内应,焚烧火药库接应,明军多路出击取胜。 
      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以后,出任山西右布政,巡视冀北至云中;又任山西左布政,兼领冀北军防。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王士琦久镇云中,严守北疆,处理边疆事务,刚柔相济,威信素著。在任期间,边境平靖。万历四十六年(1618),奉调巡抚江南,未行,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
      从历任的官职来看,王士琦干过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知府、按察副使、布政、最后做到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他一度在云中,得到“有边才”的赞誉,大约朝廷也是看到了他的善于治军和与异族周旋,才调他赴朝抗倭的吧。
      对于王士琦人们最集中称道,且又有正史记载的事迹,是他在入朝之初,驻节全州,刘綎军进攻失利,军心动摇;在危机关头,他挽狂波澜于即倒。《明史·刘綎传》称:“监军参政王士琦怒,缚其中军,綎惧,力战破之”。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这才有以后克粟林、夺曳桥的胜利。
王士琦和夫人邓氏画像
 
       王士琦年谱概述
       万历二年(1574)十一月十一日,吏部申明旧例荫子,圣旨准送王宗沐嫡次子王士琦承恩咨送礼部转送国子监读书。
万历四年(1576)中举,是年士琦二十六岁。
       万历十一年(1583),与兄士崧同登朱国祚榜进士。是年士琦三十三岁。授南京工部主事。其后,历职方员外郎中,兵部郎中事主事。妻子邓氏封为“安人”。
      万历十八年(1590),出守福州。在任恪守职责,勤于政事,“振刷清理,庭无留牍”。
      万历二十年(1592),丁父忧返里。
      万历二十三年(1595),服满,任重庆知府,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
播州海龙屯土司遗址
       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綎从经略邢玠出兵援朝抗倭,竭力主战。曰:“强敌当前,有进死无退生。”奋不顾身,督师前进。栗林一战,倭被困十余日,求救于倭头目平义智。士琦为防两支倭军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亲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全歼三路倭寇,被时人称为“边才”。事平,论功士琦连晋二级,升河南左布政使。士琦升河南左布政使不久,《明史》本传记载:“坐应龙复叛,降湖广右参政。”受到回里听勘的处罚。
       万历三十一年(1603)王士琦回里听勘五年后,《明史》本传记载:“部覆镌一级补湖广参政”。不久,“以荐升臬司属” 万历三十五年(1607),边酋顺义王“撦力克殁,未有嗣”;“其所部素囊台吉、五路台吉等,各不相下,封号久未定”。朝议升士琦山王士琦金丝冠,国家一级文物。金冠由金丝编织网状构成,孔眼匀称,外表不露接头。左右两边饰云纹金丝,前有金丝盘成的“福寿”二字,顶五梁,前后左右有四孔。现由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西右布政兼副使分巡冀北。
       万历四十一年(1613),士琦靖边有功,晋山西右布政,巡视冀北至云中。后升山西左布政使,兼领冀北军防。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七月,《明神宗实录》记载:“山西左布政王士琦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史》卷七十三《职官志》记载:“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
万历四十四年(1616)八月,《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同巡抚王士琦上言:‘近闻大同虏王率东西十二部落诸酋来边争讲事赏,且兀慎摆腰五路松木青把都等盘据近边,此门庭大忧也。又前宣谕虏王不得暗遣一骑西助套虏,已得虏王印信咨报,令若发兵应援,恐东虏亦且生心矣。’上是之。”
       万历四十五年(1617)二月,《明神宗实录》记载:“巡抚大同、右副都御史王士琦,巡抚宣府。”
       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明神宗实录》记载:“河南等道御史韩浚等奏纠十大僚,奉旨令朱之蕃留用,孙慎行照旧调理,王士琦调南京别衙门用”;“大同巡抚王士琦因被纠,上疏乞归,从之。”关于御史韩浚弹劾的《十大僚》内容,《明神宗实录》未见记载。
