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化莹·印制《永丰王氏切要家谱》的说明

2019-10-27 12:29:41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我在重庆綦江永城王氏《史录与研究》编写时设置了“修谱记略”栏目,其本意是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永城王氏几次修谱的始末、概况、内容,学习前辈修谱的可贵精神,总结修谱经验,提出今后续谱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从一些零星散落的资料中,永城王氏先祖很早就意识到“虑世远年湮,子孙繁衍莫识宗派”,家族修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代渐深。从康熙十四年(1675)至十九年(1680),再到乾隆十七年(1752)都在不停地收寻家族史实资料,查找家族修谱线索,总想追踪前型,以笃其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永城王氏十九世祖元年公最终找到了十五世大相(巨辅)公草本家谱,如获至宝,受而读之,读而行之,初心始慰,修谱之志益坚。元年公以巨辅公草本为模本,从清嘉庆十八年(1813),时年二十九岁起始修谱,竭尽近四十年的艰辛努力创修完成了永城王氏家谱(手抄本)。巨辅公当年的草本虽已亡佚无考,却是元年公首创家谱的初心和动力。如今元年公的手抄本就是一部承上(草本)启下(民国谱、九〇谱)的家谱历史文献,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现代开发利用价值。
      一部古老的家谱完好保存至今一百七十多年,得益于永城王氏二十五世后裔显兰一家几代人的孝道忠贞和矢志不渝,这才留下了永城王氏家族现存唯一的老谱。由于保存保管的特殊性,孤本成了秘本,知道的人很少,见之阅之者更少,细心研读深度感悟就不便侈谈。从保存角度当功不可没,从传承弘扬而言,真是一大遗憾。今年六月,我有幸从显兰处借阅,一览非凡,古谱让人惊讶喜幸,叹为观止。厚实的线装本,薄润的牛皮包装,封面略有残破,但整体完好,没有谱名和家族字样,内页通篇手抄小楷,包括少量重复共六百多页。册页边框,时有藏书者王彬儒(显兰之父)印章。全书编篆缮写人王元年,字万丰,号席厚。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九月十九日戊时生于太原村,卒年不详,葬于太原村水井湾宅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乙巳年腊月二十八日,元年公在自题序中说:“是冬,复芟繁剪冗,别创一则。名曰:切要家谱。”并将这篇序命名为《创修切要家谱自序》。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之夏,元年公在他的一篇总结性的叙又说:“然有此规模,亦可谓家之有谱也。去繁从简,更名切要。”元年公把他编篆的家谱,视为十分重要、珍贵,命名“切要家谱”,用心之良苦。以前不论是传说,还是个别文章中都把元年公创修的这一部谱称为《嘉庆谱》,现在我认为应以元年公之说为准,就叫《切要家谱》。
      细读《切要家谱》,内容广泛,丰富详实。永城王氏历来强调忠孝传家,注重家风家教。如家政遗规、遗训十条、家训八则、劝诫略等,读而受之,感悟颇深。这些家规遗训有高尚的民间习俗,伴有法理约束的行为规范,堪称永城王氏历史文化传承的经典。有些内容在民国谱、九〇谱中均未录用,今天认真研究这部家族古谱,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家训遗规中“凡族中传家,以和顺为本。”“兄宽弟忍不相争,小忿微嫌且莫听,九世同居遵体效,一家和气值千金。”在处理家族家庭事务方面,既明确家族宗亲组织的职责和义务,又提出处理具体事务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治丧,“族长等,开导务令尽情尽礼,其贫极不能殡葬者博助,若夫佛事道场超度之说,荒诞不经徒耗赀财。作乐欢唱,以忧为乐,更属背理。族长等均宜委曲开导戒禁。至于葬亲固宜卜吉地以妥先灵,但不可执福荫之说误听庸师,坏古墓占人坟,截祖脉逼祖面,族长等宜以福田必本心田(将心比心,晓3之以理)等语化导,禁戒不听者,责以家法,再抗者送官究。”如婚姻方面,“婚姻为人伦之首,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女择佳婿,勿索重聘。先贤格言,族长等宜时时训诫族人,葢婚姻不正,门风家道攸关,不可不慎也。择其年齿相若,门户相当,惟宜访其家教,切勿计其贫富。”正确认识及合情合理对待婚丧嫁娶,先辈倡导的家风家教,观念明确,方法得当,族长等教育责任与担当,对当今的族人仍然具有求实崇俭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意义。又如“以勤俭为本,勤能治家,俭能守业。富厚子弟不读则耕,不得令其安乐骄纵,嫖赌浪荡,流为败类”。再如“八字劝谕”,八字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又统称“八德”。元年公在《切要家谱》里对每一个字都有详尽的说明,最后都有一句谕语:孝:此昌发绵绵;悌:此乐也融融;忠:此笃亲与仁;信:此不坠家声;礼:此礼范抑抑;义:此世著青箱;廉:此家称美谈;耻:此光柄万年。元年公在《切要家谱》中提出的“八字劝谕”就是祖训八德,在民间和家谱里尚属较早完整的家训,比民国时期一些官府要员作为“座右铭”早 100 多年,等等。这些就是元年公先辈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永城王氏《切要家谱》是孤本也是珍本,它告诉我们应知而不知的史实,揭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触类旁通的启迪。
