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历史人物】代传忠孝王奎聚

2019-11-15 14:41:20来源: 张佰仟、王儒杰 山西王家大院

打印 字号: T|T
 
    王奎聚(?—1854),字联五,号卧云山人,生员,从九归部选用,游幕山东阳谷县衙,例封中议大夫、奉政大夫。静升王氏第20世。
    王奎聚生于书香门第,受家庭家族的熏陶,自幼聪敏好学的他“书画篆刻无不通晓”。今尚可见他于“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端阳前二日”在王家大院恒贞堡二甲谦吉居院内“聚五山房之南轩”所书的古隶拓纸一幅。存展于王氏博物馆中,仔细品读其书法,笔力雄厚,每笔顿挑中规,蚕头燕尾,开尾回锋之时有捺以为主,无捺橫画代之,竖则收尾回锋。再赏其两枚印章一阴一阳,刀法纯熟,以冲刀为主,刀刀见功,力度显现,布局合理。请读者赏阅本文附图,便知其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
 
    王奎聚还“工岐黄术,尤精针法眼科,手到病除,活人无算”。生性慷慨的王奎聚每遇社会公益之举总是“见义必为”,当仁不让。静升村南,常因“小河泛溢”,致使“耕种行人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族兄王舆来曾修建通济桥于小水河上。然天变无常,道光间,村南河水多次“涨发”,致使“桥梁损坏”。子承父业,族侄迪彝、明彝再议复修通济桥。是时,王奎聚正发奋苦读,以企科考及第,为官仕宦,闻听此举,遂放下学业,充任纠首,“董率其事”。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月工竣,“较之当年坚固矣”。直至今日通济桥石拱尚存,行人可走。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心存忠孝的王奎聚在父亲王瑞宾的支持下“援例报捐未入,归部铨选”;同年,又“捐输河工经费议叙”,“从九归部选用”。一片报效朝廷的忠心,换来的只是等待。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无奈的王奎聚“游幕山东之阳谷”,深得知县文公看中,聘为幕友。幕友也称师爷,是知县大人特聘的文案书记人员,只是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方面的佐助人员,不属朝廷正式人员,俸禄由所聘单位发放。然王奎聚师爷尽职尽责,每件文案、刑名、钱谷事宜都办得滴水不漏,“县令文公深器重之”。
 
 
王奎聚书法拓本
 
   清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平天国北伐大军从扬州出发,渡过黄河进入山东,阳谷县城危在旦夕。文知县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指令师爷王奎聚与县尉徐公率领兵丁乡勇守城,并要紧闭县城四门,让城内居民不论老幼都登城守卫御敌。这时,王师爷认为文知县的做法不妥,据理力争,言曰:“以懦弱不知兵之民,当数万众冲锋冒镝之贼,其不敌也可知。民死而有益于城犹可,民死而无益于城,似不若择其壮者留之,其老而弱者开一门纵之使逃。”也就是说,王师爷不仅考虑到尽忠守城,也考虑到百姓的生死存亡。他的力争得到文知县的认可,遂迅捷开一城门,让老弱病残、妇幼儿童尽数撤离。
    当太平天国北伐大军兵临阳谷县城“围城甚急”时,有人以他不是朝廷正式命官,“未尝食禄”,劝他逃离阳谷战火,以求生存。这人的劝逃却使王师爷奎聚大怒不已,叱责曰:“吾族代传忠孝,我族祖璞园公以金川阵亡,我太高祖六翮公以孝义举,吾家世受国恩,吾今又有守城之责,城亡与亡,分也!无多言,各行其志可耳。”这言语中的“族祖璞园公”就是其家族第17世王如玉,“太高祖六翮公”是其直系第15世王梦鹏,前均已详述,此不多叙。
   王师爷遵文知县指令,与徐县尉安排兵勇各守关卡,时时督察,以防不察。数日之后的二月二十九日,太平军“大股齐扑城下”,包围阳谷。王奎聚这位文弱师爷“仗剑登陴,指挥守御,矢石交下”。太平军“四面环攻”,勇猛难挡,更兼守城兵勇有限,“众寡不敌”,阳谷城破。巷战中王奎聚被俘,叫骂不屈,后与文知县、徐县尉“同时被害”。这位“世受国恩”的王师爷对清廷的“忠”,全在这血与火的守城之中。
     太平天国北伐大军攻占阳谷城前后,虽连克金乡、郓城、冠县等地,可在攻临清的战斗中屡战不利,不得不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二十六日开始南撤,阳谷等县先后为清军夺得。很快有“大吏”僧格林沁等将文知县、徐县尉、王师爷守阳谷战死之事“入奏”朝廷,咸丰帝批复,奉旨在阳谷县城设立“祀县令文公专祠”,徐县尉、王师爷附祀其祠。同时又荫王师爷长子王鸿翱云骑尉世职,先赴陕西沔县任典吏之职,后调河南试用县丞。
    阳谷县百姓感念文知县、王师爷开门放生“全活甚众”之恩,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到专祠拈香叩拜。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阳谷之民“又以祠基卑狭”,遂“醵金①重修,焕然改观”。并“禀请增入祀典,大吏入奏,奉旨允准,俎豆②千秋”,正是王奎聚代传忠孝之报也。
    王奎聚生六子,长子荫袭云骑尉世职前已提及,其余五子为报父仇,追随钦差大臣左宗棠军前,负责后勤军需筹运,且也都有建树。之后,代代忠孝王奎聚“以子盐运使司盐运使衔鸿翔贵,例封中议大夫;又以子同知升衔长武县知县鸿儒贵,例封奉政大夫;妻申氏封淑人”。
    如上“代传忠孝”之事可见于清光绪乙亥(1875年)版《灵石县志》和静升村碑石。
【注释】
①醵(jù)金:凑钱、集资。如醵金重修。
②俎(zǔ)豆: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设宴的器具。《史记·孔子世家》:“常陈俎豆,设礼客。”引申为祭祀、崇奉之意。
张佰仟、王儒杰/文   任虹霞/绘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