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癸卯,《明神宗实录》记载:“原任巡抚大同右副都御史王士琦祭一坛、减半造葬。士琦,浙江临海人。由进士历升副使。以平播功,升按察使。继被劾降用,寻起布政,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复以拾遗调南京,未几,卒。礼部覆议:生前虽挂讥弹,殁后难掩劳勋。相应议恤,故有是命。”
       新修1989年版《临海县志》记载,万历四十六年(1618),王士琦“奉调巡抚江南,未行,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关于“奉调巡抚江南”这条材料,来自《章安王氏宗谱·王士琦传》。《明神宗实录》和《明史》本传均载有被劾拟调的内容,但“奉调巡抚江南”的内容却未见记载。《明神宗实录》所记“复以拾遗调南京”之“拾遗”,是士琦被弹劾后的贬官之职。《明神宗实录》卷五五六所载士琦“上疏乞归,从之”和“原任大同巡抚王士琦卒”的史事,是可信的。如确有“奉调巡抚江南”之事,《明神宗实录》不可能不载,因为这是条重要的任命。况且士琦的讣闻至京,《明神宗实录》断无只载“原任大同巡抚”而不载“江南巡抚”之理,即使奉调“未行”。新修《临海县志》所记士琦“奉调江南巡抚”这条史料仅仅依据旧志和王氏宗谱,而未考《明实录》和《明史》,疑有失误。
     《民国临海县志》士琦本传中有“旅榇”之词,看来他不是卒于临海,而是极有可能卒于“山西”。士琦从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上疏乞归”,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五月卒,这中间有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士琦未归临海,而旅居在外,其原因可能与旧志所载“行边值大雪,为风湿所中”有关。士琦步履艰难,不便归故里,只好旅居养病。结果,沉疴不起,一命呜乎。
      王士琦在四川平乱、朝鲜平倭、辅佐涂宗浚封顺义王中都立有大功。后来士琦久镇云中,严守北疆,在任期间,边疆平静,威信素著,洪若皋《康熙临海县志》云:“殁之日,帑无长物,旅榇萧然,祀乡贤祠。”洪若皋所撰县志是在清康熙年间纂修的,康熙年间与明万历、天启年间时间较近,洪志所载,较为可信。据《明史》卷九十七记载,王士琦著有《封贡纪略》、《三云筹俎考》,《三云筹俎考》“一曰安攘,二曰封贡,三曰军实,四曰险要”,详载其守边经验。
       据临海旧志记载,士琦有子二人,长子立程出嗣士崧,次子立准在崇祯六年(1633)由选贡官平和知县,官至连州知州。而据《章安王氏宗谱》记载,士琦娶“大仆寺卿澄庵邓公栋女”,“封淑人”,有子三人,即长子立鼎,次子立程,三子立准。立程出继士崧,而立鼎是太学生,有子宜谷,临海方志却失载,未知何故。
       府城南门内侧尚存“十伞巷”、“三抚基”两处古巷,南至城墙,北至税务街,明代这一带为王家巡抚府第。因王宗沐父子居官清要,府城百姓曾赠送‘万民伞’十顶,“十伞巷”以此得名。又,王宗沐与长子士崧、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荣登进士,而宗沐、士琦、士昌又都曾任都御史兼巡抚,宗沐巡抚凤阳,士琦巡抚大同和宣府,士昌巡抚福建,故“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之说,台州府城几百年来流传不衰。清代,昔日显赫的巡抚府第已成寻常百姓家,仅留“三抚基”巷名供后人凭吊,感叹世事的无奈和沧桑。
      主要著作:有《封贡纪略》、《三云筹组考》,记安攘、封贡、军实、险要等事及守边经验。另著《东征纪略》等。
 
       王士琦抗倭援朝功绩考述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国援朝抗倭之战取得最后胜利。此战保证了朝鲜继续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达三百年之久。同时也长期遏制了日本大小封建领主对邻国进行掠夺、破坏的军事冒险野心。战争的胜利同临海先贤王士琦很有关系。史志对此也有介绍,但均语焉不详。前几年我得梁光军先生之助,获见仙居所藏的嘉庆本《章安王氏宗谱》,见有多篇有关王士琦援朝的史料,其中尤以朝鲜国王李昖、议政府左议政李德馨致王的函件。透露出不少前所未知的情况,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王士琦在取得战争胜利中所起的作用。现在结合史志,对此作一考述。
      朝鲜战争起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五月,前后绵延七年。一开始日兵进展迅速,七月陷王京(汉城),八月抵平壤,王子李珲及陪臣被俘,国王李昖逃至义州。李昖连续要求中国支援。明朝政府以为“朝鲜为国藩篱,在所必争”,于是派出了部队。但初战失利,就产生了议和思想。以后虽陆续增派部队,屡次更换经略,并且逐渐迫使战场南移,但和之一议仍旧横在高层人员心中。例如:万历二十五年(1597)八月,参军李应试问经略邢玠“庙堂主画云何”,邢答云:“‘阳战阴和,阳剿阴抚’,政府八字密画,无泄也!”