      永城王氏十八世廷绅公倡修宗祠,选址的地理位置是朝向瀛山、永丰河,背靠凤冠山。王家祠堂大门的楹联:瀛岛呈霞,凤冠聚秀。元年公在《切要家谱》中述说,明嘉靖二十二年4(1543),綦江县知事刘宪(贵州镇远人),独具慧眼,在綦江境内的万山丛中,选中永城凤冠山,并题字石刻“凤冠石”,由此,永城得一名山,有一方风水宝地,神鸟的顶冠罩着永城一片祥瑞。三百多年以后由于年久风化,元年公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8),不忍古迹倾颓,相邀族亲乡贤邻里协同酌议,自行乐输进行培修,使江山生色,可佳之至,以垂永久。与此同时,元年公又出高招,报请当年綦江知县藏翰(梁山县人)批准,在“凤冠石”左旁余石镌刻“綦风士气”四个大字。两组石刻的高度、每个字的大小尺度、深度,元年公都在家谱中作了详细记载,后均收录在綦江县志史册中。元年公不仿前人以景而书,实以意念而题,寓意王氏家风正,永丰世风好,綦江志士辈出。元年公的石刻与三槐王氏祜公手植槐树酷似异曲同工,企盼“凤冠聚秀”。半个多世纪以后,永城王氏出现了王奇岳、王良俩叔侄,蒲河出现了霍步青、霍锟镛、霍栗如“霍氏三杰”。他们都是我党我军早期英烈,其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綦江的乡谊,都接受过良好的家风家教,正统的国民教育(包括勤工俭学、黄埔军校)具有较好的文化知识,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勤奋刻苦的个人努力,因此成为“綦风士气”的佼佼者,“凤冠聚秀”的杰出人物。
      二〇〇五年永城王氏二十四世后裔化沂,字健民,相约永城王氏族亲,为纪念王良诞生100 周年,在凤冠山石刻“千古之师”,以弘扬革命传统精神,并撰文:雄鹰展翅上蓝天,报国求实黄埔园。铁马金戈战顽敌,神勇天兵奏凯旋。先贤石刻扬千古,今朝丰碑誉万年。吾辈传承先烈志,民族复兴换新颜。从明清至现代,永城的一座石头山,经时间和风雨已演变成了古迹名山、风水宝地、心灵理念秘境、革命传统圣地、精神文明的标志,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从古至今的时代共鸣,成为永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历史见证。如今的永城经济迅猛发展,民风民俗传承光大,农村文化生活丰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山清水秀,中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王良故居成为重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追溯两百年前,元年公当时修谱的时代背景、环境条件、交通状况、信息渠道、资料采集、个人精力、修谱费用等,不难想象修谱之难,犹如蜀道之难。修谱完成了,结果重要,修谱的过程更显现重要。总之,元年公以毕生的精力铸就了永城王氏族谱(手抄本)——《切要家谱》。一部家族老谱体现了元年公呕心沥血、研精覃思的精神风范;感知其数十年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感慨其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楷书文化功底,真是一本书法珍品。他的人格品质的手抄本,就是留给永城王氏后代的珍贵遗产,值得代代相传,并供后裔贤达学习研究,传承创新。
       为了永远怀念永城王氏先祖元年公及其不朽之作,我们认为《切要家谱》十分珍贵。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加大科技手段妥为保存,延缓其古谱寿命;另一方面要拓宽思路,为预防(不可抗拒)的意外,并尊重纸质文物的自然规律,必须采取一定的保护和相应的抢救措施:一是少量纸质印制,将古谱实行封闭式珍藏。用替代件供族人借阅学习,探索研究,召开一定形式的古谱座谈会,挖掘其精华、经典,让家族宝贝活起来,使家谱在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今后家族续谱提供有益帮助。二是将古谱作为历史文物捐献国家图书馆,使永城王氏《切要家谱》由家族遗产上升为国家财产,让古谱物有所归,物有所用,物有所值。让捐献善举成为永城王氏家族又一个美丽的历史故事,在綦江永城人们心里传颂。三是在发挥复制本新的功能的基础上,将复制本赠显兰,以示不忘其一家人的功劳与功德,同时寻找元年公直系后裔,使复制本物归原主,让后代继承祖宗遗志,也让元年公英灵得信甚慰。
       我们认为,尊重修谱的先辈也是敬宗还愿,尊重一切为国家民族,为王氏家族作出贡献的族人,就是不忘数典,牢记家史。这也是永城王氏孝道美德的传承。永城王氏的历史悠久,家族的故事有记录,有传说,有的事情今天不明白或认识不到位,随着时间的积淀,推陈出新,发展兴旺,人才辈出,永城王氏的故事仍然可以继续熠熠生辉。
这次印制老谱,谱名遵循元年公的遗嘱,定名为《重庆綦江永丰王氏切要家谱》,内页因时间久远,极少部分清晰略差,有一定破残和重复抄录情况,原则按旧谱顺次不变,以单页排序,原手抄双页骑缝数码自然消除。封面、封底设计主题鲜明、精美大方,赏心悦目。印制说明和序观点明确,古谱的珍贵、特别元年公的艰辛后世不忘,值此毕其功于一役。最后以重庆市纪委监委的纪念文章代编后语,突出了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将使我《永丰王氏切要家谱》增色添彩。
       三槐王氏旦公支系重庆江津汉鼓山綦江永城宗祠
                      王氏二十四世 化莹撰 时年七十有六
                         二零一九年六月于贵州省贵阳市
      作者简介:王化莹,男,一九四三年八月,生于贵州省省瓮安县雍阳镇,贵州省扶贫办退休。一九九五年至今,寻根问祖,研究家史,先后编写《客从何处来》、《重庆永城王氏史录与研究》,并策划印制先贤元年公清道光和嘉庆年间编撰的《永城王氏切要家谱》。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