       邢所说的“八字密画”,客观地讲,还是一种以战促和的策略。但影响开来,就出现了如朝鲜左议政李德馨在致王士琦信中所说的情况:“昨闻将领之绪论,则使人心如死灰,所谓兵有战心,将无斗志者,其无乃不幸而近之乎!”其结果则是战不尽力,和无支点的两失局面。
       但邢玠尚知若无一次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和亦无功。因此他不断奏调增援部队。二十六年二月,刘綎所率川军,陈磷所率广军,邓子龙所率浙直军到达,这连同原驻的麻贵、董一元两军,中国最精锐的野战部队都汇集了。王士琦就是这时由邢玠奏调,由川东兵备副使提升山东右参政,并以监刘綎军的身份随刘綎军到达的。随后又兼监陈磷水师。
     刘、陈等军到达后。邢玠针对日兵态势作了新的部署。当时日兵分别构造三个强固的据点:东路釜山,首领清正;中路泗州,首领石曼子;西路顺天,首领行长。邢玠则以麻贵军对付东路,董一元军对付中路,刘挺军对付西路,另以陈璘、邓子龙将水军于海上制敌。九月开始分路进军,各路均小胜,接着均败衄,尤以中路董一元军为最,全军溃散,影响各路纷纷撤兵。
1597年,丰臣秀吉撕毁停战协定,第二次万历援朝战争爆发
这时,王士琦驻节南原。他发挥了回天之力。《明史·刘綎传》云:“綎进攻失利,监军参政王士琦怒,缚其中军,綎惧,力战破之。”中军是秉承主将意旨。具体指挥部队进退的军官,王士琦惩办他就是对刘挺不肯力战的警告。在他的坚定态度下,汹汹奔溃的败势被扭转,刘、陈两军协同作战,刘綎攻克粟林、曳桥,陈璘又击毙前来增援的石曼子,摧毁其水军,在其时战争祸首日本关白平秀吉病死的情况下,迫使日兵全线溃退,朝鲜恢复独立。
       以上就是这场战争的大概情况。由上可知,这场战争,影响最后结局的有两点,一是日酋平秀吉的适时死亡。二是在王士琦的指挥下刘綎、陈璘两军的力战胜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若无刘、陈两军的力战,则日兵已构筑好坚固的据点,对付其他各部不敢力战的明军,绰有馀力,未必匆匆言退;而平秀吉之死,则造成日兵第二层领导之间的内应力失调,矛盾滋起,在明军的强大压力下,撤退则尚能保住自己的部份力量。正是在此情况下,结束战争的。
      4、王王士昌
      王士昌(1561年-1626年),字永叔,号斗溟,王宗沐季子。万历丙戌进士,官至福建巡抚。
      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科顺天乡试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进士。万历十六年(1588年)任福建龙溪县知县,以贤能著称,升任兵科给事中,历改吏科、礼科,遇事敢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进言册立太子,谪贵州镇远典史。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起为刑部员外郎,转大理寺少卿,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当时福建海盗猖獗,士昌剿抚并用,将寇盗平定。后因直言罢归,卒于家。
       士昌工诗,擅画山水。有《三垣摘疏》、《镜园草》等。
       王士昌虽为浙江人,但身材魁梧,好饮酒,曾与朱燮元等人聚惠,满座皆酒客,终席无人能敌。
       5、王士性
王士性铜像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家。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元年(1573年)中举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授朗陵(今河南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万历十一年王士性弹劾郭思极,称其科场作弊,取中张居正之子张懋修。万历十三年(1585年)母去世,丁忧三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复官,迁吏科给事中,不久因触犯皇帝,被派往外官。历官四川参议、广西参议、云南副宪、山东参议等。他还在张家渡象鼻岩创建白象书院。万历二十六年卒於鸿胪卿任上。
       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有《广志绎》、《五岳游草》、《广游志》等,今被辑成《王士性地理书三种》。
      人物简介
      王士性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 
     王士性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人,性喜游历,“少怀向子平(东汉隐士,遍游山川)之志,足迹欲遍五岳”。 
     王士性的家族本来是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善诗文,但过早去世。到了其父王宗果这代,家道已中落。因“幼贫而好学”,族人王宗沐对他“爱如己子”,收他为继子。 
     王宗沐官至刑部侍郎,有著述多种。他的几个亲生儿子也都有功名。王士性和王宗沐及从弟士换、士琦、士昌,都是进士、名流,《明史》里皆有传。民国时期的《台州府志》,也为王家五人立传,在同一条目里记了4500多字,这在志书中罕见。 
      王士性31岁中进士,领到的第一个官职是确山知县,之后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21年“宦辙所至”遍游五岳兼及各地名山大川。除福建外,其余两京十二省均留下他的足迹。四十年后,徐霞客在游记中称王士性为“王十岳”,可见对他的推崇。
      人物著作
清刻本《广志绎》
       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广志绎》五卷及《玉岘集》等。其中《广志绎》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眼光独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士性被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人物评价:1980年6月17日谢国桢先生在《明清野史笔记概述》一文中便提出王士性《广志绎》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的重要文献。   1983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一次纪念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会上,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前辈,已故谭其骧教授,发表了一个讲话,题目是《与徐霞客差相同时的杰出的地理学家——王士性》。他对徐霞客与王士性各自的成就贡献进行了比较,指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王胜于徐”。1985年在全国徐霞客学术讨论会上,谭其骧先生再次高度评价王士性,称他与徐在“伯仲之间”。在沉寂四百多年后,王士性这位临海的乡贤,终于引起学界重视,他对我国人文地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应有的评价。
      章安王氏:比徐霞客(江苏江阴人)早出生40年,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吏隐堂集》。据徐建春、梁光军二位先生《王士性论稿》一书称,王士性是“章安王氏”第十五世子孙,与王宗沐为疏族关系,并与临海理学家金贲亨家为姻亲关系。对他家世有兴趣的读者,可找该书一阅。
      七、关于江西新建派
       江西新建派始祖斯绶,据章安王氏宗谱记载“斯绶,字德天号筠轩号拙静敕封中大夫宗府仪宾尚江西甯静次女崇仁郡主赐名允寿生于正统十二年  月廿一日 时卒于正德八年正月十二日 时娶甯静王崇仁郡主生卒失载合葬江西新建西水生十一子春晓时宝晨升著亘晏耆珣居江西南昌派始祖”。
     春、字元卿宏治辛酉举人,晓、字朝卿宏治丙辰进士知安陆州,时、字彦卿郡庠生,宝、字尚卿庠生,晨、字和卿号古台明河南登封知,升、庠生,著、字翰卿,亘,晏,耆,珣(无载)
      时生谏(时公之子号梓沙封延平府判生二子淑湜。淑、字议相号抑所明已未进士。湜、字申甫号持所与兄同登进士。湜生士贞
晨生诏 (晨公长子省祭官生一子宗浩)
      晨生诚(晨公次子字子明,乐安王郡马朝列大夫生三子宗涣(庠生)宗泗(庠生)宗汤(庠生)
      斯绶公卒于公元1513年距第一次宗沐公修撰的《章安王氏宗谱》(公元1576年)63年,故以后就失载焉!!
      以上是章安王氏江西新建派的上源,望章安王氏江西新建派后裔有心人尽心查找,早